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对政治是天然的兴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69 次 更新时间:2016-03-15 22:21

进入专题: 政治哲学  

陈伟 (进入专栏)  


编者按:他是国内研究政治哲学的青年学者,又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爱好者。他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曾炮轰大学团委之藏污纳垢。他书写《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又对何炅吃空饷等时事保持高度热情。他创办“陈伟时刻”个人公号,又招贤纳士,帮助有志于学术的青年学生。爱思想学人小组有幸采访到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陈伟老师,了解这位充满热情和关怀的学人背后,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治学历程、时政洞见。

 

受访嘉宾:陈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采访者:陈竞之、苟婉莹,爱思想网。


求学之路

1

问:大学本科是什么专业,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答:我大学本科专业是政治学与行政管理,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喜欢。高考填志愿时,不同批次填的学校不同,但专业都是这个。我高中时就喜欢写政治小论文,写作文取材也经常是跟政治有关。高中时写过一篇《论群众反腐道路》,获扬州市直中学政治小论文比赛一等奖,我的观点是反腐要发动群众的力量,要走群众路线;高一时,新闻报道大邱庄禹作敏被抓的事件,我写了一篇评论《禹作敏的哀号》,投到学校广播站,还被播出了。有一次作文要写一个游记,我写“秋游史公祠”,虽然是游记,中心思想却是关于现代商业社会里民族英雄精神如何沉寂、落寞,将秋天史公祠里面的萧条和史公祠外面繁忙的都市进行对比。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都是跟政治有关的习作。我高中写作文,政治味道常常盖过语文味道。可见对政治是天然的兴趣。

2

问:政治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最高的学问。也有人说,最好有其他学科基础之后,才可能学好政治。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您在学习政治学时有遇到过瓶颈吗?

答:荒谬!一个人知识结构丰富当然不错,但政治学并不需要其他学科做基础,政治学本身就是一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研究对象明确的学科。今天流行的很多社会科学发端于20世纪甚至更晚,而政治学从古希腊就有了。

您说的瓶颈,是指障碍?我在学习政治学时没有遇到过什么瓶颈。政治学是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学问,是关于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学问,是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问,一旦入门,政治学的独特魅力会深深吸引你,你毕生可以之为业,犹觉“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3

问:您是国内研究阿伦特的代表学者之一。当初是什么原因推动您研究阿伦特的政治思想?

答:阿伦特是我博士生期间的研究题目。选题原因,基本上,是因为当时国内对阿伦特的政治思想研究甚少,而阿伦特却是很重要的思想家。她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对我很有吸引力。我本科大一时读过一本关于文革时期意识形态风云的书,印象深刻,由此对文革这样的政治现象,有强烈的兴趣。几年后,这个兴趣反映在了我的博士选题上。当然这里面离不开导师李强老师的指点。读硕士期间,李老师有一次和我闲聊时提到,阿伦特很重要,国内缺乏研究。李强老师这句话是言之无意,我作为学生则听者有心,于是就准备研究阿伦特了。也就是说,我在硕士阶段就有打算在博士期间研究阿伦特的明确想法了。

4

问:您开始您的学术生涯有何契机或者动力?求学过程中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事/人/书?

答:逐步走向学术之路,契机是大三时听李强老师的政治哲学课程。李强老师讲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那时他的著作《自由主义》一书即将而尚未上市,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先听为快。李老师讲课神采飞扬,风趣生动,很有感染力。这个课告诉我,政治学原来可以这样生动。这样,大三之后,我在学习上已经比较明确地往政治哲学方面靠了。第二个环节是读博士,因为如果不读博士,是谈不上走学术道路的。

求学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是李强教授;他的课程、学问,足以激励一代学子。至于哪本书对我影响最大,不久前有学生问过我,我想了半天,挑不出来。读的书虽然有一些,但没有哪一本让我特别地膜拜。有几本书是看得遍数多些,但仍不能说是最喜欢其中哪一本,情况就是这样。要说几本影响比较大的,不外是阿伦特的书、施米特的书、伯林的书,等等,还可以加上韦伯的书。

 

教学心得

1

问:您在大学开设哪些课程?您开设这些课程的构想是什么?

答:开设《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经典原著选读》等课程。这些是基础性课程,开这些课,主要是让学生对西方学术有基本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

2

问:您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授课方式有区别吗?为什么有(没有)区别?

答:有所区别,但区别不是很大。授课是以我全堂讲授为主,辅以一到两次必要的课堂讨论,方式比较传统。区别是,研究生课程会较多地讲一些研究心得、研究方法、如何写论文等等,本科生课程不大讲这些东西,另外,研究生课程讲授时会比较学理化,形式上刻板一些,发挥部分相对较少,而本科生课程有一个兴趣培养和激发的任务,知识传授则是第二位的;经验表明,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讲再多也是徒劳。比如学生有兴趣,你只要告诉他霍布斯很重要,略作指点,就可以了。如果学生无兴趣,你把霍布斯学说讲得天花乱坠,对他来说有一点意义,比没听过要好些,但意义不是很大。

3

问:关注到您在人民大学教学时,会经常组织明德读书会。请问您的读书会是怎样的形式?参与程度怎样?

