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孟:爆竹声中,新桃旧符——童年春节趣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62 次 更新时间:2018-01-03 17:58

进入专题: 春节  

安希孟  


按照习惯,进入腊月,翼城县南常村民就开始准备过年。杀猪宰羊、扫屋刮家、磨制豆腐、煎炒烹炸、衣被换新、剃头理发、缝补浆染、剪纸窗花。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一月称正月。古时十二月为“祭祀之月”。岁月更替,农闲时节,祭祖祀神。莫笑农家腊酒浑。腊,岁终祭名。腊酒,腊月酿制的米酒。腊月也称蜡月。腊,即猎,狩猎。故腊月为祭祀之月。汉朝应劭《风俗通义》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又载:“阴历十二月也,以是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古代,祭祀是“国之大事”。商朝四季都行大祀,以冬祀为最。故冬祀称为“腊祭”。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村人要吃腊八粥。八,言其多也,并非一定止于八种。山西人腊八粥的主料是:小米、大豆、豇豆、绿豆、红小豆、花生仁、核桃仁、红枣等。村民还有人在这一天用醋泡蒜。


腊月23是祭灶节,俗称“小年”。据说灶王爷爱打小报告,这天送众神和灶王爷升天汇报工作,要用麦芽糖粘住他的嘴,让他嘴巴甜一些。祭灶的供品除香、表、烙饼外,糖瓜是不可少的——粘住灶君的嘴,祈愿他上天后甜言蜜语。自是日起,家家户户开始扫房子,曰“扫刮”,刮家的刮,搜刮。家具抬出门外。窗户纸换新纸——旧时毛边纸。拆洗衣被,翼城方言叫“出洗”。年前要普遍拆洗衣被。被里要浆洗,更结实些。妇女要绞脸。男子要理发。


逢年过节,杀猪宰羊,似乎是常规。我小的时候,有一年过年,父辈买了两只猪宰杀。有一只猪乘人不备,夺路逃窜。三四岁的我刚进院门,黑猪乘开门之际窜出去了。后来似乎每年叔父都要在年前宰羊——山羊绵羊各一只。煮羊骨,熬羊汤,是必须的。有一年本村外祖父为生产队宰羊,别的待宰之羊浊泪涌出,吓得觳觫。羊通人性,见我们去,外祖父对羊说:“跪下!”羊就前腿双膝着地。


除夕(New  Year's  Eve)夜是爸爸妈妈最忙的时候,铡饺馅,缝制新衣,晚上“就寝”前洗脚。妈妈们妯娌几个合作蒸枣糕或曰枣果和红绿豆沙包。馒头上点食品红,以平添节日气氛。蒸馍最大的叫枣果,献祭和串亲戚用。吃时切割。蒸煮煎炸的食品要要吃到正月十五。除夕夜贴对联。亲人新丧,第一个春节不贴对联,也不去别人家拜年,叫守孝。春节期间供奉天地牌位,上写:供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万灵之神位。正月十五以前每天早晚两次给门神、灶神、土地爷烧香。这是我的份内工作。大概是至少一炷香,磕头如仪:作揖三下,下跪,叩头,起身,揖别。院门后面有神龛,有香炉。我内心很虔诚,不敢偷工减料。


过年要合家祭祖。村子里有几个大户有家庙,又叫祠堂,ancestral  hall,就是纪念馆,神社,春节宗族合族祭祖,类似佛堂,供奉祖宗牌位。平日阴森可怖,后来归公。这也是家族对于乡村教育的贡献。城隍庙,town  god's  temple,泥塑木雕,神佛混杂。鲁迅《祝福》控诉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封建礼教束缚祥林嫂,连庙祝都厌弃她。


