张太原:“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兼论“四史”学习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思维和战略思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82 次 更新时间:2021-01-20 22:47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历史思维   战略思维  

张太原  

1964年,毛泽东同志会见外宾时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善于从历史的纵深处启示现实和未来,是共产党人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正是希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学习历史不断增强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等思维能力,进而认清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在顺应历史大势、履行时代使命中充分展现和实现自身价值。


吸取历史上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


抗战时期,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曾问过毛泽东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来读历史?毛泽东回答:“中国史应当特别留心兴亡之际,此时容易看出问题。太平时代反不容易看出。西洋史应特别留心法国大革命。”他从很早开始就非常注意中外历史上的兴亡更替和其中的历史道理。1916年,得知“附和帝制者”被惩办,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颇为感慨地写道:“居数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败盛衰之迹岂少,应如何善择,自立自处?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奈何皆不足为前车之鉴?史而有用,不至于是。”意思是说,袁世凯等人如果了解数千年来“成败盛衰之迹”,汲取历史教训,就不至于重蹈覆辙了。1920年,他又与蔡和森等人说起,“有袁世凯失败了,偏又有段祺瑞。章太炎在长沙演说,劝大家读历史,谓袁段等失败均系不读历史之故”。显然,毛泽东很认同章太炎的这一看法,在他眼中,没能从历史上的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是许多人失败的根源所在。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面对大好局面,却在短短几年内一败涂地,可以说也是由于没有借鉴历史、逆潮流而动造成的。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是看得很清楚的。抗战刚胜利时,在一次党政干部大会上,针对大家非常关心的国民党将会怎样对待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毛泽东说:“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所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发动内战有充分的认识,并告诫全党要有准备。有了准备,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同时,在战略安排上也远远优于国民党:不以保存地盘为目的,而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争取5年内打败国民党。结果,这个战略目标反而提前实现了。1949年,毛泽东之所以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与他对历史由远及近的纵深了解和透彻分析是分不开的。


看历史,与研究历史一样,要带着问题意识去看。当革命实践遭遇挫折的时候,当现实工作遇到问题或难题的时候,就需要看看历史上有没有类似情况,能不能从历史中得到启发。毛泽东一贯是这样做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向谭震林等人讲道:“李自成为什么失败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因而,他没有去上海工作,而是去了湖南,去了江西,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告诫全党:“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毛泽东正是通过借鉴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来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甚至纵观未来的全中国、全世界的。从中,他领悟了这样一个教训,“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因而一再强调根据地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困境中走出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特别表现为这样一种发展路径:由小的根据地到大的根据地,由一块或几块根据地到多块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毛泽东还特别注重汲取历史上战略失误的教训。诸葛亮的《隆中对》历来被认为展现了非常高明的战略构想,但毛泽东却不认同,“弃荆州而就西蜀”,“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本来蜀国兵力就不强,还三分而战,怎能不败呢?毛泽东指出,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他指挥的实际作战中,每一次战役或战斗都争取集中优势兵力,以数倍于敌人之兵力尽可能打有把握之仗,积小胜为大胜。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否则宁可隐忍退避一时。当然,这种战略思维也与他对历史上战略智慧的汲取有关。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战略退却”,举了春秋时期“曹刿论战”这个战例,接着说,“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显然,毛泽东精心研究过这些“大战”的实例,并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根据敌我实力变化灵活采取以退为进、各个击破等战略战术,最终实现由小到大,由弱胜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1939年1月,毛泽东在给何干之的信中提到,“将来拟研究近代史”。事实上,那年年底,他在与几个同志合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已对“近代史”做了研究,其中提出的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和主要矛盾,至今仍是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编写的骨架。在这一著作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历史的演进,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前途就是“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这亦可谓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之前最成熟的战略构想和战略安排,其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运用,又有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


由历史确定方位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由历史看前途,而且善于从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百年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重要关头,1945年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在回顾历史中统一了思想。1981年,在党成立60周年前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结论和科学总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明确讲过,“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学习借鉴什么样的历史,如何学习借鉴历史,就会开辟什么样的未来。他不仅看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历史,而且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所以,他告诫全党,“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改革开放的前途从历史深处而来,凝聚着历史的智慧与启迪,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邓小平对改革开放那么坚定,并斩钉截铁地强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个重要历史决议都深刻总结了过去的错误和教训。知道了什么是错的,才能明白什么是对的。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启动时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等等。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犯过错误,有过曲折,邓小平才如此告诫全党。


战略思维具有目的性、全局性、重点性和长远性。“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谋一时”。既谋“全局”,又谋“长远”,体现的就是战略思维。在毛泽东看来,“没有全局在胸,是投不下一着好棋的”;同时,对未来又要有强烈的愿望,“人类就是希望有个将来”。这实际上讲的是对前途的一种信心,一种辩证的战略思维。着眼于全球,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由小到大,着眼于由弱到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的战略思维。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豪迈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景:“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树强国之楷模”,“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以纵深的历史眼光来确定时代方位和未来的前途方向。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回看走过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才能知道往哪儿去,从而弄清楚当今所处的时代方位和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性,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尤其要重视“四史”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四史”,不仅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旺的真实记录,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还可以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自己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贯通的眼光,切实提高历史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


站在新的时代方位,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就是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贯通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就可以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无比的勇气和担当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如今,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都不能阻碍这一伟大进程。历史启迪未来,中华民族如何走向伟大复兴?就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要走历史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应通过“四史”学习,明了自己的时代担当,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肩负的历史责任紧密结合,一同去迎接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张太原,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历史思维   战略思维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47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