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改革新思维:大均衡改革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11 次 更新时间:2014-04-01 11:19

进入专题: 包容性改革   大均衡改革战略  

常修泽 (进入专栏)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常修泽教授的新著《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出版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1个月,对我国中长期全方位改革的战略选择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何为“包容性改革”?对我国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有何理论意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与其进行了一次对话。

 

包容性思想、包容性体制、包容性运作

中国经济时报:据我们所知,您的《人本体制论》和《广义产权论》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出版之后,您一直在探讨中国全面改革的战略问题。此次《包容性改革论》的推出,可以看做是您继体制、产权理论研究后对改革问题的全面阐述,其逻辑起点是什么?

常修泽:从理论上说,一是来自我从青年时代起受老子《道德经》“知常容,容乃公”哲学长期熏陶的结果;二是马克思关于“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的反诘和我的反思;三是近年美国学者达伦·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鲁宾逊出版的 《国家衰落之谜:权利、繁荣和贫困的根源》一书观点的启发。

从现实来说,主要是基于对中国改革、两岸整合与世界文明格局的思考,特别是对中国改革现实的思考。正如本书所揭示的,我观未来中国之改革,可能将面临极其复杂的格局,两端都是“悬崖”:一端是传统体制复归的 “悬崖”(中国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一段时间内局部地区出现的某些现象,已经昭示这一点);另一端是社会震荡的“悬崖”(2013年“埃及之夏”出现的国家“被撕裂”的情况,值得国人注意)。在两端“悬崖”面前,怎么办?唯有包容性改革。

“包容性改革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理解,您认为当前改革面临的矛盾主要来自旧体制的复归和社会危机的出现,两者交汇,使改革陷入窘境。包容,也就意味着可以化解这两者的矛盾状态。

常修泽:包容性改革的理论支撑是我多年来研究形成的三论:“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第三波转型论”。

首先,包容性改革论是实在的“人本体制论”。以人的发展作为体制改革的核心理念;人的三层含义:横向全体人、纵向多代人、内核多需人;通过改革促进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是人本导向的体制创新理论。

同时,包容性改革论贯穿 “广义产权论”。第一要义是“广领域”产权包括“天、地、人”产权;第二要义是“多权能”产权包括各种财产性权利,如土地流转权、抵押权、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权、各种用益物权;第三要义是“四联动”产权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产权保护。

包容性改革论以 “第三波转型轮”支撑。第一波转型是社会制度转型;第二波转型是经济体制转型,还没有完成;第三波转型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制度的全方位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包容性改革,您是怎样给它下定义的?其核心观点有哪些?

常修泽:所谓包容性改革,是指在“知常”(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包容互鉴,推进全方位的体制创新;通过改革,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领域,探索建立新型的符合国情的包容性体制;在改革过程中,超越极端,均衡运作,“在两个鸡蛋上跳舞”,以尽可能小的社会成本,取得具有实质性的改革成果,并将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个定义包括三层要义:第一,包容性思想——海纳百川,包容互鉴;第二,包容性体制——公正市场,社会共生;第三,包容性运作——超越极端,双线均衡。

包容性思想、包容性体制、包容性运作,由此组成的包容性改革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思想,可能是中国在目前情况下比较可行且较富理性的选择。

基于现实考虑和理论,我在提出“包容性改革论要义”基础上,围绕立论的主题,在书中阐述了十二个核心观点。这些核心观点主要不是在“术”的层次,而是在“道”的层次。其中,总论篇的核心观点包括:第一,包容性改革要“知常”(常:客观规律):上见“天光”(世界潮流),下接“地气”(中国实际),中立“人本”(以人的发展和权利保障为导向)。第二,包容性改革论三点要义: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制度、包容性运作。一是根基;二是核心;三是实现路径。第三,包容性根基在“人本论”:横向全体人;纵向多代人;内核多需人。寻求人权制度化。第四,21世纪的文明史,将昭示一条规律: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第五,“五环改革”:经济转型、社会共生、政治变革、文明交融、天人合一。环环瞄准“包容性体制”。

分论篇的核心观点包括:第一,经济转型:在市场化、公正化“两个鸡蛋上跳舞”,市场化谨防权贵,公正化谨防民粹。第二,社会共生: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第三,政治变革:“包容”与“选取”,是一对始终难以切割的命题,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第四,文明交融:寻求东西方文明交融互鉴,应对文明冲突。第五,天人合一:“天”上有环境产权,“地”下有资源产权,“人”有自身产权。以“天”、“地”、“人”产权破解生态困局。

