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钰民: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47 次 更新时间:2024-09-09 11:37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   思政课  

顾钰民 (进入专栏)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1],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这实际上对我们提出了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发展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的基本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和责任,在新时代首先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要有科学的认识,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认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以及在今天的呈现方式。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现实中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今天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坚持19世纪、20世纪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依据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时代变化的反映。时代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形态也必然发生变化。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2]时代是产生新思想的母体,要使思想符合时代的变化,必须认识时代的特征。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进道路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首先在观念上必须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政治、理论基础,离开这一点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从世界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大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把这一点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范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础上形成和融入时代化、中国化因素发展起来的,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因时代不同而具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内容,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于当时经典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的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以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不能含糊的政治问题、立场问题、态度问题,也是建设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与时俱进发展的本质特征。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体现中国化的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实际结合得最好的是中国的实践,在今天为数不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国家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的榜样。从世界发展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里曾被作为幽灵,而不是处于主流地位,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逐步改变中国和世界的状况,中国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时代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华民族正在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在新时代展开、发展和建设。虽然世界并不太平,但全球化的新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局并没有因此改变。


再次,马克思主义是随实践和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国别性,不同的国家并不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增多;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比较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但不同国家也会由于历史、国情不一样,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化发展的同时又体现出不同国家的特点。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时代化、中国化才是真正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也是随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并把学习的落脚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实现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容为今天的现实服务。思想观念转变是关键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态度问题、立场问题,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有共同语言、共同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不断发展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


二、坚持批判性的基本要求


坚持建设性就是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要对它的对立面即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批判,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好,也要和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结合起来。


首先,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有深入的研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各种观点和思潮要深入研究,研究越深入,对其实质和核心内容理解越清晰,就越能准确批判,越能够抓住要害。和主流意识形态不同,做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研究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我们是反复宣传的,而错误观点和思潮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相对比较专业,通常人们并不是都能够有充分了解,这也增加了对其批判的难度,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涉及的领域一般都比较专业,不是同一专业领域的并不能理解得很清楚,对一般人来说还有一个需要普及的问题。


其次,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必须有针对性,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化的、只是抽象的批判就没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批判说服力就不够。例如,在中美贸易战中,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做法必须进行批判,但要提高针对性、有效性,既包括理论上、道义上的批判,也包括行动上的反制。从理论、道义来看,批判的内容必须要具体化,提高批判的有效性。


如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批判的就是美国的做法,而不是泛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更多的是对美国所采取的政策的批判。因为参加进口博览会的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各国实行的政策并不相同,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的做法也不满意,有不同的看法,但也不愿意得罪美国,这时我们的批判必须是针对其违反公认的国际准则、实行单边主义、损害各国利益的做法,这样有针对性的批判就能够得到各国更多的认可和共鸣,使美国在世界道义上、形象上都显示出其不得人心的常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这些都验证了开放给世界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的客观规律。


国际贸易和投资等经贸往来,植根于各国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要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各国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自由化,维护各国公认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这些批判虽然没有具体指明针对谁,但谁都知道是针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这样的批判比泛化的、没有针对性的泛泛而谈更有效,更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并提高批判的有效性。


再次,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必须提高有效性,批判的内容要具体化。不能只是抽象批判,更重要的是对具体做法的批判,不能只是抽象的对制度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具体政策的批判,对违反公认的国际准则、损害各国利益做法的批判,这就能够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共鸣,要考虑到今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下要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认同,要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并不是中国和世界的对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方案,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今天世界的格局和时代特征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发生变化,在批判方面也要有所转变,把批判的重点更主动地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主要是对具体做法的批判而不是抽象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制度不等于具体做法,在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下也有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而支持正义事业的做法。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需要注重三个问题


习近平提出的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真正落到实处,具体要解决好以下3个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在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上下功夫;提高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的有效性。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思想观念转变的新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从国内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时代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大势,是我国提出的中国方案。


二是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也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时代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世界的变化。


三是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


新时代既要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具有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这为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奠定了现实可能性,也赋予了当代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时代责任和担当。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还没有迈入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既要自信又要自谦,不能有丝毫的霸权表达。新时代中国发展不仅以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文化大国、外交大国、军事大国、文明大国的姿态展现于世界,更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大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让世界看到社会主义的形象和马克思主义的希望,中国的发展事实给予我们对发展道路、制度的自信,实践给我们注入了巨大自信的正能量,这自信的源泉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是遵循规律的。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4]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历史过程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正确,所以自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我们感悟到真理的力量、理论的力量,这既是100多年前马克思揭示的科学理论的力量,更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力量,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自信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坚实基础。


其次,在新的条件下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上下功夫。提高批判的有效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社会主义必须要和资本主义打交道,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今天的现实,我们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必须考虑这一大背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毫不动摇,但也尊重其他国家人民自己对道路的选择,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5]对资本主义必须批判,但要提高批判的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相冲突,不能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理论上的矛盾,提高批判的针对性、有效性,明确批判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主流观点不一致的内容是什么,这一方面能够知道正确的主流观点是什么,同时对错误观点和思潮也要有所了解。


再次,批判资本主义要注重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必须时代化才有生命力,不能只是对某些现象的批判,各种现象不一定都是根源于制度的,批判要有说服力,因为今天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是主体,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必须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依据,而不是以其他的马克思主义为依据,特别不能以西方左翼倾斜严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为依据,而且批判资本主义必须是批判现代资本主义,19世纪的资本主义特征已经和今天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一致,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完全一致,这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批判要有针对性,要有说服力,要有国际视野,今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必须以现实的资本主义为对象,而不是以想象中的资本主义为对象,这样的批判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进入 顾钰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   思政课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05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思想教育研究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