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舟:“中国社会:结构与变迁” 导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43 次 更新时间:2016-12-21 19:18

进入专题: 中国社会  

周飞舟 (进入专栏)  


编者按:本文由北京大学教务部通识联播微信公众号编辑整理,在此表示感谢。


这门课的目的主要是让没有学过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学生对社会学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同时对身边的社会现象有一些新的看法。这是我对这门课的基本的一个定位。至于课程要求就是上课听讲,下课读书。阅读材料我会列在大纲上,然后会放在教学网上。如果大家时间可以的话,就在上课前把下一次课的阅读材料的内容读一下。如果时间多一点就认真读一下。时间不够,就粗略的读一下。但是我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读,因为你读还是没读,来听我讲同样的话,听到的东西其实是不一样的。   这门课另外要求交三次作业,我这个基本的内容分成三个大的单元,每个单元结束我会要求大家从我讲过的内容里面挑一篇阅读材料,写一篇一千字以上的读书心得作为作业。一共三次作业,每次作业十分。然后期末考试七十分。期末考试是开卷考试,大家都是老学生了,都有经验,有的喜欢开卷,有的喜欢闭卷,反正闭卷呢你需要背,我其实是为了避免让大家背,变成开卷。但是开卷考试呢,就是一定你不能直接找到答案,你要想答得好,那你必须有你的理解。要想有自己理解,一方面上课认真听,另一方面呢,课下认真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后你觉得这门课没有白上。

第一次课算是导论,这课叫“中国社会:结构与变迁”,其实这是为了跟我们社会学系的专业课区别开来。因为我们社会学系有一门专业必修课,叫“中国社会”。因为我没教过这个专业课,所以我也不太清楚我们系的老师怎么讲这个中国社会,我是认真地准备了一下。主要是大家读材料,然后跟着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其实是我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第一次导论我讲三个内容。第一,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的视角和所谓社会学的想象力。因为在坐的很多同学没学过社会学,所以这个必须得讲一下。因为社会学是一个很奇怪的学科,奇怪就表现在你去问社会学自己的学生、同学,你说你们社会学是学什么的?他也不知道,他也没法一句话告诉你,所以这个很重要。另外,讲一下社会,或者社会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一个叫社会行动,一个叫社会结构。这个也是和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特别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的概念。最后,谈一下什么叫中国社会,什么叫社会学所理解的中国社会。

1

社会与社会学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个,社会学是做什么的。

粗略的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就像政治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一样。那么,什么是社会呢?在中文世界里社会的含义和英文世界里不是特别一样。在中文世界里社会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我们有些社会学家爱用的,叫做总体性称谓。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学历史唯物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当你这么用“社会”这个词的时候,其实它包括很多的社会中的领域,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很多方面,这个就好比我们说社会科学的时候说的社会。我们大的学科类别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如果再细分,还有人文学科。当你说社会科学的时候你说的社会是这个总体性的称谓名词。这个社会科学里面的社会和我们说社会学里面的社会不是特别一样。当我们说社会科学的社会的时候,就是“社会”总体称谓的意思,其实也就是社会学这门学问、这门学科,刚刚出现时候的初衷。当时的社会学家是这么来想象社会学的,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科学。社会学这个词的发明人,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他当时认为社会学就应该是一门叫做总体的科学。如果大家没学过社会学,在社会学的一些古典作家,或者叫经典作家那里,社会学的这方面的含义,这个词的含义,就在总体意义上对社会的理解的含义。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马克思,其实马克思是一个经典的社会学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讲一个社会当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他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定义社会的性质。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早期的社会学家心目中的社会的科学,是一门研究总体的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科。除了马克思,其他的也是这样,比如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很多人都看过他的书,比如他非常著名的书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谈的就是一个社会宗教的教义或者说价值规范、价值体系和当时在西欧最早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叫做社会学的研究,这是我说的社会的一个含义。

