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武:黎巴嫩印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55 次 更新时间:2015-02-13 21:45

进入专题: 黎巴嫩  

陈浩武  

从黎巴嫩回来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但是对这个国家始终有一种放不下的情怀,因此想写这篇文章和朋友们分享我所看到的黎巴嫩。

黎巴嫩很小。

真的,作为一个国家来讲,她的确太小了一点,大概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什么概念呢?一万多平方公里,大约就是北京市这么大的面积。但是,你可不能小看了黎巴嫩,这个小小的国度,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说到黎巴嫩,你自然就会联想到腓尼基、迦南、肥沃新月带,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古埃及这些历史概念。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为迦南地的地方,和犹太教,基督教、希腊神话、琐罗亚斯德教以及伊斯兰教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些历史,宗教,文明,使得小小的黎巴嫩有丰厚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明印记。

我们是从约旦的首都阿曼飞往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

飞机在夜幕中起飞,透过飞机的窗户可以清楚地看到死海,那里是约旦和以色列的交界处。然后我们沿着以色列的边界在地中海的上空由南向北飞,从飞机的窗户里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地中海的波浪,早上降落在黎巴嫩的贝鲁特国际机场。

很多知道我们去黎巴嫩的朋友都会非常关切地问,你们去那里做什么?那个地方那么危险?大约在中国人看来,黎巴嫩一般都和“炮火连天”这四个字连在一起,以为在那个地方终年枪炮不断,硝烟四起,属于兵燹之地。

当我们到达贝鲁特,亲眼看到贝鲁特时,你不得不承认,这个城市一片繁华,现代,安静,祥和,街道干干净净,建筑整整齐齐,除了停泊在港口的几艘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小型军舰,你看不到任何与战争,炮火相联系的景象。

我们入住的酒店,是一座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的玻璃建筑,看得出那种法国人设计的浪漫风格。酒店面临碧波荡漾的地中海,旁边是一座宏伟的大清真寺,又处在一个繁华街道的十字路口,热闹非凡。因为第二天举办贝鲁特国际马拉松比赛,酒店大门口正是马拉松比赛的出发站和终点站,所以许多人在繁忙地搭建舞台和终点站的牌坊,气氛一派祥和。

说到黎巴嫩,首先有一个概念就是腓尼基。

腓尼基人在世界历史上以造船闻名,以航海闻名,以发明字母闻名。“腓尼基”是什么意思呢?腓尼基在希腊语中是指“紫色”的意思,为什么?因为在远古时候,聪明的腓尼基人在海中发现了一种软体动物,其体内的汁液是紫色,他们学会了萃取这种紫色液体来做染料,应用于染纺织品。萃取软体动物体内的紫色染料染布,成为腓尼基人的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因为染出来的布是紫色,使他们获得了“腓尼基”的称号。

腓尼基人创造闻名于全球的航海事业,得益于黎巴嫩出产一种非常有名的树木,叫雪松,也称黎巴嫩雪松。这种雪松的特点是高大、挺直,木质细密坚硬,含有松油,不容易虫蛀,是建筑和造船的上好材料。如果你见过黎巴嫩国旗,你就会知道,黎巴嫩的国旗中央,就是一颗黎巴嫩雪松。可以想到,雪松在黎巴嫩的地位。

记得去波斯的时候,看波斯帝国的四大首都,包括苏萨,波斯波利斯,那些巨大的皇宫建筑,除了石头以外,基本都是采用黎巴嫩雪松。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在他的关于建造苏萨王宫的铭文中写到,“苏萨的建筑为如此恢宏,就因为石头来自于。。珠宝来自于。。黄金来自于。。雪松来自于黎巴嫩”的描绘。

