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新公民读本》,在我国规模巨大的教材和图书市场上,可能算不上是什么大事。但是,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它却可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足迹,将为历史留下重要的一笔。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演进,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意味着在宪法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具体表述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就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公民道德建设正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与民主和法治相比,人们对“公民教育”的概念可能更为陌生。简而言之,公民教育就是将青少年和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教育。显然,一个国民只有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从一个自然人成为具有健全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公共道德,能够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具有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人”、“政治人”,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造就大量训练有素的合格公民,良好的公民道德、公民素质将成为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空气和土壤。
近世以来,现代化国家的中小学十分重视开展公民教育,将它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教育实践中,也曾长期开设过公民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开展公民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主素质、公民道德、法治意识,使他们了解我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运作过程,积极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止毒品、艾滋病等的侵害。
目前,在学校中开展的德育,主要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虽然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等都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但与公民教育还是有所区别。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大致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这样四个主要方面。用公民教育的概念,可以比较方便、有机地整合思想、政治、道德和社会教育。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研究者指明了这种区别:“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服从和责任,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责任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了执政党的政治倾向、主张和价值取向,公民教育则以公民社会的要求为基本取向;思想道德教育是以应然的道德性为本的教育,公民教育则是以实然的合理性为本的教育。”以公民道德为例,它要求公民应当遵循基本的道德,而不追求先进性的、完美的道德。以合法性、合理性为基础,公民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人、更为普适的教育。因而,开展公民教育,被专家视为我国“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
公民教育不仅需要正名,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前行。《新公民读本》就是这样的一次尝试。读本的编写,非常贴近我国的社会现实和青少年的生活,公民教育内容的编排,按照少年儿童由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这样的认知规律,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深化,既深入浅出,又比较系统、准确。如: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学习做学校的小主人,学习仁爱、交友、礼貌、规则、守时、友爱、自我保护,等等;小学高年级主要学习诚信、热爱自然、性别平等、民主与协商、维护儿童权利,了解怎样打官司、政府的钱从哪里来,等等;初中阶段除了继续培养公民道德之外,还着重培养自尊、自信、理性精神、公益心,认识契约、正义、宪法、选举、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等等;高中阶段比较深入地讨论公共领域和生活领域中的公民道德、公民的政治和法律生活。在读本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打通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增加了诸如生态教育、国际合作和理解教育等新的教育内容。同时,读本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精神和材料,在民族化、本土化上也有所努力,从而使《新公民读本》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使教育更容易深入人心。因此,它既可作为单独开设的校本教材,也可作为现行思想政治、法制、道德教育的辅助教材,并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课外读物。
《新公民读本》的探索是否成功,有待实践的检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一实践,共同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当公民教育之花盛开之时,必将是我国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昌明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