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9年6月,中南半岛上的一位军事强人——銮披汶·颂堪(Phibul Songkhram;祖籍广东潮洲),迫使暹罗国民议会,将世人熟稔的“暹罗”(Siam)国改名为“泰国”(Thailand)。“暹罗”(Siam)一名来自梵语,意为“黄金”。而“泰”((Thai)在泰语中意味着“自由”、“独立”。从此,这个延续了13个世纪的古老国名被废弃了。
泰国有大量的华侨,銮披汶也被誉为是继郑信(Taksin;祖籍广东澄海)大帝后第二个泰国杰出华人。然而,这位被冠以“永年宰相”的总理,似乎不以“华人”为荣,更主张“大泰”民族。也因其所作所为,至今依然被认为是泰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领袖。
回到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横空出世,一时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甚嚣尘上。二战前,德国纳粹受《物种起源》的启发,开始宣传“日耳曼至上种族主义”、“纯正的雅利安血统”。20世纪初,在亚洲中南半岛,古老的暹罗大地上,也随之兴起了“大泰国”的口号。“大泰国”运动的始作俑者銮披汶认为,泰国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老挝的佬族(Lao)、缅甸的掸族(Shan)、印度的阿萨姆族(Assam)、中国的傣族(Dai),都属于“人种学上的泰族”。并打算把“3000万有泰族血统的人”全都联合在“大泰国”之内,在中南半岛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告别了13个世纪的“暹罗”(Siam),“泰国”(Thailand),自此走进了“亦新亦旧”的八十年。
泰国版图现状
清迈,是一座回忆之城
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就在清迈(Chiang Mai)。我是应邀参加泰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才首次造访这座“回忆之城”。
中国人了知清迈,或因《泰囧》。清迈是一座旅游休闲之城,佛塔成群,椰风吹拂,使人沉醉。中南半岛上南来的热风,也令行人热情洋溢。驻跸期间,行游在塔佩门(Tha Phae Gate;建于1296年)的残垣断壁下,仿佛穿越在古老的兰纳王朝(Lan Na;1292-1558)。让我想起电影《绝美之城》,作家在行游中打开了回忆中的罗马。
清迈城市一角/唐德鑫/摄影
在中国元代的史料中,有一个“八百媳妇国”,据说是因国王有八百个媳妇,每个媳妇各领一个寨子而得名(参见《新元史·八百媳妇传》)。这个奇特的国度,就是兰纳王朝的前身——清盛国(Chiang Saen)。
1237年,中国西双版纳的“景洪王”勐泐(Tai Lue),将公主娘钪锴,嫁给了湄公河畔清盛国的首领老勐。英国著名的东南亚史学家霍尔(D.G.E. Hall)在他的《东南亚史》中称这一事件为:“湄公河上游的景洪和清盛的泰族头人结成了婚姻联盟”。两年后,宋嘉熙三年(1239年),景洪公主娘钪锴,于某夜梦见一颗神星自天际坠向南方,入其怀而孕。占星师卜曰:“必得麟儿,威武有力,伏彼南邦,疆达海域。”(参见泰北史料《庸那迦纪年》)随后,太子孟莱(Mengrai)出世。这个具有中国傣族血统的“景洪王”外孙,是为后来兰纳王朝的建立者“孟莱王”(King Mengrai)。时至今日,泰国北部傣族人口中,至少有一半多的人,具有西双版纳傣族的血统。
兰纳之“兰”与“纳”,对应云南地名“澜沧”之“澜”与“西双版纳”之“纳”。“兰”(Lan)在泰语意为“百万”,“纳”(Na)在泰语意为“田地”,“兰纳”意喻“百万良田之邦”。“西双版”也是数词,是“十二千”的意思。历史上,“兰纳”与“西双版纳”这两个傣泰王国,也均以水稻种植为立国之本,正契合国名之意。
1292年,傣阮族人(傣族支系)孟莱王(King Mengrai)于清迈地区建立兰纳王朝。据史,建都之初,孟莱王和他二位结拜兄弟兰甘亨大帝(Ramkhamhaeng)、南蒙王( Ngam Muang),来到素贴(Suthep;泰语意为“仙友”)山麓,极目远眺,但见滨河流域,一片沃野,甚为欣喜。于是孟莱王告知二位兄弟,曾梦见白鹿、白鼠等祥瑞之兽,出没于此。且以素贴山和滨河为屏,水文发达,灌溉丰富,甚宜滋养生息。于是卜居建都。如今,在清迈艺术文化中心(Chiang Mai city arts-cultural centre)广场上,屹立着这三位兰纳王朝建立者的塑像,以纪功绩。
据清迈最古老之佛寺清曼寺(Wat Chiang Mun)碑铭记载,王城始建于公元1296年四月十二日(时值元朝元贞三年),全称“诺帕武里诗纳空屏清迈”,简称“清迈”,意为“新城”。据史,当时孟莱王仅掘建护城河一项工程,便集结九万军民,令人慨然想见其壮观。
往事越千年。从此,兰纳王朝,厕身于强大的缅甸(Burma)、吴哥窟(Angkor)、高棉王国(Khmer Empire)、大城府(Ayutthaya)和新兴的南部暹罗(Siam)包围下,夹缝求生。只是,“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这座椰风吹拂的兰纳古城,在风雨苍黄中,走过了近八百年的兴衰沉浮。