社会的另一个含义是剩余范畴。当我们去特指社会中的某些部分的时候,其他剩下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社会。比如说夏天的时候北大校园里人很多,基本的区分就是,有些是北大的,有些是社会上的;你坐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把其他的车都叫做社会车辆,他自己,他说我们出租车司机;我们的社会以前是单位制社会,你说你们单位怎么样,你们单位之外的都叫做社会。这个关于社会的用法,其实在中文里是非常普遍的,这个用法跟刚才我说的那个用法很不同,对吧,明显有高低之分,我们说后面的这个用法明显比较低。怎么低呢,我举个比较粗俗的例子大家就知道,就是每一个门户网站新闻,它都是政治新闻、经济新闻还有社会新闻。社会新闻是一些什么新闻呢,就是大家看全是些“惨不忍睹”的新闻啊。简单的总结一下,它就是没法归类的一堆乱七八糟,它就把它放到社会新闻里。所以有些社会学家在回答你的问题的时候,你说社会学是研究什么呢,他说研究剩余的知识,就是你们什么没研究,我们就研究什么。当研究的不错了,你们就把它分离出去,变成单独的一门学问,那就不属于社会学了,对吧。所以有些社会学家开玩笑管社会学叫剩余学科或者叫做“垃圾”学科。社会学系的学生肯定听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这么吐自己的槽,但是这当然不是社会学当中的“社会”的意思。

社会学发展到今天,“社会学”(不是社会科学)里面“社会”这个词,既不是指总体范畴,其实也不是指剩余范畴。社会学系的学生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上课的时候他会讲,他说社会学这门学科实际上并不是像政治学、经济学、新闻学那样研究某一个特定领域的学科,就你画地盘的话呢,确实你画来画去,你用画地盘的思路去谈社会学最后肯定是剩余学科。这些老师会说它不是研究某一个特定领域的学科,那社会学能是什么?其实,社会学指一种研究的方法,或者是研究的视角。有些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如果你对社会学有兴趣,很多老师会推荐说你去看《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书呢,名字好听,其实不好读。它是指,其实社会学这个学科,它和政治学、经济学的不同之处不在于研究领域的不同,而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所以你用这种社会学的视角,你去研究政治现象,不能叫做政治学,因为它和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叫做政治社会学。你拿这个视角去研究经济,则有经济社会学,所以如果大家对社会学系有点儿兴趣,你来看看社会学系的课的话,你会看到五花八门的社会学,有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劳动社会学,什么都有。这样的所谓的就前面放一个研究领域,或者一个研究现象,后面加上社会学三个字,这样的东西层出不穷,所以就会有一些很奇葩的社会学,我听过很多人在说研究爱情社会学,进而研究相亲社会学,还有在网上看到,一个人用的词叫做“宅社会学”。社会学的所谓的视角,好比是一种特别的眼镜,你带上它就会看到和平时没带它时不太一样的世界或者是东西。所以你学社会学,你去学各种各样的社会学,你主要的是要体会,不是说你增加了多少新的知识。你是要去干吗呢,你要去体会,你要去看,去了解,了解社会学研究这件事情和其他的学科研究这件事情有什么不一样,它用了什么样的不一样的办法或者是方法,有什么不同。你看多了这样的研究,你想让老师给你一个定义,社会学的想象力、视角到底是什么,老师给不出来的。他会用一堆话给你讲一讲,待会儿我就会用一堆话讲一讲这个视角是什么。但是他没法给你一个简单明了的说法,所以你需要自己在你的研究和学习实践当中去体会这件事儿,社会学的视角的特殊处到底在什么地方。体会这个视角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社会学的过程和增强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过程。

2

社会学的视角与想象力

下面我就谈一下,社会学的视角和想象力到底是什么。

简单地说,社会学家把一切研究对象,不论是一个事件、一个组织、一个人或一群人,统统看成是社会现象。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你研究两个人的市场交易现象,经济学把这两人看成经济人,而社会学并不这么看,它会将两人看做具体的社会人。经济学研究他们的经济交易,会放在市场领域来考察;而社会学认为交易发生在社会领域,不应该排除那些市场之外的、乍看上去与市场无关的东西。经济学看到的是商品、价格、市场交换,而社会学会看到交易的“嵌入性”。“嵌入性”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经济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指的是在研究经济现象时,一定要看到经济是嵌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科学的研究,一开始经常要从广大社会中抽取出来某些人、某些事件和关系进行研究。比如经济学家会抽取经济现象,政治学家抽取和权力有关的东西。为什么抽取这些东西,怎么样抽取,都是由学科特定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目的所决定。刚才我们举两个人经济交易的例子,经济学家一讲,你觉得讲得非常好,但我们要看到,那些被抽取后的现象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被剥离掉了很多东西后,经济学家讲出一个交易的故事。实际上现代社会学科各个学科,都自己划分了地盘,怎么划分呢?通过建构一些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这样的好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很专业化,非常精致精细,但同时也遗失和忽略了很多重要问题。

