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五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02 次 更新时间:2020-02-07 22:26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  

陈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蕴含的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为“五治”——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这“五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之路的实践结晶,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一、“政治引领”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中国道路的特色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政治引领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先导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要求我们把政治引领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引领国家治理方向,需要科学的政治理论。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要坚持不懈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武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懈引导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党同心同德、同力同向,凝聚起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厚植国家治理优势,需要坚强的政治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我们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更好把民主集中制优势转变为国家治理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工作优势;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构建党委领导体制、政府负责体制、社会协同体制、公众参与体制,横向构筑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增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

凝聚国家治理力量,需要正确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越是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越是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我们制定执行国家治理现代化大政方针、部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大战略、研究确定国家治理现代化工作措施,都必须服从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确保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夯实国家治理根基,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拥护是国家治理的雄厚根基。站稳人民立场,务必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务必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广参与者。接受人民监督,务必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国家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评判者。

优化国家治理环境,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持续性工作。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力量,也是塑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突出位置,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确保正气充盈、政治清明。同时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以优良的政治生态引领社会生态,推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当前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依纪惩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优化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二、“法治保障”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实践证明,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入贯彻实施宪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获得良法的正确路径。为此,必须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规定和社会规范体系,增强法律规范体系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当前,立法的重点要放在那些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法律法规上,加快立法进度,以良法保障善治。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但如果有了法律却得不到严格执行,其结果必然是摧毁人们对法律的信心,危害甚于无法可依。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得到有效维护。从现实看,执法领域主要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有的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此,必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激发法治政府建设内生动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着力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当前,要聚焦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经济秩序领域、黄赌毒拐骗等社会治安领域、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等生态环境领域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质效,让执法成为“长牙齿”的社会治理利器。特别要坚持主动服务、平等保护、规范执法,努力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司法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因为它“污染的是水源”。必须规范司法行为,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司法不公正、不廉洁、不透明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科学完善的司法体制和司法权运行机制是公正司法的可靠保证,而这需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来实现。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要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要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完善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制度,加强检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

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时,国家治理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权威。各级领导干部是带动全民守法的“关键少数”,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政法队伍是执法司法的专门力量,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当好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排头兵。人民是法治的主体。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


三、“德治教化”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冲击而坚守根基,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传统文化基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一再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深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

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平、求大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了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中国精神”,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做“中国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实践者、传播者,用“中国精神”推动“中国之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德治教化功能,必须建立健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德治体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德治体系,形成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要落实各级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创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道德教化,自律是根本,他律是保障。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在的法律。当前,个别领域和一些人道德水准退化,有必要发挥法律的惩戒和震慑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把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诚实守信等内容纳入各类规则,实现以德促法、以法立德的良性互动,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诚信是立人之本、文明之根。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有利于强化诚信规则约束力,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目前,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签署了28个信用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制订了100多项联合惩戒措施,初步构建了新型信用监管机制。最高人民法院推进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其高消费和出境,促使数百万人自动履行了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必须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严重失信行为披露、曝光、举报制度,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道德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最深沉的力量。古谚云:“敬一贤则众贤悦”,采取多种形式褒奖和弘扬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风尚,对激发全社会的德治能量具有重要作用。道德的能量激发出来了,神州大地就会处处充满新风正气。河北省石家庄市岗上村持之以恒推进道德建设,从1982年至今,用《功德录》记载村民好人好事14万余件,积小善成大德,连续30年没发生刑事案件,村里无人上访,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我们应当发挥道德引领向上向善的力量,深入开展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工作,形成崇德向善、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社会风尚。


四、“自治强基”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直接形式,都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确保全体中国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本政治制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两大自治制度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和完善。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众脱贫,提高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

基层群众自治是伴随着新中国发展历程而生长起来的一种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民主实践,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农村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在社区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水平。要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方式,按照协调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丰富基层群众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民情恳谈、村民说事、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将基层社会共治同心圆越画越大。


五、“智治支撑”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现代科技正在为“中国之治”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我们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把智能化建设上升为重要的现代治理方式——“智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先进安全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是实现智慧治理的必要条件。要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要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在加强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数据资源创新生产、经营和服务模式。

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广泛依赖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场景运用。应当推进“智辅科学决策”,用好大数据这个“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感知社会态势、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推动依靠经验决策与依靠大数据决策相结合。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全国扫黑办开通“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精准分析举报线索,精准跟踪案件办理,精准监测黑恶犯罪动向,推动依法打击更准更透。应当推进“智防风险挑战”,加强政治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等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平台建设,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应当推进“智助管理服务”,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推动“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刷脸办”,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广东省政府开发微信小程序“粤省事”,为群众提供政务服务,上线政务服务500余项,网上办事率从20%提升至81%,一年为群众节省费用50亿元。

用好“智治”方式,确保安全是前提。近年来,一些APP软件带来用户肖像泄露、制作非法视频、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重大风险,一些超级互联网平台掌握着海量经济社会运行数据,加强安全监管迫在眉睫。应当坚持技术创新与安全监管同步推进,一手抓技术、一手抓管理,筑牢国家治理智能安全屏障,维护国家在现实领域和网络空间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健全重点领域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工业、能源、金融、电信、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行业、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大数据安全保护,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能力。重视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加强现代科技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优先在无人机、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等较成熟的技术领域确立法律规则,加大对代码数据、算法等重点领域的综合管控力度,研究建立主动免疫的信息技术架构,确保科技智能与人类智慧和谐并存。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规范互联网企业和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做好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评估和监管,依法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隐私。


作者:中央政法委秘书长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003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2020/03,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