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岁初,恰逢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如火如荼开展进行时,沈文凡教授《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书成付梓(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兹书缉录韩国中世、近世、近代时期汉诗接受杜甫创作之原始稀见文献。是书广搜博徵,校阅缉考,凡录诗人五百余,诗作近四千,今成稿煌煌八十五万字,乃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与研究之巨著!
是书之体例,按“以诗系人,以人系时”之形式,将韩国历史中、近世、近代时期(公元918年-1945年)数百年间效杜之诗人诗作依年编次,并一一标列诗人生卒年份及诗歌体裁、选集出处。
其内容与取材,则以《韩国文集丛刊》为底本,且是作者近二十载辗转于各地散缉零搜与集中搜集之总汇集。总览兹编收录韩国诗人接受杜诗之范型,其涉猎了用杜韵、次杜韵、依杜韵、效杜仿杜、赋得杜诗、以杜诗为韵、以杜句分韵等多种形式。不仅涉及到杜甫不同人生阶段之众多名篇名句,而且还有杜甫《曲江三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组诗名篇,书中所列之诗例亦不胜枚举。据粗略统计,相关篇目已不下百余。另有诸多以杜诗名句如“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叹庭前甘菊花》)等分韵为诗者,皆足以反映杜公之韵文在异域韩国接受之盛况。
就体裁而言,据是书所录,可见韩国诗人效仿杜甫,对于五言七言,古体律体,一并长篇排律、组诗、集句等诸诗体皆有尝试。作者更设附录,收录序、跋、书、赞等韩国诗人效杜之非韵文部分。
就题材而言,依作者统计,所占比例较多的概有:“效拟杜甫之节令诗”,“效拟杜之赠酬诗”,“或因览观风光名胜,行游记文效杜诗,用杜韵者……或因旅居异乡,亲友相隔,苦寂无依,念亲思归,用杜诗韵抒怀者……或因韶光流转,慨叹逝者如斯,效杜名句,抒发生命哲思者……或经事感于所遇,心绪系之,效拟杜甫之感遇述怀诗”。字里行间,韩国诗人自将其平生哀乐甘苦,一一托付于效杜之句。如此,不难见得韩国诸诗人对于杜甫诗句中超乎于形式之外,所历境遇,所述思想情怀等更为深切之认同。一如著者所言:“如此,则不仅成全其为崭新之艺术创造,更牵系出种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情感共鸣。接受承传如此,且见杜公之英灵千载不没”。是书资料翔实,搜爬细致,用心精密,分类合理,独绝高瞻。如灵石蕴玉,品味回环,其光华愈显。概列如下:
一者全面而系统之原始文献缉录,且为唐诗接受史领域中之新材料首呈。作者于繁浩之古典文献中一一搜爬剔抉,审慎校对,既清晰直观地展示出韩国文人对杜甫诗歌之接受情况,亦将时代、人物、诗篇、诗体、诗韵等梳理结合,从而完成从文献学到文学研究之自然过度。
二者域外视角。此书将唐诗接受史研究之视野放于中国域外,通过翔实全面之文献罗列缉考,客观呈现了他者(韩国文化圈)眼中中国传统文化之面貌。不仅使读者能顺此厘清韩国汉诗接受杜公韵文其源所自,于我国传统文化自身而言,又可如镜观烛照,更多角度地进行自我审视。更广大之范围内,更可显露唐代文化在亚洲汉语文化圈中之与地位与影响,于中华民族之文化自信之提升与唤醒,功莫大焉。
三者“创作接受”新方法之实践。此为作者在接受史研究领域首次提倡,并一以贯之的研究理路。其提倡从文本出发,以原典为中心上下求索,深入作品而不空谈理论。使研究之视野与成果能够真正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超越外围之理论阐释,真正由内在生发,并通过最原始的文献资料之积累,自然呈现出最切实准确之结论。上述实可概括为新材料、新视野、新观点之开拓与运用。后之学者,自可按图索骥,咀其英华,漱其芳润,进行相关研究时,必有取之逢源,用之无匮之乐矣。吾国之传统文化,亦将在本土与境外传播接受、交流融合之过程中,滋荣溉世界艺圃文林。
作者简介:吴怀东,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婉琦,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载《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