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颍:南宋易学家方实孙生平著述考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307 次 更新时间:2024-04-24 19:03

进入专题: 易学   方实孙   朱熹  

胡士颍  

 

【摘要】方实孙是南宋晚期易学家。其生平行止历来未有详考者,且误传误信,多有谬误。关于方实孙的家族、家世,刘克庄之文提供了重要资料,但所记与宗谱有所出入。从《后村先生大全集》编纂来看,方实孙进献《易说》、以布衣身份入史局的时间应在1252年刘克庄写《送方实孙》与《方实孙经史说》跋之间。关于方氏科举功名之说,历史所载颇为不实。方实孙不可能是庆元五年进士,他有没有中过进士,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方氏经史著作唯易著似存,即四库全书所收《淙山读周易记》,是书原名应作《读易记》或《读周易》。方氏解说经传受《正义》《程传》影响较大,以义理阐释为主,同时亦论图书,二者应完成于不同阶段。有学者把方实孙视为朱子后学,实则他对朱熹易学有所保留,或言接受有一渐进过程,方氏为朱熹拥趸之说需要更多证据支持。

【关键词】方实孙;莆田方氏;刘克庄;《读周易记》;朱熹;

 

南宋易学家方实孙治学广博,然生平踪迹渺然难寻,诗文著述亦多散佚,惟所作《读周易记》存世。关于方氏生平行止,历来未有详考者,且误传误信,多有谬误。从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地方志、宗谱及其他史志目录等文献资料来看,方氏履历活动与学问著述虽难尽知,其家世、生平、论著、学问等方面都可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对易学、南宋学术乃至地方志和宗谱等乡邦文献与文化研究多有补益。

一、家族与家庭考述

方实孙,字端卿,一字端仲,号淙山,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关于方实孙的家族、家世的记载,刘克庄之文提供了重要资料,综核可知:实孙之父当为方正子(方定子),叔父为方武子,娶妻刘氏。方氏无论出身还是姻亲,皆为莆田一方旺族、官宦之家。

关于其叔父方武子,刘克庄《方景绚诗》1跋文中有载:“吾乡前辈方君景绚武子,奏赋魁天下,有场屋盛名。既擢第,乃不得年,终于梧州郡椽……老矣,识其犹子实孙、子汝玉,从求遗草。”2方景绚,名武子,生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于嘉定十年(1217)。庆元丙辰(1196)混补,故刘氏载“中乙未第”当为“己未”(1199)年。方景绚及第后任潮阳尉,三年后为循州教授,嘉定七年左右为博白令。3“犹子”即犹如儿子,一般指侄子或侄女。这里的“实孙”即方实孙,该条为查考其生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线索。

方实孙之父为方正子(方定子)。刘克庄曾为方景绚作墓志铭,言:“景绚名武子,世居莆之龙井……君祖秉机字枢甫,父几字公孙,皆有月旦之誉,负宵汉之志,而老死不遇,再世四丧,皆菆西郊……君平生惟一弟定子,虽后族父,然与君相依为命。”(《后村先生大全集》,第4095-4096页)由此可知方景绚只有一个弟弟方定子,也就是方实孙之父,方定子曾过继给某位族人;方实孙祖父为方几,曾祖为方秉机,负才高志,在地方颇有名誉。

然而,刘克庄所记与宗谱有所出入。其一,宗谱载方武子为莆田方氏之方山系支的第十世,有一弟名正子,父为方阜高,祖父为方秉白。4“方秉白字直甫,号草堂……隐居教授……孝宗朝淳熙年间以孝廉荐,不起。淳熙十年冬,朱熹南下莆田时,曾与之交往,唱酬讲论。”5秉白与林光朝、方翥、刘凤等名士为友,绍熙三年预修《莆阳志》,以子恩赠朝散大夫,著有《草堂文集》,传家惟书数厨。方阜高乃南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刘克庄有诗《送方阜高赴衡州法掾》。方阜高兄为方阜鸣,与刘克庄交好。综合而观,宗谱所记恐有误,从刘克庄大全集的文章来看,他与远迁潮阳、流落他乡的方景绚及其子方汝玉交往不多,作墓志铭时显然与所请之人有过交流,信息应当可靠;刘克庄和方阜高、方阜鸣有交,尤与方阜鸣相熟,其与莆田方氏渊源深厚,至少对方阜高、方阜鸣一家有深入了解;宗谱中“秉机”作“秉玑”,亦无方几或公孙之名,可见非本支修谱,宗脉失联导致信息有误;此外,检视整理出版的《莆仙方氏宗谱》,书中线条错位的可能性也较大,此处当查原谱,惜短时间无法寻获。即便如此,也可知方正子、方武子和方阜高有较近的亲族关系。

