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尧:台湾青年学运与背景历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4 次 更新时间:2014-04-01 20:59

进入专题: 台湾青年学运   两岸服贸协议  

杨景尧  

 

最近台湾的学生攻占立法院达十天之久,政府似乎无意让步,两方继续沟通中。这一件事情主要是反对执政党与大陆签署"服务贸易协议"没有预先公开征求立法院同意,所以要求审查甚至于退回。这一件被国际媒体把台湾与乌克兰相提并论,也有将镇暴警察与1989年天安门事件相比拟,最后如何落幕,就要看双方的智慧。

这一件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学运影响很大,端看你要从哪一个面向来看。一般人只注意到经济发展,尤其是执政者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实体增长,受惠的都是大财团大企业,人民的直接感受并没有受惠,甚至于贫富差距扩大,大陆市场大,两岸权贵一合作,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笔者听到一位医院护理师告诉我,只要是台湾人,都应该去立法院支持抗议。这件事源自台湾民族主义的根本,与这一项协议似有关系,但是如此直接表达使笔者深感惊讶。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父母、地点与时间,于是各个时代出生的人汇集在台湾所擦出的火花有人称之为"台湾的共业",从日治时代到1945年国民党接收执政,一直到解除"反攻大陆,解救同胞"的时代,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等,实施直接民主直选总统,整个台湾的政治生态完全改变。用"时代翻转"来形容台湾的变化毫不为过。

笔者今年57岁,前几代都在台湾出生;笔者在台湾高雄市出生时蒋介石当总统,所受的教育都是国民党教育,那时候军人的五大信念是"主义、领袖、国家、责任、荣誉"。国家排序是第三,我当年都没有注意到,为了考试准备三民主义,很认真。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日本统治,"二二八事件"也是传闻,父母都经历过;换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这一代也不是从大陆"大江大海"来到台湾;很多大陆逃难来台的第二代,住在高雄各地眷村里,平常我们不敢靠近。

这样两大族群(其实还有原住民与其他)的"共业"不是"和平住在一起"(live together peacefully)--联合国宣言之一项,而是对立。笔者小时候就被告诫"本省人"、"外省人"的区别,所有执政的官员一定必须是外省人,"省籍先于一切"。那时候的"白色恐怖"传闻是晚上来带走人,从此音讯全无。虽然后来省籍松绑,允许副级官员由台湾人担任,可是就像当年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一样,没有实权。

台湾随着时间流逝,外省与本省的区分在戒严之前称为"党内、党外";直到二十多年前解除党禁,正式组成民进党与其他许多小党参与政治活动。国民党的优势维持没有多久,人民发现手上选票可以收到"买票的钱",而且同一选区不同候选人都来买,选举是对人民有收入帮助的,至于谁当选都一样。

当买票的边际效益下降了,候选人的竞选心态改变了,基本上就是依照国民党与民进党旗颜色区分"蓝绿"。这两个政党是死对头,为了赢得选举,乱开支票。受惠的看来是人民,但是大家都知道官商勾结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人民的认同对象除了蓝绿,再来就是候选人的表现了。

1993年两岸第一次高层"辜汪会谈"在新加坡首次举办,造成轰动。但是两岸非常谨慎,没有进一步成果。2000年是民进党执政,中国大陆不与他们打交道,连战2005年以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身份前往大陆做第一次接触,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这一次成功的两岸之旅,使国民党更有自信打"中国牌"竞选总统。2008年国民党赢回执政权,很多人相信是期待两岸关系的改善帮助国民党胜选。

从2008年至今五年多,台湾人民都在观察两岸签署那么多协议,中国大陆对台湾在国际上的打压从未犹豫。经济上带给台湾多少好处笔者不知道,相较与以前肯定是很多。但是有没有多到可以收买台湾人民的心?尤其是这一次两岸服贸协议点燃了战火,使得台湾不分蓝绿的学生集合在一起,认为政府黑箱作业,应该要先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再来进行各种两岸条例的审议。这一种对中国大陆另眼看待的反应,其实不只是源自对服贸协议的不满,更多应该是对执政者的无能不满。

笔者处于这一个时代,经历台湾不同执政时期,也感受到台湾青年人内心的恐慌,对马英九政府六年高度期待的失望。民进党要赢一定要给人民希望,但是两岸关系就是民进党的罩门;这也使得国民党有恃无恐,但是人民更加讨厌。台湾现在高等教育过剩,招不到学生,政府也束手无策;学生素质也下降,企业用人有一些也都限校才录取。就算录取了,待遇不高;生活困难也买不起房子,台湾青年人面对的是茫然的未来。

作者是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


    进入专题: 台湾青年学运   两岸服贸协议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54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