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后裔遍五洲

————周敦颐后裔各地分布概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45 次 更新时间:2024-06-15 11:25

进入专题: 周敦颐  

柳哲  

 

北宋有一位大学者周敦颐,他是北宋理学祖师,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会对他的名篇《爱莲说》耳熟能详,“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也成了不少人士的励志名言,由他开创的理学更是影响深远,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海内外学者无不了解其人其学。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谱牒学的复兴,对于周敦颐后裔的研究有重大发现。前不久,海内外数百种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站转载了《鲁迅周恩来属同宗本家》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笔者多年前就已留心于周敦颐及其后裔的研究,发现在浙江、江苏、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市以及港澳台及世界各国遍布周敦颐后裔有上百万之多,真是濂溪后裔遍五洲了。现笔者将所搜集一些资料和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希望有更多的周敦颐后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周敦颐及其后裔的研究。

 

鲁迅周恩来属同宗本家

 

吴江和浙江上虞近日发现失考的鲁迅(周树人)族传承世系史料,证实周恩来与鲁迅属同宗本家。 史学界根据现有的部分资料推论鲁迅与周恩来应属同宗,但一直缺少鲁迅十四世祖周逸斋和周恩来族先祖周澳之间八代人的世系资料。因而无法定论。最近,在上虞发现的一套修于清光绪年间的山阴(今绍兴)《天乐周氏宗谱》,上有“烂溪姑苏吴江”一支的记载,又根据吴江《烂溪周氏宗谱》等史料,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嫡系后代“山阴周氏始祖”周澳,其长子周德在苏州一带经商,因“母亡父谪”、居无定所而入赘吴江车溪村,从而印证鲁迅、周恩来都是吴江烂溪周族延伸出去的后裔。由此,专家、学者断言:鲁迅与周恩来同为周澳的后代,他们各自的祖先周德、周完一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据此溯源查考,鲁迅、周恩来分别是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三十三世孙。摘自《澳门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广州发现周敦颐后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著名道学家周敦颐以其名篇《爱莲说》名扬天下。日前,笔者在白云区龙归镇南村意外地发现了周敦颐(濂溪先生)的塑像,而南村原来是其后人的聚居地。

南村坐落在羊城北郊,距广州市区20公里。在村里,75岁的周理尧取出一套完好的族谱,兴致勃勃地介绍说:800年前,周敦颐第9代传人周元龙从湖南道洲县南移此地开荒种植,命村名为南村,繁衍至今。

在南村的石雕石碑中,500年前的乡规民约依然清晰可见;村中10多座建于数百年前的祠堂古屋保存完好,雄伟壮观,砖雕、石雕、木雕、浮雕、壁画工艺精细。

村西边有口井(见图),笔者往井中探头一看,泉水清澈见底,井底有一白石。在井旁居住的81岁阿婆娓娓道出一段古——相传数百年前,此处曾有三个泉眼,一外村人路过此,尝到泉水甘甜清凉,顿觉心旷神怡。他还发现泉底躺着一只白鹤,于是潜入水中,摸出一块晶莹白石,带回家中压豆浆袋,做出的豆腐清滑可口,存放数天不变,一时供不应求。村民后来便挖了一井,立下“西井涌龙泉”一石,并约法三章:泉水归天下人共享。如今来此取水的外村人每天络绎不绝。老阿婆还透露,儿孙们发烧感冒、咽喉痛,饮两碗清泉即能痊愈。

沧海桑田,周氏南移龙归现有1万多人,年轻的已是第31代传人。近百年来,已有数千人旅居加拿大、美国等地,村中一半家庭有海外关系,成了名副其实的侨乡。村民除了经商办厂,还有5000多人种花生、水稻,人均月收入也1000多元。600多名退休农民,年均收入也达7000多元。90年代中期,村里集侨胞和政府资金,建了一个占地16亩、全市第一个村级公园,其祖先濂溪先生的塑像就安放在这里。

