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选举的结果出来之后,各方都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解读。笔者就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做一点个人的分析。
一、建制派更加弱势,分崩离析,已经无法保持队形
这次选举建制派获得40个立法会席位,非建制获得30席。与上次选举相比,建制派减少了3个席位,从上届的43席减少到40席。非建制增加了3席,从上届的27席增加到30席。
有人认为,建制派保住了基本盘,席位比非建制多,是取得了选举的胜利。如果单以席位多少来衡量胜负,当然可以这么讲。但是,从上届立法会的实际运作来看,是建制派占上风,取得优势,还是泛民派占上风,取得优势?不言而喻。一个政治上的规律是,一个有组织的或者说组织性强的少数人,往往战胜无组织的或者说组织性弱的多数人。
43席的建制派在立法会无法取得对27席泛民派的优势,40席的建制派又怎么可能取得对30席非建制派的优势,是不是建制派的组织性一下子有了跳跃式的提升?
所谓建制,就是要支持政府施政。但是香港建制派在对待政府的态度上已经分崩离析、一地瓦砾。自由党是反对梁振英的,也反对他连任。民建联上次区议会选举失利之后,痛定思痛,主席李慧琼退出行政会议,并开出下届特首的三个条件,与梁振英政府进行切割。这次选举未失议席,不能说跟这番举动没有关系。立法会主席、民建联曾钰成与梁振英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还有这次新民党初试啼声的新当选议员容海恩,表示如果梁振英连任,不知道香港会撕裂成什么样子,显而易见是劝退梁振英。建制派内,现在没有公开反对梁振英政府的,可能就只有经民联和工联会了。
在对待梁振英政府的取态上,建制派内这么多人跟泛民派一个立场,建制派还是建制派吗?建制派的队形已经看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统一的建制派已经不存在了。一个内部立场互相冲突、快要散架的政治联合体,所谓建制派取得立法会选举的胜利,除了具备一点数目字上的解读和自我安慰,其他方面的意义已经不大。
二、温和泛民的队形最为整齐,是立法会中最重要的力量,香港政坛难说三足鼎立
温和泛民此次选举顺利完成世代交接,公民党保住与上届同样的席位,民主党还增加了一个席位。温和泛民的状态最为稳定,并有小小的惊喜。
因为建制派基本处于散伙状态,从组织性、行动能力和影响力来讲,温和泛民现在是最为突出,一派独大。民建联虽然是议会第一大党,但是其话语权和议题设置能力不及温和泛民。
如何看待新崛起的本土自决派?
本土自决派不能简单将之归结为港独派。看他们的言论,其实他们是设计了一道多选题,在多个选项中,“港独”是一个选项。对待本土自决派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删除“港独”这个选项。
除了“港独”这个选项以外,本土自决派与传统泛民派的政治主张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对待梁振英政府的态度上基本一致,都是对抗,均不接受特首的会见邀请。他们当中有的主张重启政改,比如朱凯迪。有的认为在议会工作中要与泛民沟通,比如刘小丽。罗冠聪、梁颂恒虽然不一定会加入“饭盒会”,但也表示不排除在个别议题上与泛民沟通。可以逻辑推断,本土自决派在议会中离不开传统泛民,他们提出的议题如果得不到泛民的响应和支持,会取得什么效果,大家心中有数。
既然这样,同样可以推断,本土自决派跟传统泛民的关系,比跟建制派的关系要亲近的多,双方沟通协调的可能性不可避免。本土自决派不过是把传统泛民中的激进主张,向更激进的方向又拉开了一些。所以,笔者把现在的泛民派和本土自决派归为一类,即一个新的“大泛民派”。香港政坛没有建制、泛民和本土自决之间的三足鼎立。
三、未来政府和立法会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如果新当选的立法会与现任的政府搭班子,其前景可能会非常糟糕,一些人也对此表示悲观。在上一篇文章《泛民派赢了,香港仍然一国两制》中,笔者认为应该转变思路,不要以现任的政府为坐标来考虑行政立法关系,而要根据现有的立法会格局,来考虑未来行政长官的可能人选,这样才可以把关系理顺。
香港政府与立法会的冲突关系,不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冲突关系。这种冲突关系可以因为人事关系的调整而得到改善。在这次立法会选举中,温和泛民是真正的赢家,选举结果确立了温和泛民在立法会中的优势地位。那么,下一人行政长官的参选人,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可以跟温和泛民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否则即便成功当选,要想顺利施政,也会“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上难。
泛民中的很多人都是专业人士,代表的是香港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天生的良民和天生的稳定派。这次选举确立泛民在立法会的优势地位,是给了一次香港政治转型的机会,从原来的依靠少数大资产阶级的政府,向一个更多依靠中产阶级的政府转型。一个稳定的、代表更多港人利益、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央港矛盾的特区政府,既是港人的诉求,也是中央政府的期待。
泛民派还是反对派吗?那是老皇历了,他们也是建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