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社区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22 次 更新时间:2015-06-28 15:52

进入专题: 社区发展   社区建设  

文军 (进入专栏)  


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作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 二战以后一经联合国倡导,便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因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和政府的欢迎和推广而得到迅速地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已显得愈来愈重要,并日益成为社会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手段。


一、社区发展的历史

社区发展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在西方已有悠久的历史。从15—16世纪的社区救助、17—18世纪的社区组织到19—20世纪的社区发展运动,社区发展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早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一些工业国家为了应付当时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社区内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工作,尤其对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并越来越多地注重调动社区居民自身的积极性,增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工作的主动精神。如德国实行的汉堡福利制度和英国成立的慈善组织协会等。到20世纪初期,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出现了一场更具广泛性的“睦邻运动”,其宗旨就是在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基础上,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和互助精神,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改造社区生活条件的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为适应战时的需要,在全国普遍开展了战时服务,社会工作由此得以迅速发展,并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F ·法林顿在他的一本名为《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的著作中,首先提出了社区发展这一概念。1928年美国社会学家J ·斯坦纳在其所著的《美国社区工作》一书中专门设置了“社会变迁和社区发展”一章,并对社区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论述。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森与波尔斯在其合著的《农村社区组织》一书中,也对社区发展的基本方法和理论观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以后,又有几位美国社会学家对社区发展的定义、社区发展的基本方法和社区发展的理论作过较详细的论述,并为这一概念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亚洲、中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贫穷、疾病、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一种运用社区组织方法,合理利用民间资源,发展社区自助力量的构想应运而生。1951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了390D号议案,计划建立社区福利中心,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久又将“社区福利中心计划”改为更为行之有效的“社区发展计划”,并于1952年正式成立联合国社区组织与发展小组,其目的就是要以乡村社区为单位,由政府有关机构同社区内的民间团体、合作组织、互助组织等通力合作,发动全体居民自发地投身于社区建设事业。1954年联合国又进一步改组了社区组织与发展小组,建立了社会事务局社区发展组。这一组织在亚洲、非洲、中东、南美等地区大力推行社区发展运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印度政府就较早地接纳了联合国的社区发展计划,在全国数十万个村庄推广了社区发展运动,并使社区发展由乡村扩展到了城市。1957年联合国开始研究将社区发展计划运用到发达国家,试图通过社区发展来解决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并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的重视。此后,联合国还在世界各地举行了多次研讨会,探讨社区发展理论与方法,先后发表了《社区发展与有关业务》(1960年)、《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1963年)、《都市地区中的社区发展与社会福利》等报告。从此,社区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而在全球得以迅速推广和施行。


二、社区发展的特征

社区发展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实际内容,可以说是随着社区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关于社区发展的具体内涵却众说纷纭,在不同地区、社区,人们赋予它不同的目标和涵义;不同的服务机构、团体、政府从不同的价值角度、利益角度来理解它、推行它。据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的《社区:一个社区系统导论》一书研究,当今纷繁的社区发展的内涵大致可从四个方面来划分和理解:(1)过程说。 即强调整个工作须经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步骤以及居民在社会关系和心理态度上须有一转变过程。(2)方法说。即强调社区发展是一种达到一定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是一种组织和教育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改善社区生活的活动,从而促进社区进步的方法。(3)方案说。即强调主体是某种实务如卫生、福利、 农业或娱乐等,并为此开展一系列有秩序的活动。(4)运动说。 即强调社区发展是一定浪潮式的群众运动,认为它是一种人民献身的目标,主张应动员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

根据世界各国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综合社区发展的各种定义,笔者认为,把社区发展理解为一种过程和方法比较恰当。方案说和运动说都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方案说过分强调社区的物质建设和生产发展,忽视对社区成员的教育;运动说则只注重以运动的形式来推行社区发展,企图靠热情和宣传来持续社区发展。而过程说则反映了社区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不管是运动,还是计划和方案,它们都表现为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方法说则反映了社区发展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引导和努力启动社区力量而促使社区进步和居民参与自治的一种途径。它们都扣紧了社区发展的内涵和本质,并表现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主体性。社区发展的主体是社区的全体成员,因此, 它强调居民的共同参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居民的自助、互助和自治,是社区力量的总体开发,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和他人来提供服务。同时,社区发展也必然要求少数人的决策转变为广大社区成员的决策,少数人的参与转变为大多数人的参与,以促使社区发展从依赖外部人力物力资源的“外源型”发展转变为“内源型”发展。而这些都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发展主体的积极性。

