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才能离婚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专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以爱情、婚姻和家庭而言,文学家认为爱情是两颗心碰出的火花,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哲学家认为,婚姻与家庭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人要结婚是必然性,与谁结婚有偶然性,偶然性体现了必然性;社会学家认为,婚姻出于社会协作的必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政治学家认为,婚姻往往是一种政治行为,有阶级性,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生物学家把这些都看作人类繁衍的需要;经济学家则把婚姻和家庭看作理性人的一种经济行为。
经济学家认为,结婚和其他行为一样是一种不完全信息下的经济活动,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由契约制约的关系。所以,婚姻是一种不完全信息下的契约关系。婚姻双方都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对各自个性的了解),恋爱中各自都有意无意地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公布甚至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婚姻不稳定的基本原因。家庭稳定的基础还在于双方的信息交流。结婚实际是双方签订了一个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但在不完全信息基础上的契约不可能是完全的,各自都可以在不违背契约的前提下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留私房钱大概就是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之一。如果机会主义行为太严重,只有解除契约,这就是离婚。签约(结婚)、履约(过家庭生活)、解约(离婚)就是结婚的交易费用。
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婚姻也有成本与收益,理性人的婚姻行为也是有意无意地以最大化为目标。两个人结婚要付出成本,用于结婚和组成家庭的费用是直接成本,各自放弃的单身时的自由(再爱别人的自由和行动自由)是机会成本。收益包括实际收益与心理收益。组成家庭两个人一块儿生活实现了规模经济,不仅生活费用减少而且共同努力收入增加,这是实际收益。家庭生活给人带来的种种享受则是心理收益。一般情况下,收益大于成本,所以才有婚姻。也有人认为成本大,尤其是机会成本大,就宁可当一个快乐的单身汉或单身白领丽人。
也许人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不会有这种成本与收益分析的意识。但在处理婚姻中的一些难题时,肯定会有一种成本与收益考虑。比如面临是否离婚时这种考虑是首要的。解脱不幸的婚姻能给当事人带来收益,但当事人更多要考虑成本。财产分割的损失、离婚付出的赔偿、打官司的费用等都是直接成本,也许这种成本还相当巨大。名声的损失、对子女的心理影响等可作为心理上的成本。如果离婚的收益大于成本,会作离婚决策,但如果离婚成本太高,就只有维持“死亡的婚姻”了。文学家常感叹没有爱情的婚姻如何可以维持,经济学家的回答很简单:没钱离婚。
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当然有适度规模问题。大家庭固然有规模经济,但像巴金的小说《家》中所描写的那种封建式大家庭中机会主义行为实在太严重了。这种大家庭中的每个小家都想从大家中得到利益而不付出成本(不干活儿或干活儿赚了钱不上交),这种大家庭能不解体吗?现在一些人对某些年轻人的“吃老”现象不以为然,其实“吃老”就是大家庭中机会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社会以“核心”家庭(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为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这种对家庭的经济分析还有政策含义呢!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比城市困难也在于成本与收益。传统农村中的养儿防老就是生孩子的直接经济收益,也可以作为一种养老保险投资,养儿越多,保险投资越大,收益越高。但抚养孩子的成本(尤其是机会成本)并不高。养儿收益大于成本,自然不愿计划生育。城市养儿的收益主要是心理的(孩子带来的欢乐或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成本高,不仅直接货币支出多,机会成本也特高。成本大于收益,你让他放开生,他也不想多生,甚至还有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所以,降低养儿防老的作用,以社会保险代替养儿保险,提高抚养子女的成本,尤其是给妇女更多机会,提高机会成本,是控制人口的有效方法。这也是人口学家的共识。
传统经济理论只偏重于分析经济行为,当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提出对家庭经济行为的分析时许多人还颇不以为然。但现在这种分析已被广泛接受并运用于政策制定。经济学家还用同样的原因分析种族歧视、犯罪等广泛的社会行为。许多人把经济学扩大到非经济行为分析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其实现在所需要的是各学科的相互“帝国主义”。这就是说,只有各学科的交叉才能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