其二,刘氏所言“定子”是否为家谱所载“正子”?古书之中,时有因字形、读音或刊刻等将“正”作“定”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作为确证。《重刊兴化府志》提供了较为关键的说法,其载:“方正子,渐之玄孙,武子之弟。”6由此可知“定子”“正子”为同一人。综合刘克庄之文与宗谱所录,方正子应过继于方阜周。方阜周早年无子,故过继方正子以续香火。阜周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正子于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及第,此后方阜周生子名应发(1223-1289),字君节,为淳祐十年(1250)进士,历国子监簿、国子司业权直舍人院,官至礼部尚书。阜周一支累世官宦,其父名方其义,祖父方彦宝,曾祖方渐,皆为当地名士。方渐,宋郑和八年(1118)进士,绍兴中为韶州通判,历知梅州、潮州、南恩等州,官至朝散郎,家中藏书甚富,曰“富文阁”,郑樵曾来就读,子孙相传为“富文方氏”。方彦宝讳林,为乡贡进士。方其义字同甫,与刘克庄之父同年,官英德府贡阳县尉,后改梧、琼二州户录,秩止从事郎,笃好关、洛之书,诗宗陶、谢,文师苏氏,亦好藏书。刘克庄有《琼州户录方君墓志铭》,对方其义述之甚详。方实孙于宗谱无载,亦可能因古代家谱不甚记录过继关系之故。不过,寻此脉络,其家世亲族已隐然可见。

方实孙娶刘光叔次女。刘克庄所作墓志铭《武义刘丞》载:“(刘丞)女三人,长适连山尉林大鼎,次适国子进士方实孙,次为比丘尼。”(《后村先生大全集》,第3926-3927页)刘光叔字景实,两得国子监奏荐,黜于省试,绍定二年特奏名登进士第,注兴宁县主簿,改大庾县主簿,再转为武义县丞,后宦情已阑,不俟书印而归。辛更儒认为刘氏所言“方实孙”即本文所考之人。7

综上可知,方实孙之父为方正子,娶妻刘氏,居于莆田,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从家谱记载来看,实孙当为方氏入莆之十一世或十二世,而非有学者所言之十四世,亦非方仁载一支。

方实孙习场屋之学,在文学、经学、史学等领域皆有著述,盖与其家世学风有密切关系。除其本支与方渐一支外,方氏一族人才辈出,在福建历史上甚为著名,“宋代莆田方氏之‘方山方氏’‘六桂方氏’‘白杜方氏’皆有文名,尤以‘六桂方氏’声名显赫。此家族在两宋之时,科举盛况空前,且儒学藏书兼善,以世家巨族著称于东南,为宋代兴化府乃至整个福建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学世家。其家族成员自方慎言以降,一门三十八人,跨越南北两宋,绵延数百年,以文学闻名于时,有作品或文集传世者达二十五人”8。此外在理学上也有较大影响,仅《闽中理学渊源考》就著录“莆阳方氏家世学派”二十余人。9由此可见,方实孙为学、著书及其风格,受到了家族、家人的深刻影响。

二、生平事迹与疑案

方实孙生平事迹留存可查者甚微,有三件事较为突出,也充满疑问。刘克庄文中记载了方氏的两段重要经历,一是进献《易说》,二是以布衣身份进入史局,但均言之不详。此外,关于方氏科举功名之说,历史所载颇为不实,讹传甚久。以上关涉其主要活动行止,并与其学问著述相关,故当详究。

