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气候伦理的研究范围与学科话语平台——根治灾疫之难的全球伦理行动方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96 次 更新时间:2014-09-24 10:21

进入专题: 恢复气候   重建生境   气候正义   生境利益   协作减排  

唐代兴 (进入专栏)  

内容摘要:气候伦理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人文学科,它超越生态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局限,以追求宇宙、地球、人类共生为目标,构建一种宇观生态伦理学或宇观环境伦理学。气候伦理学也是对灾疫伦理学的拓展研究,它志力于根治当代灾疫这一世界性难题而正面检讨气候失律的人类原因,探求恢复气候的整体道路,首先必须界定气候伦理研究的学科范围,明晰气候伦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为认知规范,围绕生境利益,构建气候正义,引导制度重建和人性再造,实施平等前提下的国际协作减排,恢复失律的气候,重建以地球生境化和社会生境化为两翼形态的生境文明社会。

关键词:恢复气候 重建生境 气候正义 生境利益 协作减排

气候引来伦理关注,不在于气候变化,而在于气候失律及其造成的日益恶化的生态后果。为此,笔者尝试这方面的思考,首先撰写《气候伦理:恢复失律气候的社会方法》,考察气候失律如何造成灾疫失律,论证气候伦理何以可能构成人类恢复气候的社会方法。其次通过《气候伦理研究的依据与视野》,辨析"气候变化"概念,澄清"气候争论"误识,论证并确立"气候失律"这一气候伦理的核心概念,并以此出发,考察气候伦理研究的客观依据,展示气候伦理研究的基本视野。本文则是在前两文的基础上,比较气候伦理研究与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灾疫伦理学的区别,明晰气候伦理研究的范围,并尝试构建气候伦理研究的学科话语,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性规范的应有疆界和话语平台。

1、气候伦理的学科指向

以气候失律为认知出发点,围绕如何恢复失律的气候而展开深入伦理检讨与实践方案设计,需要抛弃感觉经验描述方式而走理性规范探索的学科化道路,构建气候伦理学。

构建气候伦理学,需要先行明确其学科性质。从其研究的特定对象看,气候伦理学应该属于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人文科学。

气候伦理学是新型的应用人文科学   气候伦理学的"新型"性,首先指气候被意识和关注而得以进入伦理学的研究视域,也指它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诞生展示了完全不同的新视野、新理念、新认知、新方法,这种新视野、新理念、新认知、新方法承载了当代人类存在和生存所萌发的新向往、新追求,并最终需要创建一套新的话语方式予以表达,以引导当代人类生存朝向生态理性方向展开生境重建和家园重建。

气候伦理学关注气候失律,是为解决灾疫失律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生境重建,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所以,气候伦理研究探讨的主题有二:一是如何恢复失律的气候,重建气候生境;二是探索创建人类生态幸福的宇观方法。

气候伦理学之所以最终要以人的生态幸福为主题,是因为人与生命世界相连,人与自然宇宙相通,人与过去和未来相依相生,人与群或他者不得分离。人作为世界性存在者的历史与现实,使得气候伦理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既是古典意义的,也是当代意义的,更具有指向未来的前瞻性。因而,气候伦理学的人文特质,既呈现为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又为人类在新的存在条件下追求人与自然相统一、以及人与生命世界相协调提供新的路径与方法。

气候伦理学是综合性的新型人文科学  基于如上"人文"要求,气候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人文科学,必然是综合性的。

气候伦理学的综合性,首先呈现为认知视野的综合,它必须超越性地统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资源,而形成一种全景视域的整合视野。具体地讲,气候伦理学必须在考察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律动规律、生成法则和人类社会的律动规律、生变法则,以及人性敞开的可能性趋向的前提下,寻求三者的共生曲线,找到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人类社会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最终法则、依据、公理、方法,这是气候伦理学为陷入灾疫之难的当代人类提供其谋求解决之道的绝对前提。

气候伦理学的综合性,还敞开为对学科的综合化。

以研究对象切入来看,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是气候,主题是气候变化,重心是气候变化的自然动力;与之不同,气候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气候失律,主题是如何恢复失律的气候,其关注重心有二:一是揭示导致气候失律的复杂机理和人类因素;二是探求恢复失律气候的人类之道。此两个方面的要求使气候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人文科学,不仅获得了应用的性质定位,还获得了跨越学科的整合功能。

客观地看,气候失律却既是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恢复失律的气候,不仅要遵循自然之道,更需要重构人类方式,包括存在方式、生存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所以,气候伦理学不仅要充分运用自然科学---比如气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球科学、宇宙学----等学科资源和方法,更要整合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公共政策、国际政策、财政学、福利社会学、灾害学、疫病学、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灾疫伦理学、环境哲学等学科资源。所以,气候伦理学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大领域进行多元科际整合的大综合的应用人文科学。

