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成就
一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不仅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也与一个国家的制度文明、社会和谐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持续改善,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在健康领域取得的进步和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取得了长足进展,应给予高度评价。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501跃升至2018年的0.758,增长了近51.1%。这是联合国自1990年引入人类发展指数以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中,出生时预期奉命是构成人类发展指数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综合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健康指标。报告显示,从1990年至2018年,中国人预期寿命从69岁提高到76岁。按照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信息,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比2018年的76岁提高了1岁多。这体现了中国民生、医疗等诸多领域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全民族健康水平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撑。以农村居民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和健康扶贫政策来托底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负担、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中国成效显著反贫困化运动又对提升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起了积极作用。自2000年至2018年,中国收入最底层40%人口的收入以263%的惊人速度增长。这为快速减少和终结极端贫困做出了贡献,对提升全民族健康水平有很大帮助。
二.努力方向
在充分肯定中国在健康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基尼系数0.462),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总体改善,但慢性病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还面临着诸多健康发展问题需要破解,提升健康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还有很大空间。
(一)推进健康公平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平正义是核心价值观。如何让有限的公共健康资源能够公平地让中国居民共享,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农村居民分享,已成为迫切需要破解的问题。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面临着全社会对健康产品与服务的巨大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虽然建立,但保障水平还较低。
2019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了60.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只有44.38%。也就是说,约有22708中国居民虽然居住在城市,但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加上居住在农村的常住人口,也就是说55.62%,即77868万中国居民户籍在农村。在中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情况下,他们要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还需要付出艰巨努力。
(二)提升健康安全
促进人民健康,首先要维护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检查安全、运动器械安全等。其中,确保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以食品安全为例。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每一项具体行动中,都需要树立安全意识,贯彻安全法律,完善安全体系,加强安全监管。
(三)促进健康简单
促进健康简单,就是更多运用低成本、高效益的促进健康方法。让更多的中国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健康公共产品服务。例如,在运动健康方面,跑步、游泳、打乒乓球等常见运动方式更简单、成本更低,有利于促进健康。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一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传统方法或许更简单、更有效;对于一些常见病来说,合理用药更有效。如何做好自身的保健工作,有效预防和抵抗疾病?最佳的武器是维护自身的免疫系统,最佳的药物是均衡的营养摄入,最佳的护理是自身健康管理。
让健康更简单,需要努力实现个人自身健康维护的觉悟和人人享有基本健康服务。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三.重点工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体制机制建设
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样一个崇高理念落实到位,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体制机制。需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确保所有中国居民都能够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健康。同时,关注医疗卫生投入的健康绩效,健康结果,在一定的健康投入的情况下,推动全民族健康水平获得最大限度提高。应当成为奋斗目标。
(一)建立公益与市场互补的体制机制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在公益与市场中寻找平衡。
公益靠政府,政府需要为中国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健康服务。这本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职责。需要强化公立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公立医院不以赢利为目的,需要确保公立医院建设的财政全额投入,严格公立医院的编制管理,禁止公立医院无序、过度扩张。
竞争靠市场。需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别的私立医院和诊所。以满足人民对健康医疗的多样化需求。
(二)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法律体系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需要把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与建设法治中国相结合,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发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保障人民健康的法律体系。
(三)建立职责清晰和责任明确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
国家、省、地市县,乃至乡镇社区,政府不同的层面,需要清晰各级政府的职责和责任,明确医疗健康机构工作任务。从机构设置、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以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医疗机构为主,社会健康管理机构为辅,各级机构之间相互衔接、有机配合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四.难点工作
(一)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落实到位
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事关广大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事关劳动者健康和亿万家庭的幸福,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长期粗放式发展积累的职业病问题集中显现。据抽样调查,约有1200万家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超过2亿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涉及诸多部门。现在关键问题是做好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促进环境健康状况的改善
