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强: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黑海海峡问题(1939-1945)

——兼论土耳其危机的形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58 次 更新时间:2017-10-19 14:47



【作者简介】梁强,197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07


引言


土耳其境内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合称黑海海峡),是俄国进入地中海的必经之路,对其开拓新的经贸市场,发展与巴尔干、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关系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海峡也是其他大国从海上侵犯俄国的主要通道,克里木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两度遭到英法德舰队经由黑海的攻击,因此,海峡对俄国维护南部方向的战略安全与稳定非常重要。正如俄罗斯学者伊格纳基耶夫所言,海峡问题是俄国外交三百年里最重要、最复杂和最尖锐的问题之一①。该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黑海海峡虽然攸关俄罗斯的重大利益,但一直处于土耳其的掌控中。作为海峡的保卫者,土耳其在确立海峡体制上拥有极大权重,有时甚至可以忽略同样是黑海国家的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试图从土耳其手中夺走对黑海海峡的控制权,但英国与其他欧洲强国对莫斯科的这一战略企图予以千方百计的阻挠。从18世纪下半叶起,俄国因此与土耳其和欧洲大国征战不休,海峡问题也因此成为18到20世纪国际关系中“东方问题”的重要组成。1917年春,俄国临时政府获得协约国盟友的许诺,只要继续留在战争中,将获得对整个海峡的控制。但十月革命使这一承诺化为泡影,之后黑海海峡又一次成为英法对苏俄武装干涉的渠道。

1921年苏联与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政府签署《苏土友好条约》,与土耳其的睦邻友好,至少是中立关系成为苏联外交的重要方针。1922年11月20日~1923年7月24日的洛桑会议上,苏联积极支持土耳其提出重新审议1920年《色佛尔条约》和黑海海峡体制的要求。英国担心苏土结成联盟,最终做出让步,同意土耳其获得现在的边界;但海峡体制继续保留了1856年巴黎协定的规定,允许商船和军舰自由进出海峡,由国际委员会负责海峡的控制权。这样的安排毫无疑问对英国最有利,土耳其失去了在海峡的主权,苏联则面对直接威胁。为保证自己南部边界的安全,1925年12月17日苏联与土耳其签署《苏土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36年6月22日~7月21日,苏、英、法、土等九国就海峡体制缔结《蒙特勒公约》,规定没有公约参加国的共同决定,海峡对他国军舰封闭;战时只要土耳其保持中立,将禁止所有交战国的军舰通行;土耳其加入战争后,海峡控制权将完全转交给土政府。这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俄国一直以来在海峡问题上的安全担忧②。但公约并不完全符合苏联的安全利益,尤其是土耳其在会上从原来的对苏睦邻友好倒向英国,让莫斯科意识到无法再指望土耳其保证自己南部的安全。苏联签署《蒙特勒公约》等于承认了海峡的中立和苏联黑海舰队在此的弱势地位,之后寻求对《蒙特勒公约》的修改并获取在海峡的主导地位就成为苏联外交努力的方向。


西方学者对苏联围绕海峡问题的外交与大国关系的演变非常关注,特别是在土耳其危机和冷战起源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的成果③。但对危机如何形成以及苏联与德、英、美等国在二战中围绕海峡问题的外交博弈研究较少。冷战结束后,随着新档案的大量涌现,学术界在该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俄罗斯历史学家涅任斯基主编的《俄国与黑海海峡》一书,充分利用了新解密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Aрхив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简称АВПРФ)、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Архив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简称АП РФ)、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Госy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рхи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简称ГАРФ),对18到20世纪俄罗斯在海峡问题上的外交努力做了全面和详细的论述。俄罗斯历史学家邱巴里扬、科奇金,以色列历史学家戈罗杰茨基依据新出版的《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Документы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СССР,简称ДВП)、英国内阁和外交部文件(Public Record Office Cabinet,简称PRO CAB;Public Record Office Foreign Office,简称PRO FO)、法国外交文件(Documentes 

diplomatiques francaise,简称DDF)、德国对外政策文件集(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简称DGFP),就此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④。中国学者在综合性的国际关系史著作中对此课题也有所涉及,但尚未有专门性的研究成果。



一、1939年苏土谈判和《英法土互助条约》的签署


20世纪30年代末,欧洲局势的发展使土耳其成为大国新一轮权争的重要对象。欧洲大国之间的角力也外溢到中东。英法希望把土耳其纳入英法联盟的新轨道,纳粹德国将土耳其看做是向东南欧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则希望重建与土耳其的睦邻关系。1939年4月25日英国向土耳其建议缔结相互援助条约抵御德意法西斯的扩张。1925年苏土条约中规定,土耳其与英法缔约应获得苏联的同意,因此土耳其原则上接受,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以正在谈判中的英法苏相互援助协定作为英土条约的补充和保证;苏土就海峡问题达成双边协定。之后法国向土耳其提出缔约建议时,后者也做了同样回复⑤。4月29日到5月5日,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波将金访问土耳其,试探签署黑海国家(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相互援助协定的可能。土方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并表示苏联是抵挡东欧和巴尔干免遭侵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苏联的参与,欧洲任何重大的外交问题都无法解决;土耳其认为苏联是其事实上的盟友,双方法律形式的军事同盟将在两国政府都认为必要时签署。莫斯科最终相信了安卡拉,同意其与英法缔约。5月3日波将金发给莫洛托夫的电报中对英土合作抵制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权和德国对巴尔干的入侵予以赞同⑥。5月12日、6月23日土耳其先后与英法发表相互援助声明,三国转入签署共同盟约的谈判。英法土三国盟约的前景让土耳其放慢了与苏联谈判的步伐,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莫斯科对苏土盟约也有了新的考虑。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当天,莫洛托夫要求苏联驻土大使向土耳其转达如下立场:“国际局势的根本性变化要求对构建苏土友好关系的问题作出重新审议,双方在两周前已经开始讨论该问题。我们仍然是土耳其的朋友,并认为双方在善意的条件下可以找到共同语言。”9月5日土耳其驻苏大使询问莫洛托夫,苏联的上述立场“是否意味着缔结苏土协定问题将被延期,但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仍维持不变”,莫洛托夫予以默认⑦。

