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钰民:生态危机根源与治理的马克思主义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84 次 更新时间:2020-01-12 21:50

顾钰民 (进入专栏)  


摘要: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现实挑战,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逻辑,是以获取利润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制度。笔者认为,这一结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生态危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直接原因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导致的对自然巨大的获取和破坏能力,与资本逻辑和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用资本逻辑和社会制度不同不能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消除生态危机最终要靠人类共同努力,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模式、运用新科技,并完善制度建设。

关键词:生态危机;根源;社会生产和生活现代化;理论困境


  进入 21 世纪,全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对严峻的现实,人们反思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和实践活动,追寻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断深化对生态危机的认识。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有些学者(也可称为 中国“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就是资本逻辑,是以获取利润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制度。笔者认为,这一结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生态危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直接原因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导致的对自然巨大的获取和破坏能力,与资本逻辑和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用资本逻辑和社会制度不同不能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

一、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形成的对自然巨大的获取和破坏能力

  生态危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都必须共同面对。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我们不能只是从不同的社会制度上找原因,而应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寻找原因。追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其根源所在,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但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有些学者没有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来追寻生态危机的根源,而是以不同的社会制度为依据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把生态危机的根源直接与资本逻辑、资本主义制度挂钩,这一分析框架凸显的理论缺陷是把生态危机这一不是社会制度性的问题纳入制度分析的思路。

  生态危机首先是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类获取自然资源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增强,与此同时,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和垃圾也与日俱增。由此必然带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不仅是人类获取各种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源泉,而且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要素。自然生产力、科技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三大源泉。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以自然为基础,都要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但是,人类在依靠自然才能发展自身的时候,却不能充分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又会从源头上破坏自然这一基础。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方面,人类要从自然中不断获得所需要的资源, 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会破坏自然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是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的两面性,也是人类社 会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现代化发展相联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自然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产生生态危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也随之增加。能源危机就是伴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例如,现代生产力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导致对石油、煤炭等能源需求呈现无限增长的趋势,要使石油、煤炭转化为电能,就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排放和污染源。人类生活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资源的需求就越大,对自然的破坏性也就越大。只要社会生产力和生活现代化发展,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必然会产生,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社会中,不存在生态危机的问题,或者说,不存在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如果有生态危机也只是自然界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的因素。只有承认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会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和最终的解决途径产生任何怀疑。从根源上讲,生态危机与资本逻辑没有关系,不管是否按照资本逻辑来发展,生产的自然规律都不会改变;与社会制度的不同也没有关系,不管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具有共性。大量消耗能源,就一定会对生态造成危害,不管是否遵循资本逻辑,大规模生产汽车就一定会造成能源的大量消耗,不管在什么社会制度下,汽车的普及程度越高,污染的排放量就越大,生活现代化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付出生态的代价。在这一点上具有了共识,才能使今天世界各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共同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中,通力合作,在构建互利共赢机制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在追寻生态危机根源的问题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十分鲜明,他们始终把生态危机与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生态问题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只是到了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才成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危机。因此,很自然就把生态危机的根源追寻到资本主义制度。 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与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步的。因此,同样也可以把生态危机与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现代化进程相联系,这样的观点更能够解释世界发展的现实,因为生态危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会出现。把生态危机直接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还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联系,这是追寻生态危机根源的两种不同解释。哪一种解释更符合实际,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理论问题。但是,不能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画等号,更不能等同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至多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有其独特的立场和视角,其思想和理论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资本逻辑、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是有益的启示,是今天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丰富思想资源。我们研究生态危机问题, 应该深入研究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理论。但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能照搬,不能教条,更不能迷信。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研究生态危机这一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作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这是资本的一般性质,也是资本运动的逻辑,只要是资本,都具有这一性质,否则就不成其为资本。在今天,资本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存在物,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随着对现代社会理解的扩展, 资本不再局限于资本主义私有资本,社会主义的公有资本也被纳入资本的范畴,只是资本的性质不同。这里的性质不同,是指资本归谁所有,以及带来的价值增值归谁占有的不同。而作为资本的一般性质,即能够实现价值增值,或按资本逻辑来运动,这一点无论对私有资本还是公有资本是一致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都是围绕如何生产和实现更多的利润而展开的。在这一规律作用下,利润快速增长,财富快速增长,生产力快速增长。这也是在研究资本理论时, 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把握的。归结到一 点:资本必须能够带来利润,资本的运动才有意义,对整个社会发展才有意义。

  马克思关于资本理论的实质并不在于说明为什么资本能够带来利润,而在于说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利润为什么被资本所占有。利润的生产是资本运动具有的普遍性,而利润被私人资本占有,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特征,关键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如果抽象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我们面对的就是资本逻辑的一般,即价值增值。今天,我们研究的资本包括了各种性质的资本,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资本,都要在法律的规范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实现更多的利润。我们今天对资本的理解,更多地具有一般意义,即资本和利润是社会资源和财富的象征。我们要跳出传统观念只是从资本与劳动的角度来对资本和利润持否定态度,应该把它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赋予资本和利润新的时代内涵。如果只是把资本逻辑和追求利润的制度作为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怎么能解释今天中国的现实?依法、守法的资本逻辑和追求利润的资本运动不仅不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而是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的。

二、“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逻辑” 这一观点面临的两大理论困境

  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逻辑,是以获取利润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观点,在理论上必然会遇到以下两大困境:

  第一,不能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今天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占主导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数量众多,大小强弱不一,以最具代表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例,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善,资本逻辑在这些国家占绝对统治地位,按这一客观实际来推论,这些国家的生态危机将是最严重的,是否如此,这是用简单的事实判断就能够回答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 也曾经历过生态危机比较严重的阶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全面发展、子孙代的福祉都造成了严重威胁,极大影响到他们的发展观念。 这也促使他们开始把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建设集中运用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否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生态危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当然,这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人口、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国情的因素,也有他们产业转移、输出污染等因素。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取得的成绩与他们自身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有内在联系,这些做法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时需要吸收和借鉴的。 我们需要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需要从他们那里借鉴解决环保问题的各种具体制度。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把资本逻辑看作是生态危机根源的观点看似深刻,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化的结论。

  第二,不能解释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生产和人的行为受制于经济理性,只要是受制于经济理性,不管是用计划还是用市场进行调节,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社会主义。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尽管不存在资本逻辑的统治,消除了生态危机的根源,但由于奉行的是经济理性,也不能消除生态危机。显然,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不再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逻辑,而是经济理性,或者说是一种观念。这时,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就从资本主义的制度属性,变成了一种观念。这样,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就不一样。这种理论分析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是这一观点难以成立的内在缺陷。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根源的观点,既不能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也不能解释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力地说明当代世界的现实。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又认为,“修复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还得需要资本的力量”,生态危机最终还得由资本来消除。但这与资本逻辑本质上是反生态的观点又不相容了。如果说资本逻辑在本质上就是反生态的,那么,这一本质必然存在于资本运动的每时每刻,所以,在解决生态危机时也是遵循资本逻辑的,也是以利润为中心的,这不又成为生态危机的根源了,利用资本来消除生态危机的结果,又使资本逻辑大行其道,又制造了生态危机新的根源。在揭示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根源的同时,却又深化了这一根源。

三、消除生态危机要靠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模式、运用新科技和完善制度建设

  在当代,生态危机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最根本的原因是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生活对自然界形成的巨大破坏能力,是人类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没有确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没有建立完善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可以解决好生态危机的问题。这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具有的自信。人类正在反思自己的实践,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

  第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消除生态危机的思想保证。理念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严重的生态危机现实迫使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上形成共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上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类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p.39)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行为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尊重自然的结果实际上是不尊重人类自身,受危害的是人类的未来。人类只有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由各种原因产生的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共同的理念,不应该区分社会制度,也不应该区分是否遵循资本逻辑。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要求。生态危机不只与资本逻辑有关,也与不遵循资本逻辑,以及所有不科学的发展理念有关,是现代社会的共同问题,需要全人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第二,确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消除生态危机的体制保证。生态文明的理念如果找不到正确的途径,没有具体的实施体制保证,那么也只能是空想。可持续发展体制就是从理念到行动的中间环节。按照自然界自身运行、修复的规律,把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纳入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的体制框架中,使不利于环境保护、有损于生态文明的行为处处受到限制。在经济运行中加大环保部门的监管权限,对不利于环境保护、污染严重的投资项目,实行环保部门的一票否决制度,对于资源开发类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建立环保部门能够管、管得住,对生态环境建设确实能够有所作为的体制机制。这一体制的功能在于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质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落实于体制的设计和实施中。体制不同于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它更多地体现具体制度和政策导 向层面的内容。基本制度不同的国家,在体制上可以具有共通性,各国的体制也具有相互借鉴性。生态文明是全球的共同理念,可持续发展模式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遵循。无论是否按照资本逻辑行事,也不管是否以利润为中心进行生产,都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下运行,这才有可能使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第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消除生态危机的治本之策。生态危机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违反了自然规律而受到的自然界报复。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不违反自然规律,最大可能消除对自然的破坏,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一,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消耗和排放,可以消除已经造成的污染,如新技术可以大规模节能、减排;其二,现代科学技术能够生产没有污染的清洁能源,如光能、风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绝污染;其三,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的排放、生活垃圾变为可利用的资源;等等。总之,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极大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人类抛弃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是把污染消除在产生之前。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产生与之相联系的消耗和污染,但人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科学技术消除污染、应对生态危机的潜力更大,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第四,建立完善的法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制度保证。保护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建立理念层面的软环境, 而且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体制的硬条件,同样不可缺少的是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具有强制力的法治体系。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法治社会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只有在法治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特别是对那些损害他人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行为,必须依靠法治才能得到真正解决。造成生态危机的各种行为就是直接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违法犯罪,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才能有效地遏止破坏生态的不文明行为。建立完善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体系,就是要把无论是以资本逻辑为原则,还是以利润为中心的行为,统统关进法治的笼子里。资本逻辑本身不违法,但当资本逻辑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违法行为,就要受到法治的制裁。用法治来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 使之不破坏生态环境,是法治的重要功能之一。另外,通过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交易的制度,使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依靠强制性的制度来规范各主体的行为,也要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资源的占用和污染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绝对禁止资源的占用和污染的排放,本身也并不符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目标。通过建立一定的资源占用权、污染排放权的交易制度,使企业与企业之间能够进行资源占用和污染排放权的交易,例如,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制度。这种交易制度能够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社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对生态危机根源的科学认识是最终消除危机的前提。

  实践的发展已经证明,人类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在解决生态危机方面取得有效的进展。人类自身的问题还得依靠人类自己的努力来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各种思想成果,必须科学研究生态危机的根源,不能局限于对传统理论带有明显教条痕迹的理解,不能照搬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不能以自己的主观 理解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研究问题的精神和态度,用与时俱进的、有解释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

进入 顾钰民 的专栏

本文责编:xiaor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80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