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经济低碳发展符合新常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01 次 更新时间:2014-12-29 22:50

进入专题: 新常态   低碳化   经济增速   增长质量  

厉以宁 (进入专栏)  

经济低碳化的背景和内涵

1972年,罗马俱乐部就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这个重要的报告,在报告里,对工业化进行了反思,认为环境污染会对人类未来造成威胁。从这以后,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物学家,还有气象学家等等,都感到环境治理问题非常重要。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专家们感到,如果照现在的方式走下去,我们将来会遇到能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甚至人类的生存都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们感到气候的变化是重要的。明确提出了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把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作为国际共同的义务和责任,政府要管这件事。这样,低碳化就正式写入各国经济发展的纲领之中。这意味着环境治理的理念从此发生了变化。

1992年以前,人们也注意到环境的污染和环境的治理。但当时主要是治理排的废水不能有毒,排放的废气不能有毒,丢弃的废渣也不能有毒。有毒是危害人的健康的,可能致死。但是,从1992年讨论世界气候变化的时候开始,即使排放的气体没有毒,比如二氧化碳,也不能过度排放。为什么呢?因为二氧化碳造成的第一个严重结果,就是全世界气候变暖了。全世界气候变暖以后,北极南极的冰山都化了,怎么办?海平面就会逐步上升。海平面逐步上升,有些岛国将不能存在了,很多国家的沿海都会淹了,这是第一个反应。

第二个反应是,气候变暖后,我们还不能预料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病毒出现,因为新病毒的产生可能是和气候变化直接联系在一起。

还有各个国家内部又会怎样呢?比如中国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都有积雪,假如这些积雪越来越少,融化了,中国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结果呢?谁都不能预料。所以经济低碳化就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9年八国集团峰会上提出,到2050年,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应减少50%。这意味着经济低碳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经济低碳化的内涵两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相互配合的。一个方面是低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内;另一个方面,经济要能可持续发展。这两方面的目标(低排放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只片面的强调其中一面,都不符合经济低碳的要求。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将来应该零增长,因为只要有增长,排放就会存在,就会有危害。这没有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赞同,因为人口在增加,零增长是不现实的。最后归结为一条,这就是寓经济低碳化于经济持续增长之中:既有持续增长,又在持续增长中实现低碳化。

经济低碳化的决策,对中国尤为重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高碳化是严重的,20世纪90年代就引起全世界注意。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逐年上升的,而且从2010年起,不论是碳排放的总量,还是人均碳排放的量,都在上升,201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第一。这可不是一件光荣的事。这也表明了经济低碳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应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样三个发展。

回收利用也是绿色增长

经济低碳化是同绿色增长适应的。什么是绿色增长呢?绿色增长是指无污染的增长,无论对工业、农业、服务业来说,都应该是清洁生产,废水、废气、废渣,其中可以净化的,成为可以再利用的,就利用。垃圾回收利用,也是绿色增长的重要内容。

绿色增长该怎么看?第一、清洁生产。第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物资要回收,回收符合循环经济,也符合绿色经济。关于废品的回收,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澄清:从事物资回收行业同生产部门没有区别,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和生产工人一样,都在创造财富。

如果没有废纸的回收和利用,全国一年要多砍多少树?怎么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纸张的需求呢?如果没有破铜烂铁的回收,全国一年要进口多少金属?否则就不能够满足对金属的需求。所以,传统的概念,把他们看成是捡垃圾的,实际上,物资回收者和生产工人同样重要。还有就是上饭馆吃饭,上小摊子上吃饭,做饭做菜的是食品加工者,如果他们有工厂,饭菜能卖,卖盖饭,那不是跟食品工厂一样吗?同样他们都是食品生产工人,只不过食品生产工人的产品是在商店里卖,他们是在自己饭馆、小摊上卖。

什么叫绿色GDP?如果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是没有经过净化的污水、废气、废渣,一旦排放出去以后,还需要进行再处理,再回收。在计算GDP的时候,因为有废水要重新处理,应该从增长的GDP中扣除这一块。简要地说,绿色GDP就是扣除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扣除了环境治理的费用以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GDP。

我们应该有一个低碳的产业结构。低碳的产业结构关系到绿色增长和绿色GDP能否实现的问题。中国要建立一个低碳的产业结构体系,仍然是有待于完成的任务。关键问题是,中国低碳技术的创新是严重不足的。有四个原因:

第一、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低碳技术创新得有个市场主体,主体是谁?是政府还是企业?应该是自主经营的企业。但现在专门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的企业很少。政府也起作用,但是政府工作重在规范、引领、扶植和监督。

第二、中国的低碳结构之所以难以形成,还由于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企业的创新技术动不动就被偷窃了、假冒了,这是企业界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如果不治理整顿,中国的低碳技术创新很难有出路。

第三、低碳的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都严重不足。这怎么办?必须加快培养人才。低碳人才是哪个系培养出来的?没有专门的搞低碳的技术和管理的院系。所以说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培训来培养。

第四、重视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开发,并需要有适宜的制度条件,这将在改革中实现。我们现在经常谈红利,其实所有的红利都是潜在的,潜在的红利需要我们去发现它、挖掘它,让红利变为现实。低碳带来的红利是具体的:环境清洁了、身体健康了、疾病减少了、社会和谐了,这都是红利,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它,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我们要懂得,低碳会带来红利。社会和谐,怎么讲?一个工厂天天有噪音,天天排废气,老百姓就骂你,想办法抵制你,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和谐。所以加强环境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

中国不仅需要低碳结构的调整,而且需要产业升级。低碳的结构调整实际包含了三个内容。第一、关停一批高碳排放的企业。造成污染的工厂,要多渠道解决下岗工人的安排,这就是地方政府遇到的一个矛盾。它们往往明停暗不停,你来检查,我就打开环保设施;你不来检查,我就不开了,因为费电,因为成本高。

第二、新建企业中采用低碳技术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要牢牢把好这个关。

第三、现有的企业中,如果发现它的产品被购买者消费后会增加碳排放,应该停止生产这部分产品,其他产品照常生产。

还有,降低碳排放最好把产业结构调整,同产业升级结合在一起,这是重要任务。现在老说,沿海成本太高,沿海的工厂可以向外迁徙或向内地迁徙。首先讲向外迁徙,在中国因有污染,不让办了,迁到东南亚去办厂,东南亚那里也是有人居住的,全世界碳排放的总量一样增加。迁厂不应是简单的位移,简单的位移还是污染。所以应该鼓励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产业的升级。

在低碳化过程当中,结构问题比GDP总量问题更重要。2010年我在日本东京、大阪两个地方考察,中国大使馆的一位参赞一路陪我。他说,从外表上看,他在东京工作了几年,城市规模没大变化,十年前东京规模就这样,可是你走进每个家庭去看,家内的装备全变了。家里厨房是智能化的,卧室是智能化的,卫生间也智能化了,又节能,又低排放。它的工业已发展到这个水平,我们和日本比,还有一段距离。别看我们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了,但是论结构,比如低碳的结构方面、设备制造的结构方面仍不如日本,所以还需要努力赶上。

农、牧、林、渔业的低碳化

这些都属于第一产业,过去我们想到的低碳化是第二产业的事情。实际上,第一产业有严重的碳排放问题。为什么?以农业来说,农业普遍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如果不改,中国不能成为一个先进的农业国。应该怎么做?现在中国农业的碳排放居高不下,大概是有8000万吨/年。

走向低碳化,农业方面的措施有以下五个措施:第一、减少化肥使用。第二、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第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物资。第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水利工程。第五、农业中土地的利用不足。

土地确权主要是:怎样让农民对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宅基地房屋的产权三权明确,三证到手,农民就心定了,就会安心生产,扩大养殖业,种植业。将来谁来种田?过去一直担心这一点,农村年轻人都走了,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农业还能搞好吗?现在情况变了。在浙江考察,我们发现土地确权以后,农民的三权三证到手了,外出的年轻人回来了,不外出打工了。打工成本太高了,如路费、和家人长期分居。回来了,学农业知识,办好家庭农场。现在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农民办家庭农场。此外,农业合作社也兴旺起来了。

紧接着,农业技术下乡了,农业资本下乡了,企业进入农村。我们可以预料,农业低碳化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会逐渐被重视。现在,秸秆回收送到发电厂,代替煤。秸秆粉碎后还可以做原料,这是一项新的技术。

牧业和草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牧业当前的问题是什么:第一、牧业的废弃物实际上是造成污染的重要方面。牛羊遍地拉屎,这就是污染。另外,这会把水源污染了。人畜饮水困难。还有,中国内蒙古有大片牧场,但草的质量是不行的。那里的牧草,蛋白质含量低。牧主干吗要加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牛奶里?为了提高蛋白质含量,根源在于草的质量低。所以,现在大规模的改造草业,以便振兴牧业。

