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家庭教育的秘诀:要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使孩子成为自己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92 次 更新时间:2014-02-08 18:32

进入专题: 家庭教育  

柯领 (进入专栏)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英雄,做好父母与老师的秘诀就是要尽量唤醒孩子内心的这个英雄。 ——柯领   现代文明之公民理念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独立人格,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当代的意识形态文化有阻碍个体独立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倾向。这些世代相传的错误观念阻碍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而且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文明进程。中国式养育,注重早教,这是使孩子失败的开始。中 国的幼儿往往以能多识字、多背唐诗、会算术为能事。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识字与计算应从小学开始,孩子未到适合的年龄,是断然不可多识字、多背诗、多计算 的。儿童阶段是大脑的休眠期,此时,大脑神经细胞还没有发育健全,要让孩子的身体先成长、情感意志先成长。过早的教育超越了孩子大脑的接受能力,这样做, 实际上是拔苗助长,就扼杀了他们自发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到了孩子成熟时,往往对学习就没有新鲜感与可持续性的学习兴趣,就害怕学习与逃避学 习;并且,由 于过早使用大脑而耗散了元气,孩子长大成人后,普遍体格发育不好,男人缺少阳刚,女人缺少健美,身心虚弱。中国式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缺 少“躯体——情感意志”的训练,看重智商而轻视情商,往往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注重“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的系统训练,缺少自由选择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缺少玩耍、体育、劳动、手工、公民、音乐、文学、美术、哲学的价值引导,过于灌输与过于保护或过于压制,或者疏忽照料和引导,限制了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 到了孩子成年时,往往缺少冒险精神、缺少自信、缺少个性与创造性、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不能独立,自尊缺失,并因此变得胆小、压抑、焦虑与平庸。因 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文化需要从深层价值观的角度整体地转型,以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为教育理想,培养“善于自我实现的人”为教育目 标,由培养“场——依附性”的人格转型为培养“场——独立性”的人格,实现中华民族“教育知识谱系”的全面更新与转型。   由 于中国教育长时间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根本,鼓励学生竟争与分数排名而缺少对个体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对学生幸福的关注,家长普遍“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对 孩子的期望过高,把分数的成功看得高于个体的幸福,使得中国的孩子与学生们普遍生活在“应试教育至上”的压力之中,本末倒置而又拔苗助长地使“身、心、 灵”遭受严重伤害,孩子与学生们普遍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失去了个性与创造性,失去了“美、德、智、体、 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成了沉重的主体,六神无主而又偏偏倒倒地行走在大地上。今 天中国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管理模式以及整体的“课程、教材、教法”可能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教育体系之一。当代的中国孩子与中国学生的身上大多数既无中国传统精 典文化的教养,也无西方传统精典文化与现代精典文化的教养。一个国家能把教育办到如此庸俗不堪的地步,这么多人口数量的国民长期处于一种“无根”的生命状 态,实在是世界罕见,人类史上罕见。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已经出现了全面的教育恐慌。 一位旧金山圣何塞大学学艺术设计的大学毕业生对我说:“我现在刚毕业,感到身体极度疲劳、精神疲软,全身虚弱,每天要睡12个小时以上才能平衡。我在中国从小学开始就是每天早晨6:30起床,然后去学校上早自习,直到高中,我很少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我没有快乐的童年,我的身体被应试教育完全搞坏了,几年前跟随母亲来美定居又去读大学,现在我毕业了,我太疲劳了,我不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办?”。 还有一位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读电脑专业的博士生告诉我:“我小时候有舞蹈、音乐、美术的爱好,学了一段时间就被父母停下来了,因为中国的教育是以“语 文、数学、英语”这三科为中心展开的,以致于我们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爱好,既不爱好体育、也不爱好艺术,周末我们不知道去哪里玩,就呆 在寝室里上上网,或聚在一起打打牌,吃吃饭。而美国学生,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爱好,周末他们都去享受自己的爱好去了。而且,愈是博士阶段,我们中国留学生的 思维方式就愈死板、愈被动,美国学生思维很活跃,主动选择研究课题,工作能力强,我们中国人很是被动,往往要导师指明方向和课题,才能继续研究下去,因为 我们从小就不懂得如何选择,都是父母与学校代替我们选择,我们是“被成长”的一代,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工作、生活都很被动”。 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我们美国教师很喜欢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虽然贫穷,但很有精神,能吃苦,认真学习,很想学到本事 回到自己的祖国服务,我们都抢着想要中国的留学生,可是,现在的新一代的留学生大慨家庭都比较富裕,除了英语水平比以前的好以外,其他方面就差远了,不能 吃苦,无心学习,好像只是来拿一个文凭,就想匆匆忙忙找工作,想留在美国,告诉他们,我们不喜欢这样的人”。旧金山一位银行的行长对我说:“我们银行先后有三个中国大陆在美国留学获金融硕士而留下来的80后的职员,我都分别把他们解雇了,工作不负责任,出了错,不自我检讨,不自我认错,还推卸责任,以后80后90后的人,我都不要!中国的下一代为什么是这样?”,我无言以对。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界生活在一种自我麻痹与可笑的自我陶醉之中,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基础教育好,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好,甚至有教育专家还总结出了一个公式:好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事实上,是这样的吗?依我之见,中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美国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善于自我实现的人”为教育目标,注重“独立生存能力、体育艺术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这三大能力的培养;今天中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学以及教师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大部份还停留在两百年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创建的以“知识为本”的 教育模式里而不能自拔,以培养“善于考试的人”为教育目标,学生们被动接受条条框框的道德知识与书本知识的灌输,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其解题训练和考试 分数作为中心;结果,美国学生低分高能,中国学生高分低能,而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的人才,这就是美国社会真正的成功之道,也是发达国家真正的成功之道—— 无为而无不为。在我看来,如 果中国社会不实现由国家主义的教育文化向“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的个人主义的教育文化的转型,不实现由功利主义的“培养工具人”的教育文化向超越功 利主义的“培养文明人”的教育文化的转型,那么,中国将永远落后下去,全世界的中国人永远是“劳力者”阶层,就像今天中国人在世界的地位一样。人的自由度与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个人“幸福感”的建设永远是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我在美国高科技的心脏“硅谷”生活了九年,硅谷在旧金山以南50多英里的圣何塞地区,这里有十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全世界电子科技的著名公司的总部主要集中在这里,比如,斯坦福大学、谷歌公司、雅虎公司、苹果公司、脸书公司、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公司、甲骨文公司等。这里的基本情况是,公司里的CEO群 体与市场营销部门以及最顶级的设计师大多数是白人或犹太人,中间层的技术经理许多是印度人,中国人主要是第一线从事生产的电子工程师。也就是说,这些在中 国名列各省理工科状元群体的人,在美国获得了硕士博士后,只能在美国做一个小小的工程师,成为高科技的工人,很难再有大发展,而且这些工程师们普遍木讷, 基本上没有个人爱好,主要是外在的物质生活而缺少内心的精神生活,每天生活在家庭、公司、菜市、接送孩子的路上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里。难道,我们还不 应该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吗?为什么中国一流的人才,在美国只能算得上是二流或者三流人才的角色?而且普遍缺少个性与创造性,缺少精神生活也缺少 浪漫的生活情趣。显然,是整个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全世界的华人社会)的功利主义的教育文化与教育系统出了严重问题,是传承了近1400的科举教育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与“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教育文化和计划经济下的教育文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造成的。为了尽可能克服这些缺点,这里,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的风格:民主型与溺爱专制型二、家庭教育要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一教育原理的主导下立体地展开三、学习人类好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