答:读书会是每学期选一本著作,大家带着书,一段一段读,读几段,停下来讨论讨论,看看有无难以理解的地方,或者很有心得的地方。参与的人数通常是七八人,自己的学生为主,外院系经常也有学生参加。

读书会实况(图片来源:@人大陈伟)

4

问:您在“陈伟时刻”公号上曾经发过一篇"政治学导论"阅卷手记的文章。提及学生在答卷时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这种现象在您的教学过程中常见吗?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答:开全校选修课时就会出现。主要是因为有的学生见是公选课,不怎么来上课,故而考试乱写一通,笑话百出。

5

问:您在新浪博客上发布过一篇以个人身份招生的启事,是为什么想到通过这种方式招生?教授方式和学校常规录取的学生有区别吗?报名的人多不多?

答:主要考虑有几个方面:

一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考了研,读了硕士,但是兴趣不在学术,只在于大学的牌子,在于硕士的头衔。而有的学生一心向学,却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实现学术梦想,未曾有好的老师指点,我想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二个考虑是,培养一个优秀学者,2年硕士,或者3年4年博士,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是很难的,特别是对于政治哲学这样的学科,不是掌握了某个技术、方法就可以快速上手的。我希望从很早就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指导,让他尽可能早地起步,在正确方向上走,坚其志,打好基础,完成基本文献阅读与积累,这样,或许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出来。这也是一个原因。

第三个方面原因,我关注戏曲,戏曲里面是有师徒制的;我关注中医,中医最后也是要跟师的。这给我一些灵感。

多种因素,促成做这样的探索。

教授方式与学校常规录取的学生有区别。主要是学生多在外地,面授机会少,平时交流有局限,工作了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所以很多细节,还在探索中。报名的人有一些,但不乏中途退出、不能坚持的。个人精力有限,所以我发布收徒信息都要加期限,结果仍时不时有读者发来申请要求拜师

6

问:陈老师除了研究政治哲学外,也喜欢中国戏曲,是如何平衡中西文化的,如何看待现在国学热、儒家宪政?

答:国学作为一种学问需要研究,这个没问题,但国学在生活中只能作为个人兴趣或爱好。要区分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传统中国在政治哲学上是贫乏的。现代政治涉及到人的自由、平等与权利,涉及到民主与法治,涉及到股份公司、资本与市场,国学与传统王朝帝制、农耕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蔑视科技,排斥分工,否定人的权利,提倡等级制,用忠孝节义等道德旗号来否定个人的基本自由,凡此种种,与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

儒家宪政论有两种,一种是挂儒家羊头卖自由主义的狗肉,一种是打着宪政的幌子推销儒家,前一种理论上有内在的矛盾,但实践上没有害处,后一种里面具有反现代的东西在里面,有禁锢思想、奴役人的冲动,不仅混淆了视听,如与权力联手,还会给人间带来巨大的危害。

陈伟老师画作(图片来源:@人大陈伟)

7

问:近几年阿伦特越来越多被提及,如何看待?您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研究专家,阿伦特最吸引您的是哪一点?

答:这说明政治哲学研究在中国的进步,也反映阿伦特著作本身有其魅力。阿伦特著作吸引我的地方很多,独特而睿智的见解,永不妥协的公民精神,对世界的“爱”,等等,很难说哪一点“最”吸引我。

 

学人点津

1

问:现在的公共讨论很大程度上无法在充足的信息上开展,容易沦为仅仅是贴标签或靠边站的争论。您认为对于一位公民而言,应当对现实政治和发生的公共事件保持怎样的态度?

答:公民应当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必要时还要敢于行动。这是中国古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体现。公民发言不必追求所谓全面客观,因为除了某些自我标榜的狂妄之人,除了上帝,谁都无法做到全面客观。贴标签是为了便于识别,也没有什么不妥。深入的讨论,需要发言者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提高,需要遵循一些商谈伦理。但表达意见,是公民基本权利,意见没有肤浅高下之别,和学术研讨不是一回事。要求公民发言都要全面客观经得起检验,这是荒谬的。政府做不到,学者、科学家也做不到。做冷漠的看客不足取,有意搅浑水,混淆黑白是非,毫无正义感和同情心,更是十分可耻。

2

问:在自媒体和大数据的时代,信息爆发,您自己也在办个人公号。有的人说当下的媒体传播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很难使人深入思考,前一段时间,大象公会的一篇《不必读经典》也引起争议。您如何看待媒体与学术的关系?媒体在社会中应当扮演怎样的作用?

答:学术借传媒普及到公众那里,有开启民智的作用。但学术毕竟具有严肃性,有其门槛和规范,所以不必强求二者之间的合作。信息都是碎片化的,难道还有整全的信息?碎片化问题是伪命题,不必当真。历来书都是一页一页翻,话一句一句说,无所谓碎片化。这种概念的提出,是为自己不读书找借口。媒体必须是自由的、独立的,它可以发挥监督、交流、娱乐等多种作用,否则就成了纯粹的统治工具,成了帕累托所说的“衍生物”的集散地,成了制造虚幻世界、让人丧失现实感的罪魁祸首。

3

问:您在自己办微信公号的时候有遇到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经营过程中有什么心得?

