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opium)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吗啡 (morphine),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镇痛刘,一直是医学上的有力武器;但它一经使用很快会使人上瘾,以致成为世界性的毒品。如此两极鲜明的药理特性,吸引众多科学家加以探索,在这方面已有了令人瞩目的新突破。
一、睡梦之神
说到吗啡,还要从鸦片谈起。众所周知,在各种名贵的庭院观赏植物中。罂粟属以它品种繁多、植株高大、花朵硕大、花色多彩,花瓣重叠而令游人赏心悦目。谁知道在罂粟属的大家族中,竟有一种被称为鸦片罂粟的,虽然有同样迷人的外表,却长着一种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特殊的果实,以致人们一提到罂粟似乎就专指鸦片罂粟了。
鸦片来自鸦片罂粟未成熟果实的汁液,它经干燥凝结即成生鸦片,生鸦片使用时还需要进一步粉碎加工。
人们对毒品鸦片、吗啡都是熟悉的,可能对二者的关系有些陌生。1806年德国青年化学家塞图内尔首次从鸦片中分离出一种白色结晶状生物碱,他仿照希腊神话中睡梦之神的名字将它命名为吗啡。鸦片的主要作用皆因吗啡而来。吗啡最初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口服无效。随着皮下注射器的发明,吗啡的使用才日益广泛。在美国的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吗啡作为镇痛剂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很快也使成千上万的士兵染上了毒瘾,致使军队中毒瘾问题日益严重。
吗啡成瘾与它独特的镇痛效用是分不开的。一般麻醉镇痛药的作用系在病人意识开始消失或业已消失后方才出现,而吗啡镇痛时,非但患者意识未受影响,其他感觉亦存在。吗啡镇痛不是隔断神经脉冲,而是改变使用者的知觉状态,使之对疼痛的反应改变。人们用吗啡后,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欣快和安适感,有点像进入梦境。疼痛刺激依然存在,但痛而不苦,伴随疼痛的情绪紊乱,如畏惧、紧张消失殆尽,患者处于一种特殊的愉悦状态,无忧无虑,对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听之任之,漠不关心,沉醉于与世隔绝的幻想情境之中。难怪塞图内尔称吗啡为睡梦之神了。
二、罪恶之果
鸦片类制剂均极易成瘾,就其毒瘾而言,罂粟堪称罪恶之果。以吗啡为例,每次皮下注射仅10毫克,连续使用吗啡两周以上,使用者便对吗啡产生明显的耐受性与药物依赖性,有的仅使用数日也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吗啡瘾。成瘾的实质是一种药物寻觅和不断增大剂量的摄取行为,其表现异常强烈。成瘾后,吗啡对瘾者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非要不可。每次获得都有欣快感,如在惯用的时刻不给吗啡就不只是得不到预期欣快感带来的失望与沮丧,而是在数小时后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戒断反应使瘾者处于一种失去理智的萎靡或兴奋状态中,伴随阵发性哭泣喊叫,涕泪横流,冷汗淋漓,连打哈欠喷嚏,甚至出现虚脱与意识丧失。如此刻给患者足够的吗啡,所有戒断反应会立即消失。成瘾者为了满足对欣快感的渴望以及避免戒断反应的来临,有些人会不择手段地获取吗啡,不惜导致人格沦丧。必须指出的是,吗啡成瘾是很难戒断的,瘾者在罪恶的深渊里往往越陷越深。
1874年英国人又从吗啡中合成出海洛因,海洛因也称二乙酰吗啡,是吗啡的半合成品。海洛因最早于1893年投入生产,开始作为镇咳剂在市场上出售。海洛因的镇痛作用较吗啡强4—6倍。人们早期认为海洛因不成瘾,还用来戒断鸦片与吗啡毒瘾,但不久发现海洛因的成瘾性更为强烈,与吗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更难戒断。可以说,海洛因已将鸦片类成瘾性推向极端。1953年,英国已否决将海洛因作为镇痛、镇咳剂,并将其从药典中删去,美国也早已否决可将海洛因用于癌症患者镇痛的提案。