2、气候伦理的学科特征


要全面彰显气候伦理学的学科特征,须比较与其相近的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灾疫伦理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气候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区别   气候伦理学是研究气候的失律与恢复的伦理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的破坏与重建的伦理问题。二者研究的对象和主题不同,并且其研究得以支撑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不同:前者是气象学和气候学;后者是生态学。

生态学有广狭之分,前者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者主要研究人与地球生物环境之间的动态生成关系。生态伦理学就是自觉运用生态学知识和方法,从伦理角度切入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的行为规范,简言之,生态伦理学就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应用人文科学。[1](P1)与此不同,气候学作为自然地理学和大气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气象学则更具体,它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及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气候伦理学就是运用气候学和气象学的知识和方法,从伦理角度切入,来研究气候的伦理价值、气候失律所造成的伦理困境以及恢复失律气候所必须采取的伦理行动方案。从人出发来看,生态问题、气候问题,其实都是环境问题,所不同的是,生态问题是地球环境问题,而气候问题却是宇宙环境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生态伦理学是地球环境伦理学的分支,气候伦理学可以看成是宇宙环境伦理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气候伦理学才构成全球伦理学。

客观论之,气候伦理学所展示的基本视域空间是三维的,即天(宇宙)、地(地球)、人(人类),它所追求的目的是重建气候生境、根治当代灾疫失律,实现人类生态幸福。所以,气候伦理学包含了生态伦理学,可以看成是一种视野更宏阔、认知水平更高的生态伦理学。因为生态伦理学的认知视域只局限于人与地球的关系领域,所讨论的基本主题仅仅是人类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如何与自然保持一种动态协调。气候失律所敞开的暴虐现实,即气候失律所导致的灾疫失律以更为暴虐的方式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人类存在进入全面危机状态,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自我终结:根治当代灾疫失律,其根本前提是恢复失律的气候;要恢复失律气候,人类必须开辟的自救道路,只能探索和重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方式,重建低碳生活方式。

生态伦理学是地域论的。本文所讲的"地域论"有两个层面含义,一是地球生态论;二是地球生态的区域论,或者说国家论。生态伦理学的这一地域论特征。使它本身只注目于地面和局部,而无视整体,更不愿仰望宇宙太空。与之不同,气候伦理学却因为气候而既必须同时关注宇宙太空和大地,又必须关注地域与全球。所以,气候伦理学是全球生态伦理学,并且它在走向实践探讨与行动引导进程中,必须使其本身构成国际平台,并在这国际平台上讨论和解决国际层面的伦理问题。具体地讲,气候作为宇宙星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运动变化的天气过程[2](P1),它始终全球性的,因而,恢复失律气候,重建气候生境的伦理拷问,亦必须是全球视野的,设计并实施恢复气候、重建气候生境的伦理行动方案,也必须在国际平台上展开,并达成全面的国际合作,"气候伦理学最关键、最富争议的就是如何在国际层面实现公正、平等、协调一致,如何在国际层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3](P80)

气候伦理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区别    气候伦理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区别,始终蕴含在二者的相互联系之中,并展开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气候伦理学就是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其实就是环境哲学,它"旨在系统地阐释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环境伦理学假设人类对自然界的行为能够而且也一直被道德规范约束着。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必须⑴解释这些规范;⑵解释谁或哪些人有责任;⑶这些责任如何被论证。" [4](P12)气候伦理学作为环境伦理学,同样需要解决这样三个层面的问题,但又不仅限于解决这三个问题,因为环境伦理学探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与生态伦理学一样具有地域论视域。而气候伦理学作为宇宙环境伦理学,它必须突破地域论的认知局限和视域局限,而走向天、地、人三维认知,并形成天、地、人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宇宙论环境视野,而不只是地球环境视野。

日本学者加藤认为,纷繁复杂的环境伦理学所求解的基本问题即自然生存权问题、代际伦理问题和地球整体问题[5](P81):这三个问题可具体表述为:第一,自然本身拥有生存权,并且自然生存权先于人权,因为自然先于人类生命而诞生。人类不能恣意地否定自然的生存权:对自然的生存权的否定,是人类侵略的开始。第二,生命的存在和生存本身是代际伦理的:生命产生代际伦理。对具有自我意识、自我策划能力和目的性追求的人类物种来讲,对后代尤其肩负生存责任,这不仅是生命物种伦理之基本要求,亦是人作为文化存在者基本要求。环境伦理学就是引导当代人要对后代的生存可能性肩负责任。第三,地球是生态整体的,因为地球既是一个开放的星球,它展开为生成演化的无限性;但地球也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这体现在地球本身的有限性或者说限度性。由于前者,把地球视为静止的、无生命的客体物,并妄想以人类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强加于地球,必将导致人类的不幸;因为后者,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并任意掠夺,这既违背地球生命法则,也违背人的本性。

