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80 次 更新时间:2023-05-08 18:59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  

张树华 (进入专栏)  

 

民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历史实践来看,民主又是多样的、具体的、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当代中国的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它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并汲取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民主化的经验和教训,不照搬照抄西式民主教条及政治模式,是正确的、全面的、科学的民主观。中国共产党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彰显了当代中国民主观的人民性、自主性、共识性、效能性、系统性,展现了对民主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新理解,贡献了政治发展的中国方案,开启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与独特优势

中国民主的最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的最新概括与独特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新的民主形态,凸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民主。与间歇性票选掩盖下的西式寡头政治、财阀当政根本不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行使间歇性投票权的狭隘的民主,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旨在保障和实现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广泛权利的真实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底色和特质,始终以人民满意与否为评价标准,在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扎根本国土壤的自主性民主。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历史文化土壤,因而坚持什么样的民主观、选择什么样的民主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实现形式等,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经过长期独立自主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需要、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具有比较优势的共识性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有两种重要实现形式,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两种民主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挥制度优势的重要因素。西式民主片面地强调竞争性选举和票决,是对民主形式的过度简化,也是对民主实质的阉割和扭曲。在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国家,民主几乎都遵循“多数决”的规则运行,并最终演变成不同集团、不同群体或不同派别的零和博弈,带来纷争不息甚至社会撕裂。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中国,重大决策往往是经过民意征集、民主酝酿,广泛听取意见,通过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产生的。各层级意见建议尤其是基层民意经过听证、函询、座谈、网络问政等多种方式被广泛纳入决策程序。

形式多样的高效能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致力于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的有效的民主。对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的评价,最终还是要看其能否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能否真正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如果不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真实保障民生,政治制度无论设计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是徒有其表。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丰富的民主内容,必然要运用多种形式来保障其有效贯彻和实现,比如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同时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新的符合基层治理特点的民主形式,从而凝聚社会共识,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来。

与时俱进的系统性民主。与国际上有些国家民主政治暴露出的对抗性、撕裂性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展现出鲜明的共识性、团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需要。中国式民主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形式的多样性、结果的效能性。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平台和方式关注和参与社会治理,表达诉求。基层民主实践也更加广泛、生动。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村民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基层民主形式在城乡社区蓬勃发展,电视问政、广播问政、党报问政、网络问政等一系列充满时代气息的基层民主渠道不断拓宽。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中日益丰富发展。

坚持正确的民主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展现出鲜明的人民性。民主必须与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服务于人民需求,由人民来实践,由人民来检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了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发展的独特魅力。中国以自身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民主不只有西方民主这一条道路和模式。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契合性,也具备实践的互联互动性。通过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实现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覆盖,坚持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相促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动力,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是各国实现本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国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各个国家在追求现代化、实现民主的道路探索中,理应具有自主性、对话性、创新性,而不是只有一种固定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领导下,突出了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突出了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保持了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增强了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中国政治文明光彩。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着深厚的价值底蕴和人文关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政治文明。中华文化秉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蕴含着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追求,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其自身又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永不褪色的精神价值。中国的民主政治在运行中,始终注重了解民意、吸纳民意,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并达成最广泛的共识,这是中国民主政治明显区别于西式民主的显著特征,体现了中国民主的显著优势。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中国之治”丰富人类政治文明百花园。冷战结束时,西方社会鼓吹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模式是普世的、永恒的,是人类通往幸福世界的唯一道路。然而,人类历史非但没有终结,反而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逐渐失灵的西方民主制度遭遇越来越严峻的困境。这充分证明民主是历史的、发展的、具体的,也是成长的、多样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垄断对民主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民主绝对化、模式化。民主必须与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服务于人民需求,由人民来实践,由人民来检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推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探索民主制度提供了成功实践范式,为丰富和发展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当前,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时代要求,多元文明将竞相绽放,人类政治文明的百花园必将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而更加五彩斑斓、多姿多彩。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吸收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推动和引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5月8日第1版

进入 张树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64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