南村民风纯朴,户不闭门的现象随处可见。一深居老屋的大婶笑着对笔者说,儿女在城里有豪华住宅,但因为舍不得这里,三天两头回来。村里福利好,老有所养。不少老人骄傲地说,你用八人大轿抬我去城里我也不情愿。因治理有方,90年代以来,南村历年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村”、“文明标兵村”称号。(通讯员叶世光、江澄波) 广东潮阳发现周敦颐后裔聚居地 据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的有关潮阳姓氏的介绍书籍介绍,该地现有周姓人口58087人,占全市人口的2.7%,列潮阳姓氏人口数第10位,该市周姓几乎都是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裔。主要分布在该市的胪岗镇的溪尾周、泗和、胪岗,峡山镇的桃溪、峡山、泗联、董塘、沙溪等村。该市周姓散居国内各地共约36100人,旅居港澳台同胞及世界各国华侨、华人共约67500人。潮阳始祖为周梅叟(1211-1265),湖南道州人,是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第7代裔孙。宋嘉熙2年(1238)登进士,1243年授知潮州,1256年3月任广东转运判官、提刑。景定5年(1264)因避乱不回故里,奉祖父宣道携3个胞弟入潮,卜居新兴乡之刺岗(今属胪岗镇)。后来子孙共奉宣道为泗水周氏一世祖,景一为二世祖,梅叟为三世祖。宣道第六代裔孙周东墅(字仕英)由东宅(今属峡山镇)分居胪岗,裔孙攸铭避乱迁创于惠来西埔。宣道第七代裔孙周雍雄分创于溪尾周,其曾孙周朝冠于明初迁居靖海所(今属惠来县),三个儿子分居中楼(裔分崎岔村)、东门、鱼街头。雍雄第5代裔孙周笃朝于潮阳溪尾分徙惠来靖海,有3子分居乌桃尾、澳角及陆丰半径(裔分甲子);周笃敬之子多熙由溪尾分创于惠来头屯(今惠来县葵潭镇)。雍雄第5代裔孙周吾省由溪尾分创于青洲(今惠来县靖海西南4公里);周吾南由分创于靖海红罗盘。宣道第8代裔孙周毅然早逝,其妻郑氏静人携子周大用于明成化19周年(1483)分创于桃溪(今属峡山镇),裔孙分徙竹山、直浦等都及惠来之隆江、湖寮、乌树林、海丰梅垅等地。明嘉靖间周光镐徙创于玉峡(今属峡山镇)。宣道第8代裔孙周静守有二子:周东湖分创于东宅,周西江分创于西宅(裔孙周日辉分创于后河)。宣道第9代裔孙周果确分创于沙溪(今属峡山镇)。宣道第10代裔孙周克明于明嘉靖10年(1531)由泗水分创于董塘、桃溪;周清潭分创于上底(今属司马浦镇),其子宏勋分居第七陂(今属仙城镇),清潭裔孙还分创于楼下(今汕头市河浦区)、葵岭(今属普宁市下架山镇)等。宣道第13代裔孙周多献为避乱由玉峡迁居惠来涂田(神泉对岸)。宣道第15代裔孙周秀夫分创于濠边(今称河陂,今属峡山镇)。现在潮阳周族主要聚居地泗水周氏,则为北宋理学宗师周敦颐的后裔。据学者周昭晋(峡山镇人,《潮州会馆史话》一书的作者)考证,出生于浙江绍兴的鲁迅和出生于江苏淮阴的周恩来(祖籍绍兴)的先祖也同出湖南道州周敦颐之后。据《濂溪故里周氏族谱》和《绍兴县志·姓氏编》等记载,周敦颐有二子即寿与焘。当年周敦颐7世裔孙周梅叟刺潮,后携眷肇基潮阳新兴乡之泗港(今峡山镇桥东)。现在周姓人口最多的峡山,号称百载商埠,以工伤繁荣而美称练江平原 的一颗明珠。 胪岗溪尾周,位于潮阳市区18公里,胪岗镇东北部。明天顺间(1457-1464)周宣道第7代裔孙雍雄到此创基。因地处练江支流之末端,故名溪尾村。今全村10635人,单姓周。另外,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10000多人。溪尾周族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清末废科举后兴办了培英学堂,后扩班扩校,改名植英学校。1931年兴建植英新校舍。1989年旅外乡亲捐资扩建植英学校,建教学楼3幢,更名植英小学。1992年旅外乡亲再次捐资占地80多亩的植英中学。学校电脑室、视听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等配套齐全。1998年植英中学被汕头市评为一级学校。其中峡山董塘位于潮阳市区16公里,峡山镇中部。明嘉靖10年(1531),宣道第10代裔孙周克明由泗水分创于董塘,至今已传28世,2258人。另外,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3000多人,外来商户常住人口6000多人。有工业企业40家,1998年工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年收入6500元。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土地开发,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工贸业,兴建工业区、商贸区,配套宾馆、酒楼,学校教育设施齐全,还有老人活动室、电教室、环卫专业队、保安队,居民安居乐业。 周姓历代进士有周梅叟、周光镐、周廷凤、周辉川、周增祥、周逢时、周英鸿等。现代有段祺瑞十三太保之一、少将周斗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惠和,经济学博士、曾任美国援华救济总署、国民政府检察院审计部副部长周伟光,被孙中山委任为潮汕守备司令、少将周潜。当代有中共中央委员、原中共中央联络部部长周至敏(现名朱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周修本,原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周甘霖,作家、史学家周昭晋等。在香港有社会名流、被港英政府委为非官守太平绅士周厚澄,曾获英女皇颁授荣誉奖章和勋衔、实业家、“潮阳市荣誉市民”周勤华,在泰国有实业家、侨领、荣获泰皇御赐勋章的周广茂、周朝宜、周鉴海,实业家、侨领周鸿钧、周钦宣。在法国有世界著名钢琴家周丽琴,在新加坡有多家报纸编辑、主编、作家周汉人。在加拿大有丹麦女皇孙婿周霈霖。泗水周氏派系族表(13世至52世):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奠运开祥。继先传万世,卓立志奋强。仁智庆源远,勋业灿南天。