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说明:人类的健康状况同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因素。环境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险因素,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约68万人,约占死亡总人数的7%。
环境健康状况改善,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与全社会对环境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高度相关。因而,提升全社会对环境健康状况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健康,就显得尤为突出。
(三)促进全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高
自我健康管理,合理膳食是基础,也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实现自我健康的抓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重治疗、轻预防,重医药、轻营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营养不当引起的健康问题比比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影响人类健康因素的评估结果表明,膳食营养因素(13%)对健康的作用仅次于遗传因素(15%),而大于医疗因素(8%)。因此,膳食主动干预和营养科学调控已经成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最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
当前我国国民营养素养亟待提高,将均衡膳食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传播,并转化成个人和家庭的自觉行为,还需要开展很多工作。
五.政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基础健康教育工作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将健康知识纳入教学大纲,加强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普及教育,包括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用眼健康、疾病科普、护理知识等多方面,使学生从小树立“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这其中,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十分重要。提高人们健康生活方式是保证健康的最经济、最高效、最根本的手段。
(二)大力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中国已经进入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中国健康产业已经达到8.78万亿规模,2020年底,中国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既有利于遏制因疫情而导致的经济下滑,更有利于满足全社会对健康发展的巨大需求。
建议以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三大关键共性技术群为引领,培育“均衡膳食、先进医疗、智能康复、养老照护、健康管理”五大新业态;加大均衡膳食、公共防疫和医药医疗等大健康服务产业在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中的比重;鼓励家庭、餐饮行业、食品工业以均衡膳食为指导思想,大力扶持食品工业中健康产业的发展,建立新型的餐饮和食品工业体系;鼓励和引导部分地方医院积极向医养结合机构转型,将营养治疗纳入医疗健康体系,推动构建医养结合型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体系;扩大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范围,大力发展远程医疗事业,支持健康医疗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三)推动传统中医药事业发展
此次疫情防控,传统的中医药功不可没。西医治病,中医治症,中医固本扶正既能增强患者的扺抗力,又能为西医治疗创造条件。
建议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按照守正创新的理念,破解中医药人才培养瓶颈,有力落实医教协同,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加强中医药管理,废除以西医标准为中医药标准规定,制定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鉴定标准。
(四)将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纳入环境损害赔偿
制定环境健康损害鉴别标准和技术规范,认定相关专业机构资质,探索建立以应对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补偿和赔偿为主要目的的排污收费、环境税、超级基金、环境责任保险等筹资机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基于健康基准的环境标准修订管理机制。
(五)调整职业病目录
把对劳动者健康危害最严重的工作相关疾病纳入目录。劳动者不仅面临尘肺病、职业中毒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传统职业病的威胁,教师、警察、医护人员、驾驶员等职业人群因职业活动导致相关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疾病目前还不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法定职业病,因而,加强这些疾病相关政策研究,尽快制定相关职业健康保护标准和特殊职业人群健康保护指南,切实保护这些职业人群的健康,实现职业人群健康保护全覆盖。
(六)建立健全考评健康发展指标体系
推动健康发展,各级政府的作用十分关键。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考评健康发展指标体系。应当将主要健康发展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用的重要参考;特别是将影响职工权益保障的职业健康保护和影响公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环境绩效评价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以健康效益为重要内容的环境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督促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和城市规划中严守“健康红线”。
(七)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建议成立“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和重大疫情防控指导委员会”,提升疾控中心(CDC)管理层级并强化其权责,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并进行垂直条线化管理。统筹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三方力量,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三位一体”疾控体系;明确疾控体系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八)加强和完善医务社工建设工作
医务社工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其服务是帮助医疗弱势群体得到关爱。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科研究等部门,开展“医务社工”领域的研究。在现有的医学领域内,加入医务社工的支持体系,把医学和社会学融合起来,通过医务(健康)社工、慈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支持体系,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
(九)建设健康领域的智库平台
建议在省、地(市)、甚至县(市),都能够建立有针对性服务范围的健康领域智库平台。需要围绕健康领域的快速发展,或是在高等院校,或是在民办机构,根据地区发展需求、建设有明确导向性的智库机构。进而为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十)大力发展健康护理产业
护理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满足群众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护理,不仅涉及到失能老人、新生儿和肿瘤晚期患者,一些身心不适的中年人群也需要健康护理。随着整个社会对健康意识的提升,需要挖掘护士的专业价值,需要对护理服务的标准、护理费用与服务质量提出了要求。同时也需要培养大量的能够满足对护理服务需要的健康护理师。
(作者陈剑为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毛雪峰为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秘书长。
健康中国50人论坛成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徐鸣,健康中国50人论坛成员、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俩位专家对此篇文章也有贡献,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