刘氏《方实孙经史说》跋载:“别数年,闻君以其所著《易说》献于朝,始知君之邃于《易》也。”(《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而后刘氏得闻方氏“布衣入史局,预闻纂修之事”,又知方氏擅长史部之学,说“又知君之长于史也”(《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但刘氏的记述都比较简略,对时间及来龙去脉都不曾说明,为后世增加了无数疑问。除了刘氏的记载,其他历史资料对此事均鲜有提及,连方氏自己在《读周易记》的两篇序文中也没有透露。不过,从刘氏的叙述来看,他起初对方实孙的印象只停留在科举应试与诗、词、文等方面,后据风闻和见到具体的文章、著作才知道方氏其他学问著述,说明刘克庄对方实孙学问的认识经历了较长时间,而方氏治学也有次第展开的过程。不管怎样,方实孙对《周易》的研究在当时有一定知名度。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诗文一般按照编年、分类整理,从前后文编纂的时间来看,《方实孙经史说》一文作于1254年至1258年之间,与刘氏所言“别数年”相对应,因而方氏进献《易说》、入史局时间在1252年刘氏为方氏参加科举写《送方实孙》和《方实孙经史说》跋之间。刘氏在跋文中交代方氏多种著作,但没有专门提到方氏易著,另据方氏《读周易记序》所作时间“宝祐戊午(宝祐六年,1258年)三月朔日”,可知方氏在拜访刘克庄并呈递作品时并没有呈递该书,换句话说刘氏仅风闻方实孙著《易说》,但没见到,因为方氏后来可能进行了修订,当时还没有完成。(参见《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

“以布衣入史局”是方氏人生中的重要事件。这段经历大致发生在进《易说》之后,且时间不是很久。刘克庄通过此事,知晓方氏亦通于史。就当时社会情况而论,方氏以布衣参与官方历史修纂活动,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能够侧面反映方实孙不俗的学问修养。方氏在史局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辅助修书,“书成进御,自监修大臣至诸史官皆被醲赏”。因为表现不错,“时相以君累上春官,欲令免省奉大对”,即免去考试,请皇帝拔擢恩赐功名,只是这件事仅有传言而无实操,竟不了了之,“遽以风闻报罢”。这本来或许能够成为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因为方实孙曾屡次应考,仍未获取功名。然而,方实孙最终“浩然西归”。(参见《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由此可知方氏科举之路较为曲折。

有关方实孙的介绍或相关资料多处载其为庆元五年(1199)进士10,实则未然。以清代陆心源《仪顾堂题跋》为例,其载:“实孙,字端仲,福建莆田人,庆元五年进士,尝以所著《易说》上于朝,入史局。”11陆氏所述大体来自刘克庄,但未注来源,更不知“庆元五年进士”之来历。余嘉锡曾指出:“(陆氏)往往檃括其词,而总叙其出处于篇末,令人不知某事出于某书,殊不足以征信。”12不过,余嘉锡亦未具体求证,仍需留意考察。经查,庆元五年科举见载于多种史料。《文献通考》卷三十二:“五年,进士四百一十二人,省元苏大璋,状元曾从龙;四川进士四人。”13共计416人。《宋会要辑稿·选举》之一八《亲试》载:“特奏名谢藻已下七百八十九人,赐同进士出身、同学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学、诸州助教。”14宋代每科进士数量较大,庆元五年所录亦众,但具体人名难以详考,尚不知方实孙是否名列其中。

上文提到,刘克庄曾在墓志铭《武义刘丞》一文中称方实孙为“国子进士”。所谓“国子进士”,应是古代对国子监太学生的美誉之辞。《四库全书总目·国秀集三卷》言:“唐芮挺章编。挺章里贯未详。诸书称为国子进士,盖太学生也。”15那么,此时方实孙多大年纪?根据《武义刘丞》提供的时间线索和刘克庄年谱所载,该文应作于淳祐十年庚戌(1250),刘克庄时年六十四岁,而去世的刘景实冥寿六十八岁。景实娶妻林氏,为吏部刘公枅的孙女,但先景实二十年而卒,刘景实与林氏育五子、三女,那么,保守估计,方实孙于淳祐十年已逾二十岁,此前学于国子监。本年刘克庄守制里居,遭遇刘景实之丧并作墓志铭,亦当见到方实孙,并为其作《跋方实孙长短句》16。

