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普特南是20世纪60年代后分析哲学的核心成员之一,其学术领域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数学哲学,特点是不停地创新,以致他告诫人们,在介绍他的思想时,一定要加上时间标注,说明这一观点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因为过不多久,他可能放弃或否定这一观点,提出相反的观点,或对之作出修改和改进。例如在心身问题上,他开始倡导机器功能主义,后来则转向了对它的批判。又如,他的实在论经历了从形而上学实在论向内在实在论、科学实在论的经常性变化。他的积极进取、不停探索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赞誉。
功能主义是当今心灵哲学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种理论,而普特南不仅是它的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而且还是其中的机器功能主义理论形态的主要代表人物。根据他最初的看法,人的大脑尽管是一种物理实在,但人脑有两种不同的属性:物理的和非物理的。所谓非物理的属性就是指大脑中不涉及物理或化学属性的属性。就像计算机一样,它除了有大小、重量等物理的性质和具有价值之类的经济学上的性质之外,还有非物理属性程序。人脑也是这样,除了物理属性之外,也有程序之类的非物理属性。心理属性正是这种功能属性。而功能属性有如下特点:一种由一阶基础属性所实现的二阶属性;尽管它可以从数学、生物学等角度来描述,但必须用包含逻辑—数学术语的语言来描述;一种关系属性,功能状态是一种关系状态,必须借助它与别的状态以及与输入、输出等的关系来说明;它是一种抽象属性,可以理解为作用、软件、程序。当然,心理这种非物理的属性又不是物理系统之外的属性,也不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所具有的属性,而是自然界中的、包括地球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属性的一种。如此把心理属性定义为功能属性,表明他走上了一条不同于各种形式的同一论、行为主义的道路。但他的心理实在论与二元论、民间心理学的心理实在论又不同。因为他像其他物理主义者一样,坚决否认现实世界有非物质的实体、属性、状态和过程。另外,他所说的心理实在、状态不是独立的非物理状态。
在阐发功能主义的过程中,他提出并论证了既有心灵哲学意义又有广泛的实践和形而上学意义的“可多样实现”概念。所谓可多样实现是指同一个心理属性可为不同的物理属性实现或执行,而同一个物理过程可实现不同的心理功能。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使类型物理主义特别是在心灵理解中占统治地位的心脑同一论走向终结,导致了功能主义的诞生,并使之在心灵的自然化理论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既然人的智能可以多样实现,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研究来减轻人类大脑的压力。借助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计算机的共性:以不同方式实现同样的智能。有了这种共性,我们就有了认识人类心灵及其与身体关系的类比基础,进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方法论指导。
在心理内容研究中,他是外在主义或反个体主义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挑起个体主义与反个体主义论战的始作俑者。通过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自然类型的术语以及索引性语词的分析,他得出结论:意义不在头脑之中,尽管理解意义与特定的心理状态有关,但离不开外部物理世界与随语言劳动分工所形成的语言共同体的奉献。
在阐述自己的内容或意义理论时,他认为,要阐述像“水”这样的词的意义,必须采用描述:它有句法学标志;它是自然种类的词;它的典型的特征,如无色、透明、无味、解渴。概念不是个体的共性的反映,而只是在揭示一类对象中的典型成员的部分典型特征(定型)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