环境伦理学所思考的这三个基本地域环境生态问题,是气候伦理学所必须正视的。但气候伦理学决不能停留于地域环境伦理学,它必须以气候为起步,拷问宇宙环境生态状况,并最终落脚于地域环境生态而探求其生境化重建。所以,气候伦理学必须以对气候失律和恢复失律气候进行伦理审查为中介,构建以"宇宙、地球、人类"三者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为目标的生境伦理学,或者是它是生境伦理学的宏观方面。

其次,从环境的生境化角度观,气候伦理学亦追求环境的生境化。生境化,是指地球环境生态、社会环境生态和个人环境生态的生生不息化。[6](P4)环境的生生不息化,需要具备一个更为宏观的、动态整体运作的平台,这就是以宇宙星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诸要素整合生成的天气过程,即气候。气候的流动变化本身,将宇宙、地球和人类社会联系了起来,使之构成了一个环境整体。这个环境整体本身所蕴含的伦理因素,以及这种环境整体的动态生成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伦理问题,既是环境伦理学所不能包括的,也是环境伦理学所无力解决的。因而,必须开辟、探索和创建气候伦理学,来解决这个环境整体的生态问题。所以,当我们说气候伦理学也是环境伦理学时,那是说气候伦理学是宇观环境伦理学,是融统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和人类环境于一体的环境整体伦理学。

其三,客观论之,气候失律是环境问题,并且,气候失律已成为社会所面临的最难解决的环境问题。这是因为气候失律使所有国家、一切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所有国家、每个人都被沦陷于气候失律之中经历各种灾疫之难;二是气候失律导致了全球性的市场失灵,因为气候是全球化的公共产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独提供,更不可能单独配享。三是气候失律既在异常深刻的维度上加剧了环境生态危机的内部化倾向,同时也更为充分地体现了环境生态危机的外部化特征。"我们大量的排放二氧化碳,将人类与生态系统暴露于巨大的危机之中。我们可以随意伤害别人却毋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受害者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与我们相距甚远。"[7](P2)面对这种日益加剧和恶化的环境生态危机的内部化集聚与外部化扩散之双重态势,环境伦理学无能为力,只有气候伦理学才可能为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思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构建一种新的伦理行动方案和实施的社会方法。

气候伦理学与灾疫伦理学的关系    在过去,气候与灾疫既是两种自然现象,也是两种自然过程。并且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内在的生态逻辑关系,即气候是生成灾疫的具体原因,灾疫是气候过程所呈现的一种结果状态。在纯粹的自然状态下,气候与灾疫之间的这种单向度的因果关系生成与彰显的最终动力因,只是自然宇宙的野性狂暴创造力与其理性约束秩序力所形成的对立统一张力,因而,在这种对立统一张力的推动下,气候与灾疫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宏观上的时空韵律性,前者即是气候变化的节律性,后者乃灾疫爆发的"准周期性"[8](P54)和"空间群发性"[9](P8)。

气候和灾疫在其生态逻辑框架下所保持的这种宏观上的时空韵律性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气候失律和灾疫失律。能够打破自然(宇宙和地球)的生态逻辑框架而造成气候和灾疫丧失其时空韵律性的根本性力量,不是自然宇宙的野性狂暴创造力和理性约束秩序力之对立统一张力,而是人类对地球的活动力,根据层累原理而集聚性影响、干扰、继而破坏了自然的生态逻辑框架,损裂甚至断裂了宇宙、地球、人类、生命世界四者之间的生态逻辑链条,气候失律和灾疫失律,就是其宇宙、地球、人类、生命世界之间的生态逻辑链条损裂甚至断裂的动态表征和逆生态进程。

在这一逆生态进程中,气候失律是灾疫失律之因,而灾疫失律又推动气候失律进一步恶化,进一步恶化的气候失律,当然以更为暴虐的方式推动灾疫失律的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气候失律与灾疫失律的这一互为推进,编织起了人类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整体状貌,而第二个十年将加速敞开,正在行进中的2012年的全球化气象灾害以及由此所引发出来的其他地质灾害和疫病,则表明了这一态势。

任何事物,都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成因、敞开过程和结果状态。人类的固有感知倾向和认知关怀本能,都是首先关注事物的现有结果状态,然后才由其结果状态的考察而引发出对生成过程和生成动因的探究。对气候失律和灾疫失律的关注,在宏观上同样遵循这一进程。首先关注气候失律的结果状态即灾疫失律,其探究的最初形态是灾害学、疫病学以及生命的医学救助伦理学这些局部性的学科研究,最后形成整合之势而引发出灾疫伦理学。