一、家庭教育的风格


 我把家庭教育的风格主要归纳为五种类型——民主型、溺爱专制型、溺爱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我曾经和在美国的一些华人讨论过中国家庭教育的风格问题,从中得出一个仅供参考的结论:西方人的家庭教育大约80%采用的是民主型。据我观察,西方人与孩子的关系多数是“非占有”关系,西方人大多没有“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要求,比较尊重孩子自由玩耍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人愿望与人生选择,让孩子成为自己,大约20%采用的是专制型或放任自流型;而当代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大约80%采 用的是溺爱专制型。据我观察,中国人与孩子的关系多数是“占有”关系,物质上极大满足孩子,精神上用中国式的“语文、数学、英语”来普遍折磨孩子,重视知 识灌输与学习成绩,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比较不尊重孩子自由玩耍的天性,用家长的个人愿望与人生选择主导孩子的个人愿望与人生选择,孩子成了实现父母愿望 的工具,大约20%采用的是民主型或放任自流型。为什么“溺爱专制型”成 了中国人家庭教育的普遍风格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独生子女的社会现实与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不遵守这个制度,就有可能被社会陶汰,从而造成了学校作业的 压迫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过高的压力,落后的应试教育制度与单向度的教育内容是总根源。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其核心的价值观是 一致的,重视国家、轻视个人;重视群体、轻视个体;重视共性、轻视个性,国家整体的风格是轻视自我,甚至消灭自我,国家基础教育系统培养的是服从国家价值 体系的善于考试的人。中国应试教育的现实是,人口多,竟争大,基础教育偏重智能训练而轻视人格培养,因为中国的高考制度把人当成“读、写、算”的谋生的工 具主要测试的是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培养的是“工具人”而严重缺少“文明人”的培养。所以,中国创新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国家创新体 系难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因为缺少自由玩耍、缺少强健的体魄、缺少公民意识、缺少人文教养、缺少高贵的心态、缺少自由选择、缺少自我、缺少自我实现,就没有个性、没有浪漫、没有创造,也没有人生的乐趣。看一看欧美的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文化转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中国学者方朝晖在《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一文中向我们描述到:“欧美文化把人理解为一种连续、稳定、自主、边界确定、独立于环境的的实体(entity),这个实体拥有一系列内在的个人属性(internal, personal attributes),包括爱好、动机、目标、态度、信念、能力、主观感受等等,并正是由这些属性支配、决定和影响着个人的外在行为。在这一基础上,每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独特的自我(distinctive self)。具体表现为,在欧美文化中,父母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调查发现,有64%的美国母亲和只有8%的中国母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美国中产阶级从婴儿起就让孩子与自己分开睡甚至分屋睡。在学校里,孩子们需要学会自己表达自己,自己描述自己,自己展示自己。甚至儿童的课程设置也是为了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潜力,强化他们每个人的“独特感”,所以已经“个人主义化”。美国孩子们养成了“对于一个‘稳定不变的我’的欲望” (desire for a consistent self),这个‘我’是完整、稳定、不可分割和独立于周围环境的。例如,他们认为,一个人换了一种场合就隐瞒自己原来的观点,是“自我没有稳定性” (consistency)的表现,说明一个人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孩子们从小学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养成自主(self-determination)的习惯。表现为被鼓励或要求在各种各样的选择中获得自我的认同感,包括对自己的食物、衣服、冰淇淋、洗澡时间、发型……等等生活中所有方面的事情上自己进行选择和决定。孩子们被鼓励对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哪怕是非常细小的事情,由本人亲自决定。“你是现在就睡呢,还是先洗个澡再睡?”一个独立而自主的自我就是这样形成的。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围绕着让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自我选择而展开的,在超市里,在餐厅里,在所有的购物场所,人们被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选择,并由此展示、确认或表达他们的独 特自我。“Help yourself,”美国人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我的独特感,和对自身命运的主宰意识。这种个人主义型的社会性及自我模式(individualist model of sociality and the self)在社会心理学的绝大多数领域中被或公开或潜在地使用着。

   但是,在中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人的概念颇不相同,认为“人”从根本上就是与其他人相联系的(方按:在中国古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前辈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有曾子临终时“启予手、启予足”之说;历代的国君也都把保存好家业或者说祖宗之业当作自己最神圣的责任),注重同情心、互助、依附、亲情、等级、忠诚、尊重、礼貌。因此,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与他人处在“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t)之中,社会关系、角色、规范、集体团结比个人的需要更受重视,对一个人的期望是他能够调节自己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自己所在的组合、集体、机构或国家而工作。这种相互依赖型的人(the interdependent model of the person),以他人或群体为本位,倾向于认为那些我行我素、自我中心、刚愎自用的人幼稚和不成熟。

   在美国学校里,好学生的衡量标准是能干(good performance)、发挥自己独特的潜力;而在日本学校里,好学生的标准则对每个人而言完全一样:心地善良、有恒心、热情、帮助别人、非常刻苦、勇于自我批评等。西方文化要人们“认识自我”(know thy self),而亚洲文化特别是佛教则要求人们忘我(ignoring and transcending oneself)。

   东亚社会里,母子亲密接触现象十分普遍,包括同浴、同睡;在其他类型的关系如上下级关系中也有类似现象(方按:朋友关系亦然)。在欧美文化中,人们被鼓励大胆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许多东亚社会,人们要学会“倾听”别人,解释别人的意思,而不是表达自己。“多听少说”, 甚至不说,在东亚社会中受到重视;人们被教育要学会适应社会、理解别人,以他人为导向。日本的母亲在孩子需要作决定时,往往不是问孩子自己的倾向是什么, 而是往往代孩子们决定和办理。日本人或东亚人往往以情感的态度来看待事物,而不是以理智的、关心原因的方式来看待事物,这是一种移情(feeling and empathy)思维。例如,在一项实验中中国的大学生比美国学生在“理解”一群鱼的感受方面多得多。在东亚社会,“道歉”,甚至是不问原因、不管自己是不是真错的“道歉”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谦虚的、自我批评的态度,有助于与他人交流和建立关系。“害臊”(shaming)是东亚社会中教育孩子时常用的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以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的Richard Nisbett等人领导的比较研究发现:与西方相比,以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具有relational, contextual, interdependent(即关系性、处境性和相互依赖性)等特点,可以得到大量心理学实验的支持。Richard Nisbett在《思维地图》(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2003)中将以中国、日本、韩国等代表的东亚思维方式归结为relational, contextual, interdependent三个特点,即对关系、处境和相互依赖的关注。”(1)


二、家庭教育要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一教育原理的主导下立体地展开


事实上,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与实现自己”的过程。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竭尽所能地“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使人成为自己”。家庭教育的秘诀就是要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使孩子成为自己。教育要以关怀孩子与学生的幸福作为永恒的出发点,要给孩子与学生更多的鼓励,给予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自由——选择——责任,这是人格成长的规律。不是家长的意识来主导孩子的生活,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来主导自己的人生。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尤其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家长的引导可能要起主要作用,要采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策略,最后形成孩子“独立生存和独立思考与独立实践”的良好习惯。一旦孩子形成了“态度、认知与行为”的良好习惯,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以后的造化主要靠孩子的自我奋斗了。这里,如何由“溺爱专制型”走向“民主型”,实现中国家庭教育的战略转型呢?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大思路:

首先,国家要由“培养工具人”的教育理念转型为“培养文明人”的教育理念,改变高考模式与应试教育体系,建设更多高质量的可供人民自由选择的高等教育资源,为孩子与学生们创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其次,父母们要掌握一些培养孩子的教育规律: 1·家庭教育要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一教育原理的主导下立体地展开。教育是什么?这是学校与每个家长和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与学生们形成极积的自我意识、形成高级的美感。也就是说,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从宏观上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0-12岁主要是“心”的教育,也就是“躯体-情感意志”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审美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玩耍、体育、劳动、音乐、文学、美术、手工、生态世界观、公民、数学、科学、野外体验式学习等,培养孩子与学生们“野性而高贵”的人格,为人生打好“身体与精神”的基础。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也就是人格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也就是智能优势地成长。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贯彻“人格成长第一,智能成长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12-18岁主要是“脑”的教育,也就是“理性灵魂”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教育目标,通 过“艺术素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方面的系统训练,用高贵的人文精神来“唤醒大我”,培养学生们浪漫主 义和理想主义的“自我意识”与高屋建瓴的人生世界观以及“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这里,对中学生来说,最需要的是培养审美精 神,为一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因此,对中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与尽可能精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内容并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就应该成为中学教育的三大主 要任务。真正的中学教育要尽可能采用艺术的方式,通过“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的组合 应用,把感性的审美精神灌注到“美、德、智、体、劳”的各门学科之中,让教学在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过程中展开,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审美教育 场,使学生们的心灵在这个审美教育场 里受到感性与理性的全面熏陶,以形成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与全面发展的智能;18岁 以后进人大学,主要是“心脑手合一”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教育目标,围绕“人文学科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专 业技术教育”这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们“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并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实施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的教育模式,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们导入一种学习的状态,通过提问、自学、讨论、学科精神与学科结构分析与讲解、案例讨论、作业、实验、活动、实践、课 题研究、写学术报告等,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人文学科的问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问题,专业技术的问题,自我实现与就业的问题,努力培养大学生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实现“心、脑、手”合一的全面整合,并从内心深处升发出一种走向世界的扩张性与创造性。 以上是我多年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人类教育的总规律。如果照此“春、夏、秋、冬”的教育节奏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已接近总规律70%左右,而中国的教育体系才接近30%左右。在 今天的中国,在培养“工具人”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高考指挥棒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核心课程的主导下,幼儿园与小学是“以脑为主”的教育,中学 也是“以脑为主”的教育,大学还是“以脑为主”的教育。这就是差距。教育与国家各行各业的关系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教育的差距导致了国家之间社会方方面面的 差距。现在,在中国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与世界教育大环境处于后现代的“童年消失”与“娱乐至死”的庸俗不堪的情况下,如何搞好家庭教育的小环境,把负面影响 降低到最小值,这是教育科学也是教育艺术。下面谈一些仅供参考的建议。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主要有两大策略:一是防御策略,二是进攻策略。家长首先要采取防御策略——在孩子生命开始之初,最重的是要防止孩子的心灵世界被流行文化的精神污染,要尽可能让孩子的心灵接触自然美与艺术美的东西。在孩子12岁 以前,也就是孩子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以前,他们还不懂得如何选择,内心世界很容易被花哨的东西所败坏,使价值观停留在浅薄的层次,其结果是孩子的感官在成 长,而心灵品质并没有成长,在这样流行文化氛围中长大起来的孩子,根基扎得很浅,大多数只是人的符号,而缺少人的内涵,由于缺少独立人格的支撑与人文修养 的教化,内心世界诡计多端而又复杂,缺少极积向上的定力,一辈子都象是一个浮游动物,崇尚物质主义、功利心十足、花花哨哨地追赶时髦,成为与内心强大、与 经典文化、与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与人类高贵精神、与世界文明进步无关的边缘人。因此,这时,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功利性十足的大众文化的电脑、手机、游戏 机、电视、电影、广告、杂志等,或者要有严格选择性与限制性地让孩子接触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影等,要尽可能在高雅文化价值观的主导下引导孩子健 康地成长。家庭的内环境要安静而又优雅,要造成一种学习与阅读的氛围,让孩子主要通过听优雅的儿童歌曲与阅读童话和好的文学作品以及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来建 构心灵,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气氛中生活,并有很好的榜样让他们模仿,要特别保护孩子周围的生活环境,避免出现孩子模仿不该模仿的不良行为,这 样的环境就能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    其次,家长还需要采取进攻策略——在孩子生命开始之初,要严禁早教。在这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式养育,注重早教,这是使孩子失败的开始。中 国的幼儿往往以能多识字、多背唐诗、会算术为能事。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识字与计算应从小学开始,孩子未到适合的年龄,是断然不可多识字、多背诗、多计算 的。儿童阶段是大脑的休眠期,此时,大脑神经细胞还没有发育健全,要让孩子的身体先成长、情感意志先成长。过早的教育超越了孩子大脑的接受能力,这样做, 实际上是拔苗助长,就扼杀了他们自发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到了孩子成熟时,往往对学习就没有新鲜感与可持续性的学习兴趣,就害怕学习与逃避学 习;并且,由于过早使用大脑而耗散了元气,孩子长大成人后,普遍体格发育不好,男人缺少阳刚,女人缺少健美,身心虚弱。所以,这里,要切记,学识字、学计算应从小学开始。幼儿阶段不要进行“读、写、算”的技能训练,不要给幼儿太多的学习任务,要让他们的头脑“空”着,对书本知识的求知有一种饥饿感,主要是一种感受性的生活教育、艺术教育与自然教育而非“读、写、算”的训练性的教育。要让幼儿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然人,要注意激发孩子内心的力量,让他们轻松快乐、自由玩耍、唱唱、跳跳、独立做事、引导会话、讲故事、画画、手工、与同伴玩耍、接触自然与外出参观等。正 是在这种种快乐玩耍的体验之中,儿童内心世界的“自我心象”经受了考验,确定了它的方向、品性与多向度发展的空间。从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 灵。用玩耍、体育、劳动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画龙点睛的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 育的全过程中。玩耍、体育、劳动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 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 的。这就是教育的普遍法则。在这里,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要尽量用“经典”文化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要尽可能把孩子的感觉引向到欣赏高 雅的音乐、文学、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人类“美、真、善、爱”的美好价值观就这样通过经典作品不知不觉地传递给了下一代,成为引领孩子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精神 力量;  同时, 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建构自己的人生,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生活能力,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许多“自己作主”的机会,让孩 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在自己作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由于儿童阶段是铸造独立人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要与家长密切合作,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 合来培养儿童在吃、穿、住、行、用、玩、睡、学习与选择等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们学会自助。