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谁在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23 次 更新时间:2018-11-04 00:53

进入专题: 田野调查  

李芳  

为了解村里的事情,我总要观察村民的生活并与他们聊天。今年年初的一天,我在滇南乡村的一个小菜市场里,从围观麻将大战的人群中,找到了一位满脸皱纹但据说头脑清楚的老人。

观看战况与参战的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闲散男人,没有一个女人。看到这种情形,我心想:凑过去不合适,肯定招人话柄,等散场吧。这一等就等到了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在村边的大榕树下,我看到这位93岁的老爷爷在大日头下扛着一捆绿皮甘蔗从村头不紧不慢地走过来。

上前与他搭话,说明意图后,李老爷子回了我一句:“和你不熟,不给你讲。”我补充了一句:“我有一个朋友和您三儿子熟,您儿子说可以找您的。”老爷子又回我一句:“我儿子不在家,等他回来再说吧。”我顿时无语,意识到这是一位不好说话的老爷爷,尽管看起来很慈祥、很面善。

晚上,我灰溜溜地回到住处,和常在村里走动且与李家老三有来往的一位朋友说起这次夭折的访谈。可能是出于对我的“同情”,朋友和我谈起了李家先辈的一些事情。朋友的讲述自然是从其他村民以及李家人那里听来的。

李姓老人的祖父早年在村里务农,但因为当时村中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生计难以维持,为谋求活路,也曾在临安到个旧的驿道上走马帮,可这样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且要面临极大的风险。后来在极为偶然的情况下,李家的这位祖先在个旧的一片矿尖里发现了富矿,获利丰厚并致富,摆脱了穷困的生活。李家由此跻身临安城富户之列,并与同为富豪的沈姓与郭姓联姻。因着联姻,李家在一定程度上与临安城里的豪门大族也建立了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李家在民国初年的发展的。

李老爷子的父亲接手家业后,在临安城里成立了商号。凭借他本人卓越的经商能力,李家锡矿所采大锡出口香港,生意规模极大。与此同时,他本人也为村里做了一些事情,如出资打井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公私合营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于是,李姓老人就在改造后成立的锡矿公司上班,成为村民所说的“挣工资的人”,20世纪80年代退休后回乡养老。现在和在村里以种地为生的大儿子一家住在祖辈留下的、极为宽敞的、上下两层的木结构老房子里。但这栋老房子还有四五家其他姓氏的居民,他们均是在土改没收地主财产分配给贫下中农时搬进来的。

听完这段叙说,我顿时觉得李家祖辈的故事很有传奇性,李家的发家史也是够稀奇的,得有多好的运气啊!我想:李姓老人也是一位精明之人和“隐士”,在乡村里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和自由,比待在由混凝土、钢筋构筑的城市空间里强多了。

第二天,老人的三儿子回来了,同意我和朋友去他父亲家拜访。路上,朋友和我说,他家的门很难进的。我顿时心生困惑,村里人一般是可以随意串门的啊。

李家位于村子中央,我们在一条曲里拐弯的小巷里走着。走到巷子尽头时,看到一座门楼高耸的宅院。仔细打量了一下,发现大门两边的墙缝中还插着带灰烬的半截香条。一条灰白色的土狗突地从不甚低矮的木制门槛儿里跳出,冲我直吠,凶猛异常且非常吓人。在一连串的犬吠声中,李家老三出来喝退了他家的狗。此人一脸精明相,头发略有些花白,近五十岁的样子,衣着讲究,谈吐“不凡”,完全不同于他那位有些木讷、内向且弯腰驼背的大哥。

我们进到堂屋时,李老三的父亲不在,给我们讲故事的就是他了。他父亲对于村里的情形了如指掌因而有人借此来访,这件事显然是让他极为自豪的,可能还有几分自傲。但我看得出来,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自己“辉煌”的家史,如曾祖、祖父的风光、名头和排场、财富以及强大的人脉关系等。他的叙说,很明显地有“精英”史的痕迹在内,出言必谈民国时期云南政界大人物与其祖先的关联。我们谈话的时候,他主讲且谈锋甚健,他大哥几乎是不插嘴的,一直很沉默。

谈到祖先盖房的历史及盖房的巨额白银花费,李家老三于此很是自得,特意强调了自家祖先的阔绰。出于礼貌和好奇,我们参观了他家老房子上的各种装饰性的木雕、山水画、书法以及作为转角跑马楼式建筑之一的美人靠等。颇具文人雅士情趣的院子里,还有一大盆正开着紫色花的三角梅做装点。梅树下方摆着一个装满了水的龙纹石缸,细看,石缸上还有民国某名人的题字。此物显然是其祖父时代留下来的,现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的李老三很是看重这件“古董”的市场价值,貌似对它的期望很高。

李家老爷子每日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按时回家。他回来的时候,我和朋友正站在他家堂屋屋檐下,他把买来的且已经加工处理过的排骨和莲藕递给满脸沧桑的大儿子后,就径直进屋看电视去了。对于父亲的一声不吭,李老三并未在意,而是接着说:“以前我家还有自己的书房和厨房,就在这个院子里,后来都给拆掉了。”

交谈中,我回头瞥了一眼,李姓老人看的节目具有很浓的怀旧感,讲的是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的事情。此后,身着草绿色衣服的老人再没有和我们几位说过一句话,十分专注,像是一尊雕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只有家养的猫咪进进出出。

李家老三送我们出来时,倒很是客气。站在门口时,原先很凶猛的狗围着我们跑前跑后,显得很可爱、很友好。看我们注意到他家正对面的屋子时,李老三说:“这里本来是有一堵照壁的,集体化的时候给拆掉了,办起了养猪场,屋子是家里后来才建起来的,风水好。”李老三笑着说。

告辞时,李家老三仍然很有礼貌和风度。回去的路上,我和朋友谈论起他讲的“故事”的真实性。我觉得有很多夸张的成分,攀附大人物和期盼发达的心态一览无余。而朋友也有同感,说这个人喜欢吹牛和夸耀,比较势利。他进一步说,李家有位近亲,人是好人,很正派,但李老三看不起他,就因为他家穷。至此,我更是深深地明白了为什么他家的门难进。精英的“精”,对于李家的后代而言,在于精明和算计,而不在于才华、文雅和为民。

听完了一部滇南乡村的“精英”史,看到了乡村里的“精英”后,我不由想到“精英”史的背后,遮蔽的是怎样的“平民”的历史?世人或许更羡慕权势与富贵,向往“精英”或社会上层人士的生活,那平民的生活和经历如何得以表述?

在被讲述的故事中,李家历史上的贫与现实中的“平”似乎不再重要,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豪族的往昔繁华和子孙对于繁华的追求、向往与回忆。无论是李姓老人还是他的三儿子,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都是在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部历史。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叙述者的心性与心态。谁是平民?谁是精英?平民视角与历史—现代化视角下的李家家史和村落史又会是怎样的?这似乎又是复杂而错综的,抑或是我思虑过度从而陷于过度“解构”和“反思”?也未可知吧。



    进入专题: 田野调查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人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319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鹿行九野: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