灾疫伦理学是对灾疫现象予以伦理审查、并为灾疫防治提供伦理行动方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人文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以生态理性哲学为指导,拷问频频爆发的当代灾疫之难的历史性生存之因,引导当代人类从伦理角度入手检讨自我、改变技术化生存和唯物质主义存在观念、生存方式和行动原则,重建生境,重续人与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亲缘性存在关系,恢复日常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性和生存的家园归宿感。[10](PP82-89)灾疫伦理学的这一自身定位,决定了它必须以拷问灾疫防治为重心,以构建"预防治理为本,救助治理为辅"的灾疫国策和"治理为本,防范为辅"的预防战略。[6](P3)为此,当代灾疫防治。必须中止惟经济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重构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路径,重建低碳化社会方式和简朴生活。这需要努力解决社会意识形态、国际共识框架、国家制度和社会公共政策的生境化重建问题。[6](PP247-276)这一重建的启蒙工作和引导工作,是灾疫伦理学不能单独担当的,它需要视野更为宏观的气候伦理学,因为当代灾疫虽然是以具体的地域爆发,但致灾疫因子的层累与突发之因,最终都由气候失律所关联整合生成。因而,根治当代灾疫这一世界性难题,当然需要地域主义战略,需要局部治理,需要国家国策的重建,但却更需要全球共识和国际合作,需要所有国家恪守气候正义实施责任分明的减排行动。这是灾疫伦理学所不能做到的,只能通过探索气候伦理,构建气候伦理学来共同创建其共识平台,来提供全球共守的伦理公理、价值导向、道德准则、行动规范,并以此为认知和方法资源,来引导国际政治的重建、全球经济的重建和环境生境的重建。

3、气候伦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气候失律引发出气候伦理。气候伦理就是为探求解决气候失律之道提供全球伦理行动方案。

气候失律,事实上引发出三个方面的伦理问题,一是气候本身的伦理问题,二是气候失律所表现出来的伦理问题;三是恢复失律的气候所需要重建的伦理问题。气候伦理学就是系统地考察气候的这三个方面的伦理问题,并以此为前提而探求恢复气候节律的全球性伦理行动方案。

气候的自然伦理问题   气候作为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它本身蕴含着复杂的伦理问题。如果将其予以宏观的梳理,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气候作为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它本身就是由宇宙星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等各种宇观因素协调运作而生成的。问题是,宇宙星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等宇观因素是按照什么方式而协调运行的?并且,使这些宇观因素按照这样的方式运行的最终推动力量又是什么?对前一个问题的探究,将可能发现气候动态变化的奇妙的自组织结构,这种内在化的自组织结构可能蕴含着一种自然伦理意味甚至自然伦理诉求。对后一个问题的考察,最终将有可能揭示神秘的宇宙力量与气候之间的自生与生它、自律与他律的对立统一机制、规律、原理。

其次,气候作为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无论是从宇观方面讲,还从微观方面看,它都展布出自身的节律,这种节律就是气候的时空韵律性。比如,在同一个季节里,一天之中早中晚的气温是动态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在同一个季节里,每天几乎是相同的,这种几乎按照大体相同的节奏而发生的周而复始的气候变化,就是气候的时空韵律性。一个季节里每天的天气变化拥有这样的时空韵律节奏,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在一个具体的地区,同样呈现出有这样的周而复始的时空韵律节奏来。气候作为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时空韵律性蕴含了什么意味的自然伦理情趣?或者换言之,气候作为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为什么要以时空韵律的方式展布自身?展布气候之时空韵律的最终力量是什么?这种力量又是依据什么而推动气候展布其时空韵律性?

其三,气候作为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气候既是一种宇宙资源,也是一种地球生命资源,更是一种人类存在资源。作为一种资源,首先具有生的能力,其次具有用的功能,其三具有自我规定、自我节制的限度性。气候亦是如此,首先,气候作为动态变化的气候过程,它既具有他生性,又体现其自生性。其二,气候作为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既需要用它------这就是它对宇宙星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的整合作功,又必须为它所用,这就是地球生命的存在、万物的生长、人类的生存,都离不开气候,都因为气候本身的时空韵律性而获得相应的存在位态和生存方式,比如高寒地带、热带、温热带等不同地区的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方式,包括饮食方式、休闲方式等等都是会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第三,气候是限度性的,首先表现在它的自我限度性,气候展布自身的时空韵律性,就是其自我限度的典型表达;其次表现为对它者的限度性,这种限度性就是任何事物、任何物种生命,当然也包括人类,只能在气候动态变化的时空韵律中存在和生存,逾越这一时空韵律或打破这一时空韵律,将面临存在的危险和生存的危机。

其四,气候作为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它还构成了地球生命存在的宇观环境,当然也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宇观环境。"环境"这个概念,既具有土壤的功能,也是具有平台的功能。气候就是地球生命得以安全存在和有秩序生存的流动土壤和变而不失其内在节律的平台。

气候失律的伦理问题    概括如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气候的伦理性,就是气候的时空韵律性,即气候是以其自身时空韵律的展布而获得了内生的伦理意味和敞开的伦理诉求,这就是气候自身的有节律的生变性、有秩序的功用性和有限度的约束性。

