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明荣:对抗美援朝战争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41 次 更新时间:2020-11-16 09:04

进入专题: 抗美援朝  

鲍明荣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规模较大的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现代化程度高,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当时最为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战争持续时间长达3年1个月;战争双方投入兵力多,战场兵力最多时达到300余万人;作战样式多样,既有运动战又有阵地战,还有登陆作战,空降、机降作战,细菌战和空中绞杀战;斗争方式,既有军事斗争又有谈判斗争,而谈判斗争长达两年,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总之,朝鲜战争内容极其丰富,可谓“军事百科全书”。

朝鲜战争是当时世界斗争的焦点。美、英、苏(苏联秘密出动空军到朝鲜上空作战,并给予朝中方面武器装备的援助)、中等世界大国都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直接结果: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中国人民打出了国威军威,朝鲜半岛的局势得以初步稳定,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场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倍受世人关注。战后,战争双方决策者、参与者对这场战争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中外史学工作者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

由于各参战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立场观点和思维方式不同,对朝鲜战争重大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国内史学工作者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笔者现将中外史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其目的在于引起重视,使研究更加深入。

一、关于朝鲜战争起因问题

战争起因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是战争双方争论的焦点,互相指责对方发动了战争,指责对方为侵略者。战后,参战双方在各自撰写的官方史书中观点可以说是截然对立的。中外史学工作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笔者对朝鲜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看的: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要独立,人民要解放,已成为世界潮流,是当时世界局势的主要特征。朝鲜战争爆发正是这一潮流的组成部分,这一特征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朝鲜战争爆发,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两个大国、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朝鲜问题上斗争的继续。

(二)美苏两个大国以三八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人为的将朝鲜分割成两个部分即南北朝鲜。此后,南北双方围绕着国家的统一、统一于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进行激烈斗争。朝鲜战争爆发,是朝鲜国内政治斗争的继续,是国内进步势力同反动势力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在以和平方式不能解决朝鲜统一问题的情况下,那么朝鲜战争爆发就不可避免,战争的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

(三)朝鲜南北双方长期致力于军事准备,不断在三八线进行武装活动,逐渐由武装冲突发展成为全面战争。朝鲜战争的性质,开始是属于内战性质,后来由于美国的武装干涉,朝鲜战争才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对于战争性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侵略与反侵略之分。朝鲜内战爆发前,李承晚集团已决策武力统一朝鲜,并公开叫嚣要北进。美国操纵联合国已正式承认南朝鲜政府。在此情况下北朝鲜以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无可厚非。至于说谁先打第一枪的问题,因为是内战,谁先打谁,那是他们国内的事情,别人无权说三道四。中国官方史书回避了谁先打第一枪的问题,只是客观的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关键是要把二战后朝鲜南北双方的情况交代清楚。只要把这一问题交代清楚,结论也就会自然得出。

在战争期间,美国指责北朝鲜为“侵略者”,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其目的是为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寻找根据和理由,为他们的“国际警察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掩盖其侵略的本质。战后,西方学者不顾战争前双方的情况,不研究造成朝鲜分裂的原因,仅在谁打第一枪的问题上大作文章,其目的仍然是为美国的侵略行动粉饰和辩护。所以,探讨研究战争起因问题,不仅是个历史事实问题、学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涉及到国家利益问题。

二、关于抗美援朝的战略目标

抗美援朝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于这场战争是美国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志愿军是在被迫和仓促的情况下参战的,这就使得战略目标在志愿军入朝前无法确定。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志愿军入朝参战曾有三种设想:一是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军队,解决朝鲜问题;二是迫使美国和我进行外交谈判;三是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空军轰炸我大城市及工业基地,海军攻击沿海地带。我们应该争取第一种可能,避免第三种可能。而这一切取决于志愿军在朝鲜的作战,能否歼灭美国军队。总之,我们应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

志愿军入朝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及时地调整和改变战略目标。在总的战略目标下,根据战争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内容。志愿军入朝初期是阻止敌人的进攻,稳定朝鲜战局,第二次战役以后是要在朝鲜境内歼灭敌人,解决朝鲜问题,1951年6月以后是争取和谈结束朝鲜战争。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确定战略目标时,总是依据主客观情况,从战争最坏处入手和准备,同时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战争的结局完全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设想和预计之中。

朝鲜战争最后以签订停战协定的形式结束,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停火。划定的军事分界线基本上以三八线为界,南北朝鲜所占的地方与战争爆发前相差无几。也就是说,战争打了三年多,战争又在战争爆发的地方结束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人民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入朝参战,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是否实现了战略目标?

