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认清我们的优势,发挥我们的优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38 次 更新时间:2023-03-23 00:09

进入专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厉以宁 (进入专栏)  

学习了中共十九大报告后,听众比过去更加认清了我们的优势何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三是有广大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正是这三点结合在一起,我们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尽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党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下面,我准备就如何发挥我们的优势问题,做一些探讨。


第一,为什么必须大力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转换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中央和广大人民的共识。这里所说的转换发展方式是指:坚决要把过去这么多年坚持的数量型和速度型的发展方式转换成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要知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样才能符合加速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需求。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目前的中国还远远没有完成,必须毫不容情地转换发展方式,继续推进结构调整。


什么时候我们完成了转换发展方式的任务,我们才能说:我们终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任务的完成,同我们的踏实工作有关,也同党和政府的引领和规划有关。


第二,中高速增长的维持是不容易的,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中高速增长仍需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对中国而言,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是转换发展方式所必需的。要知道,由于过去较长时间内一味追求增长速度的惯性仍然存在,真相只不过是浪费资源,使销不出去的商品和资源产品堆满仓库。这对于国内的生产厂家几乎普遍存在压力。


加之,由于国有企业的产品质量差,价格又昂贵,所以它们相继陷入困境。连中高速增长之路也维持不下去,就业问题也难以缓解。


实践告诉中国的国有企业,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加速改革,并转上质量型和效益型道路。不少民营企业已懂得非创新不可,国有企业还能照老样子走下去么?不下大力气调结构,还能存在下去么?


第三,“三去一降一补”绝不是使命已经结束了。虽然“三去一降一补”越来越困难,但这项工作绝不能到此为止。

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成绩。对成绩,应当肯定。但“三去一降一补”并不能从源头上消除中国多年来累积形成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这是由于“三去一降一补”是靠政府施压取得成绩的,但只要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一些,地方会认为该松一口气了,于是要求放松的呼声又抬头了。另一方面,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攀比的影响一直存在,没有人关心资源配置效率。结果,不同地方一旦相互攀比,“三去一降一补”就不起作用了。


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体制改革、体制转型不能停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化解结构性失衡问题。国有企业中,凡是属于商业性行业的,应加速转为混合所有制,民营企业应受到产权保护,鼓励它们“二次创业”,打开新局面。


第四,农业农村方面虽然已经“三权分置”,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农业、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刚刚开始,有许多事情要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三权分置”,就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实行“三权分置”,就是农业和农村中一场新的体制创新。通过“三权分置”,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必须坚持。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可侵犯,不管承包土地如何流转,土地承包权都受到保护,土地承包权属于农户家庭。土地经营权归经营主体使用,经承包户农民同意,经营主体可以依法依规改良土壤,提升地力。


于是在“三权分置”的格局下,农民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都被大幅度地调动起来了。本轮承包制到期后,再延长30年,使承包户更加踏实、安心。


第五,农业、农村要有新的经营主体,他们将引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

农业、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未完成,仍在推进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些都是新的改革措施。这样,中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将在新形势下陆续实现。中国农民中的务农者,将成为一种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身份。中国的农民将是职业农民,有了他们,现代农业、林业、水产、饲养等蓬勃兴起。农民也有可能成为农业农村的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的供给者。


上述这一切,为我们画出美丽中国、富裕中国、强大中国的前景。这一前景来自奋斗,来自实践,来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高度自信。


(2017年11月25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同博士后的谈话)



进入 厉以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73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