再比如研究两个人的权力关系,社会学叫支配关系。比如有一个上级和一个下级,上级命令下级去办一件事。为了理解他俩的权力关系,你可能会这么看:下级如果服从上级的命令,好好去办事,上级会怎么奖励或表扬他;反之,如果下级没好好办事,上级会怎么惩罚或批评他。观察了这个过程后,你可能得出一些结论,比如说,按照奖励或惩罚的程度和效率,可以判断上级对下级的权力有多大。但实际上,这不是社会学对权力的理解。这是按政治学的逻辑,是按照权力本身的逻辑去研究的。社会学的视角,会把权力发生和运用的过程放在一个非常具体的情形中去理解。上级和下属不是两个抽象的人,不是一个权力大、一个权力小的抽象权力主体,不是换了谁都一样的两个一般人,而是两个具体的人。社会学对权力的理解,一定与他们俩具体的关系相联。比如说,上级很讨厌下属,或者上级很喜欢下属,或者两个人有远方亲戚关系,一个人是另一个人朋友的朋友,这些在社会学看来很重要,这是具体的视角。刚才我讲的奖惩,都是抽象的权力。上级对下级下达指令,两人具体什么关系很重要,发生在什么场景很重要,比如下命令是在办公室还是吃饭时,就差别很大。社会学对权力的研究,并不是研究抽象的人、抽象的关系。

所以,社会学最基本的智慧在于,你所研究观察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就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其反面就是抽象的、单维度的,比如谈经济,只看多少钱;谈权力,只看做了多大官。在具体情境中的解释是社会学想象力的基本特征。你对社会的理解和解释,由于非常具体,非常之社会学,没有办法像自然科学那样,把一个情境发生的事情作为结论普遍拓展到其他领域。具体的社会规则适用于你所观察到的情形,其中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能适用什么具体情境要具体去谈。直到今天,社会学内部,社会学家们有很多分歧,有些社会学家完全用自然科学的思维,社会学家谈问题也经常谈不到一起去。但是,当你看到很有启发的、好的社会学研究,往往和我刚才谈到那种思维方式有关系。

社会学视角,要求你把要观察的东西,放到一定的情境和背景中。社会学的想象力,不是乱想,它有一些方法。这个背景有两个维度,空间的、时间的,社会学里我们叫结构的维度、历史的维度。比如你看权力关系时,抽象看待是一回事,把它放到一个背景中看就是另一回事。而社会学的理念认为,真实的权力一定和背景有关。表面上,权力是命令,和我喜欢不喜欢你无关,咱们公事公办;但实际上,和喜欢你与否有很大关系。我们在理解大部分社会现象时,要把它放到一定的背景中,你观察很多现象和关系,实际上是背景因素决定的。

嵌入性,也被更形象地翻译成“根植性”。社会学基本理念认为,一个社会现象一定是有根扎在周围的,它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周围的关系。一个人个性化的、个人化的行为,在社会学看来不是个人心理因素决定的。学了社会学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你想了解这个人怎么样,性格怎么样,没学社会学之前,你大概会给他做一个性格测试,或干脆问他是什么星座。学了社会学后,你会用这种结构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一个人的行动。事实上,一个人的所言所行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你抱怨室友太差了,不经常洗澡,但其实人家是西北来的,家乡极度缺水,对他们来说,洗澡等于浪费,而对你来说洗澡意味着干净,这是不一样的意义。

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古人看见刮风看见下雨,他不知道为什么刮风,为什么下雨,他总觉得是出于谁的意志。其实我们今天知道,下雨不是下雨本身所决定的,它是一个很大的很复杂的天气系统所决定的,你在中国,比如北京这个地方,刮风、下雨、气温,很大程度上是季风活动的结果。所以社会学的结构的视角,就好比社会现象的一种气候地理学。你其实是把社会现象放到原来的环境当中去理解。什么意思呢?你要把目光打开,把眼光放广阔一点,这样你就不容易被骗。我说被骗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本身会变,而是说你用什么样的背景去观察它,它会变。比如说你把一只红蓝铅笔放到红色纸上,看到的就是蓝铅笔,反过来呢,它就是一只红的。好的社会学研究善于从这个现象本身看到现象背后,这是我说的结构的眼光。

历史的眼光也是一个道理,其实特别简单: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突然在这里,而且也不会在我观察完了之后就没有了。它跟我有没有观察没关系,再过几十年可能我这个人就消失了,它还在。这是历史的眼光,所以刚才我说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不但往前放长远一点,还往后放长一点。