答:我的微信公众号叫“陈伟时刻”(chenwei_moment),希望大家多捧场,给我们写稿。办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不少事情的,比如受了冤屈的人希望为他发声;有时会被要求删除某条信息;海外媒体转发公号的文章放在头条;中南大学学生自杀事件由于我公号的曝光,为学生家长争得了实际的利益,等等。目前公号订阅数尚不是很多(再次推荐一下这个公号),但有几篇文章还是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我们的评论抨击不良现象,是毫不留情的,甚至不免过火,无论对方是校长还是什么来历。我主张发扬公民美德,敢作敢当,而不是顾虑重重,瞻前顾后,最后一事无成。这也是我公号的风格。

经营的心得,是公号要办好等于是做新闻。微信公号不适于传播学术,希望通过公号获得知识的人凤毛麟角,微信公号被广为传播的东西,多有哗众取宠、媚俗低级、危言耸听之嫌,有煽情、夸大、猎奇的倾向。我的公号是做大学生校园文化的,面向大学生和关心大学生的读者,希望给大学生提供高端、高品质的阅读体验。所以,我们明知有的严肃学术文章转发和阅读不多,但还是要推出,做些“科普”的工作。

我们的特色是有全国各地大量的学生为我们投稿,提供来源于生活的原创文字。当然这也有其局限,就是这样的投稿,私人性文学性强,大多不利于转发分享,而微信没有转发,阅读量就相当有限。我们寻找了其他的方法,试图弥补这个不足,一方面不媚俗,另一方面又要确保相当的转发量,扩大影响,增加粉丝。我相信,长期下去是必定能建成一个有大学生广泛参与、关注的校园文化微信公众号的。

4

问:您认为研究政治哲学对您最大的塑造和影响是什么?

答:政治哲学塑造不了我的,我也没觉得如何受到它的影响。政治哲学是我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我研究的对象并不局限于此。

5

问:《国家安全法》草案的出台,意味着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将面临进一步的控制。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答:我没有读过这个草案,不能发表什么具体的意见。19世纪的边沁设计过一个圆顶监狱,以便以较少的人力就能监控大量的人。奥威尔的《1984》里也有一个无处不在的“电幕”以及时时盯着你的“大哥”。极权主义是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产物。人类走向极权主义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然而人追求自由的原始冲动,不会因此而泯灭。技术历来是双刃剑,敌人与朋友双方都可以用。还有一个真理是,一个国家的安全不是靠法律就能保障的,法学家常常迷信法律,不断鼓动国家立法,不知道法律多如牛毛,反是社会一害。真正的法,是刻在人民的心上的。

6

问:您认为哲学意义上“好的人生”和“好人”是什么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对此进行实践?

答:不存在关于好的人生和好人的标准答案。苏格拉底的人生并不比当时雅典的石匠更“好”。道德楷模的人生也并不比街边精明的商贩更“好”。没有饭吃时,商贩从外地贩来的食品可以充饥。落水时,你眼中的“坏人”可能是你的救命恩人。人生是丰富多彩的,经常会面临选择的困境,人本身也是复杂、多面、易变的,一个人有时会做好事,有时会做坏事。他做的事情对这个人来说是好事,对另一个来说却是坏事。里面有无法化解的冲突。人的内心和他所展示出来的样子,又是不同的。

你问我好人的问题,我想起电视剧《宫心计》里面存好心、讲好话、做好事的刘三好,不过,刘三好也不能说她就是“好人”的典范。因为她的这些“好”,在她的仇人眼里就是坏,在生活理想与他不同的人看来就是没有原则、幼稚、懦弱等等。口语中好人指善良、有爱心的人,指可信赖、真诚的朋友,这个没有问题,你知道你讲好人的时候指什么就可以了。

如何实践,你在生活中自己去体会,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了。在一些基本的前提下,生活允许你不断犯错。我不想当别人的人生导师,去给人家建议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那些经常出书写文章的人生导师,经常是自己也没有过好他自己的人生。

 

附:

陈伟老师简介

陈伟,男,江苏靖江人。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师从著名学者李强教授,在其指导下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开设课程:

西方政治思想史(本科生)

西方宪政研究(本科生)

政治学概论(本科生)

政治学名著选读(本科生)

政治哲学原著选读(本科生)

政治学名著选读(研究生)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重要流派研究(研究生)

研究方向:

政治理论,特别是汉娜·阿伦特、卡尔·施米特的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宋代中国社会政治及思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研究

出版著作:

《政治学的故事》,第一作者,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延伸阅读:

陈伟老师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rlschmitt

陈伟老师新浪微博:@人大陈伟

陈伟老师个人公号:陈伟时刻(chenwei_moment)

 

注:爱思想团队采访编辑,转载需取得授权


进入 陈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哲学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人访谈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91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