 

赣港将联合复修周敦颐墓   

 

江西省九江市文化部门与香港周氏宗亲总会近日达成意向,双方将联合筹资复修周敦颐墓。

周敦颐是我国宋明理学开山祖,亦为宋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他祖籍湖南道州,但大半生在江西为官,晚年隐居于九江庐山莲花峰下,建有濂溪书院,讲学著书,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死后即葬于此地。其墓人称濂溪墓,盛时占地30余亩,牌坊、亭榭错落有致,气势雄伟,曾被列为“江州十景”之一;1959年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初期被毁,现仅存遗址。

据悉,目前香港周氏后裔已为重修濂溪墓募捐港币10万元;庐山铁佛寺住持释妙乐法师也向庐山区政府捐资10万元人民币。 (通讯员 邹平友 记者 胡晓军)(原载1998年12月9日《光明日报》)

 

史记弦歌 ——浙江诸暨周敦颐后裔的分布 (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士大夫、抗元斗争的杰出代表文天祥(1236一1283),在被元军俘后宁死不屈,留下千古名句,后人以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而作为坚守民族气节的典范。就是这位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周氏宗谱》跋中虔诚地写道:“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功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一世……周氏谱像瑰然,可传千百世……” 周氏在诸暨的一脉,从周敦颐曾孙周靖于河南祥符南迁余杭,再迁诸暨紫岩盛厚里,至周靖孙周谨在紫岩始做家谱,最后至民国13年、民国35年,周氏族人两次修家谱,请当时的周氏名人、浣纱村人周善培作忠字,历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数代相传,至今800年左右矣。修谱粗粗一数至少达15次以上,如今不但是一部洋洋大观的家族历史文化大书,也成为后人拜读历史文化名人新作的新发现,是一顿丰厚的历史文化大餐。

高道地村《暨阳周氏十年派宗谱》,总12卷,今只剩头1卷,内里有周氏谱序、谱例、渊源考、各派源流、各宗始迁、诰敕等,最后便是遗像附赞(按目录看,丰江周《周氏宗谱》也该有先祖像,但没找到)。如文天祥740多年前所预言,周氏谱像瑰然,濂溪公四代像彩色绘制,犹光彩照人,历千年风雨而不衰。

据说古人作谱,喜请名人作序或跋,周氏也不例外。《周氏宗谱》里留有墨痕的名人,有周氏族人特邀的,也有许多为周敦颐被封“汝南伯”、“道国公”后,皇帝命“贤笔”赞之,还有一些是自然流传于社会,为周氏族人收集进谱内,读之,让人忆及当年的历史风云变幻、历史名人的丰采神韵。