春节写对联,爸爸教我们。火炉,土语叫“火架”,写“小心烛(灯)火”。后来就是“节约粮食”。粮仓粮缸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爸爸稍作改动,云“春种一粒黄金籽,秋收万担宝石粮”,多惬意。衣柜,叫“柜”(ju),上写“锦衣满柜”。可咱一介贫民,何来锦衣玉食?当家的掌柜,翼城人也念gui。给土地爷的对联:“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 灶君神龛上的对联一般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农历一月,俗称“正月”。 “正”即改正。周朝,国家大事在每年正月处理,所以“正月”即“政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年初一,要早早起来接神、祭祖。一家之主,男主人,先点一爆竹、炮仗,从门缝扔出,称为“开门炮”,接着把缠着红纸条的小擀面杖扔出门外,是为坐骑,迎灶王爷和众神祇回府。


春节一大早点燃柏火,底下是易燃的芝麻杆,其实农村有钱购买松柏树枝的凤毛麟角。松柏篝火,起源应是原始初民驱寒送暖驱赶野兽,平添节日气氛。松柏树枝含有树脂,燃烧时长,发出劈劈叭叭的脆响。为了易燃和火旺,松柏树枝搭建成宝塔形状,底下有麦草和芝麻杆子。古代点燃篝火,点燃柏枝,还有个传说。相传嵩山脚下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将近年关,父母勉强同意婚事。一位阴阳先生说,大年初一结婚必定大凶。据说九头狮子鸟最怕火,也怕闻到柏枝的气味,于是人们到后山上砍伐柏枝,大年初一五更时分点燃柏枝,便逢凶化吉。某些少数民族也有此风俗。大年初一晚,云南省绥江县人民广场,举办上万人参加的民族篝火晚会。


有一个不好的禁忌,嫁出去的闺女忌在娘家过年。城里人也如此,就不可思议。初一忌扫院子,忌洗衣服,忌使针、忌劳作,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骂孩子,忌打碎碗盘。因为,凡不吉利之事,会影响一年。图腾与禁忌,先民文化。


接着燃点鞭炮,焚香致祭。放炮竹,或曰炮仗,是爸爸的份内。捡拾小炮是我们的赏心乐事。这日要到祖宗牌位前祭拜,祖宗牌位在长子家供桌上。也没有丰盛的祭品,就一碗饺子打发祖宗。拜完后也不说让族亲吃,又端回来。这血缘有多深,就值得怀疑。正月里焚香燃烛供奉的诸神有门神、财神、灶王爷、土地爷。此时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


北方正月初一早饭一定要吃饺子。第一锅饺子先捞两碗祭祖。爸妈一起忙,他们常说我和哥哥要是女儿就好了,可以帮助擀皮。通常吃了一碗,要等半天吃第二碗。等到爸妈吃饭,就只好把剩下的面做成面片吃。这就是过年。平时吃面条,面条下锅,半天锅不开,爸妈临时让我们出去捡柴禾。面条在锅里不脓,也是因为妈妈和面很精到。嗷嗷众口,稚子待饭。我们顾前不顾后,最后父母吃点汤面。已经没有菜,菜被我们狼吞虎咽。农村的饺子——煮夹,太娇小。为嘛不包大一点儿的呀。谁家的饺子小巧,褶皱多,就是巧妇。


初一一大早,要穿新衣,戴新帽。春节婴幼儿戴虎头帽。可是忙了一夜的妈妈,眼睛熬红,还发现有的扣袢没钉好,袖子没有上好。鞋子,那是妈妈一针一线指头流血缝纫的。鞋子必须跟脚。但有时很紧。所以要用楦子撑开,或者用鞋拔提起。鞋楦,shoe  tree,用来楦鞋的楦子。现在可能绝迹。苏轼 《艾子杂说·木履》:“有人献木履於齐宣王者,无刻斫之迹。王曰:‘其美如此,岂非生成?’艾子曰:‘鞋楦乃其核也。’”穿久了,鞋子不跟脚,妈妈又得用针线把鞋帮縫紧些。妈妈用辛苦心血和生命带给我们无限的喜悦。她的生命蜡烛的火光正在暗淡。