所以在观察、研究一个社会现象的时候,脑子里有历史的维度,会自然而然地没那么容易犯错误。其实大家的学术训练,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要谈一个什么问题,老师说你先别冒失说话,先学习学习,看看别人谈了些什么。大部分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都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东西,一定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你说“这个是新的”,新的它也是从别的东西变过来的。有这个意识,你就对社会现象有一个基本的尊重的态度,不会觉得靠你的聪明才智就可以轻易地改变它。

用一句时髦的例子,比如大家现在都在议论,这个小区的围墙到底拆还是不拆呢?其实你去看,拆有拆的好,不拆有不拆的好,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有的人就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谈这件事。这是典型的对于社会现象的讨论,社会学的基本观点是说,把它“放回去”。一个事情所谓的利弊,把它抽离出来谈就没有意义。当你把它抽离出来谈利弊,你觉得你把弊把不好的地方都给消除了,搞一个顶层设计,把好的地方都保留了,但是放入社会去运行的时候,就叫“兴一利必有十弊”,古人特别爱说的话。这个是我讲的,基本的社会学的视角,我试图给大家讲得清楚一点。

3

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

但并不是这样就够了,社会学没那么简单,刚才我讲,注重历史的,或者注重结构的视角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里面很常见,但是你不能把这个结构的和历史的背景理解成权力和利益的结构。大家看很多社会学研究,一看就觉得特别有智慧,特别聪明,为什么呢?你看着他在说这件事,其实不是,他一直在说这件事背后的权力和利益的结构。他一直在说这件事背后的权力和利益是怎么分布的,最后他跟你说你看,这个人就是这么行动的,因为他顺着权力和利益的管道在走。就是说,这种社会学研究的分析倾向于把研究的现象的背景、结构看做一套权力和利益的结构,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理性的动物,或者行动者。这套行动者的社会行动其实就是在这套结构中游走,对吧。他怎么游走呢?他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求效率最大化。如果你把它行动的路线图画出来,你就看到了这套看不见的结构,本来这个结构是看不见的,你去观察这个路线,你看到这个人这么走,另外一个人还是这么走,最后你会发现,他们为什么都这么走,是因为这有条路,他们不走我看不见这条路。这是社会学里面所说的,社会结构的路径。也就是说结构本身影响了这些行动者的路径,而这些行动和不断地这样行动,也同时重塑了这个结构,这是社会学最常用的讨论问题的方式。

再打个比方,大量的社会学研究——其实我这个课上,尤其是后面读到当代的研究的时候,我会领着大家读一些当代比较好的社会学的论文——会把行动者看做是权力和利益操纵的提线木偶,谁控制这些木偶呢?是结构。它不一定是一个人,而是外在于这个个人的一些难以抗拒的力量。你是这样去行动的,我用这个结构来解释或者理解你的行动。在这个情景下,我们说这个木偶,即使具有反思能力,他突然抬头看一下,操纵自己的那条线,他也只能努力去寻求更加有利于自己的行动方式或者表演方式。因为他摆脱不了这个结构。也就是说一旦行动者看到了所有的人实际上都是受权力和利益的诱惑而行动的,那他只能变得更加狂热、更加聪明、更加理性去追求权力和利益,就是胜人一筹,成为一个高手。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这样描绘出来的一个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图景,意味着什么?

这个视角——其实这是社会学研究里面大家经常看到的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其实很多人对社会学的兴趣是在这里——背后的原因是,你把这些行动的木偶本身先假定为权力和利益的追求者,你假设说,人的行动是为了什么?为了权力和利益,那么这样复杂的决定他行动的权力和利益的结构,正是他们的行动生产出来的,因为他们追求这个,所以他们被这个结构所塑造。这就是社会学里,有些社会学家所批评的:众多的行动者对权力和利益的理性的追求,最后形成了一个理性的牢笼。牢笼显得人的行动的活力太差。其实他活力没那么差了,你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巨大的田径赛场,所有的人就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就是为了获得胜人一筹的地位,其实他变成了比赛的奴隶。我这并不是在批评社会学的视角有问题,而是在说,我们不能把这样的结构分析,当做是纯粹的权力和利益的结构的分析,这样就必定会是一个牢笼。当然,社会其实不是这个样子,幸亏不是这样子,幸亏我们的社会不是像很多社会学家设计和想象出来的样子。

用权力和利益的结构来解释行动的理论,看上去是一个社会学的视角,其实它是一种还原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视角先把人定义为人的行动就是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比如说人为了追求利益而行动,所以这解释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而这样的利益和权力关系反过来又解释人为什么要这样行动。

