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力: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3 次 更新时间:2019-11-16 19:45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巨力  


题记:

70年来,中国人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


2019年11月,多彩深秋,黄浦江畔,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181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与会,3800多家企业参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首届进博会增长23%。

在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背景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何以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迅速吸引世界各国和企业广泛参与,成为全球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迎的是五洲客,计的是天下利,顺应的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越办越好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展示新中国70年和平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是彰显中国坚定、自信、从容、担当的大国形象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始终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合作共赢,推动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缩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坚持做国家发展的推动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合作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从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被视为“东亚病夫”的穷国,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强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坚持独立自主,为和平外交政策奠基

谈起近代以来的国家记忆,中国人最不能忘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受尽屈辱的历史。

80多年前,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记述了早年在上海法国公园看到“华人与狗不准进园”的屈辱感受:“华人在这世界上还有立足的余地吗?还能生存下去吗?”

万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点区域。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认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可观的政治权威。”从清末到民国,帝国主义的军舰、商船在长江流域横行霸道,1926年英国军舰炮轰四川万县,1927年英美军舰联合炮击江苏南京……这一桩桩罪恶,时时刻刻刺痛着中国人的心。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前夕。在1000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上,百万雄师枕戈待旦,只等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声令下,万帆齐发,直捣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然而,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依然像过往一样在长江“自由航行”。“紫石英”号等四艘英国军舰先后驶向人民解放军防区,不顾警告强行溯江上驶,激烈炮战之后,“紫石英”号被人民解放军击伤停搁在镇江江面,其余三艘英舰逃走。

事后,英国政府宣称“英国军舰有合法权利在长江行驶”,保守党领袖丘吉尔甚至主张派出航空母舰到中国海上“实行武力的报复”。然而,今非昔比,鸦片战争的景象绝无可能重演了,面对帝国主义色厉内荏的叫嚣,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声明,正告英国人:“长江是中国的内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

“紫石英号事件”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事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外国军舰船只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横行霸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鲜明指出:“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经历了那个屈辱时代的中国人,最能懂得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世界和平对于中华民族的宝贵。

1949年新中国的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一要独立,二要和平,这就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对此,毛泽东的阐释掷地有声:

“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这些话讲得坚定硬气,自豪自信。从这时候起,中国人民深刻地感到,天地换了。

海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然而,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的海关大权就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云就在海关人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把百年来帝国主义所把持的海关,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完全自主的、有利于新民主主义国计民生的海关,这是带根本性的大变革。随后,中央政府组建了海关总署。从此,中国国门的钥匙,真正放进了中国人自己的口袋。

很快,自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占地建造的兵营地产,悉数被人民政府收回;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统一航运管理的指示,规定外国轮船未经批准不准在中国内河航行;同时,对在华外轮实行逐步接管……“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新中国一天天树立起独立自主的新形象。

和平外交政策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来了,和平却不能自然到来。当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国力尚弱的新中国不得不奋起抗击,同美国侵略者坚决战斗。这一仗打下来,那些敌视中国的人才认识到“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抗美援朝一仗,打出了新中国国威,也打出了新中国的和平环境。

新中国的外交一直把争取和平环境作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1954年10月,毛泽东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诚恳表示,我们需要“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毛泽东还指出:“我们要争取和平的环境,时间要尽可能的长,这是有希望的,有可能的。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五十年不够就一百年,不知道美国干不干。”他还呼吁,“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

1960年5月27日,第一次访问中国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向毛泽东提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5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将是怎么样的?那时中国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毛泽东听出了他的潜台词,敏锐地追问:“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并随即给出答案:“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实际上,我们是被侵略者,美国还占着我们的台湾”。

要和平,不要战争,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这是中国领导人的心里话。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3年底,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会谈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它得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普遍认同,成为中国长期坚持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了举世瞩目的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积极斡旋,协调各方,终于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和平又一次战胜了战争。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

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新中国通过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并坚定地同他们站在一起,努力壮大捍卫世界和平的力量。1971年10月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在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坚定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同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把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变。但细心的人们也发现,中国领导人对和平与战争形势的判断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变化。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谁也没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中国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同时,我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正在与苏联改善关系。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世界各国人民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都渴望世界能够和平安宁。在国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通过对国际形势新变化的仔细观察,邓小平作出了和平的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世界大战短期内不会爆发的结论,进而又提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重要判断。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判断,中国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对外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外交的工作重点转向为改革开放服务,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全面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和良好外部环境。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冷战后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指出: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这一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在这种态势下,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思路,进一步明确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同主要大国建立了新型大国关系,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2001年6月,在“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基础上,“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上合组织所坚持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在国际社会树起一面顺应和平、发展和合作时代潮流的鲜明旗帜,为发展新型地区合作关系、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树立了光辉典范。2001年12月11日,经过15年的艰巨谈判,我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加入世贸组织,是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为和平与发展事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经济合作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的形势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顺应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深化外交工作总体布局,高举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参与和引导发展中大国合作,充分运用多边外交手段和多边机制,主动提出关于全球治理问题的主张,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为了保障国际海上通道安全,促进地区和平稳定,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的安排和索马里过渡政府的请求,2008年12月起,中国海军舰艇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国海军不仅安全护航中国船舶,也向国际商船履行人道主义义务。中国海军的大义之举,特别是百分之百的护航安全率,使得许多外国商船调整航期,主动加入由我护航的船队。曾经危机四伏的海域因为中国军舰的到来而变得和平与宁静。“中国是可以信赖的和平力量”,中国海上护航赢得了包括索马里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世界大变局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3年1月28日下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坚定地指出: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些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

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中国人民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外交场合以讲中国故事的形式反复向世界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等等。人类社会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

世界怎么了,人类将向何处去。和平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入思考。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总书记把他的答案告诉了全世界:“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反复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47分钟演讲,30多次掌声,讲到关键处,几乎一句一掌声。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新图景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内涵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反映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和共同价值,因此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

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实践者。怎样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化为人类的共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愉快地谈起了丝绸之路:“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设想:“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印度尼西亚时又提出了一个相似的构想:“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人们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2016年1月16日上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在北京举行。成立亚投行,有助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发起的重要国际金融机构,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愿景,添上了生动的一笔。

有了伟大构想和资金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又为“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的落地生根提出了建设性方案。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

中国用一个个扎扎实实的行动,传递着与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的决心。2017年和2019年,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创了各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局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本着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高质量发展;同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相关合作文件,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资金融通不断扩大,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民心相通不断发展。“一带一路”已经从倡议变成了现实,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国际合作拓展了新空间。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在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我国对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把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推进到了新高度、新境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70年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结晶,符合时代潮流及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阳光一定能够驱散战争和贫困的阴霾,迎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社会美好家园新图景。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04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2019/22,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