因为有黎巴嫩雪松,腓尼基人造船业非常发达。

大家知道,中东地区最早发生的大规模战争是“波希战争”,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不朽作品《历史》,就是写波希战争史。首先是波斯人攻打希腊,到后来的希腊人攻打波斯,正是这场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导致了以后的“希腊化”,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在波希战争中,波斯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而希腊是一个个自由的,松散的城邦,为什么希腊能够以少胜多,战胜庞大的波斯帝国?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希腊人在波希战争之前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银矿,他们拿这些白银采购了黎巴嫩最先进的战船。

波希战争中有许多非常著名的战役,其中有一场就是萨拉米湾海战,在这场海战中,波斯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据说波斯国王就在地中海岸边的高山上观战,他亲眼看到帝国军队的覆灭。为什么希腊人能够在这场海战中取胜?正是他们用白银换来了黎巴嫩最先进的战船。波希双方所用的战船都产自黎巴嫩,然而当时大部分普通战船是单层多浆手的战舰。希腊人有了白银,出高价要求黎巴嫩人专门建造了一种双层多浆手的战舰,这种战舰船体更高、桨手更多,速度更快,所以战斗力更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很有意思的图景,在当年地中海的海面上,旌旗猎猎,杀声震天,剑拔弩张,然而,敌我双方所驾的舰船,都由黎巴嫩人所建造的。黎巴嫩人当时是世界的武器提供商。

黎巴嫩在地中海的东部,她不仅面积狭小,且境内大部分都是山区。沿海岸线有一座山是黎巴嫩山,在黎巴嫩山和以色列约旦之间还有一座山是陶鲁斯山。黎巴嫩土地肥沃的地区主要有两块,一块是狭窄的黎巴嫩沿海平原,一块是黎巴嫩山与陶鲁斯山之间的河谷。黎巴嫩主要的农业耕作和农产品来自这两块平原,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黎巴嫩山和陶鲁斯山之间这块谷地,被成为贝卡谷地。

贝卡谷地在两山之间,面积并不是很大,南北长大约在150公里左右,平均宽度在60公里左右。这块谷地是在东非大裂谷的最北段,大约占了黎巴嫩耕地面积的50%以上。

这里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闪米特人的分支迦南人移入到腓尼基,希腊人把他们称为腓尼基人。在公元两千年左右,人类文明的曙光在地中海东岸开始出现,推罗(提尔TYR)、西顿,比布鲁斯这些城邦都相继建立起来。腓尼基人利用这些城邦开展航行,在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的广大水域内开展海外的殖民贸易。我们所知道的北非重镇迦太基,就是腓尼基人建立的海外殖民地。

黎巴嫩一共有五处世界文明遗产,其中四个地方都和罗马历史有关系。一个是提尔,是公元2000-3000年左右非常重要的城市,被称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站;一个是西顿,与提尔一样,也在地中海岸边,是古文明的城堡;另外在黎巴嫩山的东海岸有一个很重要的港口城市,叫比布鲁斯;第四个是巴尔贝克,是我们首先参观的黎巴嫩五大世界文化遗产之地。

汽车离开首都贝鲁特,往以色列的方向,向贝鲁特的南部,沿着两山之间的河谷,前往巴尔贝克。贝卡谷地非常有名,《圣经》上说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大体就是指贝卡谷地一带。我们从车窗可以看到,两山之间,沃土千里,一望无际。大片大片种植的葡萄。在黎巴嫩的山区,有这样大片肥沃的土地非常难得。

贝卡谷地有名,还有一个原因,1982年的6月9日这里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空战,当时以色列的空军袭击了在贝卡谷地所部署的19个沙姆导弹基地。这是一场非常惊心动魄的战争,也以苏联、叙利亚和黎巴嫩方损失82架战机而以色列损失为零的奇迹,载入了世界空战的史册。据说是在六分钟的时间内,以色列的空军经过惊心策划,迅速袭击,把苏联和叙利亚在这里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的导弹基地全部毁于一旦。

