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谈谈中国思想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82 次 更新时间:2015-04-17 10:50

进入专题: 中国思想史  

胡适 (进入专栏)  

在三千年中间的中国思想史,我想可以寻出一点线索来,不管它是向左,向右,或是向前,向后。中国思想史如此多的材料,如没有线索,必定要散漫。我的见解也许有成见,可是研究了三十多年,也许可给诸位作一参考。

简单说来,思想是生活种种的反响,社会上的病态需要医治,社会上的困难需要解决,思想却是对于一时代的问题有所解决。经济对思想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在近两三百年来,经济极为重要。生活的方式,生产的方式,往往影响于思想。下面分三个时代来讲:第一个时代——从商末到周初。

在这个时期里经济并不占重要地位,几百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状态,并没有多大变迁,更无所谓产业革命。

古代思想最重要的是政治和宗教。《史记》作者司马迁分古思想家为六派:即阴阳,道德,儒,墨,法,名等。但是这六派都是“皆务为治”,亦即怎样治理国家社会。廿九年来从发掘安阳商代文化,发现许多材料,可使我们了解古代政治和宗教的生活。那时的政治和宗教合在一起,且互为影响。他们的主要生活是祭祖,按照祖宗的生日排成祭日表,一年三百六五天都在祭祀,那时的宗教以祖为本,而且是很浪费,很残忍,很不人道的宗教。人死之后,拿来殉葬的是宝贵的饰物和铜器等,牺牲品往往用到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牛羊,这是多么浪费!用“人”来祭祀,一为“殉”,即把死人所爱的人和死人埋葬在一起。一为“祭”。即以人作牺牲品来祭神,但多用俘虏。这又是多么残忍!由于这“宗教”的浪费和残忍!至少可以有一种反抗的批判的思想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四种思想的产生:第一点人本主义。在纪元前三世纪至六世纪,思想很发达,无论那一派那一家,其共同的一点是注意到“人”的社会,并且首创不能治人,怎样祀神的论调,讲所谓“治人之道”。

第二点自然主义。针对前时代反应而出的这种主义,是很重要的一点。“自”是“自己”,“然”是“如此”,所谓“自己如此”,亦即自己变成了自己。如乌龟变成乌龟,桃子变成桃子等。两千多年这“自己变成自己”的形质,形成中国思想上很大的潮流。如老庄的思想,即是含有这种思想。

第三点理智主义,那个时代如孔子所谓:“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便是说明个人须作学问,并且提倡教育的路,无论那时学派思想如何复杂,也都是重知识,所以说已走上了知识主义,理智主义的大路。

第四点自由思想。在若干国家对立时代,往往有思想的自由。那时有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如《吕氏春秋》;亦有提倡民主革命的,如《孟子》。

第二个时代——从汉到宋。

这一时代发生了极新的问题,一是国家的统一,一是新宗教佛教的传人,而普遍全国。于是由此引起了两种思想,即:(一)在武力统一政治下,如何建立一文治政府,减低人民压迫。

(二)如何挽救全国人民的宗教热。前者如何建设文治政府,遂产生了四种工具:第一个工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自汉武帝时开始,这制度一直发展到科举制度。

第二个工具:汉武帝时设立太学,造就文官,至东汉时已有一万多太学生。

第三个工具:建树成文法律,提倡法治。

第四个工具:建设前一时代有同等权威而加强政治力量的经典,由此而断大案。

至于后者如何挽救宗教热,则有两点:第一点:提倡自然主义,如王充以自然思想解释自然现象。第二点:提倡人本主义,如范缜以人和物体相等视,有物体才有精神,韩愈的倡“原道”,乃要人恢复到“古代之社会”第三个时代——从宋代以后。

在这时代时产生了理学,亦即要恢复到古代好的制度和好的思想,拿本位文化来抵制非本位文化。理学亦即为道学,相信自然界有一法则存在。并且有两条路:一是“敬”、一是“致知”。第一条路主敬,我们可以看出经过了一千多年,仍不免要受到宗教的影响。第二条路是致知,亦即扩展个人知识。天地之大,草木之微,其中皆存有一“理”在。在这七八百年当中。

理学始终是走这两条路,并且也成了号称“中国的本位文化”。而“致知”更为“科学”的路,科学的“目标”。

总括的说,在从前的时代,工具不够用,材料不够多。现在则以全世界为我们的材料,以全世界为我们的工具,以全世界为我们的参考,那么我相信有比较新的中国思想可以产生!

(本文为1947年胡适在北京辅仁大学的演讲,紫云笔记,原载1947年6月《学风》第1卷第6期)

进入 胡适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思想史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77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胡适文集·第12册》卷三 北京大学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