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首先,我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致敬!我是1958年到内黄一中来读初中的,那年我十三岁;1964年从内黄一中高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那年我十九岁。而今我已年过古稀。想当年,我也像你们现在一样青春年少;而如今,我已是眼茫茫,发苍苍,牙齿也摇晃。回到五十多年前读书生活过的校园,感叹有两点:(1)时光流逝得多快呀!(2)看到同学们这样富有朝气和活力,我是多么羡慕啊!
今年以来,我们国家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各种报刊上、电视屏幕上,我们听到抗战老兵所讲的一个个抗战故事,报刊上一篇篇文章所阐述的抗战精神,阅兵式及其前后所唱响的一支支抗战歌曲,电视里所推出的一场场抗战戏剧,都催化我的脑际逐渐浮现出一个"抗战文化"的概念。我认为,抗战文化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民族的灵魂。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抗战文化的研究,并把它深入持久地继续下去,而不是在重要纪念日才来宣传一阵子。要深入发掘抗战文化的历史资源,大力弘扬抗战文化,发展抗战文化,从抗战文化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把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故事、精神、歌曲、戏剧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文化的一般"。
开篇伊始,讲一下话题的由来。
今年三月份,我接到内黄县人大原副主任董振礼和内黄一中校长刘富强同志一个电话,他们邀请我回母校讲讲文化问题。我退休已经十一年了。退休后一些地方邀请我去讲课我一般都会婉拒。但家乡、母校的邀请不好拒绝呀。但我有一个硬任务就是照顾已经六岁的小孙子,每天早晨要把他送到幼儿园,傍晚再把他从幼儿园接回来。直到前几天我的亲家来接我的班,我才得以回到家乡履行我七个月以前所作的承诺。
六年以前,也就是2009年的10月14日,我在学校的北院讲过一次。正好那一天,我的孙子诞生。那次讲的题目是《千里之行从这里开始》,着重讲在内黄一中读书六年对我一生的影响。这一次讲什么呢?文化这个题目太大了,不大好讲。我就讲讲《正是从这里开始跨入文化门槛》。着重讲我是怎样从中学开始接受文化启蒙,对文化产生深厚感情的。在文化领域,我只听过文化大家的讲座,自己远远不是,甚至也称不上"文化学者",只不过是个"文化发烧友"、"文化爱好者"、"文化粉丝群落中一棵无名的小草"。我能够讲的,只能是自己触碰文化问题的零星的体验。
今天讲四个问题:(一)什么是文化;(二)文化的重要性;(三)文化之旅是苦还是甜;(四)讲讲精神家园四要素: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 什么是文化?
2013年,《内黄文化》编辑部曾经就这个问题约我写过一篇短文《我对文化的一点理解》,刊登在《内黄文化》2013年第4期的卷首语里。我在那篇短文里说:什么叫文化?这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就讲清楚的问题。据说,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比较流行的就有二百多种。其实,那些都是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的一种理解。那么,我对文化有什么样的理解呢?在我看来,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者区域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学艺术及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特色的总和。广义的文化还应该包括科学和教育。所以,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内黄文化就应该是内黄人民在以上诸多方面在长期历史传承中所创造、所积淀、所形成的最具自身特色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汇。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存在方式而表达的文化特征,如内黄的二帝陵、岳飞系马槐遗址、沙区的枣林、平原的麦浪、村落、古镇、汉代古建筑遗址等等。非物质文化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如科学、教育、口头传说、民间故事、民俗活动、礼仪节庆、踩高跷背阁等传统表演形式、剪纸绘画等传统技艺等等。
这里讲的是广义文化。
我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四部分有一节讲"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好文化发展成果"。原文我不引用了。关于文化的关键词他讲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阅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外人文交流、体育等。
内容也够广泛的。
不知道现在学生还填不填《学生登记表》?过去是要填的。当了干部要填《干部登记表》。其中"文化程度"一栏要填是初中还是高中、大学本科等。什么叫高中文化程度呢?就是高中设置的各个学科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文 、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都考试合格,学校准予毕业,才叫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这里的文化包括上述各学科的知识水平。
狭义的文化特指政府文化部门所管的那些事,如文学包括小说、诗词、散文、杂文等;艺术包括戏曲、音乐、舞蹈、书画、雕塑等;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礼仪,风气、风尚、风情等等。那范围就小多了。曾祥芹老师所深入研究的文章学包括新闻、史传、方志、公文、课本、论文、论著、行业应用文等等,属于一般的文化作品,但在政府部门分工上又不属文化部门管理。这是由于我们政府部门分工过细所致,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弊端。
人们谈起文化还有所谓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那也就是生活各个方面的那些讲究,多去了。
可见,文化内涵所覆盖的范围有大有小。有一个大圈圈,有一个小圈圈,有一个中圈圈,中圈圈外边有一个中大圈圈,中圈圈里边有一个中小圈圈。那么,这么多圈圈叫人对文化的含义怎样理解呢?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片树叶与别的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树叶形象的理解。我的小孙子今年才六岁。去年秋天,秋风扫落叶。我送他去幼儿园,路上捡几片杨树叶,捡几片桃树叶,再捡几片石榴叶。叶子的大小、形状各不同。我把它们握在手里,问小孙子:这是什么呀?孩子毫不迟疑地回答:树叶子。连刚刚五岁的小孩子都有这样的抽象思维能力。我相信,我们的中学生一定能从纷繁多样的文化解说中悟出自己所理解的文化含义。谈论文化,重在理解,而不在于定义。
那么今天我们是要说大文化还是小文化呢?我说不拘一格吧。说大说小完全根据要说明问题的需要。说得太死那叫机械唯物论,模糊一点才叫唯物辩证法。但愿不要因为大文化小文化的来回跳转把大家搞晕糊了。
那么,什么叫"文化门槛"呢?我的理解,文化门槛就是对文化作品(如文章作品、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的感情和理解、感悟能力的分界线。一个人还在文化门槛之外的时候,对文化作品还没有感觉,读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精神,总想打哈欠。进入门槛之内呢,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对于文化作品逐渐产生了感情,也慢慢增强了理解和感悟能力。随着学习的进步,逐渐会觉得文化作品魅力无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接触文化作品就爱不释手,一往情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从文化门槛之外到文化门槛之内,是一个人文化境界的跨越,也是一个逐步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释迦牟尼经过长期修炼,在菩提树下突然觉悟一样,一下子理解了世界的真谛。不惧枯燥、坚持不懈地阅读、深思、遐想,总有一刻你的思路会被打开,逐渐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过去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文化门槛之外跨入门槛之内靠的是什么?