1558年,兰纳王朝为缅甸东吁王朝(Toungoo Dynasty)所征服,清迈陷落。200年后的1774年,名为Chao Kawila 的暹罗(Siam)王又从缅甸手中夺取清迈。1874年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拉玛五世皇)登基后收回了对清迈的控制权。1892年,暹罗正式将清迈纳入版图。
现今的清迈,将近150万人口,面积10107平方公里,有台湾的1/3大。行政区域分为22个区。城内泰、华、苗、瑶、阿卡、傈僳、克伦等众多民族和谐共处,大都笃信佛教。夜幕降临,古城显得格外幽静。沿着塔佩门旁古老的护城河,我独自徜徉在兰纳古城的回忆中。
兰纳王朝最重要的三位人物:兰甘亨大帝、孟莱王和南蒙王;唐德鑫/摄影/于清迈文化中心
在清迈,鲜为人知的“文蚌立国”
椰风吹拂的美丽清迈,洋溢着热带风情。夜幕垂下,也露出冷若冰霜的一面。
由于独特的地缘,二战以后,革命者都十分青睐这座古城。以至于清迈,有着更多的代名词和标签。清迈,还曾经是泰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据地之一。在这座静谧的兰纳古城,曾经的国民党军、缅共、缅北各独立武装、美国CIA等,都在这里,或秘密谈判、或策划、或行动。展开较量和博弈。
清迈,看似波澜不惊,静谧之下,却也暗流汹涌。
二战以后,泰北成为美国反共的前沿阵地。清迈,一度成为美国CIA集聚地。二战后,美国为防止共产主义在中南半岛的燎原之势,先是支持了“金三角”的国民党“孤军”,而清迈即是其中转站。1976年,在美国的保护下,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也避难于清迈,并在此地谋求组建“民主高棉联合政府”。
1994年6月,在美国CIA的策划下,泰国清迈,旅居美、日、韩、泰等国和港台地区的“文蚌民族”学者、富商和其他知名人物,齐聚于此。成立了泛克钦发展协会(Pan Kachin Development Society,PKDS),又称“文蚌同盟”、“泛克钦组织”。
他们认为,“文蚌民族”系指缅甸、印度和中国毗邻地区的克钦族及各个支系,如载瓦(Zaiwa)、卡库(Hkahku)、高伊(Guari)、马尤(Maru)、勒期(Lashi或Lechi),以及茶山族、浪峨(中国称阿昌族)、弱旺族(包括中国怒族独龙支系、阿侬支系)、景颇族、傈僳族、羌族和怒族等古代羌的后裔民族的联合体。
稍有史学观念的人便知,“文蚌民族”是一个伪概念。这些族系,有的是印欧语系,有的是高棉语系,风马牛不相及。在我看来,欧美学界最擅长配合政治需要,冠冕堂皇的伪造一些概念。如同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于1866年伪造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理论”一样。目的在于否定“印度文明自起源说”。(参见《上帝的基因》;徐达斯著)而所谓的“文蚌民族”概念,目的就在于,割裂缅甸、印度和中国的疆域,并形成新的跨国民族势力。(详细可参见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马树洪研究员、方铁教授之研究成果《云南境外地方民族武装活动与隐患及其应对建议》(2009-5-21))
在伪概念掩饰下,是用冠冕堂皇的“民族”之名,来建立所谓的“文蚌独立国”。还肆无忌惮的,将缅甸克钦部、掸邦和实皆省一的部份,印度东部的科希马、英帕尔和法兰等地区,中国云南省的怒江州、保山地区、德宏州以及西藏自治区的一部份,划入了“文蚌独立国”的版图。
在美国的支持下,该同盟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伊利诺斯州建立了“办事处”。1997年初,“文蚌同盟”在美国创办宣传刊物《爱民之心》,主要宣传其宗旨和纲领。它鼓吹所有“文蚌民族”要不分信仰、不分政治、不分生活习惯,紧密团结在一起。
2010年11月,在美国CIA精心策划下,包括克钦独立组织在内的缅甸国内六家反政府武装组织 (后来这些组织达到十二家),也在清迈府举行所谓的“清迈六方会议”,商议应对缅甸军人集团问题。
次年的2011年7月,由于缅甸政府的强烈反对,泰国政府才下令关闭清迈的“缅甸民族联合联邦委员会”办事处。清迈,一直是美国扶植下,缅甸反政府民族武装传统重要活动的中心。
2015年9月,约20个缅甸民族武装组织的领导人,包括克钦独立军、掸邦复兴委员会、德昂民族解放军和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等,重聚清迈,商议是否同缅甸政府签署全国停火协议。
2016年6月,克钦、北掸与南掸三家武装组织领导人在清迈举行会谈,商谈如何参与昂山素季倡议的“21世纪彬龙会议”。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清迈,这座昔日的古兰纳之都,她不似古罗马般的绝美浪漫,也不显得繁华绮丽。然而,她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和幻觉,犹如时光机,让人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特别是春风沉醉的夜晚。
她有着美丽姣好的一面,吸引着世界游客。她也有着激荡而刀光剑影的一面,各种利益,在此较量和博弈。依然走在古兰纳的夜幕下,抬望眼,只有古兰纳的苍穹,幽邃而苍茫。
(本文作者:旅东南亚学者 唐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