第二、如果草的质量提高,牛羊吃了,奶的蛋白质含量会上升。另外,改良后的牧草应当无公害,不会有昆虫寄生在草上。改良后的牧草还是节水型的。现在内蒙古的草业,正在实施牧场改造。最近草业公司在北京发展,准备把改良后的草推广到城市,因为城市的草地现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这种草耗费水,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中国城市缺水。还有,外国生产的草会带来病虫害,这也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要培育出一种新的适合中国城市的草,除城市绿地采用改良后的草以外,也在高尔夫球场推广,高尔夫球场耗水量太大了。这些都有助于走向低碳化。

中国草地的面积占世界第二位,培育新草种十分重要。中国天然草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体上占中国碳排放量的一半。可见,草场不改造,是一个大问题。

关于林业,需要仔细讲一下,因为这是中国当代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国有林场改革是困难问题,正在探索之中。

我最近带队到黑龙江调研,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都去了,在那里看到,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就是按照国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模式。国家森林公园,改制后作为企业,可以上市。有林地可以折算为股权,但国有林业股权是非流动的,如果流动,国有林地股权可能易手。

第二种模式,工业承包。承包者可以是森林工业集团,或者是其他的工业集团。承包者与国有林业部门订立林地承包合同,每年交多少承包费,租赁多少年,多少年以后再重订合同。根据合同,承包者应履行森林保护的职责。

第三种模式,一场两制。这是指一个林场有两种体制,一是公有林场,另一部分职工个人承包,承包的职工可以林下养殖,林下种蘑菇等等,有一定的收入。

渔业区主要是应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禁渔期,禁渔期是不能改动的。

低碳技术创新和能源低碳化

中国要推进低碳化,一定要技术创新。低碳的技术创新大体上分三类。第一类能源替代技术,就是用非化石的燃料替代化石燃料,用低碳的化石原料代替高碳排放的化石燃料。第二类,节能技术。通过技术进步,能够节能减排。第三类,固碳技术,或称碳隔离技术,即通过物理或者生物的手段,把碳固定了,减少排放量。

从目标上说,能源的低碳化,会导致能源结构的改变。中国现在的能源结构不合理,所以低碳化首先要节省能源。而且中国现在的能源以化石燃料的能源为主。大体上,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是这样的:煤炭占68.7%,石油占21.2%,这两个加起来就将近90%了。所以,中国的能源结构实际上极大部分依赖化石燃料。中国的新能源开发潜力很大,但投资是不足的。国家如果不制定优惠,新能源的开发很可能缺少动力,因为这种企业成本高,不赚钱。

中国今后的能源结构应该怎样调整?首先,看一下历史。人类使用的能源已经经过两次大转型了。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是能源的第一次转变;能源的第二次转变在20世纪初,以石油代替煤炭,并主要用石油发电。目前正处在第三次转型,第三次转型就是用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可燃冰等,这些都是新能源。但是,最有前途的新能源是什么?是核电。核电是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污染最小,它稳定,不像太阳能,也不像潮汐能、风能。

在西方国家,2006年统计,法国核电占全国发电量78.5%,法国基本都是用核电。瑞士55%,瑞典46%,德国31%,日本30.8%。中国的统计是,2012年中国核发电量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97%。这么干净的,这么可靠的能源在中国利用率这么低,这是不正常的。国际上都认为核能是安全的,只要选址得当,设计完善,管理严格,环保到位,可以安全生产。所以,中国现在正在考虑重新启动核能、核电。同时,要普及核电的知识,妥善选址。

消费方式和城市生活低碳化

不仅生产方式需要低碳化,消费方式也要低碳化。消费方式低碳化,首先是改变人们旧的饮食习惯。比如以青蛙作为食物,任意捕杀,就不利于稻田防止虫害,增加了碳排放。还有大量捕杀蛇类做菜肴,也不利于生态的平衡。所以,应当推广的消费方式是以保护生态为原则、低碳原则、饮食文明的原则。

城市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汽车日益增多,排放废气严重。要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政策必须配套。有的用户反映,装了新能源汽车,没有地方加气充电。加气和充电,要设法及早解决。还有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和小镇,生产鞭炮,放鞭炮不受限制,这都是造成污染的。