一是靠老师的引导。中学教师的责任是什么?因为中学生正处于文化启蒙期,所以,我觉得,中学教师应是文化启蒙的引领者,是培育文化精英幼苗的园丁,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工程师。坐在教师面前的那些学生,将来会有多少人能够成为高端人才、国家栋梁、劳动模范,一时是看不清楚的。即便是那些一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一定永远学习不好,不一定没有创造性潜力和发展前途,或许是大器晚成呐!所以,对于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满怀热忱地去呵护、培植,培养他们的文化兴趣,帮助他们打好文化根基。要认认真真教书,切切实实作人表率。将来学生中能有更多的人为国家民族做出突出贡献,就是自己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功成不必在我。为人铺路,甘做人梯,是教师的无尚光荣。一个人在中学时代遇上一些好老师,是一生最初的机遇,是人生起点上最大的福份。
二是靠自己刻苦努力和执着追求。
阅读文章和文学经典首先要突破语言关。因为我国纸发明在汉代,汉以前文章要写在竹简、木椟、锦帛上,成本昂贵,体量笨重,所以不得不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后来,先秦形成的古汉语又被历朝知识分子沿袭下来成为通用书面语言。这样的文言文给现代人的阅读带来许多不便。要想从古代经典中发掘文化宝藏,必须克服这个障碍。记得从读初中开始,我不仅要熟读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原文、注释,还要从图书馆借一些《中华活页文选》,自觉进行拓展训练,像背外语单词一样背诵古汉语义,像学习外语语法一样学习古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长年坚持,略有所得。为读懂鲁迅的文章也颇下了一些功夫。记得当时课本上的许多名篇,语文老师要求背诵。那时我还年轻,记忆力好,从来不打折扣。像当时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等,我都曾经能够全文背诵,获益匪浅。还要努力训练自己的抒发感情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讲文化含义时我把平原麦浪也当作物质文化现象。为什么呢?因为读中学时实在没有见过什么好的景致,以为麦浪就是最好的景致。每周星期六回家,步行大概要两个小时。每当小麦快要成熟的季节,我走到现在张龙乡政府所在地到大张龙村的路上,那里是一片开阔地,总要驻足良久。甚至会到麦田的田埂上,望着麦田沉思。记得我还轻声吟诵自己即兴想出的诗句:
望着眼前这无边无际的麦浪,我的心潮也随着荡漾。麦浪,麦浪,我问你:愿不愿意我随着你的节拍起舞?能不能把我的心愿带向远方?你注意了吗?在你身旁劳作的农民,今年脸上的皱纹是否又增加了一些?黝黑的臂膀是否又变了些模样?他们为你们挥洒了多少汗水啊?为你们添加了多少营养?你们可要好好报答他们呀!多给他们增产些粮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甜蜜,让他们的日子更加舒畅!我将来干什么呀?是不是来到你们身边耕耘?还是进工厂,生产出许多新的农业机械、灌溉设备,让农民不再为干旱少雨、病害虫害而神伤。我还是来作个诗人吧!让我放开嗓音纵情歌唱,把你们的美色告知天下百姓,把你们的奉献传遍四面八方。麦浪,麦浪,我还能为你们做点什么呢?我愿永远做你们的朋友,永远站在你们身旁!在未来漫漫长路上,与你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当时我面对麦浪做过的这些咏叹,从未想过拿出去发表, 就是回头凭记忆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只不过是曾经做过的无数次感情、语言表达的自我训练而已。我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习作幼稚而停止这种训练。我相信鲁迅在其杂文《坟》中说的一段话:"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坚信自己还不是愚不可及,经过长期反复磨练,终究能够获得应有的收获。
(二)文化的重要性
先看看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怎么说的。习近平同志2014年6月6日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说:"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原动力。"李克强同志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这些都是关于文化重要性的极其重要的论述。
文化的重要性可以讲很多,这里只能有选择性的讲四点,两大两小。其中两点从国家民族比较大的视角讲,两点从个人发展比较小的角度来讲。
第一,文化是国运盛衰的关键。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曾经造就了汉唐盛世,到了清初康、雍、乾三代还出现了130多年的落日辉煌。但由于当时封建统治者陶醉于泱泱大国、万国来朝的虚荣心和盲目自傲,对于外部世界的快速变化浑然不知,欧洲的文艺复兴(1300-1650,大体相当于中国元英宗到清顺治)及稍后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在同时代的中华文化典籍中毫无反映。中国文化前进的脚步明显落后于时代,国际地位也日渐衰落,以至于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国门,开始步入长达一百多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新中国建立以后,外交上向苏联一边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沙》、《三套车》等苏联文化作品传入中国,同时还有156项援建项目,中国奠定了很好的工业基础。但好景不长。随着党的指导思想日渐"左倾",文化逐渐被阶级斗争所绑架,直到十年浩劫,中国步入文化迷失时期,与此相对应的是政治上天下大乱,经济上濒临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化进入全面重建阶段。夏商周历史断代工程、《中华大藏经》、《中华道藏》的重新整理和出版,《儒藏》的整理编辑和清史编纂工程的启动和进行,这些中华文章文化的复兴工程,都是中国文化界的盛事。在我国高校,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取消的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得以恢复,世界上许多新兴学科开设起来。中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政治、经济、社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事实证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命运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那么,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课题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发展。1980年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排名中,我国位列第13位。2010年首次超越日本,位列第二。2014年我国GDP总量10 4万亿美元,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农业发展迅速,13亿人口的吃饭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基础工业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强国。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如人。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主要差距: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三是资源效率比较低,能耗高,污染严重;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生产能力比较差。 韩国曾经发布《2012年度技术水平评价》。 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韩中两国之间的国家战略技术水平差距为1 9年,而韩国与美国的差距为4 7年。这意味着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将近7年。这与我们的感觉差不多。现在在欧美市场上能够看到的新产品,七、八年后在中国市场上才能看到。当然,在不同经济领域我们的技术水平也不大一样。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一是依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二是依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从更深的层次看,我国的继续发展,最迫切需要的,还是培养大量的、各个领域里的、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需要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大批的高级技工;需要大批的农业科学家、农艺师;需要大批的海洋学家、海洋工程师;需要大批的文章家、文学家、艺术家,也需要大量的优秀演职人员;等等。只有着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否则,一切都是空想、空谈。