吃过早饭,人们便走街串门,相互拜年,尤其首拜本家长辈。路上看见叔叔伯伯纳头便拜,新做的棉裤粘上泥土,也顾不得啦,为的是得到一角压岁钱。叫叔叔也格外知礼节。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走亲戚,翼城话,“跑亲里”。初二走姥娘家,小媳妇回娘家(娘厦)。过年走亲戚带馒头讲究五七九枚,取决于关系亲疏。包裹馒头的白布叫包袱,袱子。其卫生状况堪忧。软米谷子叫黍子,相当于大米中的糯米,用来做油炸糕。黍子的茎用以缚笤帚。炸糕制作加工过程极为繁杂:蒸笼里热气腾腾取出,几个妇女(妈妈妯娌几个)趁热用油揉搓(以免粘手,当时没有钢板案板)。冷食油炸糕常常咳嗽——不过现如今体质改善,吃几个冷炸糕,也没事。


正月初五称“破五”(类似南方初八日开门炮)。一般要掏炉灰。用菜根或萝卜制一盏小油灯,到村外路边倒下炉灰,点亮油灯、放鞭炮、焚香、磕头,之后不准回头,一直往回走。路上遇人不准搭话。柏枝灰在初五之前是不能扫除的。初五日把院子的柏枝灰扫净撒到自家麦田里,撒成几个圆圈成粮囤形状,期待好收成。


乾坤定矣,钟鼓乐之。正月的各种民间喜庆被称为社火。社火,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狂欢,起源于远古祭祀,包括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等。这大概类似于鲁迅记述的社戏。正月里农闲,南常村常常搭戏台唱戏。打场碾麦的石碾子做支柱,大门门板铺于其上,芦苇席子遮挡,晚间马灯照明,就是戏台。我父亲年轻时登过舞台,此可见诸村志。社戏的社,土地神或土地庙,后成为地方基层组织,义近村庄。乡村分为社,社中有庙,叫社庙。社是古代划分地区的一个小单位。社戏是祭祀土地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虎通义•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人们面敷朱砂,鸟羽缚头,狂蹦乱跳,借以祈福攘灾,驱恶避邪。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灯节,村子要用柏树松树枝搭建彩门,比现如今城市结婚塑料彩门高雅。粗壮的门柱用石碾子支撑。


正月十五闹红火,土语叫“耍故事”。 上世纪5、60年代,村里春节过后便陆续准备“闹十五”:高跷、竹马、旱船、花鼓等。耍狮子老虎,是南常村的一绝。一过初十,村民们便自发组织秧歌队、花鼓队排练。正月十五吃元宵,翼城人并不是必备佳肴。旧时代,南常人吃粽子元宵,较为罕见。中国的狂欢节,高跷锣鼓,青壮男性,男扮女装,描眉敷粉,浓妆艳抹,生旦净丑,帝王将相,才子佳丽,扭捏作态。有的给牛披红挂绿,牛角染色,神牛真牛!春节社戏,搭台演戏,或有小商贩,针头线脑,亦有涝糟米酒,风箱呼呼,火光映天,溢香扑鼻。


正月十五,晋南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云集表演。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属于传统民俗表演,民间社火形成一派欢乐气氛。农民彩绘脸谱,笙箫喧天,风情万种。社火团队,鱼贯联袂。夜阑尽兴散归。常富甲耍虎,吃小孩,其子常永年被吃,又从尾部钻出,好像老虎拉大便。大家着实乐了一把。


旱船,民间表演艺术,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表演者 “艄公”划桨引船,做出划船动作。乘船者在表演中走快速碎步,犹如在水面上漂动,形象地表演水面行船的情景。每逢农历春节,它表演祈求风调雨顺。跑“旱船”时,一股使用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


踩高跷是家乡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传说晏婴身材矮小,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据此,踩高跷活动流传民间。表演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多样。表演者身着戏装彩服,浓妆艳抹,载歌载舞,装扮戏曲折子唱念做打。民间传说,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的晏婴次出使邻国,邻国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弄得那国君臣前仰后合。踩高跷由此流传。这是人类自高自大。《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这说明两千多年前,高跷就已经流行。翼城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者双脚分别绑缚于木棍上,化装成各种戏剧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生动的旧戏故事。