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金融交易运用到低碳化领域中。碳交易,是一个什么概念?碳交易概念来自2005年欧盟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后发展起来的。碳排放权成为一个新的金融产品,碳交易金融市场就成立了。我们到黑龙江去考察,黑龙江最大的财富,不是现在的森林,也不是林场里种蘑菇和木耳,而是碳排放的交易。对中国的国营农场来讲,它是有重要意义的,大兴安岭这么多树,每年碳排放少,固碳技术不让多排放,这样,碳交易的潜力就很大。

所以,要发展林区,把碳交易做好,少排放,排放权可以转让给那些超标的国家、超标的城市。碳交易无论在香港,无论在国内,或者在城镇间开展,都是一种优势。

在碳交易方面,我们的研发工作还要进一步开展起来。有一个技术问题,即怎样测定究竟有多少碳排放的指标,这方面还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在经济低碳化道路上继续前进

中国在实行低碳化方面是有优势的。尽管我们的压力很大,但制度的优势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当前中国经济而言,超高速增长的年代结束了,“新常态”出现了,这是有利于经济低碳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常态”,首先是抛弃超高速增长的做法,超高速增长有五大弊端。第一、资源过快损耗;第二、生态破坏;第三、低效率,你要求速度快,速度上去了,效率低了。第四、产能过剩,或者叫盲目投资引起的产能过剩。以上四个弊端已经够严重了。但更严重的是第五个弊端,即错过了最佳的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时期。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美国、法国、德国,包括日本,都在加快国内的技术创新步伐,而中国是维持超高速增长。国外有华人经济学家好心地说,你们经济那么高速增长,要吃亏。我们增长率下来了,明年可能是7%。即使以后几年是6%,还是中高速增长。总之,要符合经济规律,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自主创新,包括低碳化任务的实现,这才是当务之急。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改的,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目标一直是硬指标、刚性指标,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央五年规划,经济增长率定在8%,就必须是8%。地方人大通过了经济增长指标,就照这个指标办,而不管完成指标会出现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资源消费过快等问题。这个要改。

全世界大国中,现在没有一个国家是用硬指标的,都改软指标、弹性指标,就是可以有伸缩性的。也就是预测值。比如,预测今年经济增长可能7.2%,但这不是硬指标。每个季度根据情况可以调整,看看不行,改为7.1%,不行,到下半年改到7.0%了,没有压力。中国也应该改。经济如果硬要完成刚性指标,代价可能是质量低下,结构失调。要知道,6%到7%增速率,都是中高速。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要改。一方面,宏观调控应该增加一个指标:经济低碳化。宏观经济调控通常有四个目标:第一、充分就业;第二、物价基本稳定;第三、经济持续增长;第四、国际收支平衡。最近几年,根据中国的经验,一定要增加第五指标,经济低碳化。因为经济低碳化同样是关系全局的,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的,是关系人们的健康的,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如果能够把经济低碳化列为第五个指标,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将来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就上述四个指标来说,应该以微调、预调为主,不要动不动就大起大落,大升大降,大摇大摆。不能过度依赖宏观经济调控。在国际上叫“宏观调控依赖症”,什么都要靠宏观调控,结果是经济大幅度起降。在实际工作中,在“新常态”中,我们主要管好两个指标:一个是失业率,二是通货膨胀率。根据中国近年来的经验,失业率4%到5%,是社会可以承受的。目前把失业率控制在这个区间内就行了。通货膨胀率目前控制在3%到4%就行了,控制这两个指标,都以微调,预调为主。这样,“新常态”就可能维持。

另外,中国要实现低碳化,公众的参与、全民的投入,同样重要。我们如果都能够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消费方式的转变,保持健康的、良好的消费和饮食习惯,这需要大家来做。再如,一定要注意环境卫生,要靠公众的参与。另外,仅有政府规划不行,还要有监督。为了实现低碳化,要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环保领域、低碳化领域,做研究,从事管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并不是专门研究环保的,研究低碳化的,但我们接受了相关的国家课题,组织师生研究低碳和中国的就业问题,低碳和中国物价稳定问题,低碳和中国的持续增长问题,低碳和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低碳和城镇化的问题。北京大学是多学科的,我们也建议:第一、在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中,应加入环保内容,加入低碳内容,要培养专门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生。第二、应该动员各个系、各个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工学科,医学科,承担国家有关低碳化的课题。第三、正如这套丛书所讲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专家能够写成小书来推广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一些知识,普及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我相信,这对整个国家是有利的。

进入 厉以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常态   低碳化   经济增速   增长质量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98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