从形式上看,好像中国出兵朝鲜未能达成战略目的。中朝军队既没有把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赶下海,统一全朝鲜;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也未能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到鸭绿江边,武力占领全朝鲜。最后战争是在谁也吃不了谁,更确切地说是在中朝军队军事、政治双重压力下,迫使敌人签字停战。

但看问题,不仅要看形式,更重要的是看内容。考虑问题,不但要考虑局部利益,更要考虑全局利益,不但要考虑眼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利益。笔者认为,志愿军入朝参战实现了战略目标,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任务。正如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中所指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卓越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有人说,朝鲜战争双方打成了平手,谁也没有胜利。笔者认为,我们不但胜了,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因为这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弱国与强国的较量,武器装备落后的军队与技术装备先进的军队的较量,真有点叫化子与龙王比宝的味道,好比是轻量级拳击手与重量级拳击手之间的比赛,最后把对手打得不得不罢手言和,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本身就是胜利。

三、关于出兵朝鲜的决策

在美国不听中国政府的警告,大举越过三八线,进逼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时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应朝鲜劳动党、金日成的邀请,毅然作出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

当时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可谓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战争创伤还没有得到医治,各地政权有待巩固,土地改革刚刚开始,国民党残余和土匪亟待剿灭,西藏、台湾还没有解放。中国人民面临的对手又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从经济、军事力量上都没法与美国相比。要不要出兵?要不要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进行较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面临着重大战略抉择。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权衡利弊,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以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惜民族牺牲,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胆略和气魄,正确地作出了出兵决策。正如毛泽东当时所指出的,采取出兵参战的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极为有利;如果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不利。总之,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对出兵朝鲜决策问题,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难点。改革开放以后,毛泽东有关文稿逐步公开,国内史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在官方史书中亦有反映。可以说,在这一问题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毛泽东当时作出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通过战争的实践以及战后的影响,更加证明毛泽东的决策具有远见卓识。但是,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西方学者有一种观点,即所谓中国抗美援朝得不偿失论。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曾准备外交承认,可惜没有得到中方的及时回应;美国干涉朝鲜旨在解决朝鲜问题,对中国没有敌意;如果中国在战争期间当观众的话,完全可以和美国发展关系,抓住对外开放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几年来,国内有人也提出这样的疑问:抗美援朝是否符合国家利益?有无必要?认为当时美国没有准备与中国作战,并努力防止这样的战争发生;出兵援朝不是出于中国人民的本意,而是毛泽东屈服于斯大林的压力;中国参战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建设,影响了台湾的解放,使祖国统一大业造成现在这种困难局面。

有人说不抗美援朝,台湾早就解放了。这只是推测,没有把当时的形势作认真分析。只要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认真研究,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即决策不让台湾落入共产党之手,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同时对新中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的同时,立即派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派空军进驻台湾桃园机场,并在台北建立海、空军联合指挥所。美国认为台湾极有战略价值,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正是因为美国一直插手台湾问题,这就使得台湾问题复杂化,增加了解放台湾的困难,延缓了解放台湾的时间,造成今天祖国未能统一的局面。