9月9日土耳其外长萨拉吉奥卢紧急致信莫洛托夫,称一旦欧洲强国侵略海峡或发动对土耳其和苏联的进攻,双方应保持合作并给予相互援助,这也适用于两国在巴尔干的政策;但上述义务不应迫使土耳其介入与英法的军事冲突,同样,苏联也有权就两国签署相互援助协定提出自己的条件。萨拉吉奥卢还表示,他希望立即前往莫斯科与莫洛托夫协商“相应观点”。9月14日莫洛托夫接受了萨拉吉奥卢的访苏请求。这表明苏联还是希望与土耳其签署条约的,只是不愿因为与土耳其的盟约而把自己与英法绑到一起。萨拉吉奥卢9月26日到达莫斯科,但苏联领导人一直忙于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的第二次谈判,迟迟未接见萨拉吉奥卢。9月27日斯大林与里宾特洛甫的会谈中指出:如果苏土相互援助条约中土方要求包含对英法的但书(即前提条件),苏联方面自然也会要求包含对德国的但书,因此苏土条约不会造成任何的外交后果。28日里宾特洛甫主动向斯大林询问苏土谈判的情况,后者回答说他至今还未与土耳其外长会晤,并称他怀疑苏土是否能达成相互援助协定。10月1日里宾特洛甫离开莫斯科后,萨拉吉奥卢才获得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接见。莫洛托夫在会谈一开始就指出,苏联已经了解到英法土条约草案的内容,但不清楚这一条约究竟针对谁,其基本意义何在,以及土耳其为何要在谈判中走这么远?莫洛托夫表示,苏联对苏土协定的态度将完全取决于英法土三国条约。萨拉吉奥卢解释说,苏土协定是针对所有侵略国的。土耳其的安全问题始终未获改善,因此必须与英法签署安保条约。考虑到苏联的感受,土耳其在与英法的谈判中还提出了苏联也加入条约的建议。莫洛托夫表示:“我们不能缔结针对德国的条约;针对意大利的话也很复杂,它是德国的盟国;针对保加利亚,它不会对土耳其构成威胁。”莫洛托夫指出,如果土方坚持与英法签订条约,那应该先和苏联就条约中涉及苏联的但书部分达成协定:(1)草签土英法条约时要预先认识到,如果英法进攻苏联,土耳其将不受协定中相关义务的约束,土耳其对罗马尼亚的援助义务也应降为协商级别。(2)准备苏土条约时要预先认识到,如果德国进攻土耳其,苏联将无法向其提供援助。斯大林指出,土耳其与英法缔结条约后,后者将会积极帮助土耳其夺回在地中海和爱琴海的岛屿,但英法是否会帮助土耳其在巴尔干扩大影响,他持怀疑态度。斯大林表示,如果土方征求他的意见,他“不会建议土耳其同意缔结与英国和法国的盟约”。“土耳其能够帮助英国人和法国人,而不是相反”,“这些人只是在对己有利时才履行义务,对己不利时不会履行义务”。“我们和德国瓜分了波兰,英法并未向我们宣战……我们也不会对德国作战。这样协定中还剩什么了?什么也没有……局势不利于与土耳其签署条约。”“我们想与土耳其缔结协定吗?想。我们是土耳其的朋友吗?是。但这些都是有条件的。我们已经提过这些条件了,它们应该成为纸上的协定。”萨拉吉奥卢问:“如果英土条约像斯大林同志建议的那样拟定,那么签署苏土条约将不会再有任何障碍吗?”斯大林回答说:“毫无疑问”。萨拉吉奥卢随后表示:“英法都愿意与苏联达成协定。苏联与土耳其签署协定可以消除所有的误解。”萨拉吉奥卢最后提出,英法进攻苏联时英法土三国条约中土耳其的义务将立即失效,那么当德国进攻土耳其时苏联将如何对待。莫洛托夫回答说,如果土耳其进攻德国,苏联不会支持土耳其;如果德国进攻土耳其,“我们也不会支持德国”⑧。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英法一直在向土耳其施压,希望尽快签署三国条约。换句话说,英法土三国盟约是否签署要取决于萨拉吉奥卢访苏的结果。10月9日,土耳其政府知会英法两国大使,称萨拉吉奥卢在莫斯科待的时间已足够长,如果英法对苏联提出的条件(土耳其对罗希两国的义务转入协商级别;英法进攻苏联时土耳其的义务将立即失效)持正面态度,土耳其将继续与苏联谈判;如果反对或沉默,土耳其外长将中断谈判返回国内。英国外长哈利法克斯担心土耳其可能在苏联的压力下放弃签署三国条约,因此向法国建议接受苏联的条件,当然苏土条约中也不应包含任何影响土耳其遵照自己利益行事的内容。他还强调,如果拒绝苏联的建议,苏德可能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盟。但法国态度强硬,法国总理达拉第指示法国驻苏联使馆,只接受苏联提出的第二个条件:即一旦盟国与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土耳其将不遵照英法土盟约的义务给予英法支持。三国最终达成如下共识:保留已协商一致的英法土三国条约草案的文本;苏联政府可以对涉及苏联的条款做出单方面声明;将条约第三款中涉及三国对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义务从“协商”级别改为“援助”级别⑨。

