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梦夏:如何看待俄罗斯的“反华”情绪?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01 次 更新时间:2013-12-04 23:41

进入专题: 俄罗斯   反华情绪  

苏梦夏  

【编者按】:日前中国媒体报道了俄罗斯华人市场被俄武装警察围剿的消息,引发中国舆论对俄罗斯华人问题的关注和反华情绪的声讨。FT中文网撰稿人俄罗斯人苏梦夏撰文厘清这一问题在俄罗斯媒体上的报道,并希望能对这一问题提供一个俄罗斯人的视角。苏梦夏指出,俄罗斯反移民矛盾情绪集中在高加索和中亚原苏联地区的劳工,原因主要是对安全的"恐惧",但这种情绪一旦在社会蔓延,则影响所有人的判断。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外国移民中比例很小,也被裹挟其中。

"抽象地提民族主义问题是极不恰当的。

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

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

——弗拉基米尔·列宁《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

近日,中国的《法制晚报》等媒体报道称"(2013年)11月19日,俄罗斯华人聚集的萨达沃特和留布利诺市场突然遭到大批武装警察围剿。"俄罗斯官方媒体则没有提到中国非法移民被处理--按俄新社报道,非法移民包括:朝鲜、越南、塔吉克斯塔、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阿富汗的公民。警察此次行动可能是俄罗斯社会反移民矛盾情绪上升危险趋势的反映。

2013年10月10日,据称一个在莫斯科工薪阶层聚居的比柳廖沃区居住的俄罗斯族青年伊戈尔·谢尔巴柯夫(Egor Scherbakov)被阿塞拜疆移民奥尔罕·泽伊纳洛夫(Orhan Zeynalov)杀害。这个谋杀案掀起了一系列骚乱事件--案件发生数天后,对外来移民积怨已久的莫斯科当地居民爆发抗议活动,抗议活动最终导致民族主义者和当地居民的打砸骚乱。

俄罗斯当红的在线媒体《The Village》采访了一些反移民抗议活动的参加者,根据这些采访记录,很多抗议活动参加者并不是像"光头党"这种名誉扫地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而是普通的当地居民。其中一些居民甚至带着小孩来到了抗议现场。这些居民称他们害怕可能带来暴力的外来移民,主张对像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前苏联国家移民也要实行签证制度。

在比柳廖沃区骚乱事件后不久,列瓦达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62%的俄罗斯人认为在今天的俄罗斯可能发生血腥的民族冲突。这是2002年有此项民意调查以来的最高比例。

那么俄罗斯到底有多少移民,存在着怎样的矛盾?中国移民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而俄罗斯能否走出反移民矛盾情绪,走向更加成熟宽容的社会?

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民族排外矛盾

俄罗斯大部分移民来自前苏联国家,反移民的矛盾冲突焦点是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劳工移民(包括当地的俄罗斯公民)。

以色列籍俄罗斯艺术家哈伊姆·索科尔(Haim Sokol)致力于通过艺术来表现和促进解决俄罗斯移民冲突。哈伊姆·索科尔认为对移民的态度同时"反映了社会(自身)的状态,"他用"矛盾"来表述这种态度--2012年哈伊姆·索科尔以"矛盾"为主题通过电影短片和照片等方式在圣彼得堡做了艺术展,在艺术展中他雇佣了很多吉尔吉斯斯坦的移民劳工担纲主演。

"矛盾"是准确表述的词语。被蔑称为"客籍打工仔(gastarbeiter)"的俄罗斯移民主要来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请注意,如果22年前没有发生苏联解体,其实他们是同一国家的公民。

据俄罗斯联邦移民局官方统计,截至2013年11月13日,在俄罗斯一共有1110万外籍人士(约俄罗斯人口的10%)。这巨大的数字使俄罗斯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移民大国"。其中,移民中的76.4%(约850万人)来自九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其中,乌兹别克斯坦人比例最高,独占全俄罗斯外籍人士的22.6%。

不同的移民族群引起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其中最备受争议的族群是被定义为"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劳工移民。矛盾的是,这些族群的概念涵盖的不只是该地区的外籍人士,实际上还包括该地区的很多俄罗斯籍公民。

高加索地区是位于俄罗斯南部一带的巨大山脉,一部分在俄罗斯国境内。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移民引起矛盾的理由很简单:恐惧。

最极端的车臣分裂主义者就位于高加索地区。两次残酷的车臣战争后,车臣恐怖主义蔓延全俄罗斯,最近一次车臣恐怖袭击就在2013年10月--俄罗斯南部伏尔加格勒市的公共汽车爆炸,造成8人死亡、37人受伤。

列瓦达中心的最近民意调查显示,5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限制高加索地区的人居住在俄罗斯。讽刺的是,高加索地区包括了很多俄罗斯人,因此这种诉求不只是简单地排外还是公然违反宪法,因为俄罗斯宪法第27条规定俄罗斯公民有自由迁徙权。

引起对中亚地区(如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移民产生排外矛盾的心理则模糊得多。最经常被提到的是这些移民俄语水平低、被认为个人素质不高且存在文化差异,使当地人和移民难以沟通。

