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绚的新著《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已于2002年3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读后深感这是作者近年来深入、系统地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一本力作。一方面,作为一名年轻学者能很好地进行并完成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初步建立网络新闻研究体系,表明作者具有很好的学术功底与理论素养,值得称赞;另一方面该书梳理了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脉胳,在较高层次上搭建了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平台,为今后的网络新闻传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书具有开拓和创新意义。
该书以全球性网络新闻传播为背景,以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研究为主线,对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整合。众所周知,近年来研究网络传播的论文、书籍出版了不少,但多从信息技术、操作技巧或文化层面上来进行分析,真正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进行归纳论述的还不多见,本书对网络新闻传播既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宏观把握,又有对重点问题的深层解析,书中涉及的章节要目,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分析架构而成,其中讨论的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都是网络新闻发展研究所应涉及的重要问题。
《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一书以历史发展脉络、理论、业务实践三大块内容为横向划分,从网络新闻传播史、网络新闻传播特性、网络新闻自由权利、网络传播道德政策法规、网络新闻提供模式、网络采编、新闻网站经营等为纵向线索展开论述,从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结构,并在板块式的章节中,保持理论思想发展的完整性。以上所述这种对网络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归纳布局,是作者在谙熟和深入掌握传统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精心研究后所做的周密安排,反映了作者为使网络传播研究更贴近新闻专业、更系统化所做的有益尝试,也说明作者在着力探索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研究新方向。另外书中的论述也展示了作者具有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活跃的学术思想,书中许多带有原创性的学术见解,表明该书是一本具有较浓理论思辩色彩的专著。
值得重视的还有书中详实的资料和全新、全面的内容。本书是作者在汉城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完成补充收集资料和草拟初稿的,所以书中多是最新相关专业资料及最新网络新闻界动态情况。对于这些贯穿全书的最新资料,作者从网络传播史、理论和业务等角度进行了组合、归类、分析,对重点内容还进行中、外对比,使这些材料作为论据显得合理而具有说服力。
在网络新闻传播研究中,材料和框架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它的开放性和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影响了人们对它作为新闻信息传播媒介的看法,它的诞生使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面临挑战。另一方面,面对在几年之内就迅速普及的网络媒介,不少人被一些网络传播现象迷惑,从个别的例证得出了过于“乐观”的结论,那么对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阐述,对一些资料所表明的现象给予客观、正确的解释就显示得格外重要。所以对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划定出相对稳定的界线,构架其体系是一项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工作。
本书的作者之所以能初步完成这项工作,有这样的研究视野及科研能力,与她所受的长期专业熏陶、学富累积有关,作者曾在复旦和人大两所大学的新闻学院求学,后又在日本及韩国进行学术考察及做博士后研究,因而其所撰专著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满足感。
具体来说,本书中作者对不少问题的论述都具有创见,如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价值观、制约网络新闻传播的因素、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网络新闻传播自律、传统媒体网站的公司化、国际化等节中的许多分析论述都不乏独到之处。各章节的论述既吸取了传统新闻理论的精华,又能从网络新闻传播规律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1.本书深入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并对因此而起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导向性阐发。
如在第二章第二个问题中,对网络新闻传播中所体现出的新闻价值倾向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在商业网站的运营模式下,网络传播者在选择和加工新闻时,是把新闻作为一种具体市场价值的商品来操作,较少去关注新闻的宣传价值和社会意义,新闻价值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选择和加工新闻最重要的标准,这也使网络新闻更加商品化、丰富化和个性化。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网络传播时代,其中包含的价值因素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呢?网络传播中滚动新闻的播出,大量的跟跟踪式连续报道,即时的新闻分析,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最新进展,更使这方面的新闻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经过分析之后,作者认为“网络新闻向信息接受者提供了一个更易读的环境,网络传播环境下,对新闻服务质量的要求,不仅指具有个性的新闻内容,而且也意味着要注意从受众心理和需要出发,为他们浏览新闻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界面。网络新闻的组织形式是网页,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使用的超链接文本方式,更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网页设计的简洁性可以减少读者阅读新闻时所需经过的路径。”这种运用新闻学基本原理分析网络新闻方法,是符合网络新闻研究基本规律的,避免网络新闻传播研究误入网络技术研究或网络综合信息资料传播研究的旁门。
