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首届“中国西部教育发展论坛”在羲皇故里甘肃天水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旨在聚焦西部教育发展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推动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为西部地区消除贫困、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杨东平出席本次大会并发布了《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报告》(2019),杨东平介绍了农村教育的区域差距拉大的现实以及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的生存现状。他认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具备由物到人、从硬到软、由外向内、自下而上等重要特征。
大家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受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的委托,做了一个《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报告(2019)》,在此做一个简单的发布。我想突出重点说一些比较感性的问题。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天水市甘谷县的土桥村有一个村小“土桥小学”在那儿开展了一项教育实验叫“伏羲教育”,因为是在伏羲故里举办的。我不知道天水市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学校?知道的举手我看一看。有几个知道的。他们的第一届毕业生去年已经参加了高考,成绩明显好于普通班。现在,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三百多个伏羲学校和伏羲班。它是一种面向农村儿童、做减法的素质教学,三年级以前不开数学,五年级以前不开英语,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五经做教材,用中国人传统指读的方式识字,用他们的话说叫做“母乳喂养”,每天增加一节武术课、一节书法课,学生学习非常轻松,身体健康,能文能武。所以在我们天水农村的土学校,也可以做出不一样的成绩。
我们这篇研究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介绍一下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经历和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基础情况大家可能都很清楚。首先,是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村的教育扶贫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比较典型的就是贵州,实现了学前教育的逆袭,它的几个主要质量,提前超过了国务院的要求。甘肃的精准扶贫力度也非常大,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
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城挤乡空”的教育格局。如图所示,我国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在2014年是55%;但是,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的城镇化率却达到了83%,中小学生的城市化率要超过常住人口的30%,也就是说大量的学生进城上学,这是造成“城挤乡空”的主要的原因。当然,它的背后原因很复杂,包括在整个城市化进程当中,农村的空心化和村落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新问题,是农村的教育差距正在拉大。因为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所以县域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东中西部的差距也非常明显。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报告,全国有13、14个省是低于平均值的,名列最后几个省区主要是西部的民族地区。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
我们经常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但是“硬件过硬,软件过软”,许多电子设备、艺术、科技教育设施在储藏室里睡大觉。巨大的教育差距仍然客观存在,而且暂时也没有短平快的方式能够解决。不久以前关于成都七中网校的讨论,突显出教育技术在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方面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它在阿坝州等地区在几百所农村学校设置了一个远程班,选拔高分学生和有支付能力的学生进行强化教育,来增加这个学校的影响力和招生能力。
所以中国的教育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差距还是越来越大。这是PISA2015测试数据的显示。中国位于图的左上角,即学业水平高、学校差距大的区域;而北欧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处于右上角,即学业水平高,学校均衡。学生分社会经济地位的分数差、学校分社会经济地位的分数差等,中国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成为少数教育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农村地区出现了三类特别值得关注的学校,一类是县城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第二类是乡镇的寄宿制学校,第三类是农村的小规模学校。去年教育部专门出台文件,强调要加强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的问题,实际需要关注的是三类学校。与此同时,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这就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尽管这是老问题,但是仍然缺乏制度性的解决办法。从2015年人口普查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群体的总数1.03亿,占全国儿童总数38%,是非常惊人的。我们能看到的往往是浮在水面之上的流动儿童,全国共3426万人;而水面之下的留守儿童的数量更大,达6877万人,他们的处境也更为困难。其实,这两个群体是同一个群体,就是农民工子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首先就是要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也就是说首先要和父母在一起,这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基本前提。在亲子分离的情况下,是很难提供很有效的教育的。说一句很难听的话,即便中东的难民也没有亲子分离,都是一家老小在一起的。在中国这样正常、和平的社会环境当中,出现大规模的亲子分离,是非常可悲的。
报告的下半部分介绍了一些解决西农村部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政策建议。西部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非常多,非常复杂,包括: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切实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多种形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干预,推进农村开展素质教育,走向“为生活而教”。
