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当前中国深化经济体制的要求。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长期采用的数量型和速度型的发展方式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发展方式,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来分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例如,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样才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又如,我们必须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才符合经济发展中供需动态平衡的格局。再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我们还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以上所说的这些,都属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也都是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因此,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结论应持续推进,以取得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的成效。尽管“三去一降一补”的困难越来越大,但这些都是调结构不可缺少的。如果在这方面停止继续着力,很可能又回到数量型和速度型的老路上去。
高速度增长的发展方式现在已改为中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中高速增长也被确认为新常态。这是一项重大的变革。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改革中经常出现“路径依赖”或“制度惯性”,即认为走老路是“最安全”的,遵照前人走过的老路至少不会犯错误。这就是说,如果数量型和速度型的发展方式使经济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责任在前人而不在于仿照者、后来人。“制度惯性”或“路径依赖”之所以会成为一种难以改掉的老毛病,是有深刻原因的。
实际上,对任何国家或地区来说,高速度都不是常态,高速度也并非正常形势。说得更清楚些,中高速作为新常态也不是正常现象,仍是需要有政策的配合才能实现,或者需要有连续的技术创新的成绩才能持续。
假定没有体制的改革创新,又没有技术领域内有成效的发明创造,连中高速增长率都难以维持,还谈什么要保持高速增长呢?
最后,让我们把改革和结构调整移到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来做进一步考察。这同样属于新发展理念深化范围之内的重大问题。新发展理念包括对创新、协商、绿色、开放、共享的坚持。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意味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已经提出一些新的改革举措,目标是深化农业的改革。
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即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样,承包户就安心了。
其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此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上述这些清晰地告诉大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还有许多方面的改革要展开,单是农业、农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也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迎接社会主义新征程的来临!
(原载《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