又如第二章第五个问题,关于网络作为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位问题。有人提出,网络时代,大众传媒作为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唯一发布者的地位将有所减弱。新闻工作者将失去对新闻报道的优先权(垄断权)。对此,作者认为:媒体网站作为新闻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将更显突出,从媒体网站的发展里程与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媒体网站必须从现实与未来的信息传播体系中反观自身的处境,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并以此为依托探索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媒体网站延续了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特有的公信力,所以它充当信息纽带所起的作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信息载体所起的作用。
媒体网站仍然是政府机构和政治组织舆论动员的工具。在任何国家的网络传播中,主流媒体网站的新闻传播都是被高度重视的。对这一不少人提及但都缺乏客观论证的问题,作者透过现象进行了剖析,将对该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2.在这本专著中,不少章节的论述表明作者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索,且观点正确、见解独到、中肯而有说服力。
如书中有涉及网络传播自由及网络传播政策、法规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作者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一些研究内容和研究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客观总结,揭示了新闻自由的本质特征,为网络传播研究中涉及的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探讨奠定了思想基矗本书对新闻权利的演变做了历史考察,尤其是阐述了从新闻自由到新闻权利的演进,认为新闻自由要作为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必须纳入一定的社会法制体系中,由此引伸出新闻权利的概念体系,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新闻义务的范畴。此外,作者还对知晓权、表达权、网络传输权等作了有价值的探讨,并对互联网上的传播自由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传播自由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互联网也置身于社会之中,它不可能是独立出来的“世界”,网络活动也要遵循社会总的“游戏规则”,也会体现出一种所有权,一种主导性的意识形态。网络也是有中心的,它的中心就是那些大的网站,与传统的传播媒体一样,国家政府到互联网的控制有时是“隐形”的,如果退一步来看,撇开各种政治、经济势力企图成为网上的主流观念从而统治舆论的事实,找寻中心的(或主流)文化以及用户较低的素质都会在网上造就一些名义上代表多数的“精英”,而本来是寻求个人自由的理想很可能异化为寻求新的主宰。因为即使到了数字化时代,人们依然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已“解惑”;一些高素质的传播者会成为这种“意见领袖”,即使没有这些精英们,社会原有的多数意
论文新闻传播研究的探索创新之作:评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来自
见还会以传统道德的形式影响用户,等等。作者的这些论述,不但提升了人们对网络自由的认识层次,也体现了作者的理论洞察力和勤于思考的治学精神。
3.书中对网络新闻传播实践的探讨也较为引人注目。
如在第三章中,作者详细地分析了目前中国新闻的网络站点的特点,并且对商业网站、传统媒体网站和新闻集团综合网站等不同网站提供新闻的模式进行了描述,随后作者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这一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在介绍国外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富启发性。
整合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拓展生存空间,提高竞争能力,是当前许多传统媒体的共识。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不再像是传统媒体技术上的革新这样简单了,正日益成为一种关系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新的意义上的“媒介”,如在有些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上,人们可以看新闻、与人聊天、买东西、找资料、搜索朋友等等,几乎所有的网络媒体都不再仅有提供新闻信息一项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不是一个层次上的竞争,和电视当年与报纸、广告的竞争不可同日而语,如何有效地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为网站创作有利的生存环境,或是如何成功地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移植到网站中,如何提高传统媒体所办网站质量,实现网络新闻传播高效发展,是新闻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作者在书中着力探讨的。作者还将数字化广播、电视列为一节,进行了详细讲解,对人们了解电波数字化传送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作者在第四章在线新闻采访辑中,对网络采编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人们在理论指导下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提供了思考线索。
总之,作者以全新的资料、专业学者的笔触,创见性的阐述,丰富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内涵,充实了新闻学研究中的这个新领域,这也正是本书的理论价值所在。当然,也有遗憾之处,如书中对有些问题探索得不够深入,最后一章应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站如何生存下去是人们所希望了解的,作者虽然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和几点建设性意见,但终觉论述内容单薄了些。
作为一名年轻学者,陈绚治学态度严谨、厚积薄发,在新闻学领域勤奋耕耘,她在完成这一专著的同时,还发表了不少论文,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探索,值得肯定,我们期待着她今后有更多的新作问世。正如陈绚在本书序言中所勾勒出的目前新闻传播事业的状况那样,我们看到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新的媒介传播环境,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网络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行列中去,为繁荣中国新闻与传播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