德国从罗马尼亚进口的石油需要经海峡转运到意大利港口,因此,战争开始后土耳其的严格中立对德国至关重要。英法向土施压同时,德国也在向苏联施压。10月8日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向莫洛托夫转交了里宾特洛甫亲笔签名的备忘录,要求苏联“促使土耳其拒绝与英法缔结条约并奉行绝对中立的立场”,并称德国对“苏土谈判将于近期结束并缔结相互援助条约”的消息感到担忧。备忘录中称,如果苏联不得不与土耳其缔结协定,德国政府坚持在协定中列入以下但书:苏联政府将不会给予任何针对德国的行动以援助,“缺乏这样的但书将是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违背,但书应以书面形式公布,以免给世人造成德国不希望看到的影响,即这一协定违背了苏德条约的精神和规定。”莫洛托夫向舒伦堡表示:“苏土谈判没有向前迈出哪怕是一步。双方没有就此进行过任何讨论。”至于德国提到的但书,莫洛托夫指出:“德国领导人的敏感让我们感到吃惊,我对我们与土耳其人达成某种协定持怀疑态度。即便协定确实签署,也绝不会是针对德国的……我们与土耳其进行谈判,目的是为了通过谈判摸清土耳其的立场,也正是因此谈判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舒伦堡询问苏联在苏土谈判中的目的为何,是想要获取土耳其的中立,封闭达达尼尔海峡以确保在巴尔干的和平吗?莫洛托夫予以肯定回答⑩。

德国的压力让苏联不得不重新审视苏土谈判。萨拉吉奥卢等了将近两个星期,直到10月13日才再次获得莫洛托夫的接见。莫洛托夫在会见一开始就表示,如果德国发动侵略,苏联将撤销苏土条约中规定的在巴尔干的所有义务。萨拉吉奥卢当即表示土耳其对此绝对无法接受,因为这将使苏土条约变得毫无意义。莫洛托夫又提出了与土耳其联合防卫海峡的要求,后者同样予以拒绝。莫洛托夫最后问,土耳其能否对保加利亚宣布中立,后者也予以否定回答。苏联态度的突然转变让萨拉吉奥卢颇为失望,他给国内的报告中指出,莫洛托夫的所有要求都是出乎意料且无法接受的,苏联在海峡问题上的立场已完全和德国站到了一起。但萨拉吉奥卢认为斯大林并未参加这次会谈,这说明后者并不愿冒苏土条约谈判破裂的风险,因此不排除继续谈判的可能。土耳其政府指示萨拉吉奥卢,如果谈判继续应坚持与莫洛托夫会谈中的立场;如果不再谈判,土耳其将在两天后签署英法土三国条约和军事公约。10月17日萨拉吉奥卢果然等到了与莫洛托夫的再次会晤,后者就海峡问题递交了相应的文件。萨拉吉奥卢对苏联文件中的所有条款都予以否定,决定第二天就启程回国,莫洛托夫试图挽留但并未成功(11)。土耳其外长虽然拒绝了斯大林对海峡的要求,但最后还是同意搭乘苏联军舰回到伊斯坦布尔,苏联也借此彰显了战争开始后对黑海的实际控制权。19日《英法土互助条约》在安卡拉签署,为期15年。条约第二议定书中规定:“土耳其由于上述条约而承担的义务不得强使该国采取在效力上等于、或在后果上涉及对苏联加入武装冲突的行动”(12)。土耳其认为这是对未能与苏联达成条约的补偿,并承诺苏联对罗马尼亚采取军事行动时将保持中立。这样,尽管苏土谈判事实上已经破裂,但土耳其基本上满足了苏联提出的条件。

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后,英法与苏联关系极度恶化,苏土关系也面临严峻考验。英法与土耳其协商在安卡拉设立联合司令部,借用土耳其领空轰炸苏联在巴库的油田,将战争“转移到黑海”。两国还考虑推动建立针对苏联而非德国的小协约国,从埃及、叙利亚经海峡向黑海运兵,准备“新的克里米亚战争”(13)。英国驻苏大使迈斯基的报告中称,土耳其成为“反对苏联的王牌……给英国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开辟了不同的政治和军事可能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可能性就是针对我们的。”苏联驻土大使也向国内报告:“英国人可能不问土耳其人的意见就允许某种冒险行为,将战火扩展到巴尔干和黑海地区”。上述报告并非危言耸听。英国总参谋部确实制定了进攻罗马尼亚夺取油田,迫使德国将进攻矛头转向巴尔干的计划。伊斯坦布尔距黑海的塞瓦斯托波尔港只有300海里,而英国在地中海最近的海军基地距此也要850海里。因此,该计划成功的前提就是使土耳其也成为交战方,从而对英国舰队开放海峡(14)。英法的上述计划直到1940年4月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才被打断。


