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论印度安全战略及中印安全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51 次 更新时间:2008-07-14 16:09

进入专题: 印度  

卫灵  

[内容提要]中印关系是中国周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内建设需要睦邻、安邻,稳定周边,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和我国的重要邻国,其安全战略对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和中印安全关系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关注中国周边安全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印度安全战略中对华关系部分,剖析其安全战略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有利因素,阐释双方在安全利益上所体现的相互依存性和所具有的共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两国安全理念的异同。

[关键词]安全战略;中印安全关系;地缘政治;安全理念

[作者简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一、地缘政治因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

印度具有建立地区大国的地缘优势。三面环海、雄踞次大陆中央的地缘环境,占据南亚辽阔地域的版图,为印度政府追求“大印度”战略提供了发展空间。地缘政治理论相信,“权力本身牢固地根植于地球的天然物性之中,……现代国家的力量恰恰来源于其安身立命的国土”。[1]印度国土面积约297.5万平方公里,占南亚面积的70%,居世界第7位。[2]相比之下,南亚第二大国巴基斯坦的国土面积不足印度的27%,其他南亚国家,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和马尔代夫等5国的面积更无法与印度相比较,加在一起仅相当于印度的13.5%.尼赫鲁早在印度独立之前就为印度设计了“大印度联邦”的蓝图,这是一个谋求把南亚次大陆和中国西藏统统纳入印度势力范围,使之成为亚洲的中心的战略构想,也是尼赫鲁政府继承英殖民者安全理论的重要内容。以后历届印度政府的外交与安全战略的选择,虽然在不断地调整,但都带有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和追求南亚地区主导地位的强烈欲望。基于冷战后南亚地缘政治结构和“大印度”战略目标,印度在对安全形势做出判断时,同时关注陆地和海上安全。在陆地,对印度而言,国际方面的安全威胁因素主要来自邻国巴基斯坦的长期敌视心理和对抗行为,来自喜马拉雅山背后中国力量的迅速增长,也来自大国势力向该地区的渗透。在海上,印度日益紧迫的能源需求、冷战后大国对印度洋关注程度的迅速提升,以及印度外交家潘尼迦的海权理论,促使印度把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与海洋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向海洋大国迈进。因此,冷战后印度的安全战略处处显现了地缘政治的逻辑思维,主要体现为: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称雄南亚为基点,以“西进北防”为重点,对各种威胁因素加以遏制和防范。在对巴基斯坦保持绝对军事力量优势,防范中国等大国势力和影响进入次大陆的同时,打击和遏制地区恐怖主义,并提高远海作战能力,努力实现“立足南亚,称雄印度洋”的战略目标。

具体而言,冷战后印度安全战略主要包括:在“一强多弱”的南亚格局下,扩展对南亚邻国的力量优势,称雄次大陆;战略防范大国势力向南亚的渗透,对相邻大国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战略给予高度关注并有效防范;注重海洋安全,全面提高海洋控制力,在印度洋水域实行“发展自己,扩大影响,阻遏他国”的战略方针;发挥核威慑作用,构筑陆海空三位一体核力量。本文着重就印度安全战略中的对华关系部分进行分析。

