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始了,对新生而言也是又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开始了。新旧阶段、新旧学年交替的节点,不断增多,便形成一个轨迹,组成一条线段,这就是学历。任何事物,包括一个人的人生,一个单位,乃至于一个国家或整个人类社会,都是这样由其经历各个阶段和事件新旧不断交替的节点构成他(它)们的运动轨迹,即其历史。
昨天的历史能够被人回顾和感知;而站在新节点展望未来,却难免充满未知与迷茫。昨天无论如何辉煌或暗淡我们已无法改变,眼下的新节点则开启着未来,着手书写明天的历史。所以最重要的是过好今天和明天。但以往历史的轨迹可以启迪未来。因为轨迹往往具有某种惯性,难免影响和制约未来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过去的历史。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古人为什么那么强调“自省”的原因。
人要自省,要总结、发现和吸取以往教训,这需要静思和保持良好心态。浮躁粗心、不客观或抱着某种成见是不能正确总结和看待历史的。老子提倡“清静无为”。佛教提倡“静”和“悟”。静才能悟,不静不悟。诸葛亮《诫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读《诫子书》,以为其中的关键词是静、志、学、才四字。我将其全文意思概括为如下四句话:静以明志,志而成学,学而广才,才以践志。其中静字是为首的,后面的志、学、才三字的前提是静。
以上讲的主要是修身。其实,齐家、治国、平天下,包括要办好一个法学院、一个学校,经营好一个企业,或甚至指导一个国家的改革、发展和建设,都莫不如此,即需要真正静下心来,深入回顾其已经走过的路,总结、发现和正确吸取各种历史教训,发扬其真正的精华,抛弃其确实的糟粕,果断地同错误决裂,而不是让错误东西的惯性左右和束缚了我们改革和创新的思维……
对于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同学们而言,今天我们主要任务是如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言的修身、明志、成学、广才问题。这些都需要一个“静”字当头。这也很不容易。当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这个环境,太喧嚣嘈杂了,声色光电让人眼花缭乱。各行各业的人们要能真正静下心来都很不容易。甚至连本应潜心修行的佛门僧尼也难以清静。例如当今的少林寺,再也找不回达摩祖师当年面壁的那种清静了。但既然出家就总得“静”和“悟”。不静不悟,还算修行,还是和尚吗?至于学生,其主要事情是读书、思考,研究生则还要加上一个写作。可是现在的人读书少了,读经典的更少了,玩手机,看视频的多了;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和写作的少了,社交活动(卡拉OK、同学聚餐乃至谈情说爱等等)多了。这是不甚利于修身、养德、明志和成学、广才的。同学们是否需要警觉这一点呢?我们的老师和学校是否需要多给一点提醒,并为此多营造一些适宜环境和条件呢?
以上我这些话是否有些不合时宜?我也不是一味主张静而反对动,不是希望今天的青年同学都变成老气横秋的书呆子。静与动是相对的。我只是说应当动静适宜,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学生们总要要学会一点闹中求静、闹中取静的本领,能够静心读书和思考学问。并且能够常常静心自省。姑且不说“吾日三省吾身”,但起码每过了一段时间便应当好好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走过的路,总结过去,规划未来。
我是法学院最年长的人了。年长者可能有许多让年轻人讨厌的东西。但起码有一个长处,就是走过的路长一些,此即这篇讲话开头说的所经历的生活新旧节点形成的轨迹、线段比年轻人长些,所感悟的人生经验多些。这就是“阅历”。也许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点财富吧。但愿今天所讲对于你们的学习、成长能够起到一点小小作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