二、苏英德秘密谈判中的海峡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苏联与英德两国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苏联以“善意中立”的形式站在德国一边,并公开指责英国“扩大战争”;另一方面,苏联寻求向东南欧扩张的举措也激化了苏德矛盾,这使英国有机会离间苏德关系。海峡问题也成为苏德战争开始前苏联与英德两国秘密谈判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1940年5月丘吉尔上台后,英国彻底摒弃了之前的仇苏政策,开始尝试与苏联达成新的协定。6月22日英国向土耳其表达了促进苏土关系改善的意愿。24日英国大使向国内报告称,土耳其认为在遏制德意进入巴尔干和黑海上与苏联有共同利益,但土耳其不清楚苏德关系的实质,因此无法信任苏联政府,不会主动提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建议。不过,如果苏联提出这样的建议,土耳其愿意加以研究。英国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7月1日英国新任驻苏大使克里普斯拜会斯大林时主动提到土耳其问题。斯大林表示,苏土关系可以改善,苏联欢迎英国为此提供的帮助,但前提是所有黑海国家都应参与对海峡的监管,相应的举措也应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斯大林的上述表态与1939年苏土谈判中的立场并无区别,而且土耳其政府已经公开申明不会支持苏联修改《蒙特勒公约》。7月16日英国政府给克里普斯的指示中指出,英国政府决定在苏土之间居中调节,“从弄清楚斯大林意图的角度看是有益的”,但应向斯大林表明,英国不会同意苏联对海峡的要求(15)。丘吉尔改善苏土关系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就三国建立军事同盟和划分势力范围达成协定,这引起了苏联的警惕。9月30日《真理报》就三国同盟条约发表社论,指出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战争的加剧和战争范围的扩大”。10月德军进入罗马尼亚。苏德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公开化。英国决定抓住机会对苏联发动新一轮的外交。经过精心准备,10月中旬英国外交部就英苏关系的现状和前景向克里普斯发去了一份长篇备忘录,要求将备忘录务必交给莫洛托夫本人。但克里普斯一直未获莫洛托夫接见。10月22日克里普斯将备忘录转交给苏联第一副外交人民委员维辛斯基。备忘录中指出,“一旦战争胜利结束”,英国将像对待其他强国一样以平等方式与苏联就战后欧洲和亚洲的秩序“展开磋商”,伦敦准备“承认……苏联对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纳以及波兰部分领土的事实占领,这些领土现在都处于苏联的控制下”。备忘录中还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向苏联提出签署英苏秘密协议的建议,协议中涉及土耳其的有:“苏联:应对英国奉行像对土耳其和伊朗一样的中立,对其防务予以协助;英国:保证苏联领土不会遭到来自土耳其或伊朗或他们的盟国的进攻”(16)。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性质的建议,代表了丘吉尔政府对苏联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但21日斯大林已接受里宾特洛甫的邀请,同意派莫洛托夫访德以寻求与德国达成新的协定。而且苏联认为当前欧洲战局仍有利于德国,并指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继续约束德国在短期内不对苏联发动进攻,因而拒绝了英国的建议。英国对苏联的态度深感失望。11月10日意大利参战后,英国要求土耳其遵照英法土三国盟约的义务立即参战。苏联担心这会危及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要求土耳其严守中立。后者遂以英法土条约第二议定书中的规定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之后,苏英再未就土耳其问题进行过沟通。

1940年11月11~13日莫洛托夫出访柏林,与德国领导人划分在地中海和黑海的势力范围,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土耳其。出访前一天斯大林给莫洛托夫的指令中写道:“土耳其及其命运的问题没有我们的参与是不能解决的,因为我们在土耳其有重大的利益。”11月12日的会谈中,希特勒建议苏联加入德意日三国协定,莫洛托夫表示:“苏联可以加入四国的广泛协定……苏联也准备参与德意日的共同行动,但这必须在一些问题上作出澄清。”比如,双方在芬兰、保加利亚和土耳其问题上的分歧。第二天的会谈中,里宾特洛甫指出,“协定还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补充性的秘密协定……以规定四个缔约方在领土冀求上的重心。”关于土耳其的附加协定,内容将是“拉拢土耳其加入合作”和用新的海峡公约取代蒙特勒公约。新的公约“应向苏联提供军舰自由进出黑海海峡的权利,与此同时其他强国,除黑海国家和德意外,都不应获得这样的权利。”双方最后同意以舒伦堡和苏联新任驻德大使德卡诺佐夫两条渠道“继续在外交层面讨论这些问题。”11月17日莫洛托夫给迈斯基的电报中写道:“德国人想按照罗马尼亚的例子,借口保障土耳其安全,以使土耳其接受他们的支配,而他们还想许诺以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重新审议蒙特勒海峡公约来哄骗我们……我们没有同意,因为我们认为:第一,土耳其仍应成为独立国家;第二,可以通过我们与土耳其进行谈判而不是背着土耳其来修改海峡制度。”(17)

尽管对德国在土耳其问题上的建议并不满意,但苏联认为建议本身是一个机会,可以借此协调苏德两国在海峡问题上的立场。11月25日,莫洛托夫向舒伦堡递交了苏联同意加入《德、日、意、苏四国政治合作协定草案》的照会。照会中详细列出了苏联加入协定的条件,涉及土耳其的有:“2.如果最近八个月内,根据苏联与保加利亚缔结的相互援助协定,在地理上位于苏联安全范围内的黑海海峡边境的安全得到保证;与此同时,苏联在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区域获得长期租借海军基地的权利;3.如果承认苏联冀求的重心是从巴统和巴库一线一直向南至波斯湾的地区(包括东土耳其、北伊朗和伊拉克——引者注)。”为此,土耳其应加入德意日苏四国协定,以获得苏意德三强国对其领土完整的保证;如果土耳其拒绝加入,三国“将采取必要的外交和军事手段维护他们的利益”。莫洛托夫还称,德卡诺佐夫第二天将携带所有必需指令与德方就上述文件展开具体谈判。但里宾特诺甫直到12月12日才接见德卡洛佐夫,12月19日后者获准向希特勒递交国书。希特勒向德卡诺佐夫表示,“在柏林与莫洛托夫的谈判,在程序上可能会继续进行。”(18)这是明显的谎言。此前一天,希特勒刚刚签署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德卡诺佐夫多次向德国提出对苏联11月25日文件做出回复和继续谈判的要求,但德国始终未作回应。