气候的时空韵律性的丧失,就是气候失律。气候失律,从表面的或者直接的方面看,它是各种自然力引发的。但从实质论,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类活动改变地球状貌、地表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星球运行,最终通过不断改变的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星球运行而导致气候失律。

气候失律带来了两个方面的伦理问题,一是气候失律使气候本身丧失了其伦理约束,其表现就是它丧失了自身的时空韵律性,由有序沦为了无序。二是气候失律最为集中地展示了人类活动的自然非理性状况的严重性。严格地讲,人类理性有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自然理性,二是社会理性。前者是人类活动面对自然的理性,后者是人类活动面对社会的理性。就人类文明的整体历程看,人类活动面对社会、经营社会、发展社会这个方面,从整体上体现出很强的实践理性的约束力和秩序力,这种社会实践理性的约束力和秩序力展开的积极成果,就是人类对自身文明阶梯的修筑。但在另一方面,人类修筑其现代文明的阶梯,却是以无限制、无止境甚至是暴虐地征服改造地球、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生态、毁灭生物多样性,包括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狂热地争夺、开发海洋,进军太空等等,都体现了在自然面前的非理性倾向。人类活动面对自然世界的非理性倾向,集中表现为对自然、地球、大地、环境生态的征战主义、掠夺主义和对地球生命的奴役主义。人类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征战主义、掠夺主义和奴役主义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违背了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也从根本上异化了人性要求。所以,气候失律揭示了人类的最严重的人性扭曲和残缺,也揭示了人类最根本的伦理空疏。

恢复气候的伦理重建    对人类来讲,气候失律并不是可以任意忽视的小事,因为气候失律使人类得以安全存在的宇观环境消失了,使人类得以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宇观资源丧失了,并且,气候失律标志了人类已经从整体上丧失了自然伦理基石,泯灭了存在的自然良知。因而,恢复失律的气候,使气候生境化,成为人类能否真正自救而杜绝毁灭、能否最终重获存在安全和生存秩序的关键。

面气候失律而进行伦理重建,这是恢复气候,使气候生境化的工作前提。为恢复气候而重建伦理,其实质性工作有二:一是整合自然科学资源、智慧和方法,全方位的探讨气候时空韵律化的自然伦理,以及气候与星球运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生物活动协调作功的宇宙伦理、自然伦理、生命伦理,引导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和人性的自然要求,并掌握和运用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的自然要求等等自然伦理智慧和方法,学会自觉地适应自然、适应气候。适应自然、适应气候,其实就是向自然学习,向气候学习。并在学习中学会遵循自然规律、气候规律。"人类将如何适应,是决定气候影响的关键,评估气候影响必须将其考虑在内。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如何适应,什么因素影响人类的适应能力等,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11](P109)研究气候伦理,创建气候伦理学,就是要为人们提供这方面的适应知识、适应智慧、适应方法。二是整合人文社会科学资源、智慧和方法,全方位的检讨人性,反省现代文明,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人类存在的整体方向,构建人类生存的现实目标,探讨并创建以制度重建为前提,以人性再造为基础,以追求和维护生境利益为主题、以气候正义为规范、以协作减排为实务的气候伦理行动方案。

4、气候伦理的学科概念


一个全新的问题,要获得持续不衰的实践理性关注,必须走向学科建设的道路。对一个全新问题的探讨,开辟出一个全新的领域,构建一门新型的学科,决不能仅停留于感觉的或经验的现象描述。气候伦理研究的始作俑者,无论是埃里克·波斯纳、戴维·韦斯巴赫,还是迈克尔·S·诺斯科特,都是以感觉经验的方式站在外部来想象性描述气候的伦理问题,从根本上缺乏理性的严谨性和思考的内在性,溯其原因,其中最重要者有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学科建设意识;二是忽视对支撑学科的概念探讨,以及由此忽视对学科概念蓝图的构建。客观地讲,任何全新领域的理性讨论,决不能一开始就沉醉于细节和局部描述之中,而应该予以系统正位,这一工作落在实处,就是尝试性构建起属于这一门学科的宏观图景,要实现这一步,必须求助于概念的构建,这就是构建起能够承载和表达此一学科图景及其未来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学科概念体系,惟有如此,才能构建起规范和引导学科探讨的话语体系。因而,构建学科概念体系或者说话语体系,构成创建此学科何以可能成为一门学科的关键,也构成此学科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自我成熟性而发挥学科功能的根本标志。

一门学科的话语体系,一般说来由其奠基概念、核心概念、基本概念三者构成。气候伦理研究要走实践理性的探究之路,同样需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构建其基本的话语体系,为此同样应该考察其奠基概念、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及其内在的逻辑生成关系。

奠基概念  学科的奠基概念是指奠定学科基石的概念,它不仅构成一门学科的核心范畴,而且事实上是这门学科的思维母体和概念母体,这门学科的认知视域、基本理念、研究方法等等均由它所生发,并接受它的规范。以此来审查气候伦理学的奠基概念,它只能是"气候伦理"。

