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秀岩:《朱熹礼学基本问题研究》序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71 次 更新时间:2018-10-31 20:46

进入专题: 朱熹   礼学  

乔秀岩  

这本小小的论文集,凝聚了我们一种愿望。

礼学到底做什么?是研究上古制度,还是儒家理想?是为考古,还是实践?

三礼经文叙述不够详备,也有互相冲突之处,调和矛盾,填补空白,到底靠什么?标准不清楚,所以面对古代学者五花八门、甚至对立的礼学观点,我们往往感到迷茫,不知如何适从。《周礼正义》集清代礼学之大成,梳理不同学说,折中一是,最便学习。然孙诒让所定结论,是历史事实,还是经书虚构,仍不清楚;至于被孙诒让否定的历代学说,似不应竟视为谬误,当过时言论来忽略。礼学无法用二重证据法,在清代学术的成果上继续往前发展,因为两千年的礼学史,显然不以探求上古事实为唯一目标。

当我们对清代礼学及其近代发展感到迷茫时,朱熹的礼学以巨大魅力吸引了我们。除了周公、孔子、子夏、荀子等先秦人物外,经学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学者,无疑是郑玄与朱熹。尽管嘉庆以后的礼学著作较少引用参考朱熹著作,但朱熹经学的深刻影响自不得否认;而在元明至清代前期,礼学即以朱熹为宗。乾隆年间,以四库提要为代表的汉学宋学对立概念开始普遍流传,近代以来朱熹则以哲学思想为学者所重,朱熹礼学渐为学者淡忘。如今回顾两千年经学史或礼学史,朱熹尤其重要,一则以其元明前后五百年主导学术之重要历史意义,二则以近两百多年来学术界对朱熹礼学的陌生。

我们想了解朱熹如何研究礼学。礼学既然不能专用理气哲学为说,朱熹如何分析经书,建立一套礼学理论?朱熹礼学与唐代以前或清代学者之间有何本质差别?这些都是吸引我们的重要问题。

可是,这么大的问题,谈何容易?研究朱熹礼学,除了有争议的家礼,还是以仪礼经传通解为最主要的材料吧。别看朱熹是历代最受推崇的大学者,我们要读仪礼经传通解,都不知道该读什么版本。现成比较好用的,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也有二〇〇二年安徽教育、上海古籍共同出版的朱子全书排印本,但底本来源都不太可靠。其实朱熹没有完成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丧礼、祭礼部分是由高足黄干续编的。或说祭礼由杨复编撰。不太了解编辑情况,因而其内容与朱熹经学之关联也就不清楚。对最基本的文献材料都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过去有关论述,只能参考散见于文集、语录的言论,从外围谈论朱熹礼学,始终是隔靴搔痒。长期以来,仪礼经传通解并非常见书,更非礼学必读书,近百年来通读过的人恐怕屈指可数吧。因此,我们的工作从梳理仪礼经传通解的版本情况开始。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又得力于诸多师友的支持,我们已经出版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二〇一一年,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和影印宋刊元明递修本仪礼经传通解正续编(二〇一二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关仪礼经传通解在文献学方面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于是约请十几位师友,参与讨论朱熹礼学,一〇一二年夏季先后办过两次聚会,又经两年的调整,形成这本论文集。纵览本书,笔者不禁感到欣慰,认为本书已经对我们当初的疑问提供了初步的答案,至少可以提供了探索的基础。

本书编辑这二十一篇文章(又有三篇存目,不收录),分为四组。第一组收录五篇,我们拟设的主题是如何认识朱熹礼学的特点?所收文章,都通过朱熹礼学与清代前期礼学或西方礼学的比较,讨论朱熹礼学的特点。嘉庆以后的礼学著作,总体上与朱熹礼学保持较大距离,所以不便直接进行比较。这些讨论,都涉及我们终究关心的问题,读者也不妨当问题的提出来看。第二组收录的八篇(又存目一篇),可以视为对第一组提到的问题提出答案的尝试。八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朱熹礼学逐渐形成的过程以及朱熹礼学的特性,虽然还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全面答案,但相信已经获得了相当丰富的认识。第三组收录四篇(又存目一篇),等于是对已出版的两部书《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影印宋刊元明递修本仪礼经传通解正续编》的补充和纠正。两部书加上此数篇,我们有关《仪礼经传通解》文献学方面的认识已经相当完整,剩下只待杨复《祭礼》第二部传本的出现了。第四组收录五篇(又存目一篇),则讨论礼制与礼学的关系问题。朱熹礼学以经书为基本材料,但朱熹对实际礼制的关注也非常强烈。如何结合礼制与经学,是理解朱熹礼学的关键。分别就具体问题讨论的这数篇,可以让读者了解到朱熹礼学非常重要的背景。

本书内容丰富多彩,绝非一两个个人能够撰写,体现了合作研究的优势。同时,主题、主线明确,关注点集中,也避免了项目、工程式论文集的乏味。是十几位师友真心合作,共同面对朱熹礼学这一课题的成果。笔者感谢这十几位师友,也为获得的成果感到衷心的喜悦。希望本书能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及丰富的启发,能让读者感到一种充实感。

叶纯芳和笔者两名合作经营了这一研究计划,到本书出版,可告一段落。本书相关的研究计划,从策划到实施,每一阶段都承蒙陈苏镇老师的指导、关怀,在此表示我们两人无限的感激。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及荣新江主任,一贯支持我们的工作,并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大力帮助,谨此致谢。中华书局是业师故王文锦先生供职多年的老单位,非常感谢书局领导及编辑同事们的辛勤工作。本书能由中华书局出版,笔者感慨很深,独以不能请王老师翻阅为憾。

                                                    乔秀岩谨识



    进入专题: 朱熹   礼学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543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国学新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