关于方实孙功名,刘克庄后续还有所示。淳祐十二年壬子(1252),六十六岁的刘克庄里居于家,曾作《送方实孙》一首17,曰:“丹诏求贤切,西行不可徐。便乘天厩马,莫跨霸桥驴。太白清平调,相如谏猎书。定将新述作,一一寄田庐。”(《后村先生大全集》,第523页)本年刘克庄生日,方实孙亦曾到贺,刘氏作启文一篇名《方监元实孙》(参见《后村先生大全集》,第3162页)。这说明方实孙此时仍事科举,也说明“国子进士”确系国子监学生,且方氏成绩尚优,“监元”即国子监课业考试第一名。由此可知,刘氏作《跋方实孙经史说》时,方实孙仍未中举。

这里已然说明,方实孙不可能是庆元五年(1199)进士。至于他有没有中过进士,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在中国古代社会,进士及第或获得相关功名,是对个人、家族乃至当地来说都较为荣耀的事,一般不会失载,另外,县志也会经过多次编修、增订,着意记录地方杰出人物及其突出事迹,但无论是家谱,还是莆田县志18或其他资料,都对方实孙功名失载或缺乏准确记录。

关于方实孙与刘克庄的最后一次会面,也可能是方氏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是刘氏作墓志铭《方景绚判官墓志铭》,后村年谱系于景定四年(1263)七十七岁时19。按此时间,方景绚卒于嘉定丁丑年(1217),时其子方汝玉“未晬”,即未满周岁,是则向刘克庄求墓志铭时已47岁。方汝玉和方实孙是较亲近的堂兄弟关系,所以方汝玉年龄也可以作为方实孙年齿的参照。方景绚安葬在潮州,方汝玉亦为潮人,糊口四方,卖文为生,他来到莆田请刘克庄为方景绚诗集作跋,由方实孙陪同,若求跋与墓志铭同时,也可以作为方氏活动时间之一例,而其撰作易著时的年龄也大抵可知。

三、诗文论著及与朱子易学关系

方实孙能诗文,专经史,学问深广,著述甚多,涉及经学、理学、史学、诗文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读周易记》为著,后世多有学者视之为朱子易学流裔,不过实情恐较为复杂,故当加以分辨。

诗文方面,方氏有古律诗、长短句、咏史诗、乐府诗。刘克庄言:“曩余见场屋之作及古律诗、长短句,知君之豪于文也。”(《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所谓场屋之作,大抵为科举应制之文。关于方氏乐府诗,刘氏《方实孙乐府》跋20指出:“方君端仲,年事富,笔力健,取古人难题轶事,斫成数十百首,激昂蹈厉,流出胸臆,亦可谓快士矣。”(《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590页)他认为乐府诗的妙处即在于半山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语,然而但见寻常而容易者,其奇崛而艰辛者未见,于是以昔之名家张籍、王建、李贺等对方实孙提出寄望,云:“君他日益老苍,益刻苦,语出惊人,如半山云,则此编以别集可也。”(《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590-2591页)此外,方氏还有咏诗史一编,刘克庄《方实孙咏史诗》跋有中肯之评,其云:“方君实孙示余咏史诗一编,连日春阴,小窗尤暗。余目昏,苦君字小,不能遍阅,信手开一页,见其咏卓氏之什而又感焉……余谓君尚论古人,不必求奇,但以此篇意义为准的,则不中不远矣。然前辈咏史,皆简切可讽,味今累百言,押十韵,失之繁,斲而小之乃善。”(《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591页)刘氏曾作《跋方实孙长短句》21,诗云:“金针玉指巧安排,直把天孙锦剪裁。樊素口中都道得,春莺啭处细听来。欲歌郢客声难和,才误周郎首已廻。可惜禁中无应制,等闲老却谪仙才。”22刘克庄是南宋后期文坛领袖,文学成就甚高,受天下推重,以上跋文反映出他对同乡后辈方实孙多有肯定、劝勉和冀望。