"气候伦理"是一个合成词,它由"气候"和"伦理"合成。先看"伦理"概念,"伦"者,其原初语义是血缘辈份,但却隐含"人的聚集"和"人际关系"等含义,当它与"理"字合成为"伦理"概念时,其"人际关系"这一语义内涵得到了特别的彰显。"人际关系"一词,是指"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个"他者"既可指人,也可指物,即可是具体的对象,也可是整体的世界。所以人际关系客观地存在着人与他人、人与人群、人与人类、人与物种生命、人与地球、人与宇宙等六个维度。这六个维度之所以可能构成某种实质性的关系,比如存在关系、生存关系或行动关系,则必然有其内在准则的维系,构建或维系人与他人、人与人群、人与人类、人与物种生命、人与地球、人与宇宙之关系的那些准则,就是"伦理"概念中的"理"字所蕴含的实际内容。大而言之,这个能够构建或维系人与他人、人与人群、人与人类、人与物种生命、人与地球、人与宇宙之关系的"理",则是自然之理,具体地讲,就是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概论之,人、群、类、物种生命、地球、宇宙等等,他们之间一旦按照宇宙律令或自然法则或生命原理或人性要求而构建起一种存在的或生存的关联性时,就是人际关系的产生,也即是伦理的产生。"伦理"的如上语义内涵及其准则规定,使气候获得伦理的指涉性变得了可能与现实。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气候"概念。"气候"是指宇宙星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等众多因素协同生成的天气过程,这一天气过程又在事实上构成了人类以及整个地球生命存在的宇观环境。如前所述,气候作为一种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它始终具有其自身变化的时空韵律性,进一步探讨则可以发现,气候所表现出来的时空韵律性,实际上就是对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野性狂暴创造力与理性约束秩序力之对立统一张力的感性表达式。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野性狂暴创造力与理性约束秩序力,前者是创造世界、生命、事物的创造力,后者是对所创造出来的世界予以秩序构建的秩序力。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野性狂暴创造力与理性约束秩序之对立统一张力,恰恰构成了宇宙的自身律令,简称为宇宙律令,这是世界的最终动力、最高原理。宇宙律令达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整体到个体、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宇宙律令本身一步步具体化,就形成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自然法则是相对地球而论的宇宙律令,生命原理是相对生物世界而论的宇宙律令,人性要求却是相对人类物种而论的宇宙律令。

由此不难看出,气候作为一种天气过程,它所内蕴的生命张力恰恰是宇宙律令,但由于气候作为一种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始终要通过宇宙星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协同才能实现,所以气候的这一实现自我的协同过程本身,又蕴含着自然法则和生命原理。另一方面,人类本来是地球生命世界中的普通一员,但由于其生命的进化之轮赋予了人类这一物种生命某种偶然的激励因素,从而使他获得了人质,产生出目的性意识、自主设计能力和创造性力量,由此他从普通的生命一簇登上了改变或导向地球生命甚至宇宙运行方向的强大力量,并以极其强劲的方式参与了气候的动态变化过程,由此使气候获得了人性的诉求。

对"气候"概念的如上含义的揭示,恰恰最为真实地表明了气候伦理研究的可能性并不是外部强行赋予的,而是气候本身所蕴含的,或者说是气候本身所张扬出具体内涵的伦理诉求:气候所蕴含的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这是气候变化的自然伦理诉求;气候所蕴含的人性内容,这是气候变化的文化伦理诉求。

不仅仅如此,作为动态变化的天气过程,它的正常状态是展布其自身时空韵律性,即气候节律性,但当因其种外力的强加,并使它无力承纳而被迫打破自身变化的时空韵律性时,它就处于逆生态状态,并本能地渴求着自我恢复,气候的这种本能倾向通过气候失律的暴虐方式而表达出现,祈求获得人类的正确解读,并从行动和生活两个方面改变自己,改变地面性质,改变大气环流方式,从而促进气候的动态变化恢复自身的时空韵律性。气候恢复失律的这一全过程,同样需要遵循伦理原理,即需要遵循人性要求、生命原理、自然法则和宇宙律令。

核心概念   从前面的阐述中不难发现,气候伦理客观地存在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气候的自然伦理,它由通过气候动态变化的时空韵律所表达;一是气候的文化伦理,亦可称之为气候的社会伦理,它由气候失律所表达。

气候失律是指气候动态变化过程中其自身时空韵律的丧失。气候动态变化丧失其时空韵律的最终之因,不是气候本身,而是人类的地球活动。人类的地球活动造成了气候失律,首先是指人类的整体活动造成了气候失律,其次是指人类持续不衰的加速地球活动造成了气候失律。这是人类的地球活动造成气候失律的两个方面的条件要求性。将这两种条件要求性赋予具体解读则可表述为:人类的持续不断的整体地球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力层层累积,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改变了生物世界的生存结构,继尔改变了地面性质和大气环流,然后改变了太阳辐射方式和宇宙星球的运行方向,从而通过这些改变的整合推动,导致气候以暴虐的突变方式改变了自身动态变化的方向、方式、速度、性质,形成了气候失律。

