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人文经济学应做好"人本”这篇大文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64 次 更新时间:2024-09-23 20:08

进入专题: 人文经济学  

常修泽 (进入专栏)  

“‘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因此,我们在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10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话,不仅深刻揭示了人文与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更明确了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的价值旨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人文经济学的提出,又为经济发展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与实践方向。本期我们邀请三位嘉宾,一起探讨人文经济学中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人文经济学之“魂”

记者: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文化经济发表重要论述,既强调以文兴业,也强调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文经济学与文化经济一脉相承,您认为理解人文经济学的关键是什么?

常修泽:我的观点,“人本意识”是人文经济学发展之“魂”。要在研究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用“人文精神”来贯通经济全过程,使二者“内化一体”。其中须明确几个关键性问题。

首先,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核心是“人”。“人”至少涵盖三层:第一,横向到边。是“全体人”,不是“部分人”或“多数人”;是“每个人”,不是笼统的“人”;是“具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第二,纵向到底。不仅是“本代人”,更是“多代人”。第三,深入内核。不仅是“物需人”,更是有物质、精神多种需要的“多需人”。

第二,人文经济学的发展目的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联合国有一个“人类发展指数”,用以综合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2024年3月发布的最新一期《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从2021年的全球排名79上升到75。而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已多年位居全球第二。我认为,人文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就是解决GDP排名和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的差距。

第三,建议把文明“包容”与“交融”作为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落脚点。人文经济学对“人”的关注,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不仅是经济领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更是文明方式的超越。我一直认为,天有生命,地有生命,人有生命,要打造“天地人生命共同体”。若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视野看,人文经济学可以作为一个案例、一个依据,阐发中华民族在寻求人类共同价值中走向多元文明包容,进而走向“文明交融”的历史进程。

充分发挥“人本”的力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文经济学不仅关注经济行为产生的“物”,更关注作为经济主体的“人”。您认为,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人文经济学如何体现人文的力量?

常修泽:要重视以下三种人文资源对人文经济学的影响。

第一,搞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人文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94年,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新纪元》周刊创刊号题词,并希望用简明字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答说,除了摘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我领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人文思想的“精髓”。

第二,梳理中国政界、学界的人文思想。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他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强调,“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这段话现在依然有价值,可以把它用于人文经济学研究。

第三,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人文主义元素。比如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迪尔德丽·N.麦克洛斯基就力主应把“人的尊严”和“人文关怀”等作为基本理念贯穿于经济学中。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能否谈谈,在推进中国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这方面,浙江如何先行探索?

常修泽:至少要做好三篇文章:体制、结构、发展方式。

将人文“内化于”经济体制,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支撑。可在五方面发力:第一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第二是“中”,建立人文性的市场体系和市场决定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三是“下”,建立人文性的微观(企业)体系。第四是“内”,建立人文性的民生机制,以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情。第五是“外”,通过制度型开放等,推进与国外的经济、人文交流。

将人文“内化于”经济结构,为优化新发展格局中的几大结构提供新思维。应重点瞄准以下几个结构:一是供需结构。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解决居民消费率过低问题。二是产业结构。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指引,在发展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谋划未来产业过程中,增添“人文化”色彩。三是区域结构。尤其要总结江浙经验,发挥区域文化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四是对外结构,把经贸交流和人文交流结合起来。此外,还要顾及经济与社会的结合部分,如社会分配结构等。

将人文“内化于”发展方式及相关导向性指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高质量发展是弘扬人文精神的基础和舞台。要为创新发展创造条件,给创新创业者吃下“定心丸”。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使广大劳动者实现真正的发展。摒弃“GDP崇拜”,建立针对人文经济的新的考核指标。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文经济学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26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