(2)目标性。 社区发展的目标是代表一个社区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是一个社区前进的路标和灯塔,它可分为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计划目标和实施目标、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等。从直接目标上来看,社区发展就是要协助社区认识其共同需要,增加其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改善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尤其重要的是,社区发展并非在于解决所有的社区问题,而在于其活动过程之中,社区居民对活动的了解和认同,以在共同意识和归属感上得以加强。

(3)动态性。社区发展是一种有组织的、有计划的、 经济和社会并重的动态的过程。社区的发展,无论是从其整体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其各个部分的彼此关系的角度来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动态的集合体,即任何一个社区的发展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把社区发展放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加以考察和研究。

(4)建设性。社区发展说到底是靠社区建设来实现的。 社区建设是社会工作学和社会学在社区工作中的有机结合和具体应用,是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社区发展不是仅仅搞几项物质建设或实行几项福利措施,而是通过社区的全面建设,来改善社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状况,以促进社区的发展。


三、社区发展的趋势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区发展作为联合国推广的一项世界性运动,伴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而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追随的热点。尤其到了八十年代以后,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又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飞速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从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发展扩展为全球性的社区发展。 在传统的社区发展规划的制订中,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发展中国家,甚至认为社区发展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事。然而,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扩展和深化,全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绝不只是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贫困,也是影响世界安定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依然存在着一个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身的任务,如美国政府所制订的“反贫困作战计划”,就是一项致力于社区发展的行动方案。当前,对社区发展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特征。

(2)从农村地区的社区发展扩展为城市地区的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正式作为一种发展实践的方法来运用,最先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实施的。六十年代以后,联合国开始讨论在城市地区推行社区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962年联合国在新加坡举行了“亚洲都市地区社区发展研讨会”,并提出了印度新德里市的实验报告。此后的几十年间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城市社区发展得以普遍开展,且日益成为城市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时至今日,社区发展除了因社区结构及当地需要不同而使工作内容有所不同以外,已基本没有城乡之间的差距了。

(3)从应时性的社区发展逐步变为可持续协调的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实践刚开始之际,大多数人都只是把社区发展看成是解决现实困境,摆脱贫困和失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服务的应时性举措。而今天,随着社会发展观念的不断改进,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观念,其在社区发展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社区发展立足于地方基层,依靠当地居民的积极主动参与谋求本地发展,促进社会整体进步,既保存了社区这一传统形式的有利因素,更为整个社会长久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发展走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

(4)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融合和协调。 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微观化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社区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融合性和协调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区发展不论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对人本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正是通过将整个社会的发展牢固地建立在一个个社区的发展之上,并不断地保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协调性,我们的整个人类社会才会走向良性且持久的发展之路。

(5)社区发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强。 在联合国倡导社区发展的初期,各国对社区发展的有关理论、方法问题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和单一,世界各国的社区发展事实上主要是凭经验办事,实际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的联系也不甚紧密,造成社区工作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区发展的蓬勃开展,人们对社区发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发展的理论研究由此得到了迅速加强,各类经过社区组织或社区发展工作理论与方法专门训练的社区工作人员不断增加,使得社区发展工作进入了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阶段。今天,可以说,世界各地在开展社区发展实践时,都离不开科学而系统的社区发展理论的指导,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和行为准则。


四、社区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乡都开展了广泛的社区建设运动,实际上就是响应联合国所倡导的社区发展实践。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程度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有中国特色社区发展的集中体现。它对于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它有利于增强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一归属和认同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吸引力的基础。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社区文化,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社区文化较之专业文化生活更具有群众性、娱乐性、思想性和知识性集于一身的特色。社区居民通过自我创作、自我表演、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巩固和发展社区新型的、和睦的人际关系,而且通过共同的社区参与增加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也增强了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它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已明确把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是要努力实现“三个显著提高”。而在顺利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社区发展实践是其基本内容。因为,社区是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只有抓住社区发展这个最佳切入点,以社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才能使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在建设中不断得以提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再上一个台阶。

(3)它是传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丰富居民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用于休闲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社区已日益成为一周40小时以外的最为重要的休闲场所。社区发展就是要通过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维护和促进社区的安定团结,而且对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现代意识,培养新社会习俗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4)它有利于加强社区管理, 推动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社区发展不仅有利于确定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方位,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基层政权的职能,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社区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城乡正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的社区发展实践,则正是同强化社区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基层政权建设工作,而且也积累了许多社区发展的经验,丰富了社区管理的内容。

(5)它对当前实现政府职能、企业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原来大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关人”、“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致使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之间的行政关系在不断减弱,法律、经济和人际关系得以增强。而社区发展实践不仅有利于扭转单位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局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负担,而且有利于政府从繁重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宏观调控和协调监督上,以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


原文来源:《岭南学刊》(广州)1998年第02期 第38-41页

进入 文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区发展   社区建设  

本文责编:liuwen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发展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990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