朱熹撰写的篇章是《周氏宗谱》里出现最多的。这位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尊周敦颐为理学(道学)的鼻祖,集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之大成,为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在任知南康军期间积极修葺周敦颐的遗迹、墓地。朱熹见诸于《周氏宗谱》的文章有《濂溪祠堂记》、《濂溪书堂记》、《濂溪先生传》、《濂溪先生像赞》以及《周氏谱序》等篇。 其他一些进谱留下墨痕的,也有诸多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盛誉。如宋书法大家米芾、文学家苏东坡、黄庭坚的题词留诗…… 期间,周氏列祖列宗的生平小传一应俱全,家族繁衍脉络清楚,从周敦颐1017年出生之后,子孙承耕读传家之风,纷纷荣登甲第,也有言忤当朝,被贬谪的。一个家族的繁衍,映衬出历代王朝的背影,千年世事沧桑,几多历史风云,在此浓缩。

而周氏族人尊称宗大公的周敦颐,其高风亮节,激励后人,先生意味深长的《爱莲说》,成为古代文学瑰宝,“出淤泥而不染”,更为后人立身处世之座右铭。

国人的社会是在家族制度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这种家族制度支配、渲染着国人整个生活形态。周氏族人之崇拜祖先,和国人崇拜祖先同出一辙,是对祖先创家立业以示崇敬感激,这和封建迷信有着质的区别。

林语堂先生曾经对此发表过见解:“这种家族意识和家族荣誉的感觉,也许是中国人生活上队伍精神或集团意识的唯一体现。” 不用说,诸暨周氏也是中国百姓生存在浩瀚历史中的一枝一叶,只不过周氏先祖留给后辈的是绵长的历史文化文明,给人们无尽的惦量和思考。

(二) 采写《濂溪一脉》过程中,记者走村串户,冒酷暑顶雷雨,访问有关人士不下百人,文章发表期间,常有读者来电来信或询问情况,或一起参与讨论。一般与之一起讨论的是文化界人士,他们惊叹周氏先祖传世文化,更惊叹周氏一族宗谱给后代留下如此深刻的影响。另一类参与讨论的则多为周氏族人,他们多为提供信息,有的藏有宗谱,时常研读。如一位退休的70岁老公安周培光,持有翻印得来的丰江周《周氏宗谱》一卷,诚邀记者一看,并与记者一起讨论周恩来、鲁迅的辈份及字第;而更多的周姓人来电询问记者还打算发几篇,能否把打印稿翻印给他们。

记者为拙文受到较大反响而内心感动并籍此致谢!在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报纸无意为哪个姓氏光宗耀祖作宣传。因读《濂溪一脉》连载,已有读者为之沉思:报纸连篇累犊其意何在?

搜索枯肠,倾其所有,记者唯一腔社会责任感耳:即据无意的发现,献有意于读者,发掘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亮点,寻找诸暨旅游资源的载体,投石问路,以让更多的市民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难忘采访中的一幕幕。杨曙霞村一村民在“文革”期间冒死抢出周敦颐遗像图;高道地人鼎力藏起4人都抬不动的周祠碑记;周家埠一村民数十年珍藏号有“周爱莲堂”字但却空空如也的家谱箱……更有浙江中周实业公司董事长周伟潮,因自幼知晓家族来历,数年前便把先祖周敦颐的《爱莲说》内涵引入企业文化,做入企业产品品牌,把“梦莲”、“中周”等品牌名袜打向大江南北,把《爱莲说》名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产品的注释,并把“鲁迅、周恩来祖籍在诸暨”一并宣传…… 为文明群落里取得的共识而欢欣,更为文化历史遗产的濒临消亡而不安、忧虑。

一位我市旅游部门工作的工程师断言,像《周氏宗谱》如此齐全完整,时间跨度近千年之久,历经六七个朝代的家谱,实属罕见。

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修史,自古以来,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谱谍。盛世修史,随着国泰民安,经济发展,各地修史渐成风尚,但很少有人提出对宗谱的研究,有些人恐怕还沉浸在反封建反结党营私的梦魇里,而忘记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乃最自然不过。

