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避免国家精神面貌的老龄化——银发浪潮带来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455 次 更新时间:2024-07-15 14:49

进入专题: 老龄化  

陈剑 (进入专栏)  

 

2024年7月6日,健康中国50人论坛参与举办的的“养老金融与康养产业的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办。笔者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了“银发浪潮:中国问题与国际借鉴”的主旨发言。本文即是此次演讲的部分内容。

一、问题

联合国确定的老龄化标准,14%-21%是中度老龄化,21%以上则为重度老龄化。从2022年起,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人。2022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将超过2023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9.1%(位列世界第一)水平。

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35%。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届时,老龄人口数量之巨,比重之高,在全球无人可敌。

短短20多年间,老年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水平都将在当下基础上倍增,中国将进入从未有经历过的历史时期。

至少会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一)有可能带来整个国家精神面貌老龄化

年少人口和年老人口,在精神状况、社会活力和社会适应方面,显然有明显差距。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变化,能够反映这个差异变化

198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22.1岁,1990年上升到25.1岁,本世纪初的2000年是29.7岁,2010年是34.6岁,2023年是38.4岁,短短的4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增长了16岁。《世界人口展望》课题组预估,到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达到50.72岁。在中国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并进入人口负增长情况下,人口年龄中位数持续上扬,对整个中国社会影响巨大。以城市为例,深圳人口年龄中位数长期低于30岁(2023年也只有32.5岁),而东北诸多城市,人口年龄中位数超过了45岁。深圳为什么充满活力,一个重要因素是 ,有大量年轻的青春勃发的移民。而东北诸多城市,之所以经济增长乏力,老龄人口占比过高,城市暮气沉沉,无疑是重要因素。

人口老龄化,不应是整个国家精神面貌老龄化,若此,整个国家将缺少精气神。是暮气中国(黄昏时的雾霭),还是早春中国?考验着届时的中国。因而,如何避免国家精神面貌老龄化,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消费力减弱,严重影响经济增长

大量财富集中在老年人手中,意味着整个社会消费力在减弱。

很多老年人不仅不愿意消费,而且他们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经验促使他们不轻易购买他们不了解的商品,且极少发生冲动性购买,这不利于刺激内需。而年青人的消费活力,则显然高于老龄人口。仍以深圳市为例,深圳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的消费习惯彰显出个性需求,带动了个性化体育消费升级。瑜伽、登山、攀岩、马术、跳伞、漂流、潜水、街舞等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热度持续上涨。而上述内容,显然不适合老龄人口。

当下,中国劳动力供求呈现“五降”特点。人口增速下降、适龄劳动人口下降、劳动力人口下降、劳动参与率下降和就业人数下降,愈益增多的老龄人口,他们的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整体的影响,举足轻重。

邻居日本,过去的30年,日本老龄化比重一直位居榜首。虽然日本不断拓宽领域,除健康护理和福祉服务外,在技术创新、休闲娱乐、住宅改造甚至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服务,确保老年人继续创造经济价值,为应对银发浪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在此期间,日本科技创新能力并没有减弱,几乎每年都有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但也难以阻止整个日本社会暮气上升,经济进入持续低迷阶段。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5万美元时超过了日本。2023年,中国GDP达到17.89万亿美元,而日本只有4.21万亿美元。短短的十三年,日本经济总量已经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在全球经济总量排位也降至第四,2023年被德国超过。

深度老龄化,这或许是导致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能否避免,难。

(三)养老金缺口

我国从1997年开始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人口老化加速,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国家养老保险支出逐年攀升。

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2035年时养老金缺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人认为占当年GDP三成左右。虽然这一数据具体数值可能存有疑问,但养老金缺口持续放大对财政造成巨大负担这一总体趋势是确定的。

城镇养老金支出本质上是国家的一项隐性负债。随着隐性负债持续增加,中央政府如何弥补日益增大的缺口,无疑是一个艰巨的难题。

(四)空巢老人

中国当下近3亿老龄人口,其中一半属于“空巢老人”。

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使现有的养老体系面临三大挑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当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关心时,却发现相应的准备严重滞后。

日本全年就有超过3万人孤独死亡。每个国家都有孤独老死的状况发生,但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如此严重。

今后十多年,中国老龄人口孤独死亡现象同样十分严峻,有可能超过日本。例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就开始直线上升,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一些地方老人自杀人口更是占到了全国自杀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2015年,中国65至85岁以上老人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2.75至7.08倍,其中,农村自杀率显著高于城市,男性自杀率则高出女性近8倍。普遍特征是:一是高龄,约三分之二的农村老人自杀死亡者年龄在70岁及以上;二是患有各种疾病,在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自杀死亡者中,因身体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占老人死亡者的五分之四;三是失能或半失能,农村老人自杀死亡者自杀前身体表现为失能或半失能状态的占一半比例。

二、国际经验借鉴

(一)日本

日本采取积极老龄化应对之策,全社会高度重视老龄化,每年都要发布人口老龄化报告。并注重从立法上解决问题,通过法律来进行,重视制度安排。同时采取积极产业应对之策。

日本“积极老龄化”给中国的启示是,在全社会普及积极的老龄观;对“积极的老龄化”进行制度设计和路径探索;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家庭照护支持行动;关注老年人的孤立与孤独,加强社会共助;加快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推进智慧养老战略与老龄化政策的融合;开发老年人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二)挪威弹性退休制度