苏联加入四国协定的谈判最终没有任何结果。1941年年初苏联意识到德国已经在准备对苏联的进攻,开始主动改善与土耳其的关系,克里普斯借机推动艾登访问土耳其后与莫洛托夫在克里米亚秘密会晤。但两国领导人对此都不积极。丘吉尔以无法相信俄国会保障艾登的“个人安全和自由”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维辛斯基2月25日与克里普斯会晤时也表示:“现在还未到通过会晤解决重大问题的时机……此外,这样的会晤在政治上也无法准备。”克里普斯最后请求苏联提供飞机安排其即刻飞赴土耳其与艾登面谈,力争促成苏土相互谅解,维辛斯基称乐意帮忙。3月2日克里普斯在安卡拉向苏联驻土大使维诺格拉多夫提出,如果纳粹的侵略对土耳其构成直接威胁,苏联不会对土采取同样的敌对行动,这样土耳其将可以以全部力量抵抗德国而不用担心苏联从后方发动攻击。苏联对此建议作出了积极回应。3月6日克里普斯一到莫斯科就获得维辛斯基接见,双方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长谈。克里普斯首先打消了苏联对土耳其也会加入轴心国的担忧,并努力恢复1940年7月与斯大林会晤时提出的巴尔干联盟的想法,称目前巴尔干的局势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序曲,土耳其对德意的抵抗决心完全取决于“英苏对其物质和精神援助”。维辛斯基对克里普斯空着手回来,土耳其未提出具体与苏合作建议表示失望,但对克里普斯“进一步巩固和扩展”苏土关系的建议表示赞赏。3月9日受莫洛托夫委托维辛斯基向土耳其驻苏大使正式声明:“如果土耳其确实遭到任何外国的入侵,不得不拿起武器维护自己领土的不可侵犯,土耳其可以在它与苏联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的基础上,期望获得苏联的完全理解和中立。”这是英国拉苏联在巴尔干—地中海建立反德障碍的成功范例。可惜仅此一次。3月17日土耳其就苏联的声明作出回应,称如果苏联卷入战争,土耳其也会遵守义务,不会对苏奉行敌对政策。3月25日苏土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一旦一方遭到来自第三方的进攻,将获得对方完全的理解和中立。在苏联的要求下,土耳其还拒绝了德国和英国通过海峡运送军事装备和军队过境的请求。

3月9日维辛斯基也向克里普斯通报了对土耳其的声明。后者给国内的报告中称,这表明“苏联强化对德国在巴尔干渗透的抵抗,而不是妥协或与德国达成新的协定解决该问题”。但英国外交部认为这充其量反映了苏联的善意中立,不会“在背后插土耳其一刀”,其真正目的是“把土耳其拖入巴尔干战争”(19)。英国外交部的想法是有理由的。维辛斯基向土耳其通报后第二天,苏联主动向德国通报了对土耳其的声明。3月25日塔斯社发表苏土联合声明时,也强调这只是土耳其遭到外敌入侵,而不适用土耳其主动加入战争。这些举措说明斯大林仍在两面下注。一方面在严格遵守苏德条约的同时,主动改善与土耳其的关系,以表达对苏德海峡问题谈判失败后的不满甚至是警告。另一方面,乐见英土合作抵制德国向黑海推进,但英国在地中海的霸权和英俄历史斗争的经验让他深知,英国是苏联在该地区最危险的敌人,必须防止其占领海峡或者是利用土耳其进攻苏联。

为确保“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德国也在1941年加大了对土耳其的外交攻势,希望与之缔结互不侵犯协定,以破坏英土合作,确保自己右翼的安全。3月初希特勒主动致信土耳其总统,称德军进入保加利亚只是一种预警性举措,以“消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绝非“针对土耳其的领土或政治完整”,并承诺不会对土使用武力。后者随后宣布不在领土问题上向任何外国做出让步。3月18日希特勒向土耳其大使出示了柏林会谈中莫洛托夫谋求在海峡建立军事基地的要求,安卡拉对“苏联以干涉海峡的权利作为加入德意日三国协定的条件”大为震惊。德国借机表明了充当土耳其利益捍卫者的愿望,称德国“绝不会给”苏联摧毁巴尔干和土耳其的机会(20)。苏德战争开始前4天,土耳其终于下定决心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协定,保留中立地位同时避免了其他巴尔干国家与德国缔约时的秘密议定书。历史上土耳其一直都是大国权争的战场,在二战中却得以幸存,这不能不说是土耳其外交有史以来最大的成功。


三、土耳其参战问题和苏联的修约要求


对海峡的要求是苏德战争开始后莫斯科地缘战略的重点之一,但与对东欧的领土吞并不同,斯大林在战时很少就此提出公开和明确的要求,只是在私下的会谈中以较为隐蔽的方式提出(21)。在公开场合,苏联都是利用土耳其参战问题向土施压,使自己在与英美的外交博弈中获得有利地位,在战后解决海峡问题时能合理合法地提出自己的修约要求。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土耳其宣布中立。苏联随后发表声明,否认了1940年苏德就土耳其进行过秘密谈判,称“希特勒散布的有关苏联对黑海海峡所谓的觊觎及占领保加利亚的野心完全是造谣”(22)。为维护南部边疆的安全与稳定,苏德战争之初土耳其中立对苏联是可以接受的。8月10日苏英联合进军伊朗前向土耳其作出保证,尊重海峡现有体制和领土完整,承诺一旦土耳其遭遇进攻将提供援助。但英国与苏联的想法不同。1941年9月丘吉尔给斯大林的信中称:“如果土耳其加入战争……这将是对我们最快速和有效的援助”。斯大林10月3日的回信中称,鉴于苏联的能力有限,希望英国在这方面表现出主动。1942年11月24日丘吉尔致信斯大林,称罗斯福在土耳其参战问题上持同样观点。斯大林在复信中同意,盟国应尽所能促使土耳其在1943年春加入战争(23)。获得苏美的认可后,丘吉尔开始积极向土耳其施压,但后者坚持中立。1943年春萨拉吉奥卢出任土耳其总理后,甚至公开宣称,必须维持与德国的友好关系,保持“在战争之外”的立场。这一表态严重影响了苏联对土耳其中立的判断,6月28日莫洛托夫会见土耳其大使,指责土耳其“是在欧洲政治家们都知道(德国)正在准备对苏联发动进攻时签署与德国的互不侵犯条约的”。7月16日苏联驻土耳其大使维诺格拉多夫向莫洛托夫报告称:“由于国际局势的改变……土耳其的中立已成为一个不利因素,土耳其成为阻碍盟国在巴尔干实施军事行动的障碍”。他建议苏英美三国共同向土耳其施压促其尽快参战,“如果土耳其拒绝,对我们并非坏事,这样就可以扩大我们对土耳其的要求,在我们合适的时候向其提出”。10月莫斯科外长会议上,莫洛托夫公开提出了土耳其参战问题。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盟军使用土耳其的机场和交通设施已足够,如果土耳其参战盟国就要向其提供大量援助,这会牵制相当一部分本来用于欧洲登陆的兵力。三国最终达成妥协:要求土耳其允许盟国使用机场,采取措施推动土耳其在年底加入战争(24)。11月1日莫洛托夫和艾登签署了关于土耳其的秘密议定书,明确了上述立场。当天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致信莫洛托夫,同意了两国的举措。