一定要记住,老师与家长对学生与孩子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事实上,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家庭教育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从3—4开始,要让幼儿学习独立吃饭、洗澡、洗屁股、漱口,打扫卫生,自己收拾玩具,引导他们在吃、穿、住、行、用、玩、睡等方面尽量以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培养幼儿应有的独立生活能力与独立选择能力。也 许有的父母会说:“因为孩子毕竟还小,他们的选择不一定正确。”的确,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父母在尊重孩子选择 权的同时,还应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不过“辩别”能力也只有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因此,最好的培养办法还是多为孩子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星期天, 最好让孩子办一天伙食,吃什么、怎么吃,都由他去操心;孩子需要添置衣服了最好在式样、颜色等方面由孩子作主;学习上遇到困难了,父母就应帮着出主意,但 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得孩子自己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斗、走一段弯路,但选择的能力却会在一次次的选择尝试中不断提高。当然,父母尊重孩 子的自主选择,并非是推卸责任,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渐渐成熟起来。 2·要选择“民主型”的家庭教育风格,而不是选择“溺爱专制型”或“溺爱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教育风格。 父母们要放松、放松、 再放松,不以分数与学科成绩论高下,要放弃“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转变为“望子成人”的教育心态,不管成绩好与坏,主要给孩子以赏识为 主,以鼓励为主。民主型的父母更象是一个励志教练,要全心全意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并千方百计去赞美与培养孩子身上的这些优点与长处,以唤醒孩子 的自我意识与成就感,让孩子在宽松的家庭氛围里、在自由选择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角色,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秘密。要记住,每一个人的“幸福点”是 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探索。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英雄,做好父母与老师的秘诀就是要尽量唤醒孩子内心的这个英雄。家长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对话、倾听与赞美来尽可能把孩子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奋斗的意识”从内心深处唤醒,而不是去强迫执行。不要计较分数与学科成绩的好坏,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与冒险,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和多多赞美,鼓励与赞美要远远多于批评与指责。当 看到孩子有了“自主学习与自我奋斗”的冲动以后,家长能做的就是像拧水龙头一样让这种冲动汨汨地流淌出来。家长的角色更象是导演,不是去指导而是去引导, 引导孩子走向自主学习与自我奋斗的境界。要充分地信赖孩子从内心里面向外部溢出的成长的力量,去打开他们的水龙头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要代替孩子做出生活 的选择,要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可以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 3、要在管教与疼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并学会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孩子 在这里,父母最重要的 是要在“吃、穿、住、行、用、玩、睡觉、学习、运动、礼貌、课外学习”等方面为孩子制订一个规矩,要按规矩执行,要在规矩与疼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直到形 成孩子的良好习惯。我认识一个意大利裔的美国人,他家有个可爱的女儿,他们对孩子的家规主要有两条:1、每天晚上10:30准时关灯睡觉;2、孩子外出参加活动必须在10:30前回家,不能在外过夜。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在晚上10点 以前就把当天的事与当天的作业做完的良好习惯。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没有要求,只要尽力就行,孩子喜欢运动,就让孩子尽兴去参加各种运动,初中以前成绩平平, 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到了高中孩子的梦想是要当一名儿科医生,人生目标已经确定,于是从内心突然发力,成绩大大地上去了,每周有两个下午课后去一家儿童残 障医院做义工,现在已考上大学正在读医学专业。我们要永远记住:好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终身偿还不尽的债务,努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吧!事实上,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只 要对孩子身心健康有极积促进作用的,就应极积鼓励与支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满足,但对孩子身心健康有不好作用的,就应立即阻止,要树立家长的权威。对孩 子既要充满爱心,又要不失理智,懂得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能够巧妙地将理智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拒绝或阻止孩子不恰当的要求和行为时,应心平气和地说明原 因,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诉诸大人的权威。这里,父母们还要学会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父母要知道,每一个人的心性与生活的愿望是不一样的,“望子成 龙”与“望女成凤”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精英,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精英永远是少数,大多数是平凡的普通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以孩子的幸福为中 心,教导孩子象陶行知说的那样“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而做人中人”。当孩子成了高中生,一种自律性与极积向上的人生观还没有培养起来,孩子只想成为一 个普通人而不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精英,或者孩子不想学习成了一个大众文化的过度消费者,或者成了一个穿着打扮怪异赶时髦的追星族以后,父母要明白自己的价值 观可能与孩子存在较大的差异,既然不能改变自己,那么就应该宽容地对待孩子,让他们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孩子不是“物”,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有自主选 择生活道路的权利,父母只能极积引导而切不可横加干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身高、体重,有他的志趣、爱好,有他的长处、短处、他的道路 主要由他自己来决定和选择。当然,由于孩子知识经验的不足,看问题的不全面,父母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父母该采取何种方式与子女交 流。 4、这里,我们要尽可能防止“溺爱型”家庭教育风格培养出来的“娇生惯养”型的孩子的出现。 过分的溺爱,使得家庭中“权力”转移,孩子成了地地道道的“独裁者”。这类孩子行为上带有显而易见的特征,一般说来,有以下10种:(1)不是高级的,坚决不要 (2)不断追求新的刺激 (3)做什么都是虎头蛇尾 (4)最在乎“人家怎么看自己 (5)情感没有随年龄而发育 (6)对东西毫不珍惜 (7)专横跋扈,对自己的错误,惯于原谅,对自己的行为,惯于放纵 (8)不诚实 (9)办事能力很成问题 (10)对未来没有目标。父母容忍,放任孩子为所欲为,“谁的话我都不听,我想要,发发脾气,东西就可到手”。这种思维定势不 会在孩子身上消失,只会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而变得根深蒂固。一旦孩子长大成人,与外界接触,与人打交道,后遗症就会一一显现,使他们遇到比普通人多得多的生 活挫折。这种“娇生惯养”型的孩子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就会渐渐把毛病改掉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尽可 能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如果问:“怎样训练,才能使孩子变为不怕困难,办事能力强和有责任心的人?”回答可长可短,简略点儿说就是:东 西,少给;尽可能多给“个人的价值观”上的训练。“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以下是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总结出来的十条建议,家长可对照 一下,你的管教方法与此有何不同。(1)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与个性 (2)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分担责任 (3)让孩子参与合作性活动 (4)引导孩子去关心别人,训练孩子对别人感觉的敏感性 (5)做事不可半途而废 (6)让孩子吃吃苦头 (7) 学会划分界线 (8)让孩子对自己负起责任来(9)严格限制看电视的时间 (10)“免费赠品”不要滥给,要让孩子做一定的事,完成任务后,才给予奖励。 