这种解释虽然符合我前面讲的历史和结构的分析,但是仍然是一种抽象分析,是另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分析。这个层次的抽象跟我刚才讲的方面不太一样,这个层次的抽象是:你发现你在一套权力和利益的牢笼里,无论是你、我、还是他,也没有什么差别,大家只是在比赛谁能够得到更多的权力和利益而已。大家的差别只是有快有慢,或者说是绩效的差别。所以我把它叫做还原论。很多人用这种方式思考社会问题,觉得自己发现了社会的真理,其实是很简单的还原论,你先把人性定义为自私的,认为人进行一切行动的目的都是自私的,认为人都是为了自私自利,最后你去证明爱情也是自私的,母亲对你也是自私的,这就是还原论。因为最后你什么都没解释。

社会学之所以没有把社会结构看做一套完全由权力和利益决定的结构,是因为社会学对社会行动的定义就是复杂的。人的行动,社会行动,有“社会意涵”,对吧?你自己在家吃东西,这就不是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既基于权力——它有权力,而且很重要,有基于权力和利益的部分——也有基于其它的非权力的部分,比如价值,或说情感,或者是习惯……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这是真实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行动跟大白兔、小白鼠的差别在于人的行动有一个意义,不是谁给我吃的我就去谁那儿。

所以呢,社会学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主要的任务并不是对行动加以一个解释,而是对行动的意义有一个理解。

马克斯韦伯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社会学家,他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工具理性的行动,价值理性的行动,还有两种是情感式的和传统式的。我简单解释一下,工具理性的行动是指行动者为了达到一个理性的目的,把周围的环境、他人的行为当作工具性的条件或者手段来对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你们都是我的工具,这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行动不是这样,价值理性的行动是坚持某种自身的价值,他认为这是对的,我就要这么做,无论结果是什么,哪怕结果是我自己死了,我也这样做,因为这是对的,或者这是好的、这是美的。这个很多时候是由信仰或者信念决定的,所以叫价值理性。另外两种行动,情感式的——你这样做的主要意义是你想这样做、你喜欢这样做,是感情驱使着你。传统的是,你不假思索、习惯就是这样,你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不讨论是不是对的。大家都这样做,以前就这样做。很多人对“我为什么不能偷东西”这件事做深入的哲学思考吗?不需要做哲学思考,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不需要思考。当然这背后有它的哲学道理,但是大部分人不需要知道这样的道理。

这是韦伯的分类法,大家要注意,社会科学的分类法和自然科学的分类法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说是完全不同呢?在现实的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纯粹的类型,它只是一种概念分析的工具,你看到的我们的行动,只是呈现出某种偏向,偏向于其中的某种类型。纯粹找到某种类型的行动,其实非常少。比如人们为了达到某个很明确的、理性的目的,工具性地去做某件事情,其实常常也会有价值的考虑。他会去给自己做个辩解,说“我这个是对的”,其实对不对有什么关系呢,你只要达到你的目的就行了。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一定要给自己一个解释、一个正当的理由。同样的,你出于情感或者是价值而行动的时候,也会尽量避免让自己的权利或利益受损,而不会是因为这个是对的,所以我就要吃亏、就要生病,这是我们谈的社会行动。

刚才我谈的这些类型,可以看出我们要理解一个行动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不但要理解它发生的权力和利益的结构背景,还要理解行动者行动的动机和意义——他认为这个行动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些行动的动机和意义构成了社会行动的一系列的意义的脉络,这些脉络经常是绵延不断的,经常可以顺着一个意义脉络追溯到另外一个。正是这些意义脉络的存在——经常掺杂了权力、利益、价值、情感和传统——使得我们的行动、任何一个看起来非常微小的社会行动时,我们分析起来都会非常的复杂,这使得我们理解人类的行动相比于我说的大白兔、小白鼠要复杂得多。

我来小结一下,当我们试图理解和解释一个行动或事件时,我们要把它放到一个社会结构里来理解,这个结构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的结构,它有行动者行动的路径,同时也被行动者赋予着意义,这些意义有可能是工具的,更有可能是价值的、情感的、传统的。但是社会分析的困难在于,这个结构总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只有行动者在顺着这个结构去走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既要通过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去理解一个人的行动,又必须通过对行动的观察去试图明白其背后的社会结构——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讨论中国社会得用这种方式去讨论,而不是教条式的讨论——谁谁谁说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得去讨论中国人做事情是怎么做的,不是你想让他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他有他的道理。这是我讲的社会学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



进入 周飞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社会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50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