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将土耳其参战与盟军在巴尔干登陆联系起来,称随着盟军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战役的展开,英国将在土耳其参战后向其提供陆空军援助,海峡也将对苏联开放以缓解从黑海向苏联运送物资的困难。此时苏联红军已开始沿西部边界向南推进,因而绝不希望土耳其介入巴尔干,打乱红军的战略计划;而且,土耳其保持中立的话,英美就不可能早于苏联进入巴尔干。因此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对土耳其是否参战已不再感兴趣,反而担心土耳其分享胜利果实。他指责英国现在推动土耳其参战的实质是,将此作为遏制苏联进入巴尔干的工具。美国也认为丘吉尔的建议将牵制盟军的兵力,耽搁“霸王计划”的实施。在丘吉尔同意霸王战役将于1944年5月在法国而非巴尔干实施,并承诺土耳其参战不会影响盟军对霸王战役的准备后,斯大林做了让步。德黑兰总协定中写道:“(二)土耳其能在本年年终以前站到盟国这边参战,这是大家所热烈期望的。(三)如因土耳其参战致保加利亚对土耳其宣战或进行攻击,则苏联将立即对保加利亚处于作战状态。出席会议各大国进一步认为可以在即将举行的谈判中将这一事实说清楚,迫使土耳其参战。”(25)根据上述决定,1943年12月4~6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开罗会见了土耳其总统伊诺努,要求土耳其遵照上述决议,并提出英美在1944年2月15日之后向土派出空军力量。12月7日三国元首发表联合公告,重申了土耳其与英美苏三国的传统友谊。但从开罗回国后,土耳其外长公开表示,土耳其的对外政策并未改变。1944年1月英国军事代表团与土耳其的谈判也未取得任何成果(26)。

为缓和在第二战场上与斯大林的矛盾,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主动提出苏联有权获得进入“温暖海洋”的自由通道,称“过去英国反对这一点,但现在不会了”。斯大林强调:“如果现在英国人不想让俄国窒息,那就必须缓解海峡体制”。丘吉尔随后指出:“(土耳其)不接受参战的建议将影响到它对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权利……如果它拒绝完成我们的要求,我们就会对它宣布,英国将不会对解决海峡问题有特别兴趣。我们会对土耳其人说,如果在海峡制度上通过某项决定,英国人将同意该决定并不会捍卫土耳其人。我们会对他们表现出冷淡态度。”第二天莫洛托夫与艾登的早餐会上提出:“对于丘吉尔昨天所作的声明,我想得到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土耳其拒绝参战将会影响到对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权利。我想知道,丘吉尔所指的是什么。”艾登回答说:“我想他是要说,我们与土耳其关系的整个基础将彻底改变。”(27)三国元首最终一致同意,未来将讨论苏联获得温暖海洋港口和海峡问题。

1944年10月9日斯大林与丘吉尔在莫斯科密谈时,主动提出海峡问题:“在《蒙特勒公约》中,土耳其拥有对海峡的全部权利,而苏联只拥有很少的权利,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权利一样……像苏联这样的大国,是不可能处于像土耳其这样的小国的保护之下的,但后者却能够封锁海峡并提出限制进出海峡和对海峡的防务问题……必须讨论重新审议《蒙特勒公约》的问题,因为它已完全不符合现在的局势。”丘吉尔回答说:“土耳其现在已丧失了参战的权利。”由于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已经就土耳其参战问题表明了立场,因此斯大林完全有理由将丘吉尔的回答看作是英国在海峡问题上对土耳其表现了前述的“冷淡态度”。丘吉尔最后表示:“苏联应该积极阐明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即需要修改公约,英国愿意把苏联的这一观点告诉美国,并认为苏联的这一要求原则上是公正的,而且也是有道义依据的。”(28)