沿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我们很快就到了巴尔贝克。

巴尔贝克离贝鲁特大约有80公里,这个地方是古代的一座神庙,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书上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迦南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神庙来祭祀太阳神,巴尔的意思就是太阳,贝克就是神庙。后来腓尼基人取代了迦南人在这里定居,他们又进一步修缮了这座神庙。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黎巴嫩以后,这里居住的腓尼基人和巴尔贝克城逐步希腊化,被称为希利奥波利斯,希腊语中的“希利奥”也就是太阳的意思。公元前47年,罗马的凯撒大帝认为这个区域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于是在这里进一步重建神庙,他的后任奥古斯都皇帝在腓尼基神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一直到公元60年神庙才基本完工。

经过奥古斯都重建后的巴尔贝克神庙,是当时罗马帝国最宏伟壮观的神庙群。这个神庙群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祭祀罗马的主神朱庇特,一部分是祭祀酒神巴卡斯,还有一部分是祭祀美神维纳斯。

今天整个巴尔贝克城的遗址还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三个部分。有人认为今天的巴尔贝克是整个地球上残存的罗马建筑中最壮观、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群,这个结论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我们已经在全世界看到许多罗马建筑群,包括我们之前去过的约旦,在那里有一个很大规模的古城,但是保存得像巴尔贝克如此完好的还是不多。

在这三个神庙当中,保存相对完整的是酒神神庙,也就是纪念巴卡斯的神庙。

整个神庙由巨石砌成几十米高的台阶、前后左右四面大的石柱也非常完整,除了顶层坍塌,墙和周围的长廊都依然保存完好。酒神神庙完全是由巨石构建而成,这些巨大石柱每根都在19-20米高左右,直径都在1-2米。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整个酒神庙的四周由墙和石柱形成的长廊上有大量的浮雕,其中埃及艳后在胸口放一条小蛇而自杀身亡的石雕现在还依然非常清晰。酒神巴卡斯神庙是一座科林斯式的建筑,历史记载建在公元100多年左右,从正面看一排有8根石柱,侧翼有15根石柱,每根石柱都雕刻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比如蔬菜水果之类的主题。石柱相接成一个长廊,宫顶的巨石浮雕一共刻有28个神像,神庙中还供奉有巴卡斯的图像,四周墙壁还刻有葡萄、酒壶的图案,与酒神相关。

贝卡谷地是一个非常富饶的河谷,谷地有大量葡萄酒庄园,所以酒神无论是对迦南人、腓尼基人还是现在的黎巴嫩人来讲,都象征着农业的丰收和巨大的财富,在他们心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据说,贝卡谷地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有6000年!我们一行去参观了一个葡萄酒庄园,因为酒的味道极好,我花了近100美金,买了两瓶上等的葡萄酒,准备带回国内,和朋友们分享,非常不幸的是,这些红酒在经过伊朗海关时被没收了。

到了巴尔贝克,从这里再往南走就是以色列的戈兰高地。我们已经临近戈兰高地的北沿,这让我想起在1994年,大约20年前,我作为中国青年企业家代表团成员去以色列访问,从以色列一端接近了戈兰高地,并且在戈兰高地附近的一个“基布兹”(以色列的集体农庄)和一位以色列的思想家讨论过关于共产主义的问题。记得那一次我们上了戈兰高地以色列一侧,那里和黎巴嫩接壤,记得当年在以色列的最北的哨所,我们还隔着铁丝网和黎巴嫩哨所的士兵合影。

从地形上判断,这次我们到达的黎巴嫩最南端地区,应该和我当年去的地方仅仅一步之遥。

说到黎巴嫩,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几乎是黎巴嫩的文化符号,他就是伟大的诗人——纪伯伦。

听说纪伯伦的诗歌已经收录入了中国中学的课本,与我们同行的新华社记者说,她在学校里读书时,课本里就有纪伯伦的诗,我们在黎巴嫩有一个行程计划就是去“卡迪沙(Qadisha)圣谷”,祭拜纪伯伦的故乡。这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汽车沿着黎巴嫩山,从贝鲁特向南行走,很快进入山区,风景越来越优美,地势也越来越险峻,从高山上可以俯瞰地中海平面,非常美丽壮观。