说到抗美援朝战争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建设,这是事实。中国人民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在战争期间,全国人民把抗美援朝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完成,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先后出动了290余万兵力参加志愿军,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战费开支62亿人民币,战斗伤亡36万余人,加上非战斗伤亡共计70余万人。这一时期向苏联的贷款,进口的武器装备,主要是用于朝鲜战场。既然中美之间的一场军事较量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晚打不如早打。彭德怀曾说过,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确地处理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提出“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将战争对经济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通过抗美援朝运动,大大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冲天革命干劲。国内的经济建设不但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相反还加速了国内的经济恢复,促进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完成。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从战争的结果以及战后的影响来看,决策出兵朝鲜也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志愿军经过2年9个月的浴血奋战,粉碎了美国武装占领全朝鲜的企图,迫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国的嚣张气焰不见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在战争中,美军付出了伤亡近40万人(美官方公布为14.2万余人)的代价,消耗各种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战费开支400亿美元。此战之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美国总统杜鲁门因侵朝战争政策不得人心而告别政治舞台,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因战争的失利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这一切都是中朝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美国侵略的结果。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的安全,赢得了朝鲜半岛局势的相对稳定,为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周边环境。志愿军经过战争的实践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发展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学术,加速了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的步伐,使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要说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是抗美援朝战争以后。在处理国际事务尤其是亚洲事务中,中国的立场和观点举足轻重。美国在涉及中国问题时不得不慎重考虑。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今后还将发挥作用。美国在制定国家战略方针政策时,无不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考虑在内。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可以这样说,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

四、关于第三次战役

第三次战役到底该不该打?什么时候打?国内史学界存在不同认识。第三次战役前,联合国大会通过成立“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先停火,后谈判”的建议。当时,为中朝方面所拒绝,认为这是一个阴谋,以利美国争取喘息机会,准备再战。朝鲜战争经过3年9个月的战争,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并以三八线南北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从战争结局看战争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以和平方式结束了战争,中朝军队并没有把敌人赶下海;从最后的划定的军事分界线上看,划定的军事分界线和第二次战役后中朝军队的占领线相差无几,而且在东线还后退了,于是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三次战役不应该进行。如果当时即接受停战谈判,那么朝鲜战争的结束将提前两年多的时间。

发动第三次战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笔者认为是正确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志愿军进行第一、第二次战役,将敌人从鸭绿江边驱至三八线以南地区,但歼敌不多。两次战役共歼敌4.1万人。美军虽然在战场上遭到沉重打击,损失严重,但并没有完全放弃以武力占领全朝鲜的军事计划。

(二)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目的,就是力争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军队,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创造条件。毛泽东曾指示志愿军“应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141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发动第三次战役就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继续扩大胜利的成果。

(三)此时美国提出停战谈判的要求,也不是真心实意的。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当着美国侵略军登陆仁川港,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的时候,他们不会赞成立即停战,也不会愿意举行谈判;只有在美国侵略军失败的今天,他们才会赞成立即停战,并在停战后举行谈判。很显然地,昨天反对和平,是为着美国可以继续扩张侵略;今天赞成停战,也是为着美国可以取得喘息时间,准备再战,至少可以保持现有侵略阵地,准备再进。”“三人小组——就地停战——和平谈判——大举进攻,”(《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上,356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这才是美国的真正意图。

(四)能战方能言和。美军最后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是中朝军队浴血奋战,是军事斗争与谈判斗争紧密结合的结果。“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51年7月10日双方开始举行停战谈判,但双方并没有很快达成协议,而是拖了两年多的时间。美方在谈判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障碍。朝鲜战争出现了边打边谈、打谈结合、以打促谈的局面。在此期间,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物资消耗、人员伤亡远远超过运动战阶段。如不经过长期激烈的军事较量,要想美军在第二次战役后就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是不可想象的,既使能达成协议停战,也难保证战事不会再起。

抗美援朝战争是复杂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由双方的战略目标、军事实力、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对第三次战役的认识,不能简单地从战争结局来看。

与前一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说彭德怀和毛泽东在何时发动第三次战役越过三八线问题上存有分歧,以此证明彭德怀的意见正确。彭德怀曾经设想,在第二次战役结束后,部队停止于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地区进行整补,暂不越过三八线作战,经过充分准备后,待1951年开春再战越过三八线。而毛泽东指示志愿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然后进行休整是必要的。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我们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