对于宗谱的研究和探讨,带有对历史文化抢救的性质。

宣传周敦颐一脉自南宋迄至诸暨的迁徙、宣传暨阳这一方古朴的山水,古老的土地,这一处人杰地灵的耕读传家。

最先做谱的诸暨周氏3世周敦颐之后6世祖周谨,在谱中对《爱莲说》作了说明,作为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其艺术精神之生命力是恒久的,而周敦颐为官的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更有一种与当今时代相吻合的时代精神,为百姓敬佩,为勤政为民者仿效。它与物质文明不同,它的力恰在于超越物象形迹不受时空限隔。

“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周敦颐在宋元两代分别被封为“汝南伯”、“道国公”,从祠文庙,而时隔近千年,如今,周敦颐同样可以被当今百姓供奉。

(三) 既然濂溪一脉史实相符,既然诸暨周氏一世周靖(周敦颐曾孙)迁居店口紫岩盛厚里,葬六都大将山;既然周氏南门一世周敦颐七世孙周烙芒萝山有家,又既然“山阴始祖”周恩来、鲁迅的先祖周澳(周敦颐10世孙)和兄周淇合葬桃花岭,而假日经济日趋火红,各地旅游资源纷纷挖掘,浣江主题公园正在规划开掘,我们为何不籍此为濂溪公及他的子孙留一席之地?在风光秀丽的紫岩山,也大有文章可做呀!

周氏在诸暨是大姓,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市有姓氏416个;陈、周两姓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13%,其中周姓62827人,如今周姓至少七八万人,而诸暨周氏海外侨胞又有数百人,更重要一点是周敦颐一脉分汝南族、营道族、南康族、祥符族,诸暨周氏属祥符族,周氏光迁徙诸暨的祥符族再迁往别处的有“山阴之周桥、姑苏之吴江、萧山之来苏”等,所以周氏子孙昌盛,若能吸引来诸暨问亲寻祖,或宣传“伟人先祖在诸暨”,把周恩来、鲁迅与诸暨姓周人的历史史实相联系,在诸暨的风景区辟特色景点,不失为美化诸暨的一着妙笔。

像桐庐人那样,不趋时媚俗,不在景点里搞一些粗俗不堪的仿古建筑、游乐设施和奇怪景观,而以弘扬华夏文明为宗旨,坚持高雅、朴素为原则,把江边严子陵祠堂到山上的钓台建成一处兼具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高档次文化景区。如果我们能从中借鉴,在西施故里风景区,搅一帘清风,在绿树修竹掩映中,辟一条碑林长廊,刻以历史名人题写周氏濂溪的诗文,诚邀濂溪先生信步闲行,铭《爱莲说》手迹碑文;或再请诸公,十代同堂,其乐融融,情趣盎然;或建一濂溪书堂,让濂溪先生与朱熹先生并肩而立,读书悟道,补师生毕生未见之憾事,那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传说西施乃荷花神女,获悉旅游部门在景区上有规划打算建莲池,巧遇濂溪先生对莲情有独钟,可谓与西施有缘,这其中,该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渐成风尚,人们开始种花养草,试图找回一份自然宁静。而由于心情浮躁,只求浅层次感官上的满足,仍缺乏从容闲适的心境,从这一点上讲,濂溪思想“出淤泥而不染”以及他推出的圣人修身养性说,均可作为游人后学自然渗透。濂溪一脉,溯之真实,牵出古代一屋名人,引出现代鲁迅、周恩来两位伟人,又有远方数百位侨胞、近处七八万诸暨周氏族人的关注,以濂溪先生及其道学文化美学意蕴的深厚,思想价值的深逸,这样的文章,值得一做。

谨以黄庭坚的《濂溪辞》为本文作结:“溪笔秀兮水清,可饭羹兮濯缨,不渔民利兮又何有于名,弦琴兮觞酒,泻溪声兮延五老以为寿,蝉蜕尘埃兮玉雪自清,……”(原载《诸暨日报》) 金华兰浦义乌等地的周敦颐后裔