由此我们必须把握住气候失律的两个要点,这是进行气候伦理研究的正确路径。第一点是气候失律的生成机制,第二个要点是气候失律的表达方式。

先看气候失律的生成机制。气候作为人类生存的宇观环境,它的失律与人类的地球活动直接关联,并构成导致气候失律的最终原因,但这很难为人类所觉察,既使觉察到了,也很难为人类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人类的地球活动造成气候失律,是遵循层累原理。人类无论怎样强大,但在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面前,始终是有限的。在这种并不构成对应关系的状况下,无论是个人或者人类整体的任何一次或任何一个简短的时间段的地球活动,都不会对生物世界、地面性质、大气环流产生改变性的影响,只有当无数的个体所形成的人类整体的持续不断的地球活动所形成的力量效应,按照层累原理而层层累积达到某种临界状态的时候,它才对生物世界、地面性质、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星球运动产生性质改变的影响,才推动气候的动态变化轨迹产生质变。

有关于此,或许借"愚公移山"的寓言来说明:人类的地球活动导致气候失律,就近似于愚公带领家人挖山不止这样一种情况,体现愚公带领家人挖山不止这样一种规律。客观地看,气候失律虽然发生在当代,但导致气候失律的渐变,却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300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不断加速,人类足迹踏遍了地球的每个角落,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被开发得临近枯竭,草原沙漠化、森林缩小、土地贫瘠,污染充斥整个地球和太空,日照强度和烈度的改变,降雨过程、降雨方式、降雨量的无序化,海洋富氧化、冰山缩小、当这一切由个别、局部到整体,从偶然到持续不断,由缓慢渐变到加速释放时,其潜在的变化显性化为暴虐的剧变,气候失律完成了它自身的生成,而达向了野性的爆发。

气候失律的生成,是遵循层累原理,层层累积,构成了气候失律的生成机制,这与灾疫失律所遵循的是同一机制。但气候失律的表达,却遵循的是突变原理,即突然爆发,构成了气候失律的表达机制。

遵循突变原理,第一,气候失律的爆发是野性暴虐的,并且,如果人类不自觉节制自己的地球活动,不迅速展开对地球予以整体化的生境治理,越是向后,气候失律的野性暴虐度就越强烈。第二,气候失律的爆发是无方向、无规规律、无秩序的,它往往具体表现为气候变暖与气候变冷的交替出现,并且是无序的交替出现。第三,气候失律的爆发,其破坏性总是朝着以几何方式扩散的方向敞开。

气候失律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灾疫失律。灾疫原本是自然界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爆发也具有一定的时空韵律性,即准周期性和空间群发性。灾疫失律是指自然灾害和疫病丧失了自身的时空韵律性,而以非周期性的和非空间群发性的暴虐方式爆发,具体地讲,灾疫失律是指灾疫以持续不断的、无序的、全球化的、日常生活化的和嗜虐性的方式爆发,因而,灾疫失律带来的不是局部性的灾难,而是整体性的、全球性的、世界性的灾难。

灾疫失律本身构成了当代进程中的世界性难题,它不仅仅从根本上影响到人的存在安全,也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更影响到全球安全,涉及到人类的存亡。所以,失律的当代灾疫必然唤醒所有国家、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治理灾疫成为根本的国际政治事务,也将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日常政务。

治理灾疫,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等式主义的应对模式,将灾疫治理的重心移向灾疫爆发之前,进行防治性治理,即以防为治、以治带防。所以,"气候失律"构成"灾疫失律"的上位概念,而"灾疫防治"却构成了"灾疫失律"的下位概念。

基本概念   在灾疫席卷全球、毁灭地球生态、嗜虐地球生命的当代境遇下,灾疫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失律的气候,使全球气候生境化;其努力目标是实现全球性的生境重建,包括重建地球生境和社会生境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讲,重建生境,才可真正开辟出通向生态文明的广阔道路。

为重建生境而恢复气候,这不是任意所为之事,更不是局部之事和个别之功,它必须是人类工程,是全球性伟业,因而,它必须寻求一种全球性行动,即在普遍平等的共识框架下,实现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作减排和减排协作。为此,必须建构起一种真实可行的以减排为主题、以恢复气候生境为直接目标的伦理行动方案,必须构建能够促进此一伦理行动方案全面实施的伦理指导精神和公共原则,即气候正义精神和气候正义原则。

推行全球气候正义,这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伦理行动,它实质上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制度和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教育制度的重建。这种在国际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制度重建,要获得最终的成功,则需要进入人性领域,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再造。

