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亚洲的大选年。最近孟加拉国选举引发暴力抗议,导致该国正常的政治秩序出现中断。随后,泰国、阿富汗、印尼和印度都将接二连三举行大选。到5月底,代表逾17亿人口(大约相当于全人类的四分之一)的这五个亚洲国家的选民都会通过投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但选举结果能否令选民满意,则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在亚洲许多地方可以看到两种现象,它们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对民选政府的态度变化。
第一种现象是出现了一些反当权者的政治人物,对现行政治秩序发起挑战。一个例子是印度的平民党(AAP)。该党的标志是一把扫帚,象征着平民百姓扫除腐败痼疾的理念。这个成立仅一年时间的政党,目前的领袖是一名前税务官,理论上他应该对印度政治体制的腐败略知一二。平民党如今已主政德里市,甚至被认为有望在未来的大选中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党,这凸显出印度民众"踢走失职官员"的愿望有多么强烈。
反对当权者是其一,但还有第二种与之相联系的现象,即:在选举中胜出的多数党,却无法说服被击败的少数党的支持者承认自己的合法性,即便在选举过程总体公平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最好的例子就是泰国。无论选举结果多少次证明,泰国多数选民支持他信o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或他的代理人(包括他的妹妹英拉(Yingluck)),为数不少的少数派选民就是不愿意接受这一结果。
在其他一些国家,民众涌上街头,是为了要求选举权。泰国则不同--抗议者要求当权者把权力交给非民选产生的"人民委员会"。泰国主要反对党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甚至拒绝参加2月的大选。在孟加拉国,反对党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Bangladesh Nationalist)也拒绝参加近日的选举,理由是只有在第三方组成的看守政府的监管下,选举程序的公平才可能得到保证。
发生在印度、泰国和孟加拉国的事情,与世界其他许多地方的情况不谋而合。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打击后一直未能实现复苏的欧洲,如今出现了一些较小的政党,从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到匈牙利新法西斯主义的尤比克党(Jobbik),这些小政党为现行政治秩序制造了许多麻烦。在美国,巴拉克o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虽两次当选,但一直未能弥合导致红蓝阵营分裂的深层次意识形态分歧。(在泰国,分歧双方的代表颜色则分别是红和黄。)
对民主程序丧失信心很难算是什么新鲜事,但如今这个问题再次变得紧迫了。在印度,政商勾结引发的民怨多年来不断累积。通过绝食抗议腐败的活动人士安纳o哈扎尔(Anna Hazare)发起的反腐败运动,让数万民众走上了街头。相当于印度政界皇族的尼赫鲁-甘地(Nehru-Gandhi)王朝正在迅速丧失民心。据信是印度国大党(Congress party)总理候选人的拉胡尔o甘地(Rahul Gandhi)已经失败。出身卑微的卖茶人之子纳伦德拉o莫迪(Narendra Modi)预计将成为下一任总理。尽管拥有强大的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的支持,但他仍然为自己塑造了一种政界局外人的形象。
反当权者的候选人取得民众欢心,印度不是唯一有此情况的地方。在印尼,许多权威评论人士也认为佐科o维多多(Joko Widodo)可能出任下一任总统,尽管他没有任何政党的支持,并且仍未宣布参选。他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佐科维(Jokowi)。令人意外的是,他赢得民众信任、让他们对自己寄以希望的地方是梭罗(Solo)--他曾担任该市市长。如今,他主政的地方是雅加达。印尼直到10年前才开始有点民主政体的样子,但如今印尼人已丧失对民主的信心,正在到处寻求一种更好的制度。
在柬埔寨,制衣工人为争取加薪而发起的抗议,已升级为一场针对洪森(Hun Sen)政府的广泛抗议。洪森的官方头衔直译过来就是"首相大人和最高军事司令"(Lord Prime Minister, Supreme Military Commander)。自1985年至今,他一直担任总理或首相。如果不是柬埔寨定期举行选举(尽管许多人指控选举存在作假),你可以说他就是个皇帝。
出现新生力量、挑战不完善(甚至是虚伪)的民主政体,这是件好事。但这也带来了风险。如果民主政体在整个亚洲地区丧失信誉,那么"选票箱可以带来好政府和社会公正"的观点也可能丧失信誉。在那些无意假装执政者拥有选举合法性的国家(比如中国),领导人可能会对民主政体遇到的这类麻烦事感到沾沾自喜。选民们自己可能也会永久地丧失对本国领导人的信心。某种新型"扫帚"的出现确实必要。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