在网上甚至曾有提倡"宽容"的小册子被推广,里面包含一些稀奇古怪的内容,比如建议移民们除非要锻炼身体,不要在平时穿运动服;平时休息不要蹲在地上等。这种所谓"宽容"本身就带有对移民们习惯颇不宽容的偏见。

中国并非俄罗斯反移民矛盾的焦点

俄罗斯的中国移民数量较少,并非俄罗斯反移民矛盾的焦点。

在俄罗斯的移民人口中,比起来自前苏联国家的移民人口,其他移民人口(包括中国人)都是非常少的。德国、中国、美国和英国已经是非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人数最多的,但四国人数全部加起来也仅占俄罗斯外籍人士的8.7%。提醒一下,曾被一些群体认为将给俄罗斯带来最大移民风险的中国人,只占到俄罗斯全部外籍人士的2%。

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移民被关注并不多。21世纪初,中国移民确实曾被推测即将大量、不可控地涌入俄罗斯而被俄罗斯媒体短期内进行炒作,但现在这种中国威胁观点已不在俄罗斯媒体关注焦点内。俄罗斯研究人员和媒体现已发现,为数不多的久居俄罗斯的中国人中大部分是高校留学生。

而根据官方报道,俄罗斯不仅不反对中国留学生的到来,还希望吸引更多中国学生前往俄罗斯留学--2013年9月,中国副总理刘延东会见俄罗斯副总理奥尔加·戈洛杰茨(Olga Golodets)还提到了要"实施好10万人留学计划"。

当然,危险的是反移民情绪一旦在社会开始蔓延,将会影响到所有人的判断力,不论什么族群,连饮食习惯、谈话习俗或者仅仅是外表不同都很容易因矛盾情绪高涨而导致暴力冲突。现在已经发生了一些不幸。比如据报道,2013年11月21日,一个工人因为穿着水泥污点的脏衣服看上去像移民而在莫斯科地铁惨遭殴打。

户籍制度废除与曲折的社会宽容道路

很多人感觉苏联是俄罗斯历史上族群相处最"和平"的时期。但苏联处理族群(民族)的经验,主要是通过"居民证"这样的严格户籍制度。现在俄罗斯的族群紧张关系也许正根源于居民证制度长年累月所积累的问题。理论上讲,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在实践中,当时的户籍制度维持了单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使各民族矛盾暂时冻结并造成民族和平的感觉。在这种单民族聚居的社会里,各不同民族间接触少,没有引起俄罗斯社会对民族矛盾的注意,更没有发展为现代民族熔炉式的宽容社会。

如今,莫斯科是俄罗斯外来移民最多的城市。而在苏联时期,户籍制度下的莫斯科是封闭的城市--只有通过出生、和本地人结婚或者少数有限制的工作机会才能获得莫斯科户籍。这种剧变带来的冲击是非常猛烈的。

为公平起见,在这里强调一点,严格意义上讲户籍制度并非起源于苏联。沙俄帝国时期就有了类似的制度,苏联领导人(包括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甚至曾很先进地废除该制度并推行过自由迁徙权。但很快,出于方便管理等原因,苏联恢复了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在1990年被取消。1993年俄罗斯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俄罗斯公民享有自由迁徙的权利。但当时并没有预料到,随着户籍限制被取消,越来越多各族群(民族)的人开始迁进莫斯科,同个城市内的族群矛盾开始不断涌现。

然而,不论是驱逐1100万外籍人士,还是回到苏联户籍制度都只是一些俄罗斯人的一厢情愿--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这些都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

相反,在《2025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移民政策构想》这样的政策框架文件中,将迁移到俄罗斯的永久居留移民定为"增加俄罗斯人口的来源之一",而移民劳工定为"俄罗斯长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俄罗斯联邦移民局局长康斯坦丁·罗莫达诺夫斯基(Konstantin Romodanovsky)不断倡导应开放俄罗斯公司雇佣熟练的外国技术工人,并使他们可以更方便加入俄罗斯国籍。

对不同族群的排外心理是人类社会警惕性的本能。宽容理解的态度则需要通过教育、接触等过程慢慢培养而形成。伴随着持续快速地引进大量移民,俄罗斯社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俄罗斯政府应该考虑如何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宽容的制度以适应进一步的发展。

执法部门应公正、严格惩治暴力行为,保护受害者,让移民或当地居民都不再感到害怕。宽容应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同时让持有种族主义偏见和狭隘民族主义观点的人感到羞耻而不是觉得勇敢。在日常生活中,应推广俄罗斯公民(rossiyane),而不是俄罗斯民族(russkiye)的身份认同。一些带歧视性的词语,如"客籍打工仔(gastarbeiter)",应在俄文中逐渐不再使用,就像类似带歧视性的英语词汇一样。这些都将决定若干年后,俄罗斯是否发展为现代民族熔炉式的宽容社会。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人 Larisa Smirnova(苏梦夏)

    进入专题: 俄罗斯   反华情绪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013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