笔者出生在浙江兰溪横溪(原属浦江县)。在我的故乡周姓是大姓。近年我在家乡,已看过近10种周敦颐后裔家谱。最早看到的是横溪镇田畈周的《周氏宗谱》,有笔者21世先祖柳贯写的谱序。田畈周的始迁祖为周敦颐6世裔孙周康,其后裔后又迁居义乌繁衍成族。田畈周保存完好的还有一部《道国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共15卷,清光绪4年木活字刻本,周敦颐的著作和评价文字备载无遗。我还看过浦江堂头横溪的《周氏宗谱》、横溪镇通津桥《周氏宗谱》、宅口《周氏宗谱》、墩头镇溪口周村的《周氏宗谱》等。有柳贯、宋濂、戴良等人写的谱序和文章。溪口周村、田畈周村、堂头横溪的周氏宗祠保存基本完好。据溪口周村的村委会的负责同志告诉笔者,他们是周敦颐6世裔孙周宝的后裔,现在附近各村的周姓子孙有5000余人。不久前,有温州乐清的周健到该村寻根问祖,证实温州8万周姓子孙的始祖迁自溪口周村。温州周姓子孙已集资上百万元,重修了周氏先祖和周氏祠堂。金华各县市的周姓子孙也多辗转迁自浦江。 散见各地宗谱知见录 近年,笔者从民间查阅的相关家谱和各类谱牒资料上发现,全国还有不少周敦颐后裔。如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一书中提及的不少周敦颐后裔的家谱,大体可以判定其为周敦颐后裔的重要依据。现摘录于下: 一、《周氏宗谱》34卷(山阴),清光绪20年(1894)木活字本,18册,书签、版心题《山阴前梅周氏宗谱》。其始祖为靖(为周敦颐4世孙),南宋绍兴间迁诸暨紫岩盛厚里。始迁祖为靖之11世孙才,明宣德间徙山阴前梅。卷一序、渊源考、先代世系考等。明周凤翔、周洪谟和清周凯出此族。 二、《周氏宗谱》(永康),清同治8年(1869)木活字本。一册,存卷一。一世祖时文,于元代任两浙市拍提举兼管台温盐课,由金华泮塘迁居永康升平草墅。其后裔分迁本县游川、璋川、砚川,为永康周氏上三族。存卷载周敦颐著作及世系图。 三、《日山周氏宗谱》(江山),其始祖为时中,宋代迁居江邑凤林,数传至瑛,迁于波桥,至瀚分迁日山。卷一、二序、家训、族规、传、周敦颐墓铭及其著作等。 四、《江峡周氏宗谱》(28卷)(江山),存卷一。始祖追溯至宋周敦颐。始迁祖望先,明正统间由徽州婺源迁衢州江山峡口。存卷为谱序、周敦颐墓铭及其著作等。 五、《澄江杨树坝周氏宗谱》6卷(江阴),清光绪23年(1897)爱莲堂木活字本。先祖世居宜兴,至32世祖锡曦明代挈其长子显初徙居澄江桃花镇杨树坝。卷一序、卷二像赞、诰命、濂溪先生年表等。收有周必大等撰谱序。 六、《周氏宗谱》不分卷。(吴江)清抄本,4册,记事至清道光间。先祖靖,世居祥符县,南宋初渡江居诸暨。始迁祖7世孙寿一,迁吴江烂溪。明吏部尚书周用出于此族。收有朱熹、文天祥、王世贞文。 七、《周氏家乘》8集(吴县)。清周镜泉编修。4世孙兴裔,南渡平江。始迁祖为兴裔3世孙景凤,元至正间迁吴县包山吴塘里。有朱熹、文天祥、宋濂等文和题赠。 八、《武陵周氏族谱》5册。存卷1-3。爱莲堂木活字本。始迁祖之毕,明代自江西吉水迁湖南武陵县。 九、《周氏宗谱》12卷(武进),周锡耀等主修。爱莲堂木活字本12册。其始祖追溯至北宋周敦颐。第6世(王与)迁居苏州吴塘。第13世参于明代自吴塘徙居吴进大刘里。卷5有文征明等文。 十、《长邑九都烟墩冲周氏6修族谱》(长沙),民国爱莲堂木活字本,9册,始迁祖应神。 十一、《益阳周氏三修族谱》(湖南),始祖周敦颐。