这里,我想特别讲一下我对应试教育的看法。我认为,单纯地为了应试,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是不对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但并不等于可以不重视应试。作为一所高级中学,只有向全国985、211等著名高校和高级职业院校输送更多的优秀生源,为国家急需的优秀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才有资格跻身于优质学校和名校的行列。从同学们来讲,恐怕要作好思想准备,以后面临的考试多着呢!高考以后还有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从学校毕业要考公务员,当了公务员晋升处长还要有笔试。考试是个很难绕开的话题,问题是怎样正确应对。当然,除了这些考场的考试之外,还要准备应对社会实践的考试。要学习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传统。宋、元、明、清时代书院的教学目标,首先教育士子学做人,追求人格的完善。也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要重视学生一信三观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后面再讲。
同学们,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1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2049年)的时候,一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座的各位都有机会和责任积极参加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日本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以后,在中国曾经唱响一支歌曲《毕业歌》,开头两句就是: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内黄县籍的许多革命老前辈,当年唱着这支雄壮的歌曲,走向救亡图存的战场,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今天我们也有责任重唱这支《毕业歌》,参加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队伍中去,为我们国家的和平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文化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社会学家费孝通经过历史考证,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不同时期在不同地域出现,相互之间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其中在黄河中游发端逐渐扩大到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庞大民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这个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华夏民族,魏晋南北朝以后才被称为汉族。以儒、释、道为内核的汉文化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支文化。汉文化成为凝聚和联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纽带。以后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中华民族统治者的时期,例如元朝和清朝。但无论哪个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他们都被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同化,并用汉文化来教化民众,维护政权。像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甚至慈禧太后,他们汉字书法很好,对汉文化有很深的造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茶馆》《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是满族,梁漱溟在《问答录》一书中说他原本是蒙古族,历史学家翦伯赞是维吾尔族,他们不仅认同汉文化,而且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大陆和台湾的两岸交流,最容易沟通、毫无障碍的是书法、绘画、文物、宗教等文化交流。同文同源的中华文化是联系全国各民族的有黄金纽带。
第三,文化是构建事业大厦的重要材料。过去讲建筑大厦的主要材料是木石,现在讲是钢材水泥。那么建筑个人事业大厦需要什么材料呢?建筑事业大厦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在中学阶段应该准备些什么呢?思想家胡适1952年在台湾台东体育场给中学生作过一次演讲《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他讲话比较长,我只能从中摘录几点。他说,一是要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不论就业或升学,以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所得,语言文字是最需要的工具。在中学里不仅应该学好本国的语言文字,最好能多学一二种外国的语言文字。它是升学就业的钥匙,能为我们打开知识的门。多学得一种语言,等于辟开一个新的花园、新的世界。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学时期应该求得的工具当中非常重要的了。在中学时期如果没有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以后做学问非常的困难。而且过了这个时期,很少能够把语言文字弄好的。"以上是照引,以下只能讲要点。二是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接受基本训练。三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讲治学要做到四个字:"勤、谨、和、缓"。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平平和和。缓,就是不要匆忙,做学问要靠一点一滴地逐渐积累,学习、工作的节奏要适当,要像细雨润物一样去接受文化浸染。不能靠临时突击,而要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都是一个文化大家的经验之谈。