抚养孩子的成本
如果你问一个家长,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大学毕业要花多少钱,他会一笔一笔地给你算。例如,每年生活费多少,教育费多少,医疗费多少,其他支出多少,等等。有人估算了一下,按北京中等生活水平大致每年要l万元,如果22岁大学毕业,抚养一个孩子约为22万元左右。这是抚养一个孩子的直接货币支出,但它是抚养一个孩子的全部成本吗?读了本文你会知道,这种算法并不全面。
经济学家认为,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把资源用于一种用途就要放弃其他用途。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就是说,你要在资源可供选择的几种用途之间权衡利弊做出选择,或者换个说法,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就必须放弃其他东西。例如,你有2小时业余时间(有限的资源),可用于看一场电影或读一本书(可供选择的两种用途),为了得到看一场电影的享受就必须放弃读一本书的乐趣。经济学家把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称为得到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
资源有多种用途,当把它用于一种用途时就要放弃其他用途,这种所放弃的用途就是用于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或者换个说法,用资源去获得一种收入时,要放弃其他可能得到的收入,这种所放弃的收入就是获得的收入的机会成本。例如,你有一笔10万元的钱,存入银行可获利息5000元,投入股市可获利1万元。如果你把这笔钱存入银行得到5000元的利息,机会成本就是不投入股市所放弃的1万元。
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机会成本可以用货币来表示,但并不是实际货币支出或损失,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或损失。在上面的例子中,把钱存银行得到利息的机会成本你并没有实际支出,也不是你的钱少了。第二,当一种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机会成本是最大可能放弃的收入。例如,如果你的10万元有三种用途,各有不同收入:存银行利息5000元,投入股市收入1万元,开商店获利2万元。这时存银行获利5000元的机会成本就是2万元,而不是1万元。第三,如果资源没有多种用途,就不存在机会成本。例如,如果你的10万元只能存银行,不能投入股市、经商或其他用途,机会成本就是零。第四,其他人的活动也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例如,你想投资于经商,但别人投资后你无法投资,他赚到2万元的机会成本是你不能赚到的2万元。
机会成本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它有助于我们作理性决策,这就是说,当你作一项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得到了什么,而且还要考虑放弃了什么。比如你把钱存入银行时,不仅要想到得到了5000元利息,而且还应想到为此而放弃的经商赚到的2万元。用机会成本进行分析时,把10万元钱存入银行显然不是理性决策。经济学家说,选择或决策的原则是最大化,比较一种决策的成本与收益是确定是否最大化的方法,但在这种成本中应该包括机会成本。
知道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你就会明白抚养一个孩子的全部成本决不仅仅是实际的货币支出22万元,还应该包括父母为抚养孩子所放弃的东西。换言之,抚养孩子的全部成本等于实际货币支出和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包括父母所付出的辛劳,以及为了抚养孩子所放弃的收入。如果说辛劳难以货币化,那么,所放弃的收入还是可以计量的。例如,一个母亲为了孩子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由此一生中少收入了10万元,那么,这10万元就是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仅加上这一项,抚养孩子的成本就达32万元了。如果把父母为抚养孩子放弃的各种机会、所受的辛劳、所放弃的享受都折算为货币,机会成本就非常大了。
不同家庭希望生育的孩子数量与机会成本相关。高文化、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少,正是因为他们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高。低文化、低收入家庭孩子多,也与机会成本低相关。一个当总经理的母亲和一个做家庭妇女的母亲为抚养孩子所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肯定不同。所以,提高母亲的素质,给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会增加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无疑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名诗是说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这份恩情是无法偿还的。当然,父母抚养子女并不求回报,但做子女的敬孝父母应该是天经地义。我想这句诗每个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知道了抚养子女巨大的机会成本,是不是对这句诗理解更深刻了?
来源: 《经济学就这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