在今天这么一个有限的时间内,我想突出谈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面向未来的农村教育,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是农村教育的质量?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它比技术、比资源更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教育的发展经历的1.0版,就是“有学上”,满足基本需求,温饱的阶段。然后进入到第二个阶段,2.0版我们称之为“上好学”,但这是要打问号的,因为在大多数地方,“上好学”就意味着实行应试教育、激烈的升学率竞争。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育目标,也是国家的意志,是走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农村教育的3.0版。
它有几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由物到人:把树德立人作为重要的教育价值。二是从硬到软,从关注硬件建设、资源投入,到切实关注学生和教师。三是由外向内,走向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四是自下而上,就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创造性的解决每一个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问题,发挥学校、教师和社区的重要作用。
在追求好的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值得认识的概念:需要重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这种技能我们也称之为情商、非认知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大五人格”,就是五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外向型,亲和力,责任心,情绪的稳定性和开放性。对一个人未来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而言,它远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比分数和学历更为重要。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考试成绩只能解释教育对收入影响的18%,像这样的研究其实很多。在2018年的PISA测试中,首次把“社会情感能力”(SSES)作为测试的内容之一,中国苏州市的学生参加了测试。但它至今仍不在我们学校教育的目标当中,因为考试不考这个。
所以,好的农村教育,符合农村需要的教育,需要真正把教育的基点建立在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幸福和长远发展上。这得到了学习科学的支持,有一个多元智能理论。为什么我们说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因为每个人的能力的指向不一样。可是我们学校考试只考两项,就是逻辑和数学能力、还有语言能力,所以使大量的学生成为了“差生”,实际是我们狭隘的评价把他们淘汰了。所以要改变我们的考试评价和选拔制度。
有个国际组织提出一个新的报告《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现在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国家,都不证自明地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育质量划等号,花了很多钱,组织了很多专家,花巨大的代价去提高学业成就,他们学的东西跟城市学生是一样的,尼罗河的长度,希腊神话,子午线什么的;而他们只要学会每天洗手这些最基本的卫生知识,儿童的死亡率可以减少10%。所以,需要反思究竟什么才是教育质量?学生之所以学成就低下、辍学率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与生活的脱离,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完全无关!所以,他们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质量的概念。这种新模式就是“为生活而教”;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教育目标从“达到一定标准测试的考试成绩”,转变为“对学生及其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论也必须发生显著的变化。首先,创业和健康模块将是会所有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学会自行去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管理项目。
这其中有一个优秀的典范,就是哥伦比亚的“新学校模式”,获得了2013年的世界教育创新大会的大奖,以及2018年“一丹教育奖”的大奖,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推广,包括在越南。不久前我们参观了哥伦比亚农村的新学校,哥伦比亚在拉丁美洲是除了古巴以外,另外一个农村学校的学业成就高于城市的国家。他们80%的学校都是在山顶上的小规模学校,通常一所学校只有一个任课老师,管五个年级几十个学生。我们每到一所学校,出来接待我们的领导班子,都是由几个小学生组成的学生委员会,他们是一人一票选举产生的,有的管环境,有的管图书,有的管健康什么的,井井有条,头头是道。他们的教室,每一个桌子就是一个年级的学生。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能够实行这么大规模的复式教学、混龄教学呢?他们的教材叫《学习指南》,按照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专门编写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上课的时候每个年级打开自己的课本学习不同的内容,老师穿插期间进行指导。
今天,我们可以意识到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城乡教育的“龟兔赛跑”,农村是是难以取胜的。这条轨道是应该改变的。尤其在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我们必须超越“教育工厂”的模式,变跑道,换频道,走向一个新的场域。用文件的话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这些口号变成教育的现实。
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强化应试教育,而意味着从应试教育突围,突破那种拼时间、拼命的恶性模式。这在中国的农村教育中已经有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我只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包括通过学生主体课堂、阅读推广、互联网+教育、乡土文化课程、面向农村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等等多种途径激活农村学校,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例如,浙江安吉县和山西芮城县的学前教育、开发的学生自主游戏都已经超越了城市教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学生主体课堂,从杜郎口中学,到山西的新绛中学、宜宾的凉水井中学等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业成就。以山西的新绛中学为例,施行半天授课,学生自主学习,从高三开始改,一开始学生家长到政府游行,最后说服了家长。第二年他们的校长发来短信,他们二本以上的升学率,比去年提高了30%!四川阆中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他们的校园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实行“朴素而幸福的教育”。甘肃平凉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最多,教育局探索“小班化教育”的办学特色,使农村学生成为阳光少年,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甘肃的教育信息化,与沪江网的“互+计划”合作,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原的孩子接触到了纯正的英语课,开足开齐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农村儿童提供为人生奠基和终身幸福的素质教育,不但是一种理想,而且也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