从地形上看,这里是很深的一个切割峡谷,这个峡谷被称为卡迪莎圣谷。

之所以称为圣谷,是因为和基督教有关。黎巴嫩有一个基督教的分支,叫马龙派。马龙派是基督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虽然他的信徒并不多,全球大概只有400万左右,其中100万集中在黎巴嫩。但是这个宗教分支非常值得重视。

大约在五世纪早期,有一位叙利亚的基督教隐修士叫马龙,他在奥伦特斯河担任隐修的领袖。在公元410年,马龙去世了,他的追随者以马龙为名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后来基督教一性论者,就是基督教的另外一个分支,因为反对教义不同的马龙派而在一场宗教争斗中杀害了350名马龙派的修士,于是其他马龙派教徒逃往黎巴嫩的山谷,这个山谷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卡迪沙谷地。因为这个谷地里基本都是基督教修士在此避难,因此被称为“卡迪沙圣谷”。

公元687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由于他的同意,马龙派自成一派,自己任命了总主教,由沃让。马龙当选为主教,地位相当于枢密主教。在公元7世纪、8世纪时,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开始攻打到迦南地一带,迫害当地的基督教徒,这个背景下,又有大批基督教徒躲避到了圣谷。他们这次不是躲避基督教异教徒的屠杀,而是阿拉伯人的屠杀。因为有这样一些历史,所以在卡迪沙圣谷有各种各样的教堂,有的在谷底,有的在岩洞,有在悬崖上的,并且是在不同年代形成的,因此这里称为一个非常有名的基督教圣地。而黎巴嫩伟大的诗人纪伯伦的家乡就在这里的一个小镇。而且他的家庭就信奉马龙派,他的父亲就是被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迫害。

我们到了卡迪沙圣谷,看到这里风景非常美丽,当年之所以这里能够隐藏那么多基督教徒是因为这里的交通不便,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保障了圣徒的安全。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处于这样的险境,整个卡迪沙圣谷非常漂亮,显得极为壮观。

再回到纪伯伦。

我们开车从贝鲁特出发去纪伯伦的故乡,出行以前,旅行社为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本中文的《纪伯伦的诗集》,中方的导游还带了音响设备,为我们朗诵配乐。黎巴嫩方的导游是一位历史学家,她听见我们中国人拿着纪伯伦的诗集在朗诵,虽然不懂中文,但也两眼放光,非常激动。因为她正是纪伯伦的邻居,与纪伯伦住在同一个镇子上,纪伯伦的故乡正是她的家乡。所以她看到这样一帮中国人,到了黎巴嫩来之后竟然这么热爱她家乡的人,热爱伟大的诗人纪伯伦,感到非常高兴,她也用黎巴嫩的语言为我们朗诵纪伯伦的诗,并为我们唱歌,一路欢声笑语。

纪伯伦的故居是一个博物馆。参观这个博物馆我才知道,原来纪伯伦除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的画作也在西方影响很大。可惜的是这些画作不让我们拍照,因为纪伯伦把他画的400多幅油画全都捐献给了国家。这些油画很多都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以只能参观,不允许拍照。

再回到马龙派,我们说过黎巴嫩有100万马龙派。在首都贝鲁特城的山峰上有非常高的一座基督的雕像。看到这个雕像我们感觉非常眼熟,特别像巴西基督山上的雕像,颜色和形状都是一样的。只是这座雕像体型要小一些。我们就向导游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两座雕像非常相像,颜色也是一样,形状也是一样的。导游告诉我们,黎巴嫩国土面积狭小,大量的黎巴嫩人生活在海外,黎巴嫩这个国家有400万人,但是在海外的有900万人,其中大部分人在巴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雕像,正是生活在巴西的马龙派的基督教徒所修建。这样我们才明白,原来两座雕像一样是有原因的,是同一个基督教派的教徒修建的雕像,只是巴西那座更大更雄伟。

    进入专题: 黎巴嫩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04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