第四,文化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源泉。什么叫情操?情就是感情;操就是操守、节操。其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对人与对己的关系问题。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 斯密1759年在他所著《道德情操论》中告诉人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要把这种"利他"的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知识分子应当尊崇的人生哲学。而修身则是知识分子人生的第一要务。修身就是要使自己具备从事终生事业必需的才华和美德,做事先从做人开始,以完善自我为基础。我国古代先贤关于修身的教诲犹如汗牛充栋。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同学们从青少年起就要把道德情操的修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严格要求自己。不然,你本事再大也得一票否决。你们看近两年在反贪腐斗争中揭露出来的老虎和苍蝇,有些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说不高不强。但由于他们在道德情操上出了问题,犯下了贪腐的严重错误或罪行,一生的努力都功亏一簣,受到了严格的惩罚。这能怨谁呢?
上千年来,我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担负着一项共同的文化历史使命,这就是宋朝哲学家张载留下的四句圣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谈谈自己对这四句话的理解。为天地立心:天地,指大自然;心,中国古人不懂得人体解剖学,不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相信心之管则思,是管思考问题的;全句意思是要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思维工具、思想武器。为生民立命:生民就是民众,这一句的意思是提高民众的生命价值。为往圣继绝学:往圣,就是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不同学术领域有不同的往圣。中国儒学往圣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物理学方面有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等。化学方面有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居里夫人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把这些往圣创立的学问继承下来,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断绝、消失。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为子孙万代开辟太平环境提供精神武器。这些就是中国历代也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应当担负起的文化历史使命。那么,我们现实的文化责任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给现在活在世上的人们带来精神力量、精神愉悦、精神健康。
(三) 文化之旅苦耶?甜耶?
应该说,有苦有甜,苦中透甜,先苦后甜。就叫三苦三甜吧。
三苦:孤寂之苦,跋涉之苦,坚守之苦。
三甜:发现之甜,喜遇知音之甜,悠然之甜。
关于孤寂之苦。上海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有一段话描写文化人读书的孤寂之苦。他说:"任何一个真实的文化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过着多种年龄相重迭的生活,没有这种重迭,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龄经常会在心头打架,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例如,连续几个月埋头于砖块般典籍中之后,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就会默默地反抗,随之而来,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老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我知道,这是不同于案头年龄的另一种年龄在捣乱了。"我想,大多数文化人在青少年以至壮年时代,都经历过这种自然年龄所特有的贪玩、好动的习性与案头年龄所要求的沉稳、专心致志之间反复博弈的孤苦的滋味。
关于跋涉之苦。研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都是为了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否则就是无病呻吟,而这样的工作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创作文化精品,也非易事。在造就事业的艰苦跋涉中,有时还要承受意想不到的打击。例如,我国明末清初有一位历史学家谈迁,浙江海宁人。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写了改,改了写,修改了六遍,编写成一部五百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但是被人偷去了。谈迁虽然很伤心,但没有灰心。他在大哭了一场之后,又下了决心。他想,我的手不是还在吗?还可以从头干起。从此以后,他手脚更勤了,收集资料更广了,研究更深了。经过几年更艰苦的劳动,他终于把失去的五百多万字,更完美地写了出来。谈迁这种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毅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坚守之苦。因为世界上存在着愚昧和邪恶,无论从事自然科学还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抑或从事其他工作,要坚守自己的观念和真理,有时需要付出很大的甚至生命的代价。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为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冒犯了天主教的教义,在年近七旬的时候,于1633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为终身监禁,1637年获得保外就医,住在其儿子家中,1642年去世。直到1799年即300年以后,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才为他平反昭雪。我国辽宁省委宣传部干部张志新,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反对林彪、四人帮,为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鸣不平,1975年被判处死刑,1979年3月才被平反昭雪。中外历史上像这样为了捍卫真理和正义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人物不胜枚举。
关于发现之甜。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在他一生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唯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去年(应为1989年,时年94岁)九月,我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四十周年庆典,因行动不便,在港数日,常留旅社中,因有所感而思及此。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关于喜遇知音之甜。无论是阅读学术著作、文学作品还是欣赏音乐,当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演奏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常常会有一种终于遇到知音的感觉,就像自己在与知心朋友间进行心灵对话。《列子·汤问》中有一个俞伯牙巧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说是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遇到这样的知音朋友是令人非常快慰的喜事。在学术研究中,自己有一篇新的论文贴到网上,收到不少跟贴,其中也不乏能与你深入切磋的知音,双方越讨论问题越清楚。那就别提能让你有多么高兴了。
关于悠然之甜。文学艺术作品具有赏心、悦目、愉耳的功能,能够给人悠然自得的感觉,欣赏它们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享受。这恐怕会是大家共同的体验。我在内黄一中读书时很穷。即使那样,有时候还是要想办法挤出两毛钱来到县城南街的戏园子里看场戏。我记得曾经在那里听潘学唱豫剧,听东明县剧团的麻红脸唱大评调,当时觉得他们唱得非常好。印象尤其深的是听河南省豫剧三团来这里唱《朝阳沟》,看到乐队那么大,音乐那么气势恢宏,唱腔那样悠扬悦耳,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现在条件好了。我家就住在梅兰芳大剧院附近,每逢有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迟小秋等名角演唱,我都要设法去欣赏。每年还要到国家大剧院去看几场,什么交响乐、民乐、芭蕾舞、京剧、地方戏、话剧等,专挑中国和世界顶级的,七、八百元钱一张票也毫不犹豫,觉得那是比享用再高级的美餐都更值得的享受。
