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国务卿克里刚刚结束了又一次访华,并且在记者会上依旧用 “友好”、“建设性”之类字眼来形容此行,但这并不能掩盖中美关系已经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冷淡时期的现实。
事实上,自中国更换领导人以来,美国总统从未正式访问中国,这在中美关系中是极不寻常的。就在克里访华的同时,白宫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4月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亚洲四国,其中又不包括中国。
按惯例,副总统或国务卿访华通常应该是美国总统访华的前奏。但自从中国领导层更迭后,美国国务卿克里已两次访华,副总统拜登亦在去年底访问中国。而任何一次访问都没有定下后续的最高元首互访日程。甚至从公开报道看,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国家元首提出欢迎来访的正式邀请。这并不符合过去20年里中美两国之间形成的交往默契。
的确,习近平主席在去年曾赴美,并和奥巴马总统进行了会晤。但会晤并非在白宫、甚至也不是在总统行宫,而是在一个第三方庄园中进行。部分中国国内媒体将此描述成“双方元首建立了私人亲密关系” 的标志,然而,尽管习主席夫人彭丽媛女士随行,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却以公开声明的方式不到场,这表明双方似乎不存在亲密私人关系。因此,那次元首会晤或许更应该被理解为一次低规格的接待。
美国人的“轻慢”有其根源。2012年初,还是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美国期间,第一次提出希望和美国之间建立前无古人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和以前双方之间达成共识的“战略伙伴关系”或者“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个背离。在美国人看来,所谓中美战略伙伴或合作伙伴,是以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将自己纳入美国主导的既存世界秩序。作为回报,美国可以允许中国在这个秩序体系中和美国成为“伙伴”甚至“盟友”。当然,这只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
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中国已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如果中国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将在未来10-2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一大国。
伴随中国的崛起,部分中国精英阶层的思想发生了重要转折,尤其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在此之前,尽管双方意识形态有严重分歧,但中国精英层内部,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对美国的国家治理体制是钦佩有加的。在金融业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是产业金字塔之顶的最高端行业,中国更抱着小学生的心态在向美国人学习。2008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面。而危机中,有些美国人甚至慌不择路地寄望中国凭借庞大的外汇储备来出手救市。这留下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资本主义”的段子,更让美国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高大上形象土崩瓦解。
几年后,很自然地,中国领导人开始倡导“道路自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其突出重点并不在于旧调重弹的“改革”,而在于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这个崭新的提法。“完善”二字,是所谓文眼,意味着中国领导人根本不再认为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大动大改,仅仅需要局部深化改进以达到完美而已。
这一语境下,中国提出要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明显是含蓄地不再承认美国的全球领袖地位,尤其不承认美国“大国之间若非盟友便是对手”的世界秩序定义。中国希望走自己的路,既不和美国直接对抗也决不接受美国的领导,而是要建立自己心目的世界秩序。就像在一桌酒席上,中国这个后到的客人对美国说:让一让,请给我腾个位置。
倘若中国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则对美国人来说,允许中国作为一个地区性大国而我行我素,也并非不可思议。但中国的特殊世界角色、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特征,都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容忍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地区领导者。尤其当中国提出自己也是一个亚太大国之后,十分自然地,美国对中国倡议的“新型大国关系”心生嫌隙。
而此时恰恰是两国之间实力重新消长的一个关键节点。在中国,尽管不少乐观的经济学家还在继续给政府灌“中国经济还可高速增长20年”的迷魂汤,越来越多的观察家看到的却是中国现行增长模式的潜力接近殆尽,若不痛下决心进行体制上的彻底改革,则增速下滑不可避免,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出现经济增长急剧下降的局面。在美国,却是一次危机之后人们看到了重新出发的可能。
中国的很多观察者甚至包括领导层,深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影响,对经济危机持极为负面的看法。但从市场角度说,一次危机就是一次过剩产能出清的良机。而只有过剩产能出清,市场才能重新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从而启动新一轮快速增长。这种凤凰涅磐式的再生在美国这样的成熟民主政治和市场体制国家已曾多次发生。
正如罗斯福利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契机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社会保障制度、证券监管制度和存款保障制度,奥巴马也雄心勃勃试图利用这次经济危机来建立自己的政治遗产。他推出了全民健保制度。对这个制度的未来利弊,我们暂时还无法论断。但可以确定的是:奥巴马个人此刻,肯定也是自信满满,踌躇满志。而去年底以来,美国经济表现出的强劲复苏势头,更为他的自信增添了筹码。
当美国的自信遇上中国的“三个自信”,互不配合的冷淡便成为现实。鉴于双方的巨大规模,这种冷淡不大可能过度升级,更不可能导致两国之间的正面冲突。但它对两国经济走向乃至对每一个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都会造成影响。
美国在国际新贸易秩序中撇开中国的意图已经相当明显。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被认为是可能定义未来20年世界经济秩序的新一轮国际谈判。至少到目前为止,美国没有丝毫将中国纳入该谈判议程的动向。而中美高层若无充分交流,中国即使加入该谈判也将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
两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也将举步维艰。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又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美各自的国内经济、贸易和金融政策都会对对方产生相当大的联动影响。政策若有协调,双方经济都可能更好地发展;若无协调,双方的政策可能互相抵触,效果将大打折扣。
好消息是:美国是一个具有强烈实用主义政治传统的国家,也是市场开放的信徒,而中国也从对美经济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因此,无论双方在政治层面分歧如何,在贸易和经济往来的技术层面,双方预料不会出现明显倒退包括不会出现互设障碍、互相报复的局面。更何况,未来一段时期,双方领导人仍有可能在政治层面上,就何谓“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共识。
不管怎样,承认中美关系冷淡的现实,才能让我们对未来更好地保持期待。
作者吴向宏现为某跨境投资顾问公司创始合伙人。曾任颐和资产管理集团CEO、思科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等职务。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