西方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很重视孩子与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具体量化的操作指标对我们培养孩子与学生的独立性很有参考价值。下面是美国一家庭教育的教科书上所列出来的,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在各个年龄阶段要求做到的事情。(2) 我 们可以想象,美国的家庭教育利用孩子要“干些什么”的天性,引导孩子按照上述表格的内容一项一项来做。做了一项,父母又利用孩子“得到信任的需要”的心 理,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如此不断地螺旋式循环,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地走下去,以形成孩子独立生活的习惯。


三、学习人类好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


   从总体上看,教育要从培养健康的人格出发,要培养孩子与学生们强大的内在精神世界以及与 人、与社会、与自然、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感和自控能力。家庭教育要以培养孩子“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为中心,主要围绕“玩耍、体育、劳动、艺术、科学思 维、写作、演讲、独立生存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独立社交能力”这几个方面展开。从家庭教育开始,从小要给孩子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有 专家给过家长十种教子方法: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 案;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权利,让他自 己去选择;给他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当然这些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 现在,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感性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这就自觉与不自觉地顺应了教育的普遍规律。欧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故乡,他们出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皮亚杰、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等这样的教育大师与三大幼儿教育流派。在世界范围内,我特别推崇欧洲的幼儿教育,他们普遍重视对幼儿的感性训练,这是一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基础。教育专家罗宽在《法国的浪漫育儿艺术——感性》一文中,向我们进行了精彩的描述: “法国人的感性教育为的就是尽情地开发孩子情感的强大威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强大的做梦潜能!那么法国父母的感性教育又是如何开展呢? 1、自尊与人格 怎样是幸福的童年呢?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在温柔地爱他们的孩子时,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在法国父母的眼中,小孩与大人是平等的,他们拥有绝对的自尊与人格!中国父母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朋友带着孩子到你家做客,当你正咨询宝宝想喝什么时,朋友会条件反射地告诉你:“没关系,宝宝跟我一样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让法国人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他们看来,小孩子就是大人,人格应该得到尊重,宝宝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饮料。“哐啷”一声,花瓶掉在地上了,小约翰站在打碎了的花瓶前眨巴着眼睛。与中国父母倾向于第一时间“问罪”,把宝宝们吓得胆战心惊的做法不同。爱丽丝从厨房出来走到小约翰的身边,蹲下,关切地问:“能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事吗?”小约翰低着头嘴巴贴在妈妈的耳边,把事情的经过一一告诉妈妈,并且为自己的过错道 歉。这些都体现了法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法国父母很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善于通过对话让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去做。尽管孩子犯错了,他们会先认真听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讲完,清楚了解事情后才对孩子进行教育,以此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赖关系,孩子得到了最大的尊重,这时候尽管受到父母的责备,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承认。 2、自由与个性    法国人热爱自由,崇尚个性,因此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与独立的能力。例如孩子的房间,那是孩子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小世界,在这里他们是自由的,并能独立自主地掌控这个私人世界。房间的颜色、装饰,怎么玩,让谁进入,都他们说了算。法国父母这样“纵容”孩子,是为了培养他们热爱自由的个性,他们认为人性教育的基础便是让孩子明白自我独立。在自由与个性的前提下,法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会“放任”,如果孩子比较小,便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爱美的女儿要穿妈妈的高跟鞋,试妈妈的口红,穿妈妈的套装,只要要求不过分都尽量满足她;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父母便与其充分交流,跟她谈论一些话题,多陪她做她喜欢的游戏,在互动中进入她的世界,了解她,影响她。法国父母还经常与孩子一起旅行,目的便是为了让孩子在旅行中丰富文化触觉,在文化陶冶的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自由。自由与个性的培养重点在于判断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任何困难时,法国父母都不会无条件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自己去面对,想办法自己解决。 3、艺术与感悟 与国内推崇数学、语文等学科不同,法国幼儿的教育更偏重于音乐和美术。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儿课程都和美术有关,为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很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让小宝宝们用画笔或语言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积极鼓励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以此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法国教育的成功除了幼儿园的卖力,父母也是功不可没的。法国父母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他们还成立了由父母代表与教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每年开二、三次会议,参与讨论幼儿园课程设置等各类问题,多与老师交流,非常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在家里为了能营造艺术的氛围,他们还会给孩子买很多的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能让宝宝随心所欲,兴趣一来即可创作,法国父母还在墙上贴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到处都放着绘画用的工具;当然还有一些父母本身就喜欢画画或音乐的,例如理查德‘克莱德曼在谈到父亲对他的影响时曾自豪地说:“我父亲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走路,另一件是弹钢琴。”法国父母还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他去参加各种的艺术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法国的孩子们对建筑物、美术、音乐有独特的感悟与认识,让他们看见一幅画,他们就能谈到它的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并能说出对画的感想。” 显 然,法国的儿童教育特别重视感性的训练与右脑功能的开发,这是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以及一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部基础。这里,为了把教育实践建立在合符生理 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大脑的功能及其开发大脑功能的普遍教育规律。具体来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空 间、直觉、情感、态度、身体协调、视知觉、艺术、节奏、音乐、图形、想象的能力,具有无序性、跳跃性与直觉性的三大特点;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同抽象思维、 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时间、记忆、言语、数学、计算、排列、分类、逻辑、分析、阅读、书写的能力,具有有序性,连续性与分析性的三大特 点。就人类的情感而言,右脑主要是负责情感的表达,左脑主要是负责情感的控制。而左右侧大脑的功能关系是: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正常 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行为是左右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经过协调、整合,最后集中产生的是一个高级思维指令下的一个心理活动和一种心理行为。根 据我的观察与研究,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由感性到理性再到生态性(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的发展史。个体的成长要重演人类的由感性到理性再到生态性的成长过程。就 人的成长而言,大脑两半球功能的生长发育是不对称的,重感性的右脑功能成长在先,重理性的左脑功能成长在后。也就是说,主情商的右脑功能成长在先,主智商 的左脑功能成长在后;主形象思维的右脑成长在先,主逻辑思维的左脑成长在后。大脑功能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一个从右脑成长中心到左脑成长中心与全脑整合的阶梯 式的发展过程。成长是从右脑开始的,人在12岁以前,侧重的是右脑功能的生长发育,从12岁到18岁侧重的是左脑功能的生长发育与全脑功能的全面整合。这就是个体身心成长的内在节奏,我们不能颠倒这个秩序,只能顺应这个秩序,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秩序一样。现 在,我们应该立足于全脑型教育的世界观,以教育人们“首先学会生活,然后学会工作”为目的,把作用于情商开发的右脑型教育与作用于智商开发的左脑型教育充 分协调起来,按大脑成长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生态性”的内在规律去制定教育方针、设计教育内容与运用教育方法,从而实现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1993年11月中国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引起了中国教育界关于中国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大讨论。这里,我要再一次推荐给大家,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中国家长和将要做家长的人万分重要。文章记叙了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的经过。最后文章作者无不忧虑地发出了振憾人心的感叹:“短 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 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 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可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 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承办或让他们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 这说明了什么呢?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 争力,中国能不落伍?”。这里,请大家看一位名叫福田心田的母亲写的一篇关于日本教育的文章《嘿,这就是日本幼儿园》,从中我们能获得什么样的教育启示呢?

“来到日本以前,我的女儿田田已经在北京上过一年幼儿园,可以说,对于幼儿园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日本的幼儿园,有些事儿还是让我目瞪口呆。

1.无数大大小小的包我们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向我们说明,要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书包、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然后A包多少厘米长,B包多少厘米宽,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 里。我真是彻底崩溃了!搞不懂为什么日本人要弄出这么多复杂的名堂来。有的幼儿园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缝制!但经过两年,现在我们都对此已经 驾轻就熟了,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条理地分门别类。我常想,京都人可以对垃圾精细分类处理而不觉其烦,是否和从小所受教育有关?

2.大人空着手,所有的包都由孩子肩背手拿这是很震动我的一个场景,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看到其他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手里一律空着,而上面所说的那些少说也有两三个大包外加书 包都由那些花朵们肩背手拿着,而且还都跑得飞快。我们呢,自然还是咱国内的传统,田田空手,我拿包。过了两天,老师就来和我聊天了:“田田妈,Tina在 学校可是什么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惯于只说半句话,后面的让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问家里的情形了,看我还在想,老师就说了“比方说上学时拿包 吧……”这就是委婉的提醒。从此就只好让田田自己拿了。等开家长恳谈会时,我和大家说“在中国幼儿园,习惯家长拿东西”。这回轮到日本妈妈目瞪口呆了,异 口同声地问:“为什么?”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爱孩子更多一点呢?