志愿军经过两次战役的连续作战,部队伤亡严重,极度疲劳,极待补充休整,第9兵团冻伤严重不能立即投入作战,时值天寒地冻,物资补给运输困难。作为战场统帅的彭德怀,从恢复和保持部队战斗力,坚持长期作战来考虑问题,提出进行休整,准备充分后再进行第三次战役的设想是无可非议的,在战役前提出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

而毛泽东主要是从政治上、战略上,从对国际国内的影响上考虑问题的。美英等国希望志愿军停在三八线以北不再南进,以利于整军再战。美国同时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玩弄先停火后谈判的阴谋。毛泽东指示志愿军立即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目的就是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打破三八线在人们心目中的旧印象。毛泽东还陈述了利弊:“如不打这一仗,从十二月初起整个冬季我军都在休整,没有动作,则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人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如我军照你们目前的部署,能于一月上半月打一个胜仗,争取歼灭伪军几个师及美军一部,然后再休整两个月,准备春季攻势,则对民主阵线及资本主义各国人民大众影响甚好,对帝国主义则给以新的一击,加重其悲观失败情绪。”(《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252页)同时,从军事上看,敌人经过两次战役的打击已成惊弓之鸟,慌乱撤至三八线以南部署防御,士气十分低落。志愿军虽然有许多困难,但并非不能再打一仗。

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分歧,不在要不要打这一仗,而是什么时候打的问题。在打的问题上,双方意见是一致的。

五、关于砥平里战斗

砥平里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失利的战斗。第四次战役中朝军队取得横城反击战胜利后,志愿军为扩大战果以8个团的兵力围歼固守砥平里美军1个加强团。激战两夜,未能攻克,后因敌援兵突入,被迫撤出战斗。

砥平里战斗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部队经过3次战役的连续作战,减员较大,甚为疲劳,未来得及休整即投入作战。加之运输线延长,补给困难,粮弹缺乏,尤其是缺乏反坦克武器和攻坚器材,给战斗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在作战指导和进攻战术上存在着错误和缺点。主要是:

(一)没有认识到敌军战术上的变化。以为取得横城反击战胜利后,砥平里、原州两处之敌均会南逃,没想到敌军会构筑坚固阵地,利用其优势火力,不惜一切代价固守一点。

(二)在作战部署上,既想歼灭砥平里之敌,又想抓住原州之敌,这就分散了兵力,削弱了对砥平里的攻击和打援的力量。

(三)攻击前缺乏对敌情的侦察和了解,造成判断错误。原以为砥平里之敌系法国等附庸国的军队,最多不到4个营的兵力,也没料到敌人构筑了较坚固的工事。实际上砥平里守敌为美第2师第23团全部、1个法国营、1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中队,共6000余人。

(四)准备时间仓促,建制零乱,战场缺乏统一指挥。采取添油战术,8个团逐次投入战斗,并缺乏协同。

(五)没有打坚守防御之敌的准备。首先缺乏有力的炮火支援。战斗中实际参战的炮兵只有3个连,每门炮只有二三十发炮弹,而且缺乏周密的射击指挥和炮火准备。其次没有很好地步炮协同。

是先打砥平里还是先打横城之敌?当时志愿军领导就有不同意见,邓华主张先歼灭横城之敌,再歼砥平里之敌。韩先楚主张先歼砥平里之敌,再歼横城之敌,最后彭德怀决定同意邓华的部署。从当时双方的实际情况看,砥平里进攻战斗失利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是先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如敌情判断正确,部署得当,砥平里之敌是完全可以歼灭的。

另将第四次战役后期志愿军的被动,转入机动防御的原因归结为砥平里战斗的失利。此种观点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从当时战场的形势来看,志愿军地面部队已不占优势,即使歼灭砥平里之敌,也不能改变战场上一时被动的局面。志愿军连续进行3次战役,部队极度疲劳,伤亡严重,极待补充。随着战线的南移,后方供应越来越困难,粮弹奇缺,部队已有饿饭现象。李奇微接替沃克担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后,一改过去的战法,采取磁性战术,组织机械化的部队,始终同中朝军队保持接触,并利用优势炮火杀伤消耗中朝军队。同时,发现志愿军后勤供应只能维持一个星期进攻的问题,称之为“礼拜攻势”。一旦中朝军队停止进攻即组织大规模反攻。因此,志愿军采取运动防御,以空间换取时间,等待新的兵团聚集,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由此可以看出,志愿军第四战役后期的被动,是由战场的形势决定的,是由敌我双方军事力量所决定的。砥平里战斗失利只是坚定了美军固守一点的信心。

