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玉:自动地与他人保持一致:弗洛姆论迎合型性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35 次 更新时间:2019-01-13 21:22

进入专题: 弗洛姆   性格  

郭永玉 (进入专栏)  


施虐狂、受虐狂和破坏性三种性格常见于法西斯主义国家,弗洛姆主要是指纳粹德国。在民主国家中(以美国为代表),更常见的是自动一致(automation conformity)或迎合型的性格倾向。这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身上具有的倾向。这种性格倾向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即放弃个性,放弃自己,完全按照现存的文化模式来塑造自己,一味地适应社会,有意无意地向他人看齐,消除与他人的区别。说到底,大家都跟着市场走,成为能随着市场变化而自动调节的机器人。这样,“我”和外界的矛盾似乎消失了,周围的人和我一样,大家成为一体,所以不再感到孤独、分离和无助了。


但大多数人都自以为是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在思考、感觉和行动。现代社会的公众舆论和个人意识都强调一个人是属于“他自己的”。但在大多数场合,这只是一个幻觉。那么,本来受外部世界驱使的人的感觉和思维,怎么会被人主观上当作是自己的感觉和思维呢? 当一个人接受了某种观点,尽管他没有从事实上和逻辑上进行独立考察,他还是会对这种观点深信不疑,并把它看成是自己的。正如一个接受催眠术实验的人,被提示某某人要偷他的书,他醒后果然去指责那个人偷了他的书,他还会说出理由,说那人早就想偷他的书。正如一个去海岛旅游的城里人,被问到天气趋势时,很可能会若有所思地说出他的“判断”,其实他只是照搬了从广播中听来的天气预报,但他还是装模作样地在那里分析风向、湿度等因素,好像他的结论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而一个渔夫,当被问及同样问题时,他可能说出同样的答案,并进行分析,但他是以自己多年在此生活的经验为基础。他对广播中的预报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将其与自己的判断进行比较,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结论相同的情况下,渔夫的行为表面上看与那位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但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那位城里人的结论及其理由是虚假的。在结论不同的情况下,渔夫的预测即使是错误的,也是“他自己”的;那位城里人的结论即使是正确的,也不是“他自己”的,他只不过重复了权威的意见,只是他本人可能没意识到。现代人在谈及政治事件、文艺作品等问题时,常常出现同样的情形。很多人明明亲身经历了某一事情,例如参加了某一次艺术表演或出席了某一次政治会议,可总要等到在报纸上看到报到以后,才真正感到自己亲身经历过这件事。


现代人的感觉、思想、愿望实际上来自外在的习俗、权威、舆论、责任等等,主观上都自以为是自己的,这种幻觉十分危险,因为它使人盲目,被操纵了还误以为是自己的选择。


人在很小的时候,社会就开始压抑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使我们切身体会到独立思考会带来麻烦和痛苦,最好是人云亦云或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大多数人都这样看问题:只要自己所干的事并不是由外在力量强迫的,就说明是自己决定要干这些事。只要我们在追求某种东西,就说明自己确实需要这些东西。但这可能是一个最大的幻觉。我们的许多决定并不是由自己做出的,而是来自外部。我们成功地欺骗了自己,使自己相信这些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实际上是在被外部世界的各种力量驱使着。


如果一个人不得不做某事,他往往会自动地使其成为自愿的、乐意的,这样才能使自己积极地去干并且干好。一个学生只要意识到必须上学并且学好才对自己有好处,他就会将对死板的学校生活的厌倦压抑下去,并使自己喜欢学校。有的人结婚一方面是出于自愿,另一方面又发觉自己已陷入了使其非结婚不可的一连串事件中,想逃也逃不掉了,如果他是“明智的”,就只应让后一种感受尽快消失,多去想结婚的好处和对方的可爱之处。


这样,虚假的自我压抑了原始的自我,只有在梦中、在幻觉中、在喝得酩酊大醉时,某些原始的自我才可能溜出来。通常,这些溜出来的原始自我是一些令人感到害怕或羞耻的“坏念头”。但有时这些溜出来的原始自我也可能是一些“好念头”,只是因为当事人害怕这些念头一旦表现出来会遭人攻击、奚落,所以才把它们压抑下去。这里所说的“坏念头”主要是指与道德规范相冲突的欲望,如乱伦冲动。而“好念头”,主要指一些虽不合时宜却是正确的“念头”,如愿意从事薪水不高但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就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好念头”。


自动一致,使自己与他人相一致也是为了避免孤独和不安全感。因为我与别人不同,我就会受到排斥。但是,一个人越是失去自我,就越是感到不安。就像伍尔芙在一篇小说里写的一个人,时常有意无意地掏出自己的名片,好像不这样,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他根据名片,而不是名片根据他。个性既不能保持,又不能失去。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悖论”。


(选自郭永玉著《孤立无援的现代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171页。)

参考文献链接:http://www.personpsy.org/Info/Index/145?pageIndex=1


进入 郭永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弗洛姆   性格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54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