挪威是全球最早建立养老金体系的国家之一。1936年挪威就颁布养老金法案,标志着养老金制度的正式建立。截至2022年,挪威养老金资产总量达到了约6530亿克朗,养老金资产占全国GDP比重约为11%。

挪威在2011年对退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引入”弹性退休制度”。将原本的67岁固定退休年龄调整为62岁起个人可以选择领取养老金或继续工作至75岁。当以67岁作为退休年龄的划分标准时,挪威工作人口总量自2010年的302万上升至2022年的336万,增长了11.26%,表明挪威的弹性退休制度能够显著缓解养老压力。

(三)韩国: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

韩国同样是老龄化日渐严重的国家。韩国应对老龄化之策,主要措施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这主要体现在在以下方面:

规划与设计:韩国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例如,他们注重建设方便老年人出行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包括人行道、坡道、公共交通工具等。此外,他们还在公共场所设置了休息区和坐椅,以方便老年人休息。

住房与环境:韩国政府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如无障碍住房、多层公寓等。同时,他们还注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如增加绿地、公园等休闲场所,以及提供便捷的购物、医疗等服务。

社会参与:韩国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例如,他们设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提供各种活动设施和服务。

健康与教育:韩国注重老年人的健康和教育问题。他们提供了各种健康服务和支持,如定期体检、健康咨询等。同时,他们还开设了老年人大学,提供各种课程和培训,以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政策与法规: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福利。例如,他们规定了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制度,确保老年人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此外,他们还制定了老年人优待政策,如公共交通优惠、医疗费用减免等。

三、中国措施

如何应对日渐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笔者给出的应对之策有:

(一)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这是所有应对之策的重中之重。中国各级政府,需要为中国居民,特别是中国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这也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应尽之职,不应有任何推卸。

中国目前解决养老问题思路是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

解决养老问题最终目的是满足老年人最终需求。政府需要把重点从机构转向老年人,特别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且又没有钱的老年人。这些人不是市场服务的对象,而应该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对象。

政府的作用构建针对所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体系;制定系统的养老政策、制度和标准;针对普惠和特惠人群,制定不同的项目,通过财政支持和购买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企业通过竞争来获得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来监督和评估项目执行情况,保证老年人能够获得满意和高质量的服务。

当政府把养老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并覆盖所有老年人,特别是低收入老年人的时候,大量的需求将被释放出来,社会组织和企业也由此获得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二)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对老龄人口来说,“积极”不仅是指积极地获得健康,也包括能持续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不仅那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健康老年人,还有那些患病或残疾的老人也能对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积极”参与者,不仅包括各级政府,也包括广大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有所作为。

“积极老龄化”除了包含“老有所为”的内容之外,还包含“六个老有”中“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其中,开发低龄老年群体人力资源,既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应有之意, 也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领域。

(三)加快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

银发浪潮来势迅猛,医疗与养老的融合将成为重要趋势。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的民营医院将在养老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和养老服务。

医疗机构将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同推进医养服务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需求。同时,医疗机构还将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四)发展银发经济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提供一系列经济活动总和。也就是,顺应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趋势。

银发经济涉及六大支柱产业,即老龄文化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产业和老龄金融产业。

1、智能产业助推银发经济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模式正在为老人、机构提供实时、高效和低成本的服务。

“老有所养”遇上“科技赋能”,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发展 ,从外骨骼机器人到老年人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开始赋能养老产业,智能可穿戴设备、防跌倒监测系统、个人健康管理系统等面向个人的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体验智慧生活

“人工智能+养老”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包括大力培育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抗衰老、养老金融、老年旅游服务、适老化改造等潜力产业。

加快适老化研发设计,推进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应用,瞄准新赛道,撬动大市场。适老化,使设施或环境更适合老年人。适老化改造为老人的日常起居带来便利。例如,针对辖区老人的实际情况推动安全便利养老照护产品、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等发展。

2、护理行业面临挑战

政府应当把把老龄护理等照料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内容。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中,护理专业人员的缺乏尤为明显,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2021年,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约有4500万人,持证的养老护理员只有50万人。照护工作涉及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有其特殊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居民的养老护理需求更趋专业化、个性化,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护理服务。这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养老护理人员存在年龄大、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匹配需求。

3、推动医疗服务需求增加

资料显示,中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人均年医疗支出是青年人口的 10 倍。我国老年人用药约占到总体用药份额的一半。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60岁以上老年人,有80%的人均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包括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白内障、青光眼、脑血管病、骨质疏松、肺部感染、肿瘤等等。

针对这些病症的医药需求增长速度或许会明显加快。

日本,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医药企业盈利的增加,

可以预计,日渐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医疗医药相关的产业会带来快速发展。

(五)设立老龄事务部

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一项重要的应对之策,就是需要相应政府机构统筹协调,因而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事务部也就历史地提上议事日程。2021年8月29日,常态发展公众号刊发了笔者文章“建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事务部”。这项建议也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落实这项建议或许还需要一定时日,但这项建议最终落实将是大概率的。

进入 陈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老龄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人口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2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