(四)精神家园四要素: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现在已经三十七年了。如果能够把我们国家从"文革十年浩劫"中解脱出来比作一个人的重生的话,那么三十七年已经是度过青春发育期。当然不能把一个国家的生命年龄与一个人的生命年龄作简单的比对。三十七年来,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落得越来越漂亮。三十七年以后,经济发展到了转型期,社会发展也走到了一个拐点。现在是该做做体检、把身体调理一下的时候了。把周身血管疏通一下,把血管里的有害物质清理一番。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强调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强调物质利益原则,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都是对的,不然国家无法振兴。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这些政策在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发挥生产潜力方面发挥了激励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金钱的过分追求。而金钱除了正面的吸引和推动作用外,其"排他性"特别强,在群体和社会中容易引发个体之间的互相排斥,加剧集体的离心力。这就需要有办法来调节和补充。而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的,可以起到调理和凝聚的作用。现在特别需要强调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以下我想就这方面的问题讲讲自己的看法。我把它称作精神家园四要素。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关于信仰。
什么是信仰?一般说来,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认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也就是说,信仰是精神家园的最高层次。共产党相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维护和发展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追求。我是1965 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说实在话,在入党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是坚信不移的。后来遇到很多事情。好的事情有: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八大以后强力反腐,整顿党风党纪。不好的事情:一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二是苏联东欧的剧变,三是前些年社会矛盾凸显,官场腐败的恶性发展。给人一种时光交错、扑朔迷离的感觉。关于政治信仰的许多事情,原来清楚的后来不清楚了。在这样的时候,我记住了邓小平同志的话: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也记得白居易的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知道要看清世界大势的走向,需要更长的时间。我想过,你说我们国家有些事情没有搞好,其他国家就那么好吗?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年 来由于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分化和种族歧视等原因,麻烦也不少。2005年法国巴黎郊区长达20天的社会骚乱、2011年从美国爆发波及西方多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2015年4月发生的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骚乱,以及时有发生的爆恐、枪击事件,就是其内部严重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那么蛮横、傲慢,今天打阿富汗,明天打伊拉克,后天又打利比亚、叙利亚,把世界搞得越来越乱,它的这种强势到底还能支撑多少年?难以估计。再说原来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后来又倒向西方的那些国家,他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呀!我今年六月上旬去欧洲自费旅游。在捷克、匈牙利都看到,他们在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消化,又面临一个从西亚北非涌来的难民潮问题。两国政府都坚决抵制欧盟分配给他们安置非法移民的配额。这个事情让他们非常头疼。对于我们国内的事情。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后,我反复阅读会议的决定,仿佛又增强了信心,认为如果两次会议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真的能落地生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很可能会走出来,并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认可和称羡的发展模式。回顾前些年,即使有许多问题还想不清楚的时候,也曾想过,国家的事世界的事我想不清楚,总可以给自己规划个坚守政治信仰的小目标吧。过去我们常说,共产党是依靠穷人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共产党是穷苦人的靠山。那么,这个党就应该永远特别关注社会中下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它始终相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伟大道统。我是穷人出身,任何时候都要保留穷人情怀,心系低收入阶层群众的利益。对于高收入阶层政策的态度,也要以是否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依归。我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过去曾经作过一段企业领导干部。我在任何时候都提醒自己,无论如何不能突破共产党员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呢?一是不能贪污受贿,二是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一点我做到了,所以能够在退休时安全着陆,退休以后安享晚年。对于社会主义的向往和政治信仰,我这一辈子不想、也没有时间改变了。
信仰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主观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一个培养积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我想,社会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关键是要求他们打好基础,不一定要求他们急于定格。急于定格,不一定是真的,也未必能巩固。老师和学生在学校就是要教好学好政治课、历史课,让学生为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做好准备。我们所在这个世界上,既有阳光灿烂,也有腐朽和阴暗;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希望同学们永远坚守信仰,崇尚真善美,拒绝假恶丑,心无旁骛地走人间正道。这个世界还有思想多元,意识形态纷争。那些事情太复杂,同学们还很稚嫩,太单纯,不要为自己根本不懂得的事情耗费时间和精力。现在首要的是打好知识、技能、思想、理论的基础。将来即使是水平提高了,思想成熟了,步入各自喜爱的专业领域。从事理工医农专业的,要努力争取做一个杰出的专业人才。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操守,不跟风逐浪。要耐得住寂寞,保持内心的平静,用平静的内心去思考现实世界。冷静沉稳地根据自己的观察阐发对事态的分析,绝不跟在别人后面盲目地呼喊。这就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是一个文化人应有的思想品质。
