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期以来,学术著作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其弊端也日益显示出来,这同样(甚至可以说更加)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我在这里着重对近些年学术著作出版的弊端展开分析,我认为,近些年学术著作出版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受学术"行政化"、高校"行政化"的影响,学术著作过分追求"行政"标签。学术著作的创新、水平、质量等本来与"行政"级别没有太大关系,但受当今社会学术"行政化"、高校"行政化"的影响,许多人(特别是学术管理界和学术评价机构)对学术著作自身的创新、水平、质量等内在的方面并不关注;重点甚至全力关注的是该学术著作是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出版该著作的出版社是什么级别、该著作出版后在什么级别的报刊发表了书评(包括什么级别的研讨会和报道)、该著作出版后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励(包括获得什么级别的领导批示)等等。
其二,选题跟风,雷同化现象严重。学术著作选题跟风主要是"跟"两个方面的"风":一是跟时政方面的风,一旦社会上出现某个热门话题(论题),一时间关于某个热门话题(论题)的书就会像"井喷"一样出现;二是跟"畅销书"的风,一旦某个、或某方面选题的书畅销,模仿其的"东施"书(或称"孪生姊妹"书)就会大批量出现。这样造成很多的所谓"学术著作"选题重复、内容雷同,甚至"千书一面"。
其三,数量太大,垃圾书多。在当今疯狂的学术评价机制逼迫下,学术著作的出版宗旨(目的)已经被异化,即由追求真理、发表独到的学术见解异化为主要(甚至是完全)是为了追求利益。当今学术著作出版所追求的主要是两方面的利益:一是为了评职称,这类所谓"学术著作"被人称为"职称"书;二是为了"科研课题"的结项。这两个方面的"学术著作"数量庞大,但垃圾居多。
其四,更有甚者,抄袭剽窃。据我的观察,"学术著作"的抄袭剽窃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自己抄自己的,在论文发表中表现为一稿多投(发),在"学术著作"出版中表现为换个书名重新出版(这和"再版"完全不同);二是抄自己的译著,把自己若干年前翻译的著作中的内容抄入自己的"著作"中;三是抄别人的,包括直接抄和变相抄;四是请人代写,几年前曾有人揭露,某省一厅级干部的博士论文是用钱请三位硕士研究生一起炮制的,现在网上代写论文和著作的广告不断,正是上述现象的反映。
(载《云梦学刊》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