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美“密约”再调查
2009年9月民主党内阁上台后,坚持在日美同盟的框架内谋求“对等性”的日美关系,有关日美“密约”的问题逐渐被曝光。日美“密约”到底是怎么回事?将会对日美双边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时成为国际社会对于日本外交和日美关系的最新关注点之一。
实际上,自1960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修定以来,日本国内就一直有这样的传言:在正式公开的条约文本之外,日美还有“秘密约定”。一些学者或记者曾有过披露和报道,很多相关人士证言和美方解密档案也显示存在这些密约,但历届自民党政府对此问题的态度一贯是:坚决否认。既不公开说明,也不允许调查。“密约”问题几十年来就一直处于这样暧昧混沌的状态之中。直到2009年民主党上台,出任外务大臣的冈田克也下令调查日美“密约”问题,外务省根据外相的命令提交了3700多份有关文件,这一被长期隐藏的问题才逐渐从水面以下浮了出来。
冈田外相要求调查的日美“密约”主要有四项:1、1960年1月,日美安保条约修订时,有无允许美国核武器进入日本的“密约”。 2、1960年1月,日美安保条约修订时,有无在朝鲜半岛有事之际联合作战的“密约”。3、1972年,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时,有无冲绳有事之际,允许美国核武器进入日本的“密约”。4、1972年,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时,有无关于美军基地用地恢复原状补偿费由日本承担的“密约”。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密约”是否存在;二是公开“密约”内容。[1]
上述四项“密约”从内容看,一部分是与“核”相关的。就是关于搭载核武器的美国军舰、飞机能否在不与日本政府事先协商的情况下,自由进出日本的港口、或通过日本的领空。另一部分是与朝鲜半岛有关的。即当朝鲜半岛发生冲突时,驻日美军能否不与日本政府事先协商就出动进行武装干预。第三部分则是冲绳美军基地的原状恢复和设施搬迁的费用由日本政府承担的约定。2009年11月21日,外务省已找到证实上述日美密约存在的相关文件。外务省于同月24日设立了由有识之士组成、以东京大学教授北冈伸一为首的第三方委员会对调查结果进行检验。冈田外相表示,有关密约问题的最终调查结果将于明年1月份公布。
二、究竟有无“密约”
日本外务省在对日美外交密约的调查中找到了证实日本默许驻日美军在“有事”时自由出兵朝鲜密约的相关文件。文件为1960年时任日本外相藤山爱一郎和美国驻日大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二世之间的议事录,内容是双方就朝鲜半岛“有事”时的“例外措施”进行磋商达成的共识。议事录中记载,驻日美军在“联合国军司令部”之下执行被认为有必要立即实施的军事行动时,日本政府允许其使用日本国内设施。这一记载可以解读为,美国不用与日本进行新《日美安保条约》中规定的“事前协商”即可出动。2005年3月美国政府将部分外交文件解密。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的春名干男教授于2008年2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总统图书馆发现并公布了这一文件。[2]
关于美国可向冲绳“运进”核武器的密约。1969年11月、佐藤荣作首相和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归还冲绳问题进行会谈。双方达成共识:“紧急有事”之际①核兵器可以再次进入或通过冲绳。②日方承认冲绳作为和武器的储藏基地。日方要求,如果美军核武器进入冲绳,应与本土一样,适用日美“事先协商”的规定。当时,日本国内就广泛认为,上述2点是日本基于国民的反核感情和“无核三原则”(即:不保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1967年2月佐藤首相在日本国会宣布。1971年11月,日本国会众议院在批准《冲绳归还协定》时通过决议,将“无核三原则”确定为日本的“国策”),为使美国从冲绳撤走核武器而答应的条件。此外,双方同意到1972年,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的行政权。但不能“妨碍美国为远东地区的安全而承担的国际义务”。曾经参与此事的已故京都产业大学教授若泉敬在1994年出版的《想坚信没有其他的策略(想相信这是最好的办法)》一书中讲道:1969年,在预定的日美首脑会晤之前,若泉敬受日本政府委托,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进行秘密会谈,并达成协议,在冲绳的美军基地、如:嘉手纳、那霸、边野古等,均作为核武器的储藏库,核武器可以自由进出冲绳的土地。但在这次调查中,有关美国可向冲绳“运进”核武器密约的文件则没有找到。
关于日美间的核密约。按照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的规定,美军的核武器进入日本,是需要日美双方“事先协商”的事项。但当时日美达成的“秘密备忘录”同意,美军搭载核武器的军舰、飞机进入或通过日本,并非需要“事先协商”的事项。1963年4月,时任外相大平正芳与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再次互相确认了这一“密约”的内容。[3] 1968年,鉴于日本内阁更替的情况,美国驻日大使约翰逊再次要求日方确认上述“密约”的内容。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与美国副国务卿约翰逊在夏威夷会谈时,美方要求日本的横须贺作为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的母港,而且无须事先协商即可以搭载核武器自由进出。日方同意并记录在案。由外务省保存的这一“密约”在外务省内部调查中已被发现。[4]