始迁祖为第八世思鹏,明洪武自江西萍乡官花乡迁湖南益阳华林段谢湾堂。 十二、《周氏族谱》31卷(华容),华容周氏各支,皆称出于江西吉水泥田村,奉唐代周牺墀为泥田始祖,又皆自称为北宋周敦颐后裔。宋末元初,陆续迁华容。载濂溪公著作、墓铭。有宋杨万里等序。 十三、《周氏族谱》4卷(金华)。周锦福监修,民国木活字本。4册,存1-3册。始祖信道,生于宋太平兴国间。6世祖为敦颐。11祖德彰生于南宋嘉定间,迁金华泮塘。 十四、《周氏宗谱》(海宁)。存濂溪书院四集。先世于南宋初迁浙江武林。载周敦颐年表及行实。 十五、《周氏宗谱》不分卷(海宁)。此为盐官孝子里周氏谱,以周敦颐为一世祖。9世祖必昌,南宋建炎间迁杭州葛岭,后复迁海宁盐官南丰山孝子里。 十六、《周氏宗谱》6卷(江苏常州),谱以周敦颐父辅成为一世祖。 十七、《周氏宗谱》16卷(无锡),该谱为锡山周氏营桥、陆墅、奚山等支之统宗谱,皆称出于周敦颐。营桥支以敦颐起16世、元末明初之惟逊为始祖。陆墅支以南宋丞相周必大为始祖。奚山以周敦颐起第六世、南宋时由道州迁居无锡张塘里之应为始祖。 十八、《越城周氏支谱》(6集)(绍兴)周以均撰,清周锡嘉编订,清光绪3年(1877)宁寿堂木活字本6册。始迁祖逸斋,明正德间徙居越城竹园桥。礼集为序、谱例、渊源考、周敦颐至吴江周德之世系表,乐集载逸斋以下世系表。此乃鲁迅家族之谱,修于鲁迅出生之前,故仅及鲁迅之父凤仪。 十九、《越城周氏支谱》(6集)(绍兴)。谱以周敦颐为一世祖。8世祖晋卿,由庐另陵迁绍兴仰盆坊。 二十、《周氏族谱》20卷(无锡)谱以周敦颐为一世祖。第四世湛与望皆于靖康之乱南渡。湛居金陵,望居锡山穆阳书院,湛传至第13世思文,元末避乱入无锡,后裔有马盘、柘塘等支。 二十一、《江峡周氏宗谱》28卷(江山),始祖追溯至北宋周敦颐。始迁祖望先,明正统间由徽州婺源迁衢州江山峡口。 二十二、《周氏族谱》(湘阴、巴陵)。此谱系湖南湘阴、巴陵周氏之统谱。北宋周敦颐次子焘之后裔。 二十三、《周氏宗谱》12卷(富阳)。系出北宋周敦颐。宋末元初宗礼自吴江始迁富春太平里。卷一有宗法、图赞、周敦颐文集等。 二十四、《舟墟周氏宗谱》(义乌)。民国3年(1914)木活字本。存卷5,一世祖勇,南宋时自浦阳横溪迁乌伤九江。三世祖瑞,与其弟良同居花园,更名舟墟。 二十五、《暨阳山下周氏宗谱》(8卷)。始迁祖靖,南宋初居诸暨紫岩之盛厚里。8世祖达自暨阳南关赘居山下,为山下始迁祖。有周敦颐墓铭和年表等。 二十六、《暨阳江大周氏宗谱》(8卷)。始迁祖靖,南宋初居诸暨紫岩之盛厚里。裔孙散居诸暨各乡。3世祖和迁江大。有周敦颐墓铭、年表。 二十七、《暨阳七年周氏宗谱》15卷。远祖溯至周敦颐。始迁为敦颐4世孙靖,南宋初迁诸暨紫岩之盛厚里。靖之曾孙恪与其兄始迁南门。 二十八、《姚江孝义周氏宗谱》14卷。一世祖溯至周敦颐之曾祖从远。8世祖操,于南宋建炎间迁姚,其子肇荣,再迁姚之孝义。 二十九、《来苏周氏宗谱》(14卷)。一世祖溯至周敦颐之曾祖从远。始迁祖为12世副,元至正间迁萧山来苏。谱载周敦颐著、传等。 三十、《萧山新林周氏宗谱》(16卷)。始迁祖靖,5世祖堂,迁山阴唐家桥。6世祖定富于元代入赘萧山新林。 三十一、《光绪34年润东周氏12次重修族谱》(润州)始祖成一,南宋时居苏州。始迁祖清,为5世祖,明成化3年因开沙基址坍没,移至藤蓼沙姜家嘴。有周敦颐墓志铭等。

 

    进入专题: 周敦颐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