海洛因的成瘾性成倍高于吗啡,又因它易于生产,便于运输,故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毒品,在全球毒品走私中占首位,吸毒已成为西方社会破坏性很大的社会公害。各类社会学问题、医学问题、艾滋病问题都与海洛因有密切的联系,海洛因是鸦片类毒品中的毒中之毒,堪称“白色妖魔”。
三、内啡肽的魔力
如果你听说你身体里也有吗啡,一定会大吃一惊,但这是千真万确的。现在除了可从天然鸦片中提取吗啡,人脑本身也可以制造吗啡样物质。为了与天然的、外源性的吗啡物质相区别,科学家将人脑本身合成的吗啡称为内啡肽,它是“内源的”与“吗啡”两个术语的缩写词,意即内源性的吗啡样物质。
如何既保留吗啡强大的镇痛作用,又不致因滥用而陷入可怕的毒瘾,这是科学家致力研究的课题。但这一美好愿望至今还没有实现。于是,科学家转而研究吗啡的作用方式,以揭示吗啡在人体内怎样发生作用之谜。
内啡肽的发现是近20余年(以此文写于1997年计——笔者)来分子神经科学最具挑战性的重大突破。有意思的是,这一领域首战告捷者是吗啡受体的发现.。现已知道,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结构,具有高度的识别功能,受体与其相应配体的结合,可发挥配体的各种效应。
吗啡受体不仅在使用过吗啡的人脑中有,从未接触过吗啡的人脑中也有。受体的分布呈高度的选择性,主要存在于与痛觉感受、情绪整合有关的脑区。显然,人脑中的吗啡受体是一种进化而来的结构,它不可能是为外源性吗啡而设计的。一时间科学家掀起了寻找吗啡受体内源性配体的热潮。短短两年,英国科学家捷足先登,首次在多种动物与人脑中发现了两种能与吗啡受体结合的活性物质,称之为脑啡吠。脑啡呔与吗啡作用惊人的相似,是体内自行制造的吗啡样物质。以脑啡呔为起点,不断扩大研究成果,现已发现20余种吗啡样物质,统称为内啡呔。在脑内,内啡呔的分布与吗啡受体大致成平行关系。内啡呔的发现为早已存在的吗啡受体找到了用武之地。吗啡受体及内啡呔的发现轰动了科学界,其意义早已超出鸦片作用的领域,其影响又远远超出药理学的范围。
吗啡受体与内啡呔的相继发现,有利于人们对鸦片毒瘾的认识。科学家发现,不仅内啡呔是一个不断有新成员参加的大家族,而吗啡受体也呈现意想不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外源型鸦片样物质与脑内的吗啡受体也可呈锁--钥匙结合关系,久之必然使吗啡受体失去敏感性,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使用者原有的欣快感。如此恶性循环必将使体内的吗啡受体—配体系统之间以及体内极其复杂的调控系统之间的平衡受到致命性的破坏,带来不堪设想的毒瘾效果。因此,极其重要的是不要去问津毒品。
吗啡受体与内啡呔的发现,推动了人们对吗啡受体的分离与提纯,深入地研究其活性部位。人们将有可能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去设计受体激活剂,也可以去进一步开发内源性吗啡肽的稳定衍生物,这些物质都要求是没有副作用的,这便为鸦片毒瘾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内啡肽的发现在痛觉控制中有重要作用,其镇痛疗效高于吗啡许多倍,它的发现为抗痛机理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内啡肽使科学家朝着既保留其镇痛效应又不致造成毒瘾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令人感兴趣的是,内啡肽的发现可能使我国古老的针灸术得到一种新的解释,传统针灸术的秘诀可能正是在于针术激起体内内啡肽的自行释放而发挥作用的。
附注:原载《百科知识》1997年第4期。
收入萧静宁著《论人脑潜力的开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