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中式建筑体系之突出特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83 次 更新时间:2016-03-28 23:27

进入专题: 建筑  

梁思成 (进入专栏)  

中国建筑是从中国文化萌芽时代起就一脉相承,从来没有间断过地发展到今天的。从发展的过程上说,必然先有个体房屋,然后有组群,然后有城市;必然从所掌握的建筑材料,先满足适用的要求,然后才考虑满足观感上的要求;必然先解决结构上的问题,然后才解决装饰加工的问题。从殷墟宫殿遗址,作为后世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的最早的,“胚胎”时代的例证开始,在约三千五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特征就一个个、一步步地形成、成长,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发展起来了。在这漫长的但一脉相承、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以下一些最突出的特征。


一、框架结构


在个体房屋的结构方面,采用木柱木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承托上部一切荷载。无论内墙外墙,都不承担结构荷载。“墙倒房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最概括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结构体系的最主要的特征。这种框架结构,如同现代的框架结构一样,必然在平面上形成棋盘形的结构网;在网格线上,亦即在柱与柱之间,可以按需要安砌(或不安砌)墙壁或门窗。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墙的凉亭,也可以做成密封的仓库。不同位置的墙壁可以做成不同的厚度。因此,运用这种结构就可以使房屋在从亚热带到亚寒带的不同气候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上面的荷载,无论是楼板或屋顶,都通过由立柱承托的横梁转递到立柱上。如果是屋顶,就在梁上重叠若干层逐层长度递减的小梁,各层梁端安置檀条,檀上再按椽子,以构成屋面的斜坡,如果是多层房屋,就将同样的框架层层叠垒上去。可能到了宋朝以后,才开始用高贯两三层的长柱修建多层房屋。


一般的房屋,从简朴的民居到巍峨的殿堂,都把这框架立在台基上。台基有高有低,有单层有多层,按房屋在功能上和观感上的要求而定。


台基、按柱高形成的屋身和上面的屋顶往往是中国传统建筑构成的三个主要部分。


当然这些都是一般的特征。必须指出,与框架结构同时发展的也有用砖石墙承重的结构,也有砖拱、石拱的结构,在雨量小的地区也有大量平顶房屋,也有由于功能的需要而不做台基的房屋。这是必须同时说明的。


二、斗拱


中国木框架结构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一般殿堂檐下非常显著的、富有装饰效果的一束束的斗拱。斗拱是中国框架结构体系中减少横梁与立柱交接点上的剪力的特有的部件(element),用若干梯形(trabizoidal)木块——斗和弓形长木块——栱层叠装配而成。斗栱既用于梁头之下以承托梁,也用于檐下将檐挑出。跨度或者出檐的深度越大,则重叠的层数越多。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斗栱的装饰效果,因此往往也以层数之多少以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但是明清以后,出于结构简化,将梁的宽度加大到比柱径还大。而将梁直接放在柱上,因此斗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比例上大大地缩小,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三、模数


斗栱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还在于自古以来就以栱的宽度作为建筑设计各构件比例的模数。宋朝的《营造法式》和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这样规定的,同时还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重要性规定八种或九种尺寸的栱,从而订出了分等级的模数制。


四、标准构件和装配式施工


木材框架结构是装配而成的,因此就要求构件的标准化。这又很自然地要求尺寸、比例的模数化。传说金人破了宋的汴梁,就把宫殿拆卸,运到燕京(今天的北京)重新装配起来,成为金的皇宫的一部分。这正是由于这个结构体系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的。


五、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做庙翼翼”之句。三千年前的诗人就这样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屋顶——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可能在南北朝,屋面已经做成弯曲面。檐角也已经翘起,使屋顶呈现轻巧活泼的形象。结构关键的屋脊、脊端都予以强调,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得到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六、色彩


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看来,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是最敢于使用颜色、最善于使用颜色的了。这一特征无疑地是和以木材为主要构材的结构体系分不开的。桐油和漆很早就已被采用。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的高超技术艺术水平说明在那时候以前,油漆的使用已有了一定的传统。春秋时期已经有用丹红柱子的祖庙;梁架或者斗栱上已有彩画。历史文献和历代诗歌中描绘或者歌颂灿烂的建筑色彩的更是多不胜数。宋朝和清朝的“规范”里对于油饰、彩画的制度、等级、图案、做法都有所规定。中国古代的匠师早已明确了油漆的保护性能和装饰性的统一的可能性而予以充分发挥。


积累了千余年的经验,到了明朝以后,就已经大致总结成为下列原则: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丝丝的金线和点点的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彩画图案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宫殿、坛、庙等,上面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光辉的琉璃瓦,下面再衬托上一层乃至三层的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尤其是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们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


这样使用强烈对照的原色(primal colours)在很大程度也是自然环境所使然。在平坦广阔的华北黄土平原地区,冬季的自然景色是惨淡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样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可能由于同一原因,在南方地区,终年青绿,四季开花,建筑物的色彩就比较淡雅,没有必要和大自然争妍斗艳,多用白粉墙和深赭色木梁柱对比,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强烈颜色会使人烦躁,而淡雅的色调却可增加清凉感。


进入 梁思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建筑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27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