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多难此登临——杜工部说的。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有所感慨时总要「登临」一下。可不是吗?北宋王荆公写《桂枝香》,起笔是「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清人孙髯翁为大观楼写联,其中有「骚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之句。是悲是喜,登临远眺,一舒胸怀,让脑子清醒一下,是好文化。这传统历久不衰,反映着炎黄子孙的确有点能耐。
今天神州多难,也让我来「登临」一下吧。评论经济政策,无可避免地要表达自己的建议。这是头痛问题。人家不接受,无所谓,跟读者过瘾一下算了。人家接受,没有谁知道出自何方,建议得对,沾沾自喜。麻烦是人家接受,天下皆知出处,建议出错,害人无数,不知要躲到哪里才对。
这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日子经济专栏那么难写。招牌挂了出去,偶一失手,金漆岂不是变为黑漆了?招牌事小,民生事大,尤其是神州大地还有无数穷人,看不到明天有什么希望的。任何政策建议不可能一起顾及各个阶层。只顾穷人,只顾增加他们自力更生的机会,可不是要做一个互联网上的侠盗罗宾汉,而是因为我熟知神州,把我掌握的所有经济理论放进去,结论是只要能改善穷人的前景,其它一切大致上可以不管。
世界经济大乱,花钱救市的言论五花八门,一般是凯恩斯学派(多年前由哈佛创立,与凯氏之见有别)的言论了。北京推出两年四万亿投资抢救,我不反对,认为不是该学派的发明:提早及加速政府预定的基建及其它项目,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反对的。然而,当我读到北京要鼓励「内需」的言论——四万亿也是鼓励内需——凯恩斯学派的味道明显。四万亿的推出看来没有错,但想法却是错了。
我要再说分析《四万亿》时提到的「第八点」,因为太重要了。经济学的第一课永远是说,如果一个国家要多产出武器,就要少产出面包;多种苹果,少种橙是代价。两年四万亿投资政府项目,私营工业不可能不付出代价。争用同样的资源,用同样的生产要素,此长彼落是无可避免的。这就是问题:不反对政府项目四万亿,但又认为私营的工业发展是中国的经济命脉,怎可以自圆其说呢?绝对是难题,为之我想了多天了。
想出来的解决办法与理由有四点。一、四万亿的推出可以接受,但只能限于提早及加速项目。二、鼓励私营工业的发展有鼓励内供之能,更重要,要大手推出,希望可以抵消部分鼓励内需的四万亿的竞争压力。三、中国目前有多项压制内供的法例或政策。要一起废除——这是要废除所有妨碍私营工业发展的法例,希望私营工业因而增加的产出效率,足以可观地弥补部分四万亿竞争带来的私营损失。
第四点。北京的朋友说过,中国是大国,人口多,可以单靠自己而发展。这看法大致上不错,但要从内供而不是从内需这方面看。今天内需之说盛行,是看错了问题的重心,不可取。是的,像四万亿那类投资,是鼓励内需,大国小国、人多人少没有分别,但鼓励内供人多势众有大着数。
记得八十年代回港工作后不久,一家国际大机构请我作座上客,听他们的一位研究员讲解他的研究所获。该研究员先说结论:一个国家愈小,对外贸易在国民收入的百分比愈高。我立刻回应:「如果整个地球只有一个国家,对外贸易一定是零!」该研究员不容易多说下去,草草收场。
北京的朋友今天认为,地球的金融灾难对中国的出口为害不小,中国要发展自己国内的可以是很庞大的市场。这想法没有错,但从鼓励内需的角度入手却是错了。要鼓励内供才对。
我说的内供,是鼓励私营的工业转向为供给国内的市场而产出。不是说对外贸易不重要,而是面对出口大减,向国内市场打主意绝对是正着。困难是北京的政策历来鼓励出口,不鼓励内销,是麻烦,也是蠢政策,面对目前的国际形势,这政策是更蠢了。
先说鼓励内供的好处吧。有三点。一、凡是鼓励私营内供就是鼓励私营工业,而内供有看头必然增加内需,用不着政府操心。二、鼓励内供,让私营者作决策,有市价的指引,出错的机会大减,而就是出错,私营的错失一般比政府的庞大项目小。三、鼓励内供是鼓励每个人主动地积极参与产出,是中国经改有成的要点,但从鼓励内需的角度出发,是由政府花钱鼓励,人民产出的性质是被动的——无可奈何地用作过渡协助可以,长此下去中国的改革前功尽废矣。
理由充分,目前要怎样鼓励内供才对呢?有八项,全部做足大有可为。三项容易做,两项难度中性,三项难度比较高,要多费思量了。
先谈容易的三项吧。一、立刻撤销所有原料进口税,就是由政府补贴一点原料进口,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不会反对。过渡可以考虑。这里要补充的,是出口退税,就是不久前提升了,也退不足,何况手续麻烦,地方政府往往拖欠一年半载。一律撤销原料进口税清楚了当,是正着。二、撤销「来料加工」这项工业安排。当年为鼓励出口而设,有点说不通,而今天出口兵败如山倒,还搞这一套蠢到死也。与其让「来料加工」的倒闭失踪,倒不如让他们产出自由内销,为增加内供而卖力,增加就业,因而增加内需。厂房、机械,及更重要的生产知识,可以因为有内销之机而保存下来。目前的情况,是工厂转性质要先关门清数。三、任何人在中国投资设厂,或经营企业,只要正当合法,皆拍手欢迎,可以内外皆销,不需要再论国籍了。外资的优惠大可取缔,取而代之的是所有投资产出的人都受到同样的优惠。多年以来,说是优惠外资,其实内资门路多,较为着数。是内外不分、一视同仁的时候了。
转谈两项难度中性的。
一、说过了,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国际贸易暴跌是一个主要原因。今天是大手推广国际贸易的时候。我从来不反对中国单方面取消关税,但目前的情况,北京不妨拿出自己的本钱来要胁一下:选择某国取消中国货的进口税,中国就取消某国货的进口税。其它我不敢说,但北京处理这种外交历来了得。吴仪、薄熙来躲到哪里去了?
二、也是难度中性的。因为目今的工厂倒闭潮,懂得做厂的人材散失严重。做厂是难度非常高的一门专业。我见过不少无能的经济学家,见过无能的律师,也见过无能的医生──但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做厂生存三几年而是不能干的人。假设一间工厂平均有三几个这样的人材,因倒闭而散失的可能近百万大军了。我认为北京要不论既往,不管是否欠债逃亡,要出些优惠鼓励这些专材再做厂。我恨不得那些口口声声说剥削工人的官员或政客或学者,去做厂表演一下剥削给我看。
谈了五项,还有三项难度比较高的,重要。篇幅所限,这里先谈其一。只能略谈,因为我懂得不多。这就是要大手地简化税制。鼓励内需,长远地看要加税。鼓励内供是倒过来,要减税。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鼓励内供,简化税制比减税更重要。曾经找中国的税务专家求教过,考虑到多方面,我想到单抽营业税,不累进,不同行业或可采用不同的营业税率,可能是适用于目前的中国的最简单税制。这是因为单抽营业税,工厂或企业容易算成本,左避右瞒的法门不多,税局比较容易运作,而没有所得税是对私营拼搏的大鼓励了。说过,我不是税务专家,只提出这有点新意的简单税制给北京的朋友考虑。不管怎样说,税制要简化。
还有两项难度比较高的。是什么呢?不用说,读者一猜就中。
本文发表于2008年12月5日,张五常老先生在7年之前就提出了中国应从供给侧出发的经济思想。
来源:《供给侧改革》2015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