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因突发严重眼疾动了急诊手术,医嘱须卧床静养多日,但我还是在周五上午坚持赶去八宝山公墓梅厅为许师送行,表达弟子对恩师的哀悼和敬重之情。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经过多次努力最终考进人大法学院,由许师指导攻读博士学位,毕业不久又成为人大法学院教师,一直得到许师的关怀引导,诸多往事无法一一叙说,谨再补述几件貌似小事,与大家分享认知。
1.关于地方自治制度。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的地方制度探索实践越来越多,陆续出现了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改革实验区、自由贸易区等形态,特别是台湾问题获得平和彻底解决后将会出现更新的地方制度形态(例如特别自治区),这一切变化都带来新的动力,也带来新的争议。诸多争议的前提性问题就是:我国实行单一制,那么在宪法制度的框架内,除了民族自治地方,是否也实行宪法学一般含义的地方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其他地方有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力、自治权力?此问题也曾困扰许多法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就此问题,我曾专门请教过许师。他从近代中国的地方制度史,谈到新中国的制宪、修宪史,进一步谈到在中国国情下和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地方制度发展路向。他的基本意见就是:我国在立宪、修宪时,关于地方制度的宪制安排,实际上是明确实行地方自治制度的,但初期阶段的自治程度不高、范围不宽,故未直接使用“地方自治制度”的用语而已。实际上,我国现行宪法第三条第四款已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两性(主动性、积极性)正是地方自治制度的运行要求。许师的介绍给予我极大的启发。可惜,这两性要求特别是“主动性”要求,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忽视、轻视甚至怒视,这当然不利于我国地方制度按照宪法精神健康发展。人们都深切期盼,随着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地方制度探索实践越来越丰富,关于地方自治制度将会有更多共识和更完整明晰的规范。
2.关于宪政风波态度。在发生宪政风波后那一年多时间里,我曾多次与许师讨论此事。他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我国宪法必须通过政治和法治实践得到实实在在的贯彻实施,也即必须实行中国特色的宪政,宪法的作用和权威才能切实体现出来,才能建成法治国家。我曾向他介绍,广泛传闻的“那个文件”,闻中央有关部门在起草文件初稿时,并没有否定宪政的意思,也没有说不能使用宪政概念、不能发展宪政,仅提及要注意此类概念被别有意图者加以歪曲利用,但后来事态发展出乎起草者的原意。许师表示理解,他认为事态的发展、发酵表明,有些机构的主事者缺乏自信、认识不深、方法不妥。他认为,我们党和党的领袖,一直以来对宪政抱持肯定态度,依靠人民获得了并巩固了政权;而一旦抛弃了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且否定了宪政,连国家主席手捧宪法也不能护卫自己的生命,结果就是“十年文革浩劫”,差一点就亡党亡国,可谓教训深刻、殷鉴不远。他还建议我写文章,对彻底否定宪政的错误观点提出批评。我委婉地表示不必再专门写文章,认为这些都是宪法学的基础知识,早已写进教育部、司法部的统编教材和许多干部教育读本以及党的历史文献,稍有法律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人都应当懂得,毋需宪法学者再写常识文章去论战,这会正中下怀地抬高那些缺乏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者的假学术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间将会证明一切。许师不以为然,他表示应当积极行动,要撰写或整理出旧作去回答那些荒唐挑战,帮助人们消除糊涂认识。老人家的精神令学生感动不已。
3.关于学习型座右铭。我的学生都知道我有一个座右铭:“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但他们不知道其思想来源与许师有关。1997年初夏,许老师曾专程赴渝,去西南政法大学拜访多年挚友、宪法学家薛国安教授和同窗好友、法理学家黎国智教授,我一路陪同、聆听教诲、获益匪浅。记得我陪同年近七旬的许师去参观闻名世界的重庆大足石刻,在著名的“与佛有缘”的石壁佛龛前合影时,曾十分敬重地对他说:今天的合影很贴切呢,也是晚辈与学术大师合影,真是有幸有缘啊!许师却非常谦虚地回说:不敢当、不敢当啊,自己取得一些学术成就,只是台阶和机会比别人好一些罢,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自己也还需要不断努力再上台阶,这叫做学无止境、天道酬勤吧。一席话,让我惭愧万分、立见差距、顿悟许多。1999年我出版学术专著《行政指导论纲——非权力行政方式及其法治化问题研究》恭请许师作序时,他就把“学无止境、天道酬勤”这句话写进序言,叮嘱我要认真践行,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公法问题,不断以更多、更大的公法学研究成果,为我国宪政和行政法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于是,我谨遵师嘱并结合既往学习体会和人生体验,逐渐定型化地将“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成为自己不断努力前行的方向感、动力源和调整器。
按神俗通观的说法,20年来我与许师结识并恩泽绵多,可谓与佛有缘。
2014年3月10日写于北京世纪城绿园
作者简介:莫于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