除了政治信仰以外,还有祖灵信仰和宗教信仰。古人相信人死了以后其魂灵不死,要升入天堂,继续关注和护佑自己的后代。我国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从商代起就有大规模的祭祀包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现在有些古村落较大家族的宗祠和庄重的祭祖仪式;现在民间清明节为已故先人扫墓,祭拜,就是古代祖灵信仰的延续。
宗教信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引导恰当,宗教可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力量。二是在我国流行比较广泛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三是宗教必须接受国家管理。这一条不是从新中国开始的,是个历史传统。佛教从东汉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开始由于有时朝廷对其怀有戒心,传播并不广泛,大约300年后在东晋时道安法师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原则,佛教才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设置专门的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强调所有宗教活动,必须在寺院、道观、教堂等宗教场所进行,宗教场所以外的活动要经过政府审批。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四是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科学立国、教育立国、实业立国既是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信仰,不过是较低层面的信仰。既然有人相信科学、教育、实业对于国家民族来讲是非常重要,愿意为此而献出自己的一切,那有什么不好呢?
偶像对于信仰的形成和巩固有着重要作用。我本人信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1994年到伦敦,我一定要去拜谒马克思墓,在马克思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行三鞠躬礼,觉得这样才了却了自己一生的心愿。记得我们在内黄一中读书时,虽然教室很简陋,但教室四周的墙上,挂满了中外政治领袖、文化名人、著名科学家的肖像,给学生的印象很深,对于学生一生信仰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作用,值得发扬。
中国古代哲学把"气"看作是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认为人类与一切生物生命能量和动力皆来源于"气"。信仰就是人身上的那口"气"。古人说:人而无气,不知其可也。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
第二,关于世界观。
简略地讲,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宏观的思维工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我知之甚少,只知道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等简单几个名词,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内容。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中学读书时,那时政治课有一个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后来读过当时作为大学文科教材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道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有三部分: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讲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些都是观察、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非常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可以为我们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提供帮助,在这里不可能一一作出解说。只能讲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其一,克服个人中心主义、自私自利等落后思想意识的影响,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在许多单位都会遇到这样一些人,对于任何事情,都是以个人为中心。凡是符合他个人利益的,他就拥护,就积极;凡是不符合他个人利益的,就反对,就消极。他们在日常集体生活中,总是以个人的意见为中心,时时处处把个人意见放在第一位,对于与自己意见不相符合的话,别人的甚至是家长和老师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当作耳边风。须知这是一种极其落后的思想意识和极坏的作风。唯物主义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落后思想意识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几千年来曾经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个体劳动的汪洋大海。在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形成了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思维习惯。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离开我们远去了,连我们农村的农业生产也开始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化大生产。但其思想影响却是在短时间难以消除的。现在的中学生这一代人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就是我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这对国家发展来讲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带来一些负作用,其中就包括给孩子教育带来的难题。全家都围绕一个小孩子转,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也就助长了这些孩子个人中心主义的从小扎根和急剧膨胀。须知这种落后、陈旧的思想意识是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和个人努力逐渐加以克服和清除的,不然,对于自己将来融入新的社会群体和全社会,成就一番事业是非常有害的。一个人时时处处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会有什么人愿意与你合作?有什么单位愿意接受你?在我们这个社会,任何人离开集体、离开社会是一事无成的。为了自己一生的发展,为了自己未来的事业,请在这方面毛病比较突出的同学赶快与这种落后的思想意识决裂,从小培养集体主义、团队意识、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好思想、好作风。其二,终生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夫。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把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称作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建议同学们学过唯物辩证法以后就开始练习这种"飞跃"的功夫。我给大家出几个题目。一是农民生活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出路。你也不是农民,但是你可以接近农民。回家问问你的家长和邻居。他们从事的是什么劳动?一年总收入是多少,生产投入是多少,净收入是多少?生活支出是多少?供养一个中学生一年需要多少钱?看病除了新农合可以报销部分外,自己还要支出多少?将来要继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什么好办法?