1944年11月15日苏联战后和约委员会主席李维诺夫向莫洛托夫提交了《关于苏英合作基础的补充报告》。报告支持在黑海海峡问题上与英国合作,并首次提出了以苏土双边关系为基础解决海峡问题的模式:“我们应力求达成对公约作出对我方有利的改变,如果可能的话,将控制权转到黑海沿岸国家手中。没有理由认为,英国在这个问题上会与我们持相反立场……通过使两岸非军事化的方式剥夺土耳其对海峡的实际控制是不可能的……可行的方案是苏土的联合控制……这只有在两国紧密友好合作的条件下才可行……事实上,(对海峡的)控制永远应该属于海峡两岸的国家,尤其是,假如它们被武装或巩固后。”(29)李维诺夫建议的方案很快成为苏联领导人在海峡问题上的优先考虑。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公开表示:“《蒙特勒公约》已经过时,应该废除”,苏联军舰在任何时候都应自由进出海峡。斯大林还要求立即成立一个组织专门研究修订《蒙特勒公约》的问题。与德黑兰会议不同,苏联的要求这次并未得到英美的积极响应。丘吉尔重申了他在1944年10月的立场:“英国人对改变公约持善意态度”。但英国想要的只是剔除日本,用联合国取代国联这样意义不大的修改。丘吉尔还要求斯大林确认:“如果英美同意苏联建议的话”,土耳其的独立“不会受到损害”(30)。雅尔塔会议前,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和海军联合提交给罗斯福的备忘录中也支持保留现有体制。备忘录写道:“对海峡体制的任何重大修改都会破坏土耳其的主权,并对巴尔干和中东的战略和政治平衡带来消极影响……毕竟土耳其才是海峡最好的守卫者……不使用海峡作为对俄运输的通道不仅在《蒙特勒公约》中作了解释,轴心国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爱琴海的霸权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不反对苏联提出的对公约意义不大的修改……但所有修改都应在公约本身的框架下进行。”(31)在斯大林的坚持下,三国元首在最后同意“应考虑已取得谅解的,苏联政府将提出的有关《蒙特勒公约》的建议”,并由三国外长会议审议“应该对《蒙特勒公约》中阐述的涉及海峡的条件作出哪些改变”(32)。


四、土耳其危机的形成


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废除《蒙特勒公约》,理由之一是“它与国联联系在一起,而后者早已不复存在。”(33)这一表态似乎是要将新的海峡公约和新的国际安全组织联合国联系在一起。莫洛托夫后来也表示,在控制海峡问题上,“斯大林希望所做一切都是合法的,通过联合国。”(34)但新的档案显示,这样的想法即便真的存在过,也未能维持多久。1945年2月20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中东处制订的《关于海峡体制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对苏联最有利的解决方法是,苏土达成海峡问题的双边协定。(与此同时)获得三巨头的一致同意,英美不对苏土双边协定加以反对……不算最有利但也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则是,由所有黑海国家制定新的海峡制度……(同样要)获得三巨头的同意。”1945年2月24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向苏联驻土耳其大使维诺格拉多夫通告:“当土耳其宣布处于战争危险中时,不希望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土耳其所接受的保护者。”准备如下“两种方案”:一种是只有黑海国家(苏联、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参加,非黑海国家只有在必需时才可参加;另一个方案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苏联或巴尔干及地中海国家参加,意大利和西班牙除外。两个方案中都没有英美(35)。这说明,雅尔塔会议后,苏联已确定了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基本方针,不但没有再提出联合国框架下的新海峡公约,在实践层面也不准备就此与英美进行详细谈判和交易。虽然仍认为海峡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以三巨头的一致同意为前提,但在该问题上的实际政策是,自己单方面达成协定(或者与土耳其的双边协定,或者是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四个黑海国家的多边协定)后,让美英在黑海海峡问题上面对和东欧一样的既成事实,最终不得不接受之。

雅尔塔会议上规定,1945年3月1日前对轴心国宣战的国家都可获得邀请,出席4月25日的联合国成立大会。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对德国宣战,从而以战胜国身份加入联合国。这让苏联利用土耳其参战问题使自己在解决海峡问题时获得更有利地位的指望彻底落空。1945年3月,苏联对土耳其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指责土耳其在战争中对苏联奉行敌对政策,3月19日苏联宣布废除1925年签订的苏土友好中立条约,土耳其危机正式开始。危机开始后,土耳其驻苏联大使萨波奉召回国。4月4日离开莫斯科前他专程拜访莫洛托夫,询问后者对苏土新约的看法。莫洛托夫表示,他更希望土耳其政府先提出对苏土新约的目标。6月7日萨波返回莫斯科,提出缔结《苏土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这次莫洛托夫态度积极,就萨波提交的条约草案提出如下修改建议:(1)同意苏联在海峡建立军事基地;(2)将土耳其东部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地区划给苏联(两地于1878年并入俄国,1921年苏土友好条约中又划入土耳其);(3)苏土两国在多边协议达成前先行修改《蒙特勒公约》。除苏土两国外,海峡对一切国家均不开放,苏土对海峡实施联合控制(36)。鉴于以上问题全部解决令土耳其显然无法接受,莫洛托夫暗示,只要苏联提出的第四个问题,即废除英土条约或土耳其改变外交政策获得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将会很容易。安卡拉担心如果满足苏联的上述要求,土耳其将成为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一样的苏联卫星国,因此坚决反对。土耳其政府还提出,既然雅尔塔会议上已经明确规定,之后将召开苏英美外长会议讨论黑海海峡问题,因此在相关会议召开前,他们不能与苏联就海峡问题达成私下协定。6月18日,萨波向莫洛托夫表明了土耳其政府的意见。莫洛托夫修正了自己原来的要求,提出:第一、苏联在海峡建立军事基地的要求只适用于战时而非平时;第二,苏联提出的很多问题也都是巴尔干国家共同关注的。莫洛托夫以苏波关系为例指出,一战后由于苏联衰弱,苏波缔结了对苏联并不公平的条约,现在波兰修正了这种不公平,两国间又重新拥有了持久缓和的基础。土耳其政府收到萨波对此次会谈的报告后,更加坚信苏联在海峡问题上的目标就是使土耳其孤立于西方,最终和东欧国家一样成为无论在对外政策还是国内事务上都被纳入苏联影响下的附庸国(37)。