填仓节,Grain  Bin  Filling  Festival,意思是填满谷仓,象征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填仓节为农师之祖——后稷的生日邻居农妇蒸馍,捏成形状各异的老鼠,眼睛是用黑豆点缀,然后切割成块状,扔到面罐粮缸仓廪,希冀来年粮食丰收——家有硕鼠,以示丰饶。油灯里也放几粒,寓意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中国式米老鼠是一种原始巫术,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尅胜灾祸,精神满足,祈愿胜利。前人把这天作为鼠忌日,说这天老鼠要娶亲,不能打扰。面做的小老鼠或缝到小孩的衣服肩膀上、帽子上,或串成一串,挂到小孩衣服上。粮多,鼠多。老鼠多,寓意家给年丰。后来因果倒置,以为老鼠多,粮食就多。


填仓节,故乡人民素以卷卷(春卷)祭祀。乃一种民俗小吃。春卷的缘起:青黄不接,北方没有青菜,故以杂蔬为食。先用面糊摊成薄饼,再将事先准备好的胡萝卜、豆芽、粉条、菠菜、肉末调味做成馅置于面饼上卷起来,吃时再放到油鏊煎一下,其色微黄、味清香、酥而不腻。以羊油煎炸最为色香味美。卷卷呈长条状,像饱满的粮袋,寓意粮食丰收。浙江台州的春卷,没有我们家乡的羊油煎炸好吃。“卷卷”表示仓廪丰满。卷卷,形同粮袋,寓意粮食丰收。


春节期间常出售的玩具玻璃“圪嘣嘣”,一种稀薄玻璃响器。薄玻璃制造,头大,扁圆,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荡下发出“圪嘣、圪嘣”的音响。此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春节行销一时。可是,笨伯如我,一直没学会吹,没有买过一次。当然还有布老虎一类玩偶。


春节,故乡翼城流行吃芝麻糖。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会告发人间邪恶。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摆放胶牙糖,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拉制成扁圆形的麦芽糖,叫 “糖瓜”。


打(荡)秋千是春王正月传统项目,惊险刺激。秋千,Swing,可追溯至远古人类。《艺文类聚》:“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最早拴秋千的绳索为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以“革”字为偏旁(鞦韆)。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踏板,人随踏板板来回摆动。先民采摘野果,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葛藤的摇荡摆动,上树或攀越沟涧。故乡南常秋千粗壮圆木建基于石碾之上,几根粗绳拽拉牵引保持平衡。今日大都市的过山车惊险游艺项目,可与之相比。不过传统没有安全防护,也没有人身伤亡保险。农家秋千比较粗犷些,粗壮圆木支撑,绳子粗壮,辕门平衡,鹞子翻飞,风铃叮当。


幼年见过的正月民间游艺活动还有打腰鼓。表演者左腰挎一个尺半长的圆形小鼓,双手执系彩绸的鼓捶一对,边行进,边击鼓。有正击、顺击、倒击、胯下击等各种击鼓花样。腰鼓队动作齐整,彩绸飞舞。另外一种群众性春节娱乐活动是打花辊,八人分四组对打。花辊由三根二尺长的直棍组成,花辊的两端还有小铃铛“铛铛”作响。表演者手舞花辊,有节奏地击打头、肩、胸、臂、背、膝、腿、足等体位,花辊发出悦耳动听的碰击声。


春节闲暇季节,还有民间娱乐常见,就是看江湖艺人耍猴。“镗镗镗镗”,猴子便骑山羊钻火圈过独木攀高山,完毕即手持铜锣盘乞哀告怜讨几个钢镚,丢在盘里铿镪作响。大家伙乐一把,饶有兴味。这是比较原始的马戏团。如今动物保护,耍猴也得有营业执照,猴子要有身份证,主人得保证不虐待猴子,保证它们吃好穿暖。保护猴权,你要是鞭笞猴子,对不起,拘留。


    进入专题: 春节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63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