客观论之,核心概念是一门学科的基础概念,它从学科的基本范畴中生长出来,并形成上下位对应关系。以此来看气候伦理学的首要核心概念是"气候失律"和"恢复气候":"气候失律"是"气候伦理"的上位概念,"恢复气候"是"气候伦理"的下位概念。并且,"气候失律→灾疫失律→灾疫防治"构成了"气候伦理"的上位概念链条,"恢复气候←重建生境←减排协作",构成了"气候伦理"的下位概念链条。将这两大核心概念链条衔接起来使之构成一个整体的是"气候正义"这个概念,因而,"气候正义"是"气候伦理"的核心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并且气候正义的构建与实施,必须以"制度重建"为前提,以"人性再造"为基础,以"生境利益"的追求与维护为主题任务。

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协作减排,是为了切实有效地防治灾疫,因为只有通过根治灾疫,才能真正恢复失律的气候,气候获得生境,灾疫之难才可得真正的消解,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家,才可真正实现生态安全。因而,协作减排是其基本任务,但协作减排必须有目标,并且也必须有报酬,因为减排始终是责任而不是义务,作为责任它必须讲求权利的对等,利益的回馈,所以,生境利益构成了协作减排的必须回报。这是协作减排必须围绕防治灾疫而展开,但同时必须以生境利益为根本引导、规范和目标。

参见下图可以看出,气候伦理的核心概念由三条概念链组成,即作为上位概念的"气候失律→灾疫失律→灾疫防治"概念链,作为下位概念的"恢复气候←重建生境←减排协作"概念链和作为具有统合功能的动力性概念的"气候正义→制度重建→人性再造"概念链。而将其三条概念链整合成一个概念体系整体的概念,恰恰是"生境利益",所以,"生境利益"构成了气候伦理的概念灵魂。

参见上图,为恢复失律的气候,而必须构建气候正义,构建普遍平等的世界平台,实施国际协作减排,必须重建生境化的"全球视域",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宇宙运行、地球生态、人类存在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生境利益"法则,并以生境利益为一切行动的最终动力。

"生境利益"是对"利益"予以符合宇宙律令、自然本性、生命原理、人性要求的概念化描述。在传统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中,人才是惟一的利益主体,而且"利益"概念往往张扬出强权主义的价值诉求,无论是在国际层面还是在国家境遇中,利益更多地构成不平等的象征。从本质上讲,大凡利益,都是生境化的,这是因为:第一,世界的上任何物种、当然包括人在内的任何利益诉求,都须接受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和人性要求的规范;第二,利益的世界性,它源于世界的利益化;第三,利益的平等性,即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的存在者、所有生命、所有的人都是其利益主体,都享有平等的利益权利。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要求,任何利益都是具有生境性质,都本能地呈现其生境诉求,利益的自身法则是生境法则,只有遵循生境法则的利益,才可生发出道德的生殖功能。以此来看,在宇宙、地球、人、生命相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世界里,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其生境品质的具备和生境功能的发挥,本身就呈现为最大的利益。

在追求气候正义、实施协作减排、根治灾疫的生境重建中,"生境利益"主体化,就生成出两相对应的"生境权利"和"生境责任"。生境权利的本质规定是生境利益,生境权利是生境利益的主体表达,生境责任却是生境权利的边限规定,即生境权利必须与生境责任相对等:配享一份生境权利,必须要担当一份生境责任;反之,担当一份生境责任,则必须醇一份生境权利。惟有如此,生境重建才获得生境文明的要求性。

生境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当代形态,它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性重建。概括地讲,工业文明以发展为动力,追求经济增长、财富增殖,实现物质幸福,为此而只能绝对地依赖技术原理。相反,生境文明以可持续生存为动力,追求人与宇宙、地球、生命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协调幸福,为此,它必须遵循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和人性要求。当然,这不等于说生境文明不要发展,而是讲根据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和人性要求,生境文明所追求的必须是以动态整体的生存为前提的发展,必须是在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生互生基础上的发展,必须强调其动态整体的生存化发展比经济发展、市场发展更根本,更重要。它的根本性和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它不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动力,也不是以市场为准则,更不是以经济指数和物质幸福指数为指标,而是以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为动力,以生境为准则,以和谐存在与生存为基本价值诉求。

客观地看,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在互存,是生境文明的存在论表述;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生互生,是生境文明的生存论表达。但无论从存在论方面讲,还是从生存论层面看,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四者的生境重建,都是生态整体的。生态整体构成了重建生境实现生境文明的方法论。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四者共在互存的存在本体论、共生互生的生存认识论和生态整体的方法论,此三者整合生成出重建生境的"全球视域":协作减排,根治灾疫,重建生境,需要全球视域。只有在全球视域下,人们才自觉于生境利益的创造与追求,生境利益得以不断实现的全球化过程,就是气候得以恢复自身而获得生境化时空韵律的过程。


进入 唐代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恢复气候   重建生境   气候正义   生境利益   协作减排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20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