2009年6月29日,曾在1987年到1989年担任外务省事务次官的村田良平(79岁)在回答共同社的电话采访时承认:美军搭载有核武器的军舰进入日本港口,不属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所规定的“事先协商”的对象。关于这一“密约”的有关请况,由历任外务次官手写在一张纸上,转交给下一任次官,并向外相转达密约的内容。[5] 10月13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保障公文书馆”公开了关于日美间核密约的文件。这些被公开的文件中,包括196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哈特准备在国会就日美“密约”问题作证的笔记。[6] 11月,日米关系史学者新原昭治氏在“国家安全保障公文书馆”发现了日美之间反复确认“密约”内容的文件。[7] 至此,关于日美间的核密约,既有文件,也有证人证词,应该说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了。
另外,关于美国向日本返还冲绳行政权时由日方替美方承担相关费用的密约。在调查中还没有找到美国向日本返还冲绳时,有关美军所使用土地恢复原状的费用、美国军用设施搬迁的费用等,由日本政府替美方承担的密约原件,但找到了显示日方确实曾替美方出钱的相关文件。而且,据当年就冲绳美军基地问题与美交涉的原外务省美国局局长吉野文六的证词,确实存在这样的“密约”,内容包括:美军基地恢复原状的费用400万美元,“美国之音”设施搬迁的费用1600万美元。[8] 因此,虽然还没有找到相关记录等外交文件,但基本上可以认定这一事实的存在。
以上就是关于日美“密约”问题调查的进展和结果。
三、日本政府为何此时调查“密约”
1、国内政治的需要。民主党为争取国民的支持以赢得2010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要表现出与自民党不同的执政姿态,标榜尊重国民的知情权,并通过对秘密外交的抨击打击自民党的威信和形象。但是,日本作为世界上唯一受到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又一直呼吁建立无核世界,却暗地里与美国达成“核密约”,这对日本的国际形象也不是什么好事。
2、对美外交的需要。民主党声称要实现日美关系的“对等化”,以冲绳基地问题作为“牌”,利用国民对美军的反感情绪作为外交资源,可以对美施加“民意”压力,在政治外交的博弈中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争取主动权和利益。
3、对日美关系将有什么样的影响?日美为冲绳美军基地问题发生摩擦,当然会对双边关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日美同盟的基础和框架,因为形成日美同盟的共同利益基础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密约问题多年来一直被曝光,大多数人基于日美关系、美军飞机、军舰进出日本的观察,都相信密约的存在,现在无非是用文字资料来证实这个公开的秘密。因此,密约问题对社会和公众的冲击力已不具备突然性,不会产生愕然、震惊、以至愤怒的心理震荡。
从本质上说,日美关于冲绳基地问题的争端,更多地反映出双方应对亚太地区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方针有所不同。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际政治议程中逐渐重要,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以及美国实力地位的相对下降,冷战时期建立的日美同盟已不足以应对这些新的变化,维护地区安全更多地需要依靠亚太地区各国的合作。为此,日本民主党试图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建立“东亚共同体”,改善日本经济发展的地区环境。而美国则进行亚太地区“战略再平衡”,在坚持前沿部署的同时,调整军事力量的配置,维持日美同盟,保持战略优势地位。
由于日美密约曝光于天下,日本自民党政府也无法继续隐瞒,改而采取承认并认错的态度。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于2013年12月在参院国家安全保障特别委员会上表示:“被作为密约、长期执行,这存在重大的问题。”2014年1月31日,安倍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表示,历届自民党政府长期隐瞒有关美军核武器入境的密约是“错误”,日本政府将于近期就日美密约问题发表见解。这是自民党籍的首相第一次在国会答辩中明确地就日美密约认错。民主党执政期间作为外相主导调查日美密约的冈田克也在提出质询时指出,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修订时日美达成密约,把载有核武器的美军舰只通过或进入日本境内排除在了事前磋商对象之外,历任首相在国会答辩中则一直否认存在密约。冈田要求安倍就密约问题“做出了断”。安倍表示:“一直没有告诉国民,这是个错误。将发表政府的见解。”[9]
虽然这场争执以日方公布调查结果、日本政府承认历史事实而告终,但这场争执对于日美关系的影响仍然不能忽略不计,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更多地是心理上的、象征性的,而不会实质性地影响日美同盟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在日本,可能会再次引起关于日美同盟有效性、必要性的讨论;也将使日本政府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放弃“密约”,要求美方遵守事先协商协议;要么检讨“无核三原则”的存废;前者必将引发国内争议,后者必将引起美国的不满。在美国,可能会对日本是否还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同盟者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怀疑。在国际社会,也会对日美同盟的可靠性和牢固性,能否履行其地区性功能义务抱有疑问。这种心理上的裂痕对日美同盟虽然不一定是马上致命的,但几乎可以肯定是潜在的、深远的。
[1][日]《读卖新闻》2009年11月21日。
[2][日]【共同通信】2009年6月30日。
[3][日]共同社1969年11月21日华盛顿报道。
[4][日]《日本经济新闻》2009年12月27日。
[5][日]【共同通信】2009年6月30日京都电。
[6][日]共同社1969年10月15日华盛顿报道。
[7][日]共同社1969年11月2日华盛顿报道。
[8][日]《读卖新闻》2009年12月2日。
[9]日本共同社2014年1月31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