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们: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从一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龙头指标GDP报出6.7%的增长率,第四季度很有可能还是6.7%左右,一个年度“小平台”的表现为多年来绝无仅有。我认为可以谨慎乐观地预测:2011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下行中,有望在2017年完成较明显的探底。
2017年经济形势:有望阶段性探底
现在有很多学者和企业家判断还要经历一两年触底,更悲观的说是三五年触底,但我总觉得2017年应该很有可能看到这样一个阶段性探底,跟着应力求实现企稳。企稳以后,对接的就是升级版的中高速增长平台,这个平台争取要走八年、十年,至少是我们主观上要努力的。
宏观调控方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力求继续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持一定水平的赤字率和积极稳妥运用政府债务手段与相关政策工具,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着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兜底需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货币政策方面:应保持必要的稳健中性,适当处理“相机抉择”的工具组合,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注意防范风险。财政、金融都需注重“寓调控于改革”,大力推进PPP等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发展,支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护生态等多重目标的实现。
深化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深化改革是2017年的重点任务。
2017年的改革,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指导下,在财税、金融、简政、国企、养老等相关的制度创新重点改革领域积极推进。除继续着力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之外,还将需要在优化基础资源、能源产品的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形成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运行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化?我认为要精准有效施策、振兴实体、抑制泡沫。
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资本脱实向虚迹象。宽松的流动性在股市、债市、商品及房地产市场循环,各类资产价格泡沫轮动出现,但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却一直非常薄弱。
更重要的是,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振兴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去产能与提升品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扩大开放与引进外资、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这四方面的关系,中国未来进入高收入国家也只能和必须依靠实体经济。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觉得非常明显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地强调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间伴随着产权制度保护建设。如果以中央精神为指导,把具体的纠正错案冤案解决得更好,这就是给企业界吃定心丸最好的答卷。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正面的说法——保护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什么?是供给侧最稀缺、最宝贵的要素。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这一提法有利稳定民间投资,振兴实体经济。
房地产市场的治本之策
首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高泡沫和高库存并存的局面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房市的定调是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包含五大方向即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金融方面提出宏观上要管住货币,微观上要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机性购房;土地方面包括“人地挂钩”政策、合理增加土地供应、带动特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房产税的立法过程可能依旧漫长;立法方面,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充分释放有效地产供给,进而有助于平抑房价过速增长。
去库存方面,三四线地产去库存将与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三四线城市吸纳人口、进而去化地产库存,一是靠与特大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二是靠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这意味着国家很可能加快相关高铁、地铁建设,教育、医疗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其次,房地产制度建设上,应“标本兼治”,实现“治本为上”。中国整个改革进入深水区,现在所说的制度建设,都面临着“好吃的肉吃完了”、你只要一动就要啃骨头的问题,这个硬骨头如何真正啃下来,是对我们的历史性考验。
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制度建设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资制度、税制改革。四项制度改革合在一起,再加上相关的政策调控,那就是“标本兼治”,实现“治本为上”。
(原文刊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