方实孙有多种经史、理学论著。刘克庄有关方氏之跋文,大致呈现其见方氏诗文论著的时间线,即先睹其场屋之作、古律诗、长短句等诗文作品,别数年闻其研于易、通于史,而后见到方实孙展示的经学、理学论著,如有关《论语》《孟子》《诗经》《尚书》《中庸》《大学》的著作“各一轶”,《西铭解》《太极说》“各一轶”,另有《史论》一轶。(参见《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由此足见其勤学博赡、治学广泛,刘克庄赞曰:“凡世儒白首灯窗、殚精覃思所不能通解者,往往立谈造诣,一览融会。”又云:“君生季世之后,而欲集先贤之长,志大而才高,岂非吾党之畏友乎!”(《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2777页)方氏经史之著惜均散佚,惟有易著似存,即收入四库全书的《淙山读周易记》。

关于《淙山读周易记》之书名,有学者认为:“所谓淙山,应即方信孺所居西淙,则方实孙应即信孺之长官方氏族人。惟其与方信孺关系若何,则不可考。”23还有人指出该书当名《浮山读易记》,并著录“《浮山读易记》二十一卷、图一卷”24。不过,是书原名应作《读易记》或《读周易》,《宋史·艺文志》载方实孙《读易记》八卷,明朱睦?《万卷堂书目》载《读周易》十六卷,《授经图》载为《读易记》八卷,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读易记》十六卷,《兴化府莆田县志》载《读易记》八卷25,而较晚的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载“《淙山读周易记》二十一卷,方实孙撰,抄十一卷本”26。四库馆臣言:“此书旧本但题曰《读周易》。案:朱彝尊《经义考》作《淙山读周易记》,盖此本传写脱讹,《经义考》引曹溶之言曰:‘《宋志》八卷,《澹生堂目》作十卷,《聚乐堂目》作十六卷。’今世所行凡二本,一本不分卷,不知孰合之。此本凡上经八卷,下经八卷,《系辞》二卷,《序卦》《说卦》《杂卦》各一卷,又不知谁所分也。”27四库馆臣关于朱彝尊本传写之讹的推测是对的,有一证据,即《文选楼藏书记》卷五载:“《读周易》十卷,宋方实孙著。淙山人抄本。朱彝尊曝书亭收藏。”28该书流传次第基本见载于上述少量史料书目,亦可见未能广布。

方实孙解《易》凡二十余万言,以义理阐释为主。他对经传的解释主要受《周易正义》《程氏易传》的影响,还吸收了胡瑗、李觏、张载、杨万里、王宗传、杨时、张栻以及福建易学家的观点,体现了宋代义理易学的学术特点,其易学或思想讨论能够切近人事,讨论文本及其内涵大都落实到国家管理、君臣关系、人伦之道、社会治理等种种现实问题上。同时,方实孙之书还引用了很多时人之论,保留了一些易学家著作中的内容,如引用《南轩易说》多达数十处,保存了该书的很多佚文,可以证明张栻注《易》除了今本所见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外,对六十四卦都有解说,这对整理张栻易学内容、探究张氏易学规模与特点具有重要意义。29另外,方实孙亦参与易学图书学之讨论,有文《河图数》《洛书图》《先天卦象乾南坤北图》《后天卦象离南坎北图》《易卦正覆图》《易卦变合图》六篇,乃是在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之后的重要讨论。其图书学讨论,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二程河洛图书观的影响,接受了邵雍、朱熹等人的图书象数视野,由此丰富、延伸了对《周易》象数学的讨论。

关于其成书过程与完成时间,前文已述,方实孙易著应经历两个阶段,所进献之《易说》可视为第一稿,内容不详,此后应有修订,完成于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三月。内容上,方氏对经传的解释与其图书易学讨论应完成于不同阶段,所据之一,其两篇序文基本没有涉及图书易学;所据之二,方氏解释经传多以《程氏易传》为主,且占有相当比重,杂以历史及时人之见,很少引用朱熹之论《易》内容,且称“晦庵曰”,而论易图六种多引朱熹之说,并称“朱文公”,故而前后所作可能非一时之功。这也似乎表明,他对朱熹易学及其思想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