长期以来,不论中印关系呈现紧张、还是缓和与友好状态,如何处理中印双边关系都是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与策略的重要内容。印度的安全战略体现了当年英殖民帝国安全观的主要思路。英属印度时期,英殖民帝国为了阻止沙俄南下,根据南亚次大陆的地理特点和周边环境,在向亚洲其他地区扩张的过程中确立了其安全战略。这就是以确立英帝国在亚洲的霸权为战略目标,跨越英属印度的范围,积极向北扩展疆域,在沙皇俄国南下的所有道路上构筑壁垒,有效遏制沙俄南下。这一战略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9世纪末期上任的英属印度总督乔治·寇松(George N.Curzon )。他认为,以南亚地区为基地,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推进,把西藏变为英国保护下的缓冲国是英属印度的安全利益所在。印度继承了英殖民者的安全理念。中国西藏雄据“世界屋脊”、俯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地理态势,为印度所高度重视。营造中印两国间的缓冲区是印度政府追求的“安全构想”。它一方面将主要注意力投向漫长的中印边境线,尽可能将印度占有中国一侧的领土作为既成事实巩固下来,并要求把西段阿克赛钦等地划归印度;另一方面,在承认西藏是中国的自治区的同时,仍视西藏为影响印度安全利益的关键地区。在印度看来,中印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不仅是影响其北部区域安全的因素,而且是影响国家整体安全的主要因素。印度的安全构想及安全目标,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发生碰撞,致使两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边界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而在边界问题上的认识分歧又直接涉及西藏的地位问题。在一个时期里,这些问题对印度安全的影响又被“扩大化”,其结果,不仅给印度的内政外交带来不小的影响,而且成为中印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印度的对华政策明显表现出愿意与中国友好的一面,但是其心存疑虑、防范中国的一面也很突出。从安全角度讲,印度认为,第一,从地缘政治因素考虑,中国势力可直接向南亚渗透,必须在南亚地区排除中国的不利影响,警惕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以及对印形成战略包围的可能性;第二,从双边关系考虑,中国是与印度接壤且与印度存在领土争端的惟一的大国,必须对中国的军事动态保持高度警觉;第三,从长远发展考虑,中国国力的迅速增长对印度形成巨大压力,对印度的未来发展构成威胁,因此,遏制与防范中国成为印度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其具体策略是:

第一,保持足够的军事竞争力。(1)在发展目标上,印度瞄准中国的国防力量。印度曾明确表示,印度的国防现代化应与中国保持同步,国防水平不能低于中国;鉴于可能发生的有限的核战争,能够保证和平的手段就是印度可靠的威慑,不管它是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威胁。(2)在战略方针上,实施“西进北防”的方针,强调积极防御和具备“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印度在以优势兵力对巴基斯坦保持进攻态势的同时,把国内大约1/4的兵力部署在靠近中国的北部和东部边境地区,以保持对华的局部力量优势。近两年,印度着手更新中印边境地带的空军基地装备,安装现代化防空系统,以便更有效地保证中印接壤地区的安全,并使基地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现代化战机。[3](3)在策略手段上,夸大中国的核力量,强调防范中国的重要性。印度国防部指出,中印两国的核力量极不平衡,中国占有极大的优势,“印度所有主要城市均在中国导弹的射程之内。”[4]印度媒体热衷于将印、中、巴三国的中远程导弹进行对比,强调中国导弹的射程远远超过印度,中国导弹能打击印度的主要城市。印度政府采取相应行动,在正式批准的开发远程导弹系统的计划中,其导弹射程远及中国武汉、上海等大城市。(4)在军事措施上,加强与大国的军事合作,着眼于整体作战能力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与美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次数不断增多,规模越来越大。代号为“马拉巴尔”的美印联合海军演习自1992年开始,到1998年印度核试验之前共举行了3次。[5]之后,2002年和2003年又分别举行了一次,演习内容涉及反潜、防空、水面作战以及执行强制禁运等。2004年2月印美两国空军在印度的瓜廖尔空军基地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空军演习——“对抗印度04”,这次演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边境争端为科目演练背景,对抗性极强,美国战斗机为“守方”,印度空军战斗机为“攻方”。此外,印度还和其他国家在南中国海举行联合海军演习。