3.反复脱换的行头田田的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换装。入园时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儿园,就要把套头衫脱下来, 换一种玩耍时的罩衣,鞋子脱下来,换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场玩的时候,自然再换自己的鞋子。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开学时老师要求拿一组换的衣服,在我们看来, 那自然是防备孩子玩耍时弄脏备用的,然而,并不是。只要孩子们中午睡了午觉,起来必定要重新换一套,真是够麻烦。到田田在外边宿泊一个晚上的时候,光备用 的换洗衣服就要备好多套,真赶上那个爱新衣的皇帝了。 刚开始每天早上去送田田,都要重复那么一套换衣程序,田田在菊花班的时候,看她实在慢,我就不免代劳。但是不久就发现日本的妈妈们都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从 不伸手帮忙。慢慢体会到,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每天到校后,换衣服、放联系手册、自己贴当日的sticker、挂手绢等从两三岁开始的训练,让孩子们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

4.大冬天穿短裤日本幼儿园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都穿非常短的短裤上学。刚去的时候,北京的爷爷奶奶非常担心,说一定要和老师商量一下,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孩子,受不了这 个冻。这个……让我怎么说得出口。没法子,只好入乡随俗地狠下心来,为国争个面子。不用说,刚入园那时候,三天两头就冻病了。和日本妈妈说呢,答案又叫人 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儿园就是来让他们得病的。”看看一个个像小炮弹一样冲到我面前说“你好”的孩子,那个结实劲儿,我是觉得我们不能太金贵孩子了。

5.0岁参加运动会刚到幼儿园,就看见很多老师怀里都抱着个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几个月大吧,一问,是 0岁。田田幼儿园的班级都用花的名字命名,田田曾经是菊花,然后变成百合,现在已经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风范的紫罗兰了。而0岁的小宝宝,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汉字的“毛毛”同音,很是形象。这些0岁的毛毛,不光入托了,而且还要参加幼儿园的一切大型活动,比如运动会、演出发表会等。看这些0岁的毛毛哭着拼命向前爬,还是有点打动人的力量的。

6.女孩子踢足球到了年中,开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课,相当于我们的体育和形体课;到了年长组,就有了足球大会,孩子们成天不是练习打鼓,就是练习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幼儿园之间有连续的比赛,田田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是体力和勇气都练出了。说 实话,刚来日本时,田田的表现真是让人汗颜。日本的孩子一般从十三四岁开始,才往上蹿个儿,之前比中国孩子矮很多。田田在班里,那可是鹤立鸡群的“庞然大 物”,无奈实在是外强中干。日本孩子光着脚在外边跑,田田呢,榻榻米上有一点沙子,就恨不得踮着脚走路。有一次远足爬山,下来的时候,干脆由两个矮个子的 日本孩子搀扶下山。这怨不得孩子,3岁的孩子,根本没有让她徒步爬山1小时的经验。现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环境下,徒步4个小时没有任何问题。

7.完全混班教育在中国时,我们参观过几次田田的幼儿园,都是各班在各班上课。到了日本就不同,在早上9:30之前,下午15:30之 后,全园的孩子都在一起玩。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很疯狂。孩子们真正能体会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觉。孩子们的成长感特别明 显。比方前些天田田年长组最后的发表会上,表演完太鼓之后,他们说了一番话,让所有的家长落泪:今天的发表会真高兴,低年组的小朋友们也非常努力地表演成 功了。这是我们最后的发表会了,到了小学我们仍然不会忘记我们的朋友和幼儿园。

8.教育是为了教孩子学会“笑”和“感谢”在这个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 英语、奥数了。也不学轮滑,也不教游泳。问教什么,答案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在日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和谁讲话,“笑眯眯”最重 要,一个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还教什么?“教学会说谢谢”。总之,这里强调的和国内非常不同。开家长会的时候,不会有一个家长讨论孩子学会认字了、算数 了这些内容。大家说的是:这个孩子,学会整天笑了;这个孩子,学会使用敬语了;这个孩子慢慢自己能上校车了;这个孩子,今年特别像大哥哥了。总之,先前我 关注的那些点,没有一次被提到。虽说没有特别强调学习什么,但是田田在美术和音乐方面的兴趣培养却让我吃惊。更为难得的是,组织多少大型活动,所有的道具都是老师带着孩子们用废物利用的方法做,从不用昂贵的新品。

9.一年到头数不清的活动我的日历上标出的做便当的日子,就是田田他们远足的日子,一年到头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观察多少次动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捡橡子、打年糕、开运动会、为社区演出、宿泊、过园节、开发表会、去拜寺庙、作品展、反正是名堂多多。总之,结论是:生命在于活动!京都差不多所有幼儿园的全年活动都相同,看这些安排时,完全看不出他们教了什么知识。大多写着:培养孩子感激的心,培养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培养孩子交好朋友等等。总之,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心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体会他人的体贴心。所有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个内容。

10.中国人都不过的节日本幼儿园过这 也是让我狠狠吃惊的地方,像上面说的,日本幼儿园过一切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女孩节、男孩节、纳凉节,除此之外,中国的正月初七的七草节(几位知道?)、 二月的节分、七七乞巧节都认真地过上一遍。孩子回来说:“今天老师问我这些节日在中国怎么过?”我说:“惭愧啊,妈妈也不知道。” 事业的成功,首先是性格的成功。以 上日本幼儿园特别重视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自律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能力。在我看来,教育的全过程要注重对孩子与学生们的“健商、情商、智 商、财商”这四大商数的培养。这四大商数就像“春、夏、秋、冬”展开的节奏,而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往往重视对智商与财商的培养,而忽视对健商与情商 的培养,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与拔苗助长。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应重视对孩子与学生们进行吃苦耐劳的磨练意志的生存训练。意志是什么?意志是个体完成任务时的一种克服困难的坚持精神。意志同性格是具有相似含义的概念,它们是一个整体,意志是内核,性格是外壳。我们常常用坚强的 意志、勇敢顽强的性格、敢于拼搏的冒险精神来形容意志与性格的优良品质。意志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意志的方向是情感与目标给予的,因此,通过生活的磨难与 超越极限的体育锻炼及其吃苦耐劳的生存训练所磨练出来的优良的意志品质,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与创业的实践中,成为创造性生活所需要的勇敢顽强精神的内在 支持。进行吃苦耐劳的训练主要包括三大实践训练: 第一大实践训练是进行独立自主的生活训练。父母与老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与学生们的成长创造许多独立尝试,独立选择与独立地吃、穿、住、行、用、玩、睡、学 习的机会。让他们在独立的尝试与独立的选择及独立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尝试失败与尝试成功来磨练意志,学会选择与学会生存。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子女与学生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第二大实践训练是进行超越极限的训练。体育的功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强身健体、掌握运动技能、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因此,我们要利用体育在强身健体的基础 上,通过掌握运动技能来磨练意志与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人的体能是有极限的,每个人的体能也是有极限的,因此,我们要向人的体能极限挑战,在长跑、游泳、 球类等竞技性的运动中经常性的超越体能极限,建立挑战体能极限的快感。一个人只有经常处于超越极限的磨难考验,才能最大程度磨练意志,从而塑造勇敢顽强的 性格。第 三大实践训练是进行野外磨难的生存训练。生存训练是体育训练的一种扩展,是在野外围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而展开的一种训练,如夏令营活动、长途拉练、野外 探险与露宿、打游击战、登山比赛、社会调查、在农村或工厂劳动、参与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与商业活动等等,通过广大学生们充满参与乐趣与冒险精神的生存训 练,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做人与做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必须进行的人生训练。在这里,请大家看一篇姜文如何培养孩子的报道:《爸爸就在你身边陪你一起撒野!》:

“忙完《让子弹飞》后,姜文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没有露面,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两个儿子。原来,姜文是带着孩子“移民”了,为期一年。是欧美还是新澳?姜文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都不是,是新疆。

1、天要下雨爹要教子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对两个孩子,姜文非常不满意。

   因为父亲是军人,姜文在部队大院长大,他觉得这种成长经历对于他刚毅的性格形成非常有好处。可看看自己的儿子,在家被长辈宠溺,还有专职保姆伺候,衣来伸 手饭来张口,个子见长坏脾气也见长,在家摔跟头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自个儿爬起来拍拍灰,而是扯开嗓门号啕,非得等人把他们扶起来用手拼命打地报仇后才破涕为 笑。

   两个小子在家如龙似虎,一旦出了门马上变成怯生生的小白兔,大气不敢喘。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姜文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好好地对两个儿子展开军事化的吃苦主义教育。

   在北京是不行的,爷爷奶奶隔三差五就要过来看孙子,要是看见孙子吃苦受罪,自己耳根一定不得清净。必须得去外地,越远越好。而且最好撇下老婆周韵,因为她虽然彪悍,但护儿子也护得厉害。姜文计划的人数只有三个――他和两个儿子。

   目的地最终确定下来。姜文看中了新疆阿克苏。

   姜文联系了几个新疆好友,让他们帮忙找房子,要求很明确:市中心的精装豪宅一律不考虑,要城郊的普通民居,不漏风不漏水,能做饭能洗澡能睡觉即可。

   去的时候一行四人,姜文开一辆越野车,装满了他觉得会派上用场的东西和生活用品,跟周韵轮流驾驶,耗时三天。

  到了阿克苏的新家,周韵急了,这房子太简陋了――无论是庭院还是屋内,都是土坯地面,墙壁光秃秃地裸露着,老旧的木头家具,仅有的电器是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和一台电视机。

  姜文没有给周韵去市区买新家具的机会,第二天就把她送上了从阿克苏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让她自己转机回北京。有慈母在场,严父就不容易登台。而今只剩下一父两子,任何事情都是姜文说了算!

2、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撒野第三天,两个孩子的苦日子正式开始……

   早上6点半,他们就被姜文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拖了出来,三两下套上防寒运动衣,半梦半醒地被呵斥着开始了锻炼。虽然号称“塞上江南”,但阿克苏的昼夜温差很大,两个儿子出门就打哆嗦,本能地想往暖和的房间里钻。

   但姜文不给他们机会,一手拉一个,几步就拖出了庭院,告诉他们:“跟着我跑,跑不动了走也行,转完这一圈才能回家。”这一圈大概一千米,两兄弟只跑了不到两百米,剩下的八百米都是喘着气走下来的。

   好不容易回了家,姜文端起在炉子上温着的羊奶给他们一人倒了一碗。到阿克苏的第一天,姜文就给他们喝过羊奶,两个儿子只喝了一口就吐了,说受不了那古怪的味道。这才隔了两天,羊奶一到手便仰着脖子喝了个底朝天。

   姜文对两个儿子的饮食结构也做了很大调整,精心烹饪的儿童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当地民族餐食:菜品以手抓羊肉和大块牛肉为主,主食不是糙米饭就是馕,配餐 的青菜既非白灼也非上汤,无公害的蔬菜洗干净后直接生吃,佐餐的饮料是新鲜牛奶。除了正餐外,不提供巧克力饼干果冻之类的零食,但新鲜水果24小时敞开供应。

   家里没请钟点工或保姆,两个儿子在姜文的指挥下担任起了保洁员。收拾床铺也包干到人。

   姜文很少让儿子无所事事地待在屋里,只要天气不恶劣,他经常带他们出去转悠。不开车,就这么信步乱逛,不走到两个儿子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不停下。号称转悠, 更像是拉练。小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从最初的走不上几百米就叫苦叫累,到一个月后,两个儿子一左一右牵着姜文的手,一口气走上三千米,粗气都不喘。

   每天坚持锻炼,加上原生态的饮食结构,两个儿子的身体就这样一天天结实起来。

   周韵前来探望时,眼泪都快下来了。两个儿子都晒成了巧克力色,皮肤粗糙了,脸蛋上还多了两坨高原红。可是,目睹了他们超越同龄人的自理能力,周韵没话说了――天要下雨爹要教子,由姜文去吧。

3、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

   自从姜文去了新疆后,朋友打他的手机,传来的永远是“您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的语音提示。得知他在新疆闭门教子,有好奇的朋友想来凑热闹。姜文统统婉拒,说目前还不到时候,等他觉得时机成熟了,会安排一次活动,邀请大家一起参加。

   姜文这么说真不是客气话,在新疆待了大半年后,两个孩子从“豆芽菜”变成了“红豆杉”,姜文打电话邀请了十几位亲友,亲友团在阿克苏租了六辆越野车,在两个专业向导的指引下,来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阿尔金山无人区穿越之旅。

   亲友们大赞不虚此行,最让大家惊叹的是,当一群成年人都因为高原反应气喘吁吁、头疼如裂、食不下咽、连续失眠时,姜文的两个儿子却精力充沛,拎着小弓箭追着野兔射,过滤后依然透出一股怪味的山泉水端起来眉头都不皱地一饮而尽……这哪里像是家境优越的明星孩子,完全就是两个扔在哪里都能放心,交给谁照顾都不用担心的“野孩子”。

   起先还对姜文带着孩子奔赴新疆颇有微词的亲友们全都没话说了――加起来才10岁的两个小孩,比这帮大人还坚强,事实胜于雄辩,这怪招的确管用。

   但姜文说这才是第一步,他的计划是每年抽一段时间带着孩子去那些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折腾。他说,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营养品,而是苦头。多吃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能力。少时吃苦不算苦,算财富!

   姜文说他不久前看了《乔布斯传》,乔布斯表示之所以愿意出这本书,是为了让他的孩子知道这些年来他在做什么。虽然说法很温情,但姜文说自己不会这么做。为什么要在没有机会后通过一本生硬的书去告诉孩子自己在做什么?他要趁着现在有时间有精力有想法,用行动告诉孩子――爸爸就在身边陪你们撒野!”