运作篇的核心观点包括:第一,包容性运作:超越极端,双线均衡。在均衡中突破,该“破垄”处“破垄”,该“砍手”时“砍手”。第二,包容的关键是包容“异类”。特别关注:21世纪创新的新现象——“无限制的新人”。

 

大均衡改革战略包括五大“均衡点”

中国经济时报:讲到包容性运作时,您讲了两句颇有哲理的 “说文解字”之语:“吉”字上面的“十”字是端正的,表示平衡,而平衡则“吉”;“凶”字上面的“十”字是斜歪的,表示失衡,而失衡则“凶”。中国的改革如何“避凶化吉”?您提出包容性改革的运作要采取大均衡改革方略。那么,大均衡改革战略包括哪些“均衡点”?应如何准确理解和认识这些“均衡点”?

常修泽:正如我前面所讲,研究包容性改革的运作,必须认清大势。未来10—15年,中国改革面临极其复杂的格局。为避免掉入“悬崖”,需采取大均衡改革方略,找准各自“均衡点”。新阶段的改革战略应该是更具时代“大智慧”、更有宏观“大视野”的改革战略。

大均衡改革战略包括五大 “均衡点”:经济改革,找准市场化和公正化的均衡点;政治改革,找准“深刻改革”与“自我完善”的均衡点;社会改革,找准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均衡点;文化改革,找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均衡点;资源环境制度改革,寻求“天地”与“人”的均衡点。

“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它是动态均衡的。跟“跷跷板”一样,哪边失衡要适当地往哪边移动一下,找准平衡。尤其是,要学会在市场化公正化 “两个鸡蛋上跳舞”,实质就是寻求建立包容性的经济制度。从更深层次来说,“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第一,要经济市场化,但要防止‘权贵’;第二,要实现社会公正,但要防止‘民粹’。无论是‘权贵’还是‘民粹’,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都是不利的。”

腐败是当前民众最关注、最痛恨的问题,其中最难的在于解决体制性腐败问题。权力与资源的结合,产生体制性腐败,成为均衡改革中突破的重点。从现实情况看,现今社会的一些“手脚”已经烂掉。切除它恰好可以防止这种溃烂祸及全身、特别是伤及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说,“切除烂手烂脚”这种手术是“非做不可的”。

 

在五个领域进行经济改革

中国经济时报:本书绪论中您提到,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边际演进”的渐进式改革之路,经过30余年,改革的“战车”跨越边缘性障碍之后,现在需要推进到核心部位的“堡垒”面前。改到此时、此处,需要突出重点,啃硬骨头。根据目前中国改革的实际情况,您认为应当考虑实施紧迫的、有重点的、可操作的改革方案,那么,在经济改革方面,您的具体意见有哪些?

常修泽:在经济改革方面,围绕“公正性的深度市场化”改革,要突出五个重点:

第一,垄断行业改革。根据我对“垄断行业改革”的研究,提出“结构性破垄”方略,即对中国垄断的三大类、六种情况区别对待,“三不破、三破”:一是对真正的自然垄断性环节(如电网、铁路网、航空网、骨干电讯网等),可暂时不破垄,但要实行一定范围的“争夺市场的竞争方式”;而对过时的、假冒的所谓“自然垄断”和垄断型行业中的竞争环节(如发电、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讯运营业务等),要坚决破垄。二是对法令性的垄断(如烟草),可不破垄;但对不合理的行政垄断 (指利用行政权力保持不合理垄断地位的),要坚决破垄。三是对竞争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集中,不应破垄,还应进一步加强,以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对阻碍和限制竞争的经济性垄断(厂家串谋、寡头垄断以及利用行政权力实施垄断行为等),应坚决破垄。

第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锁定使用权人的土地用益物权,要尊重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包括流转和抵押)的权利:一是建议改换“赋予农民权利”的提法,这种提法带有自上而下的“恩赐”色彩。“农民的权利”是“内生”的。建议采用“承认”、“尊重”、“保障”的提法。二是明确农村集体土地可以依法进入市场流转,使农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利益。三是不要武断地排斥农民的土地抵押权,而应根据新情况修改《物权法》,予以确认。

第三,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是打破大银行垄断,推进私人及草根金融发展;同时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把握两个抓手:存款保险制度和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的市场化利率。

第四,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改革分税制和预算管理体制,开征房产税、遗产税、环境税,以及改革资源税等。

第五,以资源性产品为重点的价格改革。这是要素价格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将市场体系建设进行到底的重要方面。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柏晶伟 赵珊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包容性改革   大均衡改革战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53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