波茨坦会议上海峡问题和苏土关系成为苏英美三国讨论的重点。丘吉尔对斯大林表示,他对俄国在黑海出海口的狭窄通道表示理解,但强调不应让土耳其人感到不安。斯大林称,解决海峡问题的新决定,包括提出领土要求,都是土耳其要和苏联签署新的联盟条约的结果。他还强调,1921年俄国内战后确立的苏土两国边界并不公正,当时土耳其从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共和国割走了卡尔斯、阿尔特温、阿尔达汗等领土,现在苏联需要收回。这一要求也获得了世界各地亚美尼亚人组织的支持(38)。第二天塔斯社公布了“美国亚美尼亚人委员会”的一份声明,称他们将代表全世界亚美尼亚人向波茨坦会议提交请求,促使土耳其将占领地区归还亚美尼亚苏维埃共和国(39)。7月17日波茨坦会议前,美国参联会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中建议,“从长期和总体安全的角度看……应限制和拖延在黑海海峡问题上的辩论……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对该问题的最终决定要延迟,直至这些问题已成为总的和平调节的一部分”(40)。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同意苏联的建议可以“改善俄土关系”,并承认苏联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不是苏联政府对土耳其的野心”。但美国总统也指出:“说到领土问题,它涉及的只是苏联和土耳其,应该由他们之间解决;而黑海海峡问题涉及我们所有人及许多其他国家。”言下之意,美国对黑海海峡问题不会置之不理。美国希望将其纳入战后世界秩序的总体安排中,反对通过苏英或苏土这样的双边方式。英国的反悔和美国的介入,使斯大林和丘吉尔1944年在黑海海峡问题上达成的默契——西方国家支持战后以对苏联有利的方式修正海峡体制被废除。7月22日,莫洛托夫向杜鲁门和丘吉尔递交了苏联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正式文件,明确了以苏土双边关系为基础讨论海峡公约的新政策。文件指出:“确定海峡制度应该在土耳其和苏联权限范围内——这是对该问题最感兴趣的国家。”但在英美的反对下,海峡问题最终未被列入波茨坦会议议程。会议最后议定书在申明《蒙特勒公约》“因不适合现状,需予以修改”时也指出,“这一问题将是苏美英三国政府与土耳其政府直接谈判的议题”(41)。也就是说,海峡体制的改变必须由所有强国共同确定。英美的立场让土耳其备受鼓舞,8月20日土耳其政府照会两国,正式就海峡问题向英美提出援助请求。11月2日美国复照土耳其,表示愿与英国一起参加重新审议《蒙特勒公约》的国际会议。第二天哈里曼向苏联提交了美国关于海峡问题的照会。11月23日卡尔向莫洛托夫表示,英国支持美国的立场。12月5日土耳其宣布赞成以美国的建议作为接下来讨论海峡问题的基础。苏联期望的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政策被彻底否定,苏联随即中断了与土耳其的缔约谈判。苏英美在土耳其的强硬对抗已成不可逆转之势(42)。


结论


斯大林对海峡的争夺是经过充分战略筹划后一以贯之的持续的外交行动,是沙俄时代战略思维的延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海峡问题上先后有三次机会。第一次是利用自己二战初期的中立地位,将海峡问题作为与英德两个交战国在更高层面外交博弈的筹码。这样的做法让苏联在苏土关系中难以奉行独立和现实的政策。以1939年苏土条约谈判为例,苏联的对土外交表现得过于耍手腕,不但未获得任何益处,反而彰显出其在大国(无论是英法,还是德国)面前无力维护土耳其利益的现实,结果严重伤害了土耳其的信任,失去了改变海峡体制的一次绝佳机会。苏德战争开始后,苏联利用土耳其参战问题为自己在战后解决该问题“加分”,想法固然不错,但最终并未实现。英美认可斯大林的修约要求,是为了促使苏联尽快参加对日作战而不得不作出的妥协,而非对土耳其参战有何真正不满,更非对苏联地缘要求本身的认同。二战末期随着红军在战场上的胜利和苏联国际威望的提升,莫斯科开始谋求对海峡体制做出“根本性改变”。这一次苏联决定以双边方式强行解决海峡问题。但斯大林高估了这样做的现实可行性。不光土耳其要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战时苏英美三国在该问题上也并未达成具体明确的协定,因而其要求很难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土耳其危机加剧了美国对苏联扩张正在变成现实的担忧。1946年11月,美国参联会正式向杜鲁门提出了对希腊和土耳其进行军事援助的建议。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已接受了在土耳其和伊朗的新重大利益,中东冷战的战略边界由此划定。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加入北约,莫斯科从此彻底失去了改善自己在海峡地位的机会。1953年5月,苏联宣布放弃对土耳其的所有要求。

苏联在海峡问题上的外交以两条途径同时展开:一是与主要大国秘密谈判,将海峡问题作为与之划分势力范围的筹码。二是在与土耳其的双边谈判中利用自己的实力,施加各种压力,迫使其接受苏联的要求。但效果都适得其反。海峡独特和重要的地缘枢纽意义,使得任何国家在解决该问题时都无法绕过其他大国的参与。而且,从海峡问题伊始,大国就全都反对苏联在黑海和海峡拥有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围绕海峡问题作出了积极的外交努力,但各国都完全从本国利益出发看待苏联在海峡问题上的政策,苏联的利益主张也因此未获得任何一个大国的真正支持。黑海海峡问题对苏联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就是苏土双边谈判,这也是1939到1945年苏土关系的核心。但苏联对土耳其的压力越大,后者对苏联在海峡的目的就越怀疑,担心任何妥协都会导致对土耳其独立和主权的侵犯,进而使自己沦为苏联的附庸国。土耳其因此决定更加坚决地反击苏联的压力,并积极要求其他大国的支持。

苏联在黑海海峡上面临的问题,与中国在海疆安全上遇到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苏联围绕海峡问题的外交,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也是不言自明。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多边”与“双边”,“施压”与“控制”之间的关系,既坚定不移追求自己的利益,又避免陷入危机使局势发生不可逆转的倒退。这些问题的答案相信都可以从历史的探究中获知一二。


注释见原刊,此处省略。



    进入专题: 《蒙特勒公约》   黑海海峡   苏土关系   土耳其危机   二战   反法西斯战争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1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