当下,由于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成熟与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导致了中国社会家庭教育普遍出现了教育恐慌。中国正处于社 会大变革时期,旧的价值观瓦解,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国家教育没谱家长心中也没谱。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独生子女更是成为了家长和家庭的核心关 注点,于是当没谱的家长撞上了没谱的中国教育之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许多家长认为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教育就要让孩子学会自由“竞争”,于是便让孩子参与名目繁多的各类比赛竞争,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也抛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荒谬之论,让更多的家庭形成了“领着孩子去打拼”的 意识心态,让竞争焦虑成为了普遍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最大顽疾。其实,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家庭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家庭文化价值观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模式,决定 了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内容。家庭文化价值观是家庭教育的魂,当下的中国家庭教育最需要学会的就是对“魂”的管理,家长对教育要 做到心中有数。这方面,对家庭教育很有研究的藏根林先生在《一个父亲的教育智慧:孩子教不好,别总怨社会》一文里,给出了很好的解答:

1、 为逃避教育制度送孩子出国,就如同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到北京出差,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太糟糕,他不准备让孩子上普通的学校,想送到私塾类的学校读书,到了中学阶段就送到国外读书,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自己退休后是不是希望到外国生活?他回答说不愿意,自己已经习惯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喜欢这里的朋友圈子;第二,愿不愿意接 受和独生子女远隔重洋几年见不了一次面的局面?他说也不希望这样;第三,让孩子从小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后,再让孩子回到中国来工作和生活,孩子能不能适应会 不会开心?他马上就明白了,说自己光想到怎么样让孩子接受一种比较好的教育,但没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我说你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意见,就让孩子从小脱离这个 教育制度,实质上就是嫌洗澡水脏了,把孩子一起泼掉。让孩子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回头又希望孩子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比如要孝顺父母等等,这可能吗?我看到并听说过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了。我一个朋友的孩子9岁时被送到国外读书,现在20岁了,世界观和父母格格不入,完全是一个“香蕉型”黄皮肤的西方人,孩子和父母都很痛苦。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想让孩子中学阶段就去留学,总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希望孩子以后幸福,却没想过这样做的后果。我 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朋友圈里得到了很多赞扬。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合力的结果,但是现在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水准下降,网络和媒体传播 很多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相当不利。学校教育也的确存在很大问题,小学中学本该是普及教育,大学是精英教育,中国的现状则刚好相反。中学的分数 教育导致把最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到最优秀的学生身上,搞什么奥数班实验班重点班,一个中学培养出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就认为成绩巨大,忽略了大部分成绩普 通的学生,所以中学是精英教育模式。大学反而是普及教育,大量扩招导致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所以大学倒是真像普及教育模式。既然社会和学校教育都存在 缺陷,家庭教育就成了关键。父母自己都没下工夫去好好教育孩子,我们怎么能去责怪学校和政府呢?

2、初中时让孩子住校,有助于顺利度过叛逆期儿子不到1岁时我下海创业,创业之初非常辛苦,但我有一个理念,就是赚再多的钱,如果儿子没教育好,我的人生就谈不上成功,所以每个星期六加班工作,周日陪儿子玩,基本上雷打不动。亲情也需要时间去培养和维护,保持好和儿子的沟通,一直不间断很重要,断了几年再来就可能接不上。孩 子上初中时是和父母关系最特殊的阶段,因为这是孩子心理叛逆最严重的时期。我的经验就是找个环境好管理好的学校,让孩子住校。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实际上还 是小孩,对父母挺依赖的,但又以为自己长大了,想推翻父母亲的权威,如果在家住就往往容易嫌父母啰嗦烦人,容易和父母吵架,但住校一个星期回家一次,见了 父母很亲热,来不及吵架又要回学校了,有助于平稳度过叛逆期。我儿子小学阶段都是自己一个人睡,初中住校后回家可怜巴巴拿着铺盖要到我们房间打地铺,我们只好把床扩展成3米多宽,让儿子周末跟我们住一个房间,一直住到他上大学了才回到自己的房间睡,不过还不让我们拆掉大床的加铺。我这个初中住校的经验经过了很多朋友家庭的验证,对孩子度过叛逆期的确很有帮助。

3、高中让孩子按照,“木桶理论”去学习 我儿子学习成绩中等,想考上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难度很大。我跟他讲,高考就是“木桶理论”,6门课就是6块木桶的木板,最短的木板决定你的高考成绩,也就决定了你的命运。一门课90多分了,想增加几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而另一门课60来分要提升到80多分则相对容易得多,所以高考复习就是不停将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找出来,加高它,当这个“木桶”所有的木板都不短了,成绩也就达到比较理想状态了。另外,“木桶”的底就是身体,比一圈的木板 更重要,为什么很多考生高考成绩还不如平时成绩,不是智商问题,是高考复习实在太累了,身体状况下降,自然发挥不好。6块木板的黏合剂是心情,一定要把高考的过程变成轻松快乐的过程。 我儿子从高二开始按照我的“高考木桶理论”去复习,不断找出自己的短板去加高,成绩一步步提升。同时他每天坚持练陈氏太极拳,保持了旺盛的体力;喜欢玩魔术,边备战高考边练一些自己喜欢的魔术节目,和同学们一起成立魔术社作表演,保持了心情的快乐。离高考还有半年的时候,他找我说他的字写得太难看了,估计会影响成绩。以前我们说他的握笔姿势不对字难看,他一直不愿承认也不愿改变,现在终于承认了。按照一些专家观点,字难看的人考试每门课平均可能会被扣2~3分。也就是说,字写得难看等于“木桶”的每块木板都有一些“虫眼漏洞”。我们一起上网寻找解决方案,最后还真找到了一个专门教人怎么把难看的字写好看的专家,在北京办培训班,只要一天时间就可以改变写字习惯。一个周六下午,我准 备了行李在学校门口等着,放学时儿子背着书包飞奔而来,我们直奔机场飞到北京,周日上了一天的写字课程,晚上飞回广州,星期一上课写作文时老师发现我儿子 的字体已经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人真想做一件事情其实并不难,就怕不下决心去做。高考成绩出来了,儿子如愿以偿考入了理想的大学。我们父子俩很有成就感。儿子说:“爸爸,我这次不但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设置一个理想的目标,然后用几年时间去一步步逼近目标,最后实现目标。”

4、用“金刚钻”理论指导大学学习儿子高考之后,我建议他去街上摆摊。他去了,回来后明白,其实城管执法还是非常文明礼貌的。我告诉他,广州有上万名城管每天在执法,偶尔一次发生了冲突打架,报纸网络就会报道渲染,而平时99%正常的执法却没有新闻价值,所以你看到的很多并不是社会真相,你亲自去体验几天才会明白。很多愤青实际上并不了解真相。我 儿子上大学以后,我告诉他高考的“木桶理论”结束了,读大学要用“金刚钻理论”:你可以很多门课都是“短板”,及格了就可以,但一定要有一两门强项,也就 是自己的“金刚钻”,样样都不错却没有一样特别强的人,找工作比不上有“金刚钻”的人。现在社会很缺乏创新能力,我劝儿子训练自己的创新精神,如果到大学 毕业时手上有10项专利证书,找工作比一个研究生文凭管用多了。于是我儿子开始不断思考不断发明,现在大二了,已经成功申请了6项专利。儿子只要在家,早上就一定会早起,和我一起去爬山,再回家一起打太极拳。记得我儿子18岁生日那天早上,一个冬季的下雨天,相当阴冷,我们父子还是打着伞去爬山锻炼,看到山路蜿蜒曲折,山上浓雾弥漫,我说今天是你18岁生日,很有意义的日子,我们一起作首诗吧,结果我们一人一句写了首诗:冷风携雨扑面寒,山路盘旋入云端,脚下就是通天路,父子含笑共登攀。 这是一篇好文章,我希望中国的父母们认真地多读几遍,直到心领神会地掌握。如果孩子不出国留学,臧根林先生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几乎完美地总结了在中国如何通过教育来更好地求生存与求发展的道理。 注释:(1)爱思想网:方朝晖专栏《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一文(2)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家庭》,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1年版  第26页。


                                             2014年2月2日于美国旧金山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家庭教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209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