六、关于麦克阿瑟被撤职

1951年4月1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撤销了麦克阿瑟美远东军司令、联合国军司令的职务。围绕麦克阿瑟被撤职的问题,美国参议院和外交委员会举行了为期10多天的听证会。对于麦克阿瑟被撤职的原因,史学界有一种观点: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在侵朝政策上存在严重的分歧,直接原因是麦克阿瑟3月24日发表了一项声明。

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在政策上的分歧,主要在于:杜鲁门主张以欧洲为重点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也就是欧洲第一的观点。而麦克阿瑟则主张亚洲第一的观点,尤其是志愿军入朝参战后,麦克阿瑟叫嚣要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要求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出兵朝鲜或反攻大陆。这种分歧早就存在。要说麦克阿瑟对杜鲁门不恭,敢于向总统叫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没有在美军仁川登陆成功后、进至鸭绿江边时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呢?相反,杜鲁门从美国本土亲自到太平洋威克岛,向麦克阿瑟授予橡叶勋章。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一切军事活动都要服从于政治需要,实现政治目的。毫无疑问,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在政策上的分歧,是麦克阿瑟被撤职的主要原因。李奇微曾说过,麦克阿瑟是个合格的军事家,但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将解除他职务的时间选择在第四次战役之后,这不能不说还有另外的原因?

应该说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在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占领全朝鲜等问题上是一致的,并没有分歧,都希望尽快用武力解决朝鲜问题,遏制共产主义在东方的势力,以避免亚洲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后,气焰十分嚣张。美国不顾中国的警告,大肆越过三八线,进逼鸭绿江,占领全朝鲜胜利在望。就在此时,志愿军突然出现在朝鲜战场,打破了美国武力占领全朝鲜的计划。美参众两院议员和共和党猛烈抨击杜鲁门的侵朝政策,国内人民怨声载道。同时美国与其盟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杜鲁门撤销了麦克阿瑟的职务,以推卸战争责任,好向国人和盟友交待。麦克阿瑟是美国侵略政策的牺牲品,杜鲁门的替罪羊。与其说麦克阿瑟是被杜鲁门撤职的,不如说是被中朝人民军队撤职的。麦克阿瑟有一句名言:战争没有替代品——那就是胜利。历史从来不会追究胜利者的责任。美军在战场上的失败,才是导致麦克阿瑟被撤职的真正原因。

七、关于第五次战役

对于第五次战役,国内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第五次战役是一次失利的战役。笔者认为该战役是一次胜利的战役,但胜利得不圆满。其理由:

(一)此次战役经过连续奋战50天,歼灭敌人8.2万余人。歼敌数比一至三次战役歼敌总数还多1.5万余人。但中朝军队也付出了伤亡8.5万余人的代价。

(二)此次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中朝军队取得了胜利,并在县里地区取得一举歼灭南朝鲜两个师大部的胜利。

(三)此次战役的结果,迫使敌人对志愿军的力量重新做出估计,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同时,使志愿军加深了对朝鲜战争长期化的认识。

(四)所谓胜利不圆满,主要是战役第三阶段志愿军在后撤过程中,部队伤亡较大,其中第60军第180师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同时,志愿军后撤转移遭到敌人的追击,一度使战场局面极为被动。

此次战役在作战指导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打急了一些。为尽早摆脱第四次战役后的被动局面,争取主动,志愿军提前发起战役进攻。这样就使得战役准备十分仓促,尤其是新参战兵团各部队对敌情、地形不了解。无论是思想准备还是战术准备、物资准备均感不足,以致作战行动受到很大影响。