第二,借重大国力量牵制中国。印度曾经在冷战时期,利用中苏矛盾,以印苏事实上的同盟关系为战略依托,力图从南北两面对中国形成战略遏制。当苏军陈兵百万于中国北部边境时,印度则从西南部保持对中国的局部优势,在中印边境部署了大量陆军和空军部队。冷战后,虽然印度失去了利用苏联对抗中国的战略支撑,并在戈尔巴乔夫表示要改善中苏关系后迅速作出对华政策调整,但是利用大国力量对中国形成力量牵制的做法并没有改变。从客观上讲,中国的现实力量及对外政策对印度并不构成迫在眉睫的巨大威胁,但是印度一直堤防中国怀有通过“南亚的代理人”牵制和对抗印度的战略意图,甚至警惕中国与孟、缅等其他印度邻国的友好关系,认为中国有可能从陆上和海上构筑针对印度的“战略包围圈”。从今后的发展看,印度不想看到亚洲另一个发展中大国以全方位优势在身边的崛起,那将是对“大印度联邦”构想的彻底否定。即使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印度实力对中国的超越,至少也要努力达到印度对中国的力量均衡。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印度必然要在其他大国中寻求可以借重的力量。它在重新找回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后,又利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遏制成分,以及印度的地缘战略地位在美国实施亚洲战略中的重要性,积极改善和发展印美关系,以此缓解在印中力量对比方面印方的弱势所带来的安全忧虑。印度深知美国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崛起对其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当然也不愿看到印度崛起后将违背美国的主导意志,但是鉴于目前中国的发展势头更强,因此美国有可能为实现地区力量均势而更乐意选择联合印度制衡中国。来自美国方面的信息则印证了这一点。在美国国防部《2020年联合展望》报告中,暗示中国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潜在威胁。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研究认为,遏制中国和俄罗斯在该地区对美国的不利影响,是华盛顿与印度官方加强战略对话的意义所在。[6]美国的利益需求恰恰迎合了印度借助大国力量牵制中国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与中国的竞争不同于印巴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也不同于冷战环境下的印中抗衡。因此,印度利用大国的支持及保持足够的军事实力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与中国发生对抗,除非今后印度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来自中国方面的威胁,而不只是心理上的感受和压力,否则,印度对中国仅仅是一种防范而已。

除上述对华安全战略外,印度在称雄南亚,扩展对邻国的力量优势方面,对南亚第二大国巴基斯坦一直保持军事投入的优势和战略进攻态势。据美国中央情报局2005年2月公布的数字,印度2003年的军费支出为140.188亿美元,巴基斯坦虽然军费预算占GDP 比例大于印度,但其军费支出额却远远小于印度,2002-2003财年为27亿美元。高额的军费投入带来的是印度先进的军事装备。目前印度现代化作战飞机的数量是巴基斯坦的5倍左右,这一差距还将随着印度国内组装的新型苏-30MKI战机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拉大。作为南亚“超级大国”的印度把近50%的兵力部署在印巴边境地区,由此可见其国家安全的重点。与此同时,印度对美国的反恐行动表示积极配合,力图在反恐合作中遏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蔓延,更重要的是,谋求起到间接削弱对手的作用。另外,在海洋安全方面,印度加紧海上力量的发展,不断扩大海上活动范围。印度前领导人拉·甘地曾经讲:我们印度人如果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完全控制周围的海域,控制从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直至印度洋的数千公里的海岸线。这一海洋战略思想的实质,是通过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把南亚及印度洋以外的势力排除在该地区之外,以保证印度在这一地区及海域的主导地位。目前印度的海军兵力已位居世界第七,舰艇数量和总吨位居世界第十,并且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中少数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海军确立了“沿海防御—区域控制—远洋进攻”的发展思路。前总理瓦杰帕伊明确表示,应当抛弃以往的地区性思维模式,将印度的国防战略扩展到南亚以外。这一“扩展性”思路必将对其国防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印度外交行为明显表露出其谋求主导次大陆政治经济事务的欲望。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印度拒绝了一切国际援助,不仅如此,还立即派出军舰和飞机向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尼等邻国运送救灾物资,以此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息:印度是一个具有大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国家,是应当在印度洋起支配作用的国家。当美国动用大批军队前往灾区,并将航母开进平时难以介入的水域实施大规模救援行动时,印度给予高度关注并表示出不满。

总之,在印度的安全战略中,保持对巴基斯坦的战略优势,打击针对印度政府的地区恐怖主义,扩展南亚大国影响,阻遏大国势力向次大陆的渗透,注重印度洋安全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关于中印安全关系的几个问题

印度密切关注中国力量的迅速增长并采取相应对策,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历史因素和地缘政治上的考虑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一,冷战后印度有些人仍以冷战思维模式考察变化着的中国,并得出结论: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中国由于拥有核武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其外交地位比印度强大得多,而与此同时新德里却是微不足道的。”[7]因此,“仿效”中国,走崛起之路,是印度的现实追求。这也是印度走发展核武的军事安全道路、积极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印度对华长期保持戒备和防范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与巴基斯坦保持战略友好关系。中国是其敌对力量的朋友,自然会加重印度对中国的防范心理。而从印度国家安全利益上讲,印巴关系是南亚安全问题的核心,对巴保持军事强势是印度安全战略的重心,因此,在态势上保持对巴力量优势是第一位的。正因为如此,印度在目前需要调整国内政策、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在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问题上,显得要比中国迫切得多。[8]

1、印度对华安全认知的变化

近年来印度对华政策思路做出积极的调整。印度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对以往的某些政策给予修正,反映出印度对华安全认知的变化。

第一,印度长期视中国为潜在威胁和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在历史问题上对华持强硬立场,结果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自己拖得十分疲惫。前总理瓦杰帕伊2003年讲过一句话,说明了印度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意义所在。他指出,中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将释放出可观的军力和财力,以用于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在军事安全领域长期与中国对抗,不仅增加军费支出,消耗财力,而且严重影响印度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21世纪与中国的实力竞争。

第二,印度国防部2003年制定一项长远规划,试图对今后15年的战略形势和来自国外的各种威胁做出预测,包括对小规模的有限战争和大规模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印度将面临的战争模式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预测。该规划认为,中国正忙于经济建设,将在今后15年内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为此,中国不可能在军事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不可能在继续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外形成军事威胁。因此,中国与印度的竞争将集中在经济领域,而不是在军事上。

第三,中美关系近年来得到调整,中美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在地区事务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在增强,如在解决朝核问题、推动地区反恐合作、推动东亚及东南亚经济合作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如果继续公开以中国为对抗目标,显然已不合时宜,从战略上讲也有悖于印度的政治大国方略。

第四,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共同点越来越多,远远超过双方分歧,共同的利益要求两国保持密切的关系与接触。”“两国只有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9]印度前外长辛哈在2004年夏季举行的亚洲安全会议上也做了类似的表示,认为只有采取“现实主义”才符合印度的利益。

印度政府在对华关系的反思中调整对华政策,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的安全对话。其一,与中国开展军事安全领域的交流,加强军事协作,开展军事安全对话;其二,加快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步伐,促使两国边界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005年4月,双方达成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其三,双边安全对话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2005年1月,中印首次举行双边战略对话,就恐怖主义、防扩散、能源安全、朝鲜半岛局势和伊拉克局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沟通认识、互换信息,并达成广泛共识,这标志着两国的安全合作将从局部领域的合作进入更广泛的合作领域。

2、印度安全战略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多重影响

就总体而言,印度安全战略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多层面影响:

第一,印度与美、俄等国加强军事合作,不断加大联合军事演习的规模和层次,开展核能利用、空间开发及高科技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大量引进俄、美先进的武器装备及配件,其结果,进一步加快了印度对世界尖端军事技术和装备的了解和掌握,表现出印度欲通过军事大国的途径成为政治大国的意图。对中国而言,印度军事力量的发展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但它作为一个与我国存在边界争端的相邻地区大国,随着其现代化建军步伐的加快,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压力将会增大。

第二,印度为称雄南亚,保持对邻国力量优势的做法,引发后冷战时代南亚主要国家军事装备的迅速增长。从该地区发展态势看,印度的军备扩充在政策上不会像过去那样公开针对中国,除非印度认为中国对其称雄南亚及进一步扩展构成障碍,甚至直接损害了印度的利益。近年来印度政府已不再公开宣扬“中国威胁论”,但是应当看到,有关论点在印度朝野的影响并不会立即消除,对华强硬派在印度国内还有一定市场。“中国威胁论”在一定条件下仍会作用于正在走向军事大国的印度的国防安全政策,这一点不是通过几次高层接触或某种意愿的表达就能够很快扭转的。

第三,近几年印度对华外交思路的调整,令其对华政策更显务实特性,也反映了印度当前对我国的双重心态,这使它在国家安全方面选择了“以实力求和平”的道路,在对话的同时不忘增强实力,在竞争和较量中谋求发展双边友好关系。但是印度目前对华的友好表示不排除外交策略上的因素,中印关系改善的程度还远远达不到中巴“全天候”友好的战略层面。因此,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作为策略的一面,存在不确定因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的发展都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第四,印度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一贯持反对立场,对越境恐怖活动尤为憎恶,为此支持美国的国际反恐行动,对美国在中亚地区打击恐怖组织的行动给予合作的态度。作为其邻国的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稳定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印度的反恐立场和外交行为,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在西部边疆打击“东突”恐怖活动,打击境内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维护西部安全,制止分裂行为,实现边疆稳定。

3、中印两国在安全利益上具有相互需求性

中印两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不仅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合作需求,在国家安全利益上具有相互依赖性和相互需求性。

首先,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中印两国的外交战略目标,特别是军事战略目标和安全取向,都会对对方产生重要影响。两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安全和对外发展。在印度看来,与中国改善关系,可以一定程度地减缓其对手巴基斯坦寻求中国的支持与之抗衡的可能性,避免南亚其它小国在中国的强势影响下形成“孤立和包围”印度的态势。对中国来讲,与印度保持睦邻友好,有利于防范大国试图利用印度制衡中国崛起的意图,同时避免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甚至在台湾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

其次,中印实现睦邻友好,有利于营造互信互利的军事安全环境,减轻双方国防上的压力。中印都是地区大国,且拥有核武,在彼此互不威胁的情况下,将防务重点转向共同维护亚洲地区的安全,是两国的共同利益所在。目前亚太地区安全形势中的复杂因素在增加,“美国重组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强化军事同盟关系,加速部署导弹防御系统”,[10]与中印两国的安全利益都是相违背的,两国加强安全对话成为共同需要。同时,从国家发展来讲,双方减少分歧,早日消除争端,有利于一定程度地削减各自的军费开支,使两国将更多的财力投入经济发展。

第三,中印两国都是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保证石油的安全供给,即保证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是事关两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印度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它不断增长的海军力量,使其控制印度洋海上通道的能力也在增长,而从波斯湾向外输出石油的重要通道就经过这里。这是印度积极向印度洋发展、中国也关注印度洋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共同维护印度洋的海上安全符合双方的利益,中印睦邻友好之必要性也体现于此。

第四,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印两国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两国在反对恐怖主义,打击毒品、武器走私等跨国犯罪,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彼此合作,尤其是在反对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及其操纵下的恐怖活动方面,有着共同的话语和强烈的治理愿望。

中印之间存在全面竞争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目前两国的关注重点都是自身发展和建设以及保证这一重点的国家安全环境,两国对此的关切程度要大于双方的全面竞争。这就为中印两国在国家安全利益上找到了相互需求点。

三、中印两国安全理念的异同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中国和印度的外交理论与外交实践表现出两国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两国的历史发展以及同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地位和战略需求,又使中印两国在当今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下有着国家安全理念的共同点。

1、中国和印度国家安全理念的差异

对国家安全的判断是一个事关国家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基本政治判断,并直接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会由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一历史阶段对国家安全的不同认识,在外部环境上有国家所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也体现了一种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反映出决策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方法和基本理念。中印两国在安全理念上存在着差异,反映了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不同认识。

第一,对国家安全大环境的认识——不同的时代观。对时代的认识是国家制定发展总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一个国家所尊奉的安全理念确立和调整的基础。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安全观首先就涵盖了该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展战略的大调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上的根本转变;冷战后中国安全理念的进一步调整更是对时代深化认识的结果。中国认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各主要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对话,不搞对抗,成为时代的主流。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状态下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划分敌友的思维遭到摈弃,中国的外交舞台更加宽阔。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也应运而生。

印度也认为冷战后是国家发展的良好机遇期。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南亚国际关系的重组,印度外交空前活跃,积极发展与大国的关系,在国际社会努力制造更大的影响,力求在世界格局中实现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大国的定位。然而,印度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的制定,并非建立在对时代重新认识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军事实力决定一切的认识基础上。从印度实施大国战略的途径和它与中国较量的着眼点来看,印度国家安全战略还是以扩充军备、发展核武器、加强海上力量为重要支柱。印度之所以在1998年不顾世界许多国家的反对呼声,连续进行核试验,就是其仍然以冷战思维认识时局并制定其安全战略的结果。令印度不解的是,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核武的大国,能够在联合国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和影响,而印度就不能通过跻身世界核大国之列,为当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铺垫道路呢?时代已经发生变化,90年代后期仍然以60、70年代的安全与发展理念认识问题,制定本国安全战略,必然违背时代潮流,从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和谴责。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不能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固守陈旧的安全理念,以扩充和炫耀军事力量实现一国的绝对安全,是行不通的。国家军事力量是否强大,不再与国家安全成绝对正比,军事安全和国家安全已不是划等号的关系。

第二,对维护国家安全途径的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冷战时期对国家安全途径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自身越强大,安全就越有保证。这种安全观是以制约和压倒对方为目的的,一国的安全可以甚至必须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对国家安全利益的追求成为一场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意味着另一方所失。于是,世界陷入一种安全困境,即各国为了本国的安全都在努力增强自己的相对实力,其结果是军备竞赛、核竞赛不断升级,国家对安全利益的追求最终换来的是安全威胁的不断升级,国际和平变得越来越没有保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的安全利益越来越多地与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相联系,并融入地区以及全球整体安全利益之中。这时,不仅依靠军事手段已不能保障国家安全,而且本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也必须建立在各国合作的基础上。如果片面地追求一国自身的安全而不顾其他,其结果既破坏了他国安全以及国际社会系统安全,也会带来影响本国安全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和威胁。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中国主张: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走合作安全之路。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安全要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共同安全为前提,彼此形成安全互动关系。合作安全是建立在追求共同安全利益基础上的。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原则及外交实践,体现了中国的新安全观。如上海合作组织首创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安全合作为内涵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中俄双边安全关系的发展更是以合作安全为途径,寻求共同安全之路,最终圆满解决了两国间全部边界线的划定问题。对于印度,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亦采取友好合作的方针,力求从根本上加强两国间的信任与合作,解决尚存在的问题,实现共同安全。

90年代以后印度调整其国家安全战略,进一步明确其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目标。为此其安全战略以“西进北防”为重点,以称霸南亚为基点,防范美、俄、中等大国势力和影响进入次大陆,在积极扩展军事力量的基础上,努力迈向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印度追求的不是普遍安全,而是一种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称雄地区的霸权安全,其安全战略缺少合作安全理念。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印巴关系、印中关系一直被视为其安全战略的重点,在对华问题上,尽管其思路不断调整,但猜疑假设、警惕防范仍是其安全策略的重要内容。

2、中国和印度国家安全理念的共同点

中印两国在国家安全环境、对外关系原则上表现出两国在安全理念上的某些共同点或相近点。

第一,营造独立自主的外交环境。印度的对外政策始终强调独立自主。印度独立后,一直视独立自主为国家的核心利益,把坚持独立自主同维护国家主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对外关系上,当年尼赫鲁认为:应当通过独立的方法解决各种争端和矛盾,而不是通过与任何权力或者权力集团结盟的方式追求和平。正是因为强调独立自主地发展国家间关系和处理国际事务,印度走上了不结盟道路。在追求大国地位的过程中,印度更加强调其外交的独立自主性。“它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环境:印度既要受到大国重视,又要不被大国强制。在大国的竞争中使自己拥有更大的外交活动空间和回旋余地,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崛起的机遇。”[11]从这一点讲,印度外交政策与策略的制定以及它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必然以能否坚持外交的独立自主性为基本尺度,这就决定了它在冷战后的今天,与任何一个大国的亲密关系都将是相对的,是为其走向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服务的,无论是美印关系、俄印关系、中印关系,还是某种三角关系的建立,都是如此。在战略上,它不可能被捆绑在他国外交的战车上扮演协从的角色。2004年6月24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就职后首次发表的全国电视讲话中,代表国大党政府又一次强调,印度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维护与传统盟友以及新伙伴的关系。

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强调独立自主方面与印度是有共同点的,但是并不完全一致。印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始终伴随着印度民族主义意识和对大国梦想的强烈追求,印度民族主义的充分释放以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终都是为实现世界强国之梦服务的。

第二,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印度政府长期推行不结盟政策,其中心思想是不卷入大国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斗,在外交上保持独立的战略空间,在复杂的形势下争取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效维护本国的安全利益,同时热衷于在第三世界塑造“领袖”形象。印度在不结盟政策的实施中得到了实惠,也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某些非议。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有了重大调整,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战略方针也发生了变化,彻底改变了过去的“一边倒”或“一条线”战略,采取不打牌,不结盟,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外交原则,在周边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努力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中国也始终赞赏印度的不结盟政策,支持第三世界的不结盟主张,并认为在国际事务中,应当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在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和策略。

第三,把稳定周边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中印两国都把稳定周边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因此,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中国先后同9个相邻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包括了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以及中亚的阿富汗。冷战的结束为中国开辟了新的外交空间,在陆地相邻的周边国家中,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韩国(领土不相邻但半岛接壤)等建立了外交关系;同蒙古、老挝、越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与俄罗斯、老挝、越南等国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陆地边界问题。目前与中国尚存在领土问题的只剩下极少数国家,而在陆地边界存在问题的只剩下印度。历史证明,周边关系越稳定,国家安全越有保证,周边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印度由于三面环海,其周边国家比中国少得多,但是周边关系却很复杂,特别是与巴基斯坦和中国两个最大的相邻国家存在着领土问题,使得印度的周边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加之印度主观认知的问题,每年不得不把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军备的扩充。从这一点讲,中印关系的好与坏,中印边境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对两国边疆安全都极为重要,在各自的国家安全战略框架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可见,稳定周边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而中印两个相邻大国友好关系的稳步发展将是两国安全的基本保障。

今年是中印建交55周年,两国视其为加强中印关系的一个契机。温家宝总理于4月到访印度,这本身就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中方重视中印关系,希望推进中印关系的发展。温家宝明确表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中印之间可以寻找到许多共同点,但分歧也是明显的,特别是边界问题,是两国半个世纪以来恩恩怨怨的焦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化解肯定是有难度的,预计彻底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从目前中印关系的发展分析,边界问题应当不会成为双边关系全面发展的障碍,因为55年的历史告诉两国的是,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和平友好、对话协商应当成为21世纪两国关系的主旋律,它不仅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符合中印两国的安全战略和发展目标。

[1]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1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据美国中情局网站2005年2月公布的数字,印度陆地面积297.319平方公里,此外拥有海洋面积31.44万平方公里。

[3]http://jczs.sina.com.cn/2003-10-16/156210.html

[4]Hindustan Times ,June 4,2001.

[5]“Annual report-ministry of defence ,government of India,2002-2003”,p27.

[6]Larry M.Wortzel,Dana R.Dillon ,“Improving Relations with India WithoutCompromising U.S.Security”,The Heritage Foundation,Backgrounder #1402December11,2000.

[7]同上。

[8]Economist ,8/2/2003:“No order on the border”,p41.

[9]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费尔南德斯2004年3月30日接受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讲的话。

[10]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12月27日发表的《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第一章《安全形势》。

[11]孙士海:《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载《当代亚太》1999年第8期。

On Indian Security Strategy and Sino-Indian Security Relations

Abstract:Sino-Indian relation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China needs peaceful peripheral environmentfor it’s economic construction.As China ‘s important neighbor and a big powerin South-Asia area,India’s security strategy will bring strong influence to Sino-Indianrelations and the safety of China ‘s west borderline.This paper regard the securitysituation around China as the focusing attention,especially researching the India’s defense policy that bringing China double influences,and elucidating bothcountries ‘common viewpoint on the nation’s security interests.The paper also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 similarity and the differences with analyzing the twocountries ‘security concept.

Key Words :Security Strategy,Sino-Indian Security Relations ,Geopolitics,

    进入专题: 印度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8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