方实孙易著与朱熹易学的关系也有待讨论。《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十九《晦翁学案补遗》将方实孙列入其中30,也有学者把方实孙视为朱子后学。通过文献比较、查证可知,方实孙征引朱熹观点较少,其著书前后差异,亦显示方实孙对朱熹易学的资料采选和学术观点都有所保留,或言其接受有一渐进过程。具体到易学观点上,方实孙也不认同朱熹把《周易》视作“卜筮之书”。在方氏看来,《周易》是一本承载圣人思想、天地自然之道的经典,而非用于占筮的书。他说:“春秋时,南蒯筮坤之六五,以为大吉。子服惠伯曰:‘《易》不可以占险。’自此论不明,上下凌替,尊卑贵贱不安其序,往往以《易》为卜筮之书。险怪幽僻,流弊至于假鱼书以为神占,风角以为盗,不可不辨也。”31此即引用历史案例,反对以《易》为占卜之用。他还根据《系辞》重点阐释了《易》之道、德、礼、神等概念和思想,提出《易》以道为核心,以德为发用,以礼为秩序,而神为易道之最高表现;天、地、人三才是以易道为基础的整体系统,同体同用、体用一如,而《易》就是圣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相互发现、相互成就的结晶。此外,方氏释读经传沿用了传世本经传合编的方式,不同于经传分立的立场,由此可见方氏易学与朱熹易学存在差异,故方氏为朱熹拥趸之说需要更多证据支持。

 

【注释】

1据《后村先生大全集》编纂和《刘克庄年谱》可推定该文写于1250年或1251年,刘克庄1251年在朝,故当为1250年。

2[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48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3 参见许丽莉《〈后村先生大全集〉所见仕潮官吏考--兼论南宋潮州文化教育》,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

4 参见方炳荣、方玉瑞主编《莆仙方氏宗谱》,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方氏委员会,2005年,第14-15页。

5 陈国代《朱熹在福建的行踪》,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288页。

6 [明]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75页。

7 参见[宋]刘克庄著,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第十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033页。

8 林毓莎《宋代莆田六桂方氏家族及文学考论》,载《临沂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92页。

9 参见林毓莎《宋代莆田六桂方氏家族及文学考论》,载《临沂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93页。

10 参见吴国武《两宋经学学术编年》,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年,第1138页。

11 [清]陆心源《仪顾堂题跋》,载《续修四库全书》第9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12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一,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13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948页。

14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五,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4383页。

15 [清]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8页。

16 程章灿《刘克庄年谱》,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7页。

17 参见程章灿《刘克庄年谱》,第265页。

18 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莆田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094页。

19 参见程章灿《刘克庄年谱》,第351页。

20 刘克庄《跋方实孙乐府》《跋方实孙咏史诗》两篇,所作时间按照《后村先生大全集》编纂和年谱记载,可以推定为1242至1244年之间,早于其他写给方实孙的诗文题跋。

21 《刘克庄年谱》系该文于淳祐十年庚戌(1250)刘氏六十四岁时,参见程章灿《刘克庄年谱》,第247页。

22 案:有学者认为刘氏跋长短句所作在方氏献书之前:“方实孙有《淙山读周易》二十卷,今存。其自序题署‘宝祐戊午三月朔日’,应即在其以《易说》献于朝之前,则右诗自作于淳祐间无疑。实孙事迹,仅见于此。”参见[宋]刘克庄著,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第1008页。

23 [宋]刘克庄著,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第九册,第4213页。

24 蒋维锬、陈长城《莆版知见录(初稿)》,载《莆田市文史资料》1993年第8辑,第151页。

25 参见[清]汪大经、王恒修著,[清]廖必琦、林黉纂《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三十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清乾隆二十三年本。

26 [清]丁立中编《八千卷楼书目》,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27 [清]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第19页。

28 [清]阮元《文选楼藏书记》卷五,清越缦堂抄本,第2页。

29 参见杨世文《谈谈张南轩著作的整理研究》,载《儒家文明论坛(第1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36页。

30 参见[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宋元学案补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867-2868页。

31 [宋]方实孙《淙山读周易记》,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90页。

原载:《周易研究》2024年第2期

    进入专题: 易学   方实孙   朱熹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95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