(二)打大了一些。即在歼敌目标上定得大了些。第一阶段作战预定残敌5个师另2个旅,第二阶段预定歼敌6个师。这在当时敌我技术装备悬殊,后勤供应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是难以完成的。

(三)打远了一些。这个问题是和战役歼敌目标过大有关。对敌进行较深远的突击,势必加大后勤物资补给的困难,影响部队的机动,伤员的转送。在整个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后勤跟进保障问题始终未能解决。第二阶段作战未能继续发展进攻,固然与敌人及时封闭战役缺口,使志愿军失去歼敌时机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粮弹供应不上,有的部队已出现饿饭现象。第180师不能及时后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掩护伤病员的转移。

总之,在作战指导上缺乏对现代化战争特点的认识,尤其对现代化之敌攻防转换迅速思想准备不足,对部队后撤缺乏周密的组织和部署。

尽管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在作战指导上存在上述三个“一些”,后撤过程中的一时被动,第180师受损等,但不能以此来否定第五次战役是一次胜利的战役。判断战役胜利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达成战役目的,战役的结局如何?具体到第五次战役,不能因有第180师的损失,就否定整个战役。第180师的损失仅仅是个局部,不能以偏概全,况且此次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八、关于细菌战

1952年初,美军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细菌战。对于这一违背国际公约和惨无人道的行为,立即遭到中朝两国人民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谴责。美国政府当时极力否定,说什么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从来没有使用过细菌武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军过去没有进行过现在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细菌战”。美军被俘飞行员,供认了在朝鲜战场执行此项任务的经过。当释放回国后,他们立即翻供,说是受赤化宣传,不得不那样说。最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外交档案已部分解密。从解密的档案材料中,我们了解到许多美国当局的决策过程,但没有看到有关细菌战问题的文件。美国当事人的回忆录,不是极力否认,就是避而不谈。西方学者也尽量回避此问题。

美军实施细菌战的历史事实,应该说是证据确凿的,不容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收罗了德国、日本的细菌战专家从事细菌武器的研制。美军在朝鲜实施细菌战后,中国和国际上的著名科学家,经过实地调查、实物检验,写出长篇调查报告向全世界公布,证明了美军在朝实施细菌战的事实。说到美国当时邀请国际红十字会到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调查,为什么朝中方面不同意?因为联合国组成的联合国军是战争的一方,国际红十字会是其下属组织,它的调查结论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当然为朝中方面所拒绝。何况国际红十字会不但要访问战俘营,还要在整个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调查,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和国际科学委员会调查团,应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俘虏的美军飞行员也提供了大量事实。中国新华社公布了25名美国飞行员的供词和公开信,其中供词是讲话录音。至于美军飞行员回国后否定,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生存的需要。说到既然美军实施了细菌战,为什么朝中军民受细菌感染的人数不多,死亡人数很少?即使有受鼠疫等病菌感染而死亡,是因为卫生条件太差所致。在朝鲜严寒的冬季,地面上不可能生存大量的昆虫,如苍蝇、老鼠等。这些实物包括细菌弹都在北京、沈阳等地进行了展览。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实施细菌战,是带有试验性质的,看在严寒条件下细菌能否存活,危害性到底有多大?同时由于中朝军民采取有力的反细菌战措施,使敌人的细菌战未能得逞。这是未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

朝鲜战争对于美军是一场全新的战争。美军将朝鲜战场作为新式武器的试验场,通过战争检验各种技术和战术。在战争中,美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各种新式武器,使用了各种新战术。跟近期的海湾战争一样,美国通过海湾战争全面检验其武器性能、技战术水平,甚至包括局部战争的理论和思想。至于说美国其它档案相继公开了,至今没有公开有关细菌战的档案,可以断言:美国现在不可能公开、今后也不会公开这方面的档案。这毕竟是不光彩、不人道的事情。

美国不承认这一历史事实,不等于没有这件事。加拿大历史学家出书证明:美国曾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参考消息》,1999年11月20日)有些历史事实,要让当事人承认是不可能的。


    进入专题: 抗美援朝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55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军事历史 2002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