二是后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现状和问题。所谓"后农民工群体",就是年轻时出去打工了,年岁大干不动又回到农村了。这些人生活情况怎样?有什么问题?需要政府提供什么帮助?三是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调查回来以后,把它写成论文。不会写就慢慢练。从报纸杂志上找一些内容相近的论文来,仔细阅读,看它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中间分几段?按语文老师给你们讲的方法,分析段落大意、篇章结构。然后就照猫画虎,按他们那样的篇章结构去谋篇布局。一遍又一遍地飞呀飞,练呀练,慢慢自己就会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教训了。其三,永远站在改革前列,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与时俱进。你们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要发扬解放思想、披坚执锐、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精神,任何时候都要踏得上世界变化的节拍,赶得上时代发展的浪潮,为把中国和世界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的努力,绝不辜负前辈对你们的殷殷期许。
第三,关于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在我看来,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应该做的总的看法,是个人在心里衡量周围事物价值轻重的一杆秤。无可讳言,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群体利益明显分化的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社会群体甚至每个人的价值观会有很大的不同,就某些重要问题形成社会共识成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要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保证国家和谐稳定,就必须在现存社会各种各样价值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找到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准则,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在国家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认为这样的国家最值得骄傲;在社会层面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认为这样的社会最理想;在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认为这样的公民最光荣。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出以后,已经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没有听说有人提出异议。有这样一个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它是保证我国这艘巨大的航船在国内外极其复杂的形势下、在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中顺利前行的思想之锚和压舱石,是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巨大磁场。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后,我们大家都在努力学习、领会。今天我仅就三点谈谈自己的理解。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即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理想。在历史上,我们国家曾经是一个先进的国家。1750年即二百六十五年以前。那时英国就要进入工业革命,但经济还没有起飞。我国是清乾隆十五年,正处在一个太平盛世。根据世界经济史专家的推算,175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份额的32%,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共占世界份额17%(引自戴逸:《18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国力的比较》)。从那时以后,工业革命中国没有跟上,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后来几经磨难,几经曲折,不懈奋斗,到了2014年我国大陆GDP占世界份额的12%,人均GDP 7485美元,在全世界排在第90位(网上搜索)。现在我们所说的民族复兴,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家民族能够恢复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应有的地位。也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是过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国家实力强大起来,是我们几代人应该肩负起来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二是法治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这是保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法治精神强调两个原则:不得例外的原则和不得不服从的原则。我们的同学们无论是现在还在读书期间还是将来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力的时候,都要有强烈的法治观念。法律的底线是碰不得的。无论任何人,不管职位多高,权势多大,一旦触碰法律底线,根据法律,该进监狱的进监狱,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一辈子奋斗的结果归零。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三是爱国情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出来。大家经常说,祖国是伟大的母亲,有国才有家,国泰才能民安。中华民族向来具有爱国主义的传统。清代政治家林则徐的诗句是很多同学所熟悉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现在我们国家的安定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不仅应当珍惜,还应继往开来。国家的重要在平常的日子里似乎没有强烈的感受,遭遇危难的时刻就会突出地感觉出来。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 1级强烈地震。当时我国有不少人正在那里旅游、做生意或者参加经济合作项目的建设。发生地震的第二天即4月26日,我收到身在尼泊尔一位同胞的微信,特意保存下来与大家分享。他说:"今天我国东航、南航、国航的几架飞机空着座位来加德满都带回今天、明天要回祖国的乘客。我虽然还没有走,但此时此刻特别想说,作为祖国的一分子,特别特别的幸福。此生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对我们的关照和一丝不苟。在机场也看到其他很多国家的人滞留,却看不到他们国家的使馆人员出现在他们身边。我跟几个外国人聊天,他们都只是无奈地摇头,不知道何时才能有他们国家航班出现!而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武官刘小光大校等人从我们逃到机场开始就一直留在机场陪伴我们,不但给我们打气,还时刻在协调国内飞过来的飞机优先把伤病员带走和乘客登记问题。刚刚得到消息,只要持有中国护照,不分有无机票,明天将有十架飞机过来接国人回家。今天晚上就有五架飞机把紧急伤员和部分乘客接走了。机场里所有中国人特别激动,我们终于可以回国了!"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可爱!这是我在开始起草这个稿子时刚刚收到的一条微信,顺手用上了。后来几次修改都没有找到更有说服力的材料。就用这条旧一点的信息来表达我对祖国那一份深深的爱吧。
第四,关于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障碍的态度。其具体表现有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等。对于社会人生观的现状,我没有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是直观感觉到问题不少。现在,古人所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观念似乎越来越淡薄了;革命英雄主义、甘愿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没有过去那么浓厚了;还有多少人立志要做一位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劳动模范等,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我说不好。看到的是,社会的消极面确实存在。有一些人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旦获得一定地位和权力就贪污受贿,违纪违法,变成大老虎、小苍蝇,受到法律的惩罚;有的人投机钻营,千方百计往上爬,做了领导就大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给地方和国家造成巨大浪费;还有的人年纪轻轻的对前途失去信心,情绪压抑,严重到患了抑郁症;在校大学生、中学生中轻生、自杀、自残的恶性事件也时有耳闻。有时我也在想,现今这个社会怎么了?恐怕是人生观教育方面出了大问题。
这里我想就个别大学生、中学生轻生、自杀、自残问题多说几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没有找有关方面进行过座谈,只是凭推测进行分析。大概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懂得珍爱生命,二是缺乏经受挫折的锻炼,三是过于自负和脆弱。
一个人首先要懂得珍惜生命。我国古籍《孝经》的开宗明义章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毛发是父母给予的,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条件,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的开始。胡适在《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一文中说:"我曾经有几句诗:此身非吾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当时我以为把一半的我归功社会,总算很慷慨了。后来我才知道这点算学做错了!父母给我的真是极少的一部分。其余各种极重要的部分,如思想、信仰、知识、技术、习惯等等,大都是社会给我的。"这些都说明,我们任何人都是无权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的。回到家里,看看自己的父亲,他是否已经在渐渐老去,连腰也逐渐有点弯曲?再看看自己的母亲,两鬓是否已增添了白发,脸上是否已经出现了皱纹?他们是否已经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难道我们不该好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吗?回到学校,再看一看,国家给我们建设了这么好的学校,配备了这么好的老师。难道我们不应该很好地报效国家、报答老师吗?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权处置自己。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冲动;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轻生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极其不负责任,是一种背叛。
人是需要经受一些挫折锻炼和考验的。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说,上天要把重大责任压在这个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内心感到痛苦,使他的筋骨感到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以致肌肤消廋,还要故意制造些困难看他能否克服。不通过这样的考验,担当不了大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也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中国的蒙学是博大精深的。讲到养育孩子,过去有一句话:"穷养儿子富养女"。为什么要穷养儿子?因为在旧社会,儿子是要做家庭的顶梁柱、国家的栋梁的。即使是有钱人家,也不能给儿子太好的条件,娇生惯养,一定要让他多吃些苦,多经受些挫折和磨练,不然长大一定是一个败家子。过去还有一句话:富不过三代。这是很多富裕家庭的沉痛教训。那么,为什么要富养女呢?我以前的理解是,女孩子从小要培养她的高雅气质,雍容的仪态,一定要在比较好一点的环境中去教化。最近与一位朋友讨论,他只有一个女儿。他说,富养女的意义在于,要给孩子一定的物质条件,使她从小觉得别人有的我都有,对于经济利益不那么看重,没有饥渴的感觉,长大以后不受外界经济利益的诱惑,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也是一种理解。现在男孩子女孩子都一样了。都要给他们一点磨练。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要死要活的。那样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即使是曾经有过轻生念头的朋友,在事情过去以后也不要把它太当一回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人在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候,情感上发生一点波折,思想上有点跑偏,再正常不过了。湘军统帅曾国藩,在湖南时曾经遭遇惨败,他自己要跳河自杀,被部属拦住。后来记取教训,屡挫屡奋,还不是成为朝廷重臣?世界上没有不弯曲的河,除非人工开凿的运河。人生成败,不在于有没有曲折,而在于有没有远大志向。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过于自负,过于脆弱。听说有的孩子从中学到大学,考试成绩总是前几名,偶尔有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跳楼自杀。我不相信真有这样的事。如果真有,那这样的孩子太不懂事了。《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任何人都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何况,你在这个环境中是智者,到另一个环境中就不一定是智者。我见识过高智商的人,大脑反映的灵敏度和记忆力超群。在他们面前,我们只有高山仰止,自叹弗如。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过于自负是对社会的无知。我国清代名臣曾国藩在上书朝廷的奏折中有过这样的话:屡败屡战。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军事家拿破仑也说过:"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屡扑屡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这样坚韧不拔、屡挫屡奋的坚强性格。
以上所讲的一信三观,按照我的理解,如果要作个比喻的话:信仰是引领人们前进的灯塔;世界观是观察世界的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价值观是衡量事物价值的天平;人生观是人生规划的路线图。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信仰是情感,是追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理性,是修养。这四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人生精神世界的美丽家园。
以上所讲这些充其量可以算作对于文化问题的宏观浅说,点到为止,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更为重要的还是文化的细节培养。那就要靠学校领导和老师平日细雨润物的辛勤劳动了。
今天,我想用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段名言结束这篇讲词。他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真是永远的金玉良言啊,值得我们反